在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美国银行业危机即将一周年之际,警报再次拉响。
当地时间1月31日,美国地区银行——纽约社区银行财报爆雷,去年四季度意外亏损2.52亿美元,而此前市场预期为盈利2.06亿美元。
当天,该行股价盘中一度暴跌46%,触及熔断停牌,收盘时下跌38%。
纽约社区银行暴跌带动美国区域银行股的全线重挫。道琼斯区域银行指数(KBW)两日跌幅达到8%,创下自2023年3月地区银行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纽约社区银行正是去年倒在美国银行业危机中的三家银行之一——“签名银行”的接盘者。
戏剧性的是,就在纽约社区银行股价遭血洗的前一天,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了最新的1月份声明,其中,“美国银行体系稳健且具有韧性”这句话被删除。
去年救美国众银行于水火的BTFP计划将在3月11日结束。美联储的逆回购工具正在快速耗尽,越来越接近于零。美国区域性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呼之欲出。
去年底,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首次出售其家族的股份,大有套现离场之势。
一场导致美国三大地区银行倒闭、瑞士信贷银行在欧洲被紧急接管的银行业危机即将一周年之际,新的寒意正从美国蔓延至日本、瑞士和德国。
纽约社区银行业绩爆雷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笔与商业地产相关的贷款变为坏账,该行遭受了巨额损失,因此预留了超过5亿美元用于救灾,这一金额比分析师预期高出十倍,远超上一季度的6200万美元。
同时,为筹措足够的流动资金,满足美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该银行被迫将股息下降70%,将分红从每股17美分缩水至5美分。
亏损与削减股息的消息瞬间吓坏投资者。
1月31日,纽约社区银行录得创纪录的38%单日跌幅,抹去了自收购签名银行以来的涨幅。2月1日,压力仍在继续,纽约社区银行跌超11%,至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
道琼斯区域银行指数(KBW)也随之下跌,两日跌幅达到8%,创下自2023年3月地区银行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2023年3月,在五天倒下三家地区银行后,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紧急打补丁,对银行资本监管规则进行十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修订。
2023年7月,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OCC)等金融业主流监管机构发布了备受期待的美国版巴塞尔III “终局”规则(U.S. Basel III endgame rules)的征求意见稿。
根据该草案,严格监管的银行资产门槛从2500亿美元降至1000亿美元——资产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机构可能需要将其资本金提高约16%,以满足更严格的监管资本要求。
该草案同时要求所有大型银行机构将可供出售证券的未实现损益反映在监管资本中。
根据美国的现行银行资本监管规则,第三类(总资产规模大于2500亿美元)和第四类(总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至2500亿美元)大型银行机构可以选择不在监管资本中反映可供出售证券的未实现损益。属于第四类大型银行机构的硅谷银行就曾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2023年3月,纽约社区银行接盘爆雷的“签名银行”,使其资产水平迈过千亿美元关口。这意味着该银行将面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因此需要预留更多资本金和损失拨备。
目前,穆迪已经表示将对纽约社区银行的所有评估进行降级审查,或将该行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
纽约社区银行财报意外爆雷,使5600亿美元地产贷款市场的新一轮危机也浮出水面。
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的数据,数百座美国大型办公楼的商业抵押贷款将于今年到期,总价值1170亿美元。
根据Trepp的数据,到2025年底,美国的银行将面临大约5600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到期,占同期到期的房地产债务总额的一半以上。
与住宅贷款不同,美国商业抵押贷款几乎完全是只付利息的,但在抵押贷款到期日时面临与原始贷款金额相等的一次性大额付款。
许多商业抵押贷款是在十年前利率较低时期签订的,当时的利率远低于当前水平,而现在商业抵押贷款的利率几乎翻了一番。
这些地产所有者可能难以在当前高利率环境下进行重新融资,美国大量商业地产面临难以偿还或重新融资的困境,或将进一步引爆银行业危机。
有分析指出,美国商业地产行业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发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40%的办公楼贷款处于负资产状态,这可能给持有这些贷款的数十家区域性银行带来问题。
事实上,由于利率上升、经济不确定以及远程办公的流行,美国银行的逾期商业房地产贷款已达到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称,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正面临严重风险,目前正处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下跌阶段。自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价格已下跌超过11%,完全抹去了过去两年的涨幅。此次跌幅远超以往加息周期的影响。
IMF强调,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随着拖欠率和违约率的上升,贷款可能受到限制,进而引发恶性循环:融资条件收紧、商业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金融中介机构受损,最终对经济其他领域产生负面溢出效应。
“与2024年和2025年即将发生的违约情况相比,迄今为止,银行报告的拖欠贷款比例只是沧海一粟。银行仍然面临重大风险,即将出现的利率下降并不能解决银行的问题。”专门从事商业房地产贷款的私人基金Maverick Real Estate Partners负责人阿维拉姆(David Aviram)发出警告。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已蔓延到亚洲与欧洲。
2月1日,位于日本东京的青空银行披露,由于与美国商业地产有关的损失,公司预期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将净亏损2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59亿元),15年来首次录得季度亏损,此前预期盈利240亿日元。该行总裁兼CEO将于4月1日辞职。
受此消息影响,青空银行股价当天下跌21.49%。而在公告发布之前,该银行股价一直接近5年高点。
据悉,青空银行持有美国写字楼贷款余额为19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6.6%。青空银行警告称,美国写字楼市场需要两年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同一天,在欧洲,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对美国商业地产的损失准备金同比增长4倍多。该行为其相关投资组合计提了1.23亿欧元,远超2022年同期的2600万欧元,几乎是该行2023年第三季度拨备金额的两倍。
围绕房地产的担忧不仅限于美国。
同样是在2月1日,瑞士宝盛集团宣布,公司因借给奥地利私营地产公司Signa Group的贷款,计提接近7亿美元的损失拨备,利润下降50%以上。损失惨重,足以导致其CEO离职。
在上个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投资银行Guggenheim的首席投资官Anne Walsh指出,商业地产里办公楼领域的痛苦才刚开始。“中小银行将在未来24个月内面对大量办公楼贷款的再融资。这种情况可以被视为银行业的滚动式衰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BTFP,“银行定期融资计划”,是在2023年硅谷银行爆雷引发区域银行危机期间,美联储紧急掏出的新救助工具。彼时,BTFP被华尔街解读为变相的量化宽松(QE)。
简单来说,就是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 允许商业银行将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按面值抵押,借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资金,以保障银行业拥有充足流动性来应对挤兑。
当银行遭遇挤兑时,通常会先卖出手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比如国债,来筹集现金,支付给储户。国债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市场的利率水平成反比,换句话说,当市场的利率水平上升时,国债的交易价格下跌。
因此,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升息模式后,银行业手中国债资产的价值就在不断缩水,并出现账面亏损。当硅谷银行面临挤兑时,它不得不亏本卖出国债以回笼现金,导致账面亏损变为实际亏损。
而美联储推出的BTFP机制,以面值而非市值对借款人抵押的证券进行计价,然后再实施贷款操作。
在BTFP机制下,银行可以用市值80美元的债券作为抵押,从联邦储备银行获取100美元的贷款。而在贴现窗口操作中,80美元的债券只能换取80美元的贷款。
不出所料,这一机制成功地支撑起了整个银行业系统的资本负债表,阻止了一场本可能演变成严重危机的挤兑风波。
然而,事情的走向开始违背美联储的初衷。BTFP变异成了银行躺着赚钱的机器。
自去年3月推出以来,该工具的使用量在前几个月快速攀升至1000亿美元左右,随后在这一水平趋于平稳。
但随着银行业危机余波的逐渐淡去,BTFP使用量却不降反增——2023年11月以来,BTFP使用量大幅攀升。截至1月17日当周,该工具规模余额已达到创纪录的1615亿美元。
在BTFP推出之前,美联储一直将贴现窗口作为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长期方案。截至1月17日的一周内,银行利用贴现窗口的资金仅为23亿美元,远低于去年3月创下的15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BTFP使用量激增背后,并非银行体系再次出现流动性紧缺,而是市场发现了BTFP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套利空间。
BTFP初始利率为金融市场设定的一年期利率,再加上10个基点的溢价。金融市场上设定的一年期利率,是基于对未来一年美联储政策利率的预测。由于投资者们预计美联储将大幅降息,所以目前的借贷成本仅为4.8%,即市场押注一年后的政策利率大约为4.8%,低于目前美联储设定的5.5%基准利率。
神奇的一幕就这样出现了——在美联储的存款利率高于它的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BTFP以低利率从美联储借款,随后在联邦基金利率市场以更高利率借出,实现无风险套利。
1月12日,摩根大通连续第七个季度公布了创纪录的“净利息收入”。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联储宣布,从即日起,上调BTFP利率,上调后的BTFP利率,将“不低于”贷款发放当日有效的准备金余额利率。这意味着,套利空间彻底消失。
美联储还宣布,这项临时性工具将按原定计划于3月11日结束,停止再发放新贷款。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将可以利用贴现窗口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BTFP到期不续,回购利率开始“偶尔”跳涨,隔夜逆回购(ON RRP)正在被耗尽,都暗示着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在接下来集中爆发。
不只是区域性银行危机高悬,美国大型银行同样形势严峻。美联储真金白银拱手送上的利差收入,仍无法阻止华尔街大型银行的业绩下跌。
最近发布的去年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美国四大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等银行的净利润环比和同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摩根大通当季实现净利润93.07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29%和15%;美国银行当季实现净利润31.44亿美元,环比和同比降幅分别为59.7%和55.92%;花旗集团当季净亏损18.39亿美元,较前一季度扭盈为亏;富国银行当季实现净利润34.46亿美元,环比下降40%。
这些银行的财报数据不仅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期,而且反映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正在遭受重大打击。
坏账拨备压力的增大和利息收入的减少成为银行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由于借款人违约情况增多,银行不得不提高坏账拨备以应对可能的损失,这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净利润。
同时,华尔街大行仍在为去年美国地区银行业危机买单。
FDIC花了大约230亿美元来清理它们留下的烂摊子。FDIC要求总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承担存款保险基金总损失的95%。摩根大通为此支付了29亿美元,美国银行支付了21亿美元,花旗集团支付了17亿美元,富国银行支付了19亿美元。
去年,美国银行业已成为裁员“重灾区”。在收入停滞的情况下,以富国银行、高盛为首的美国银行业为降低成本,已掀起一波裁员潮。
近期,花旗集团在交出十多年来最差季度表现当日,宣布将在2026年底前裁员约2万人,这将使花旗的员工总数减少约10%。
北京时间2月1日凌晨,在2024年首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再度按兵不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打击了最早于3月降息的希望。
这对银行业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首当其冲的是区域性银行当前的痛苦根源——商业地产。由于商业地产贷款的周期往往在5-10年间,所以即将到期的大部分贷款都是高房价、低利率时期发放的。美联储咬定不降息越久,就会有越多的地产持有者因难以负担“借新还旧”的压力而倒下。
更加系统性的影响在于,利率高位运行,导致美国银行业“入得少、出得多”。
在“入账”方面,受加息影响,美国银行持有的债券等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加息还导致许多银行存款流失。
在“出账”方面,加息提高了美国银行的经营成本。银行现在必须支付更多存款利息,以留住与吸引储户。
在纽约社区银行传出财报爆雷的消息后,对政策更为敏感的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了一波15个基点的跳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快速跳水10个基点。
2月1日,美国银行股连续第二天下跌,引发人们对银行业危机卷土重来的担忧,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将加快降息步伐。掉期合约显示,3月份降息的可能性略有增加。
而这距离鲍威尔对降息预期泼冷水仅过去一天。
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一旦区域银行、美国商业地产等重要板块出现危机,美联储将不得不进入救市状态。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联储在3月的FOMC会议上不采取减少量化紧缩或降息的措施,债券市场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抛售,进而加剧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至到期证券的损失。这将导致存款人为了更高的利率转向货币市场基金,使得银行面临偿还存款人资金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BTFP机制的支持,银行只能依靠贴现窗口以市场价值获得贷款,而市场价值会随着债券价格下降而减少,这最终可能导致银行因无法弥补未实现的损失而破产。
记者 白岩冰
编辑 程慧
责任编辑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