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3月20日讯(研究员张玉虹)在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一份《关于创建沈阳东北亚国际证券交易所的建议》引发社会关注。
余淼杰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认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但在近年来“老原新”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增长壁垒等问题。
那么,在“老原新”产业升级过程中,东北地区城市间吸引投资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根据《东北城市投资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集中了东北地区近70%的上市公司与外商直接投资,2022年更是高达93%,可谓当之无愧的“东北F4”。头部城市的独大对东北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东北城市间发展差距是否会继续扩大?
“东北F4”吸收投资占东北地区比重达93%
《报告》显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集中了东北地区近70%的上市公司与外商直接投资,“东北F4”地位无可撼动。历史数据显示:“东北F4”吸收投资占东北地区的比重已从2013年的62%提升到了2022年的93%。
根据《报告》,吸收投资增长潜力方面,“东北F4”同样与其他东北城市拉开明显身位。其中:沈阳市的吸收投资增长潜力位居第一,其次是长春和大连,近十年来吸收投资额的平均增速较高。哈尔滨位列第四,与排名前三的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吸收投资增长潜力的省内分异较大,投资吸收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省会和经济中心城市,除齐齐哈尔和通化以外,其他城市呈现明显断层。在此趋势下,东北地区的内部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无论吸收投资规模还是增长潜力,东北地区头部城市与其他城市都呈现明显差距。东北地区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有客观历史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窦勇说:“从计划经济时代起,东北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是侧重在这4个城市。还有一些更早期的历史影响,比如哈尔滨和大连在解放前就是重点的发展地区。”
“虹吸”还是“扩散”?
“东北F4”的遥遥领先不禁引人思考,这是否会导致东北城市间发展区差距扩大?这是“龙头培育”的好事,还是可能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坏事?这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话题——虹吸效应与扩散效应。
对于大城市而言,虹吸效应意味着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教育、医疗等,吸引弱势地区的城市人口和资源,产生生产要素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转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区域与城乡差距,并“剥夺”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中心城市这样的发达地区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各种生产要素也会出现向周围中小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从而产生一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散效应趋势。
“东北F4”由3个省会城市哈尔滨、沈阳、长春,以及1个副省级城市大连组成。这些城市的地位决定其在发展过程当中承担经济增长极的重任。那么城市发展的首位度越高,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在这个发展初期,虹吸周边的人员、资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空间不够、成本上升等问题,便会出现向外扩散的现象。
放眼全国,江浙沪是国内扩散效应显著的地区,形成了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个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很多企业由于上海成本高,便到昆山、太仓等地建厂。深圳是从虹吸到扩散发展的典型例子。深圳特区成立初始,虹吸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资本。发展到今天,深圳的很多产业已然扩散到惠州、东莞等周边地区。
在窦勇看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城市发展是分阶段性的。目前东北主要体现的是虹吸效应,当发展到某个阶段,首位度足够高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扩散效应”。
产业链条机制、集群化加速“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产业扩散与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扩散。产业扩散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本、劳动与技术的扩散,而资本、劳动与技术的扩散又会带动中心城市产业向周围地区的转移,两者联动进行。扩散效应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及适当的政策激励,而产业链条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产业链条以及集群的建设,可以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高素质人才、资本、技术等也可以完成从上游到下游的扩散。
为加速实现扩散效应,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链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比如,在沈阳一小时都市圈方面,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同时,102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实现了都市圈通办。在大连方面,该市正在积极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深化沿海六市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协同。黑龙江省启动了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吉林省依托中国一汽,建设的长春市汽车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虹吸到扩散的转折
东北地区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根基和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主导产业优势衰退,企业亏损等一系列问题日渐凸显。东北振兴自2003提出起,已经迈入了第三个十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要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从去年年底的哈尔滨旅游热潮可以被看作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投影。根据各地公开数据,2024年元旦假期,黑龙江接待游客6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7%;旅游综合收入69.20亿元,同比增长364.7%。吉林省接待游客604.33万人次,同比增长406.69%;旅游综合收入53.21亿元,同比增长659.06%。辽宁省接待游客73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6%;旅游综合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203.8%。根据携程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北方冰雪游是国内热门,吉林省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60%,长春同比增长613%。
这场由哈尔滨第24届冰雪大世界引发的热潮,不仅仅是24年冰雪大世界的积累,更是哈尔滨深厚的人文历史的积淀。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最终发生质变,不仅给哈尔滨带来了“泼天的富贵”,还扩散到整个东北三省。
从虹吸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转折,一座城市远比一个产业复杂。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15883.9亿元,同比增长2.6%,31省份GDP排名中居第25位;吉林地区生产总值13531.19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位列全国第七,31省份GDP排名中居第26位;辽宁地区生产总值30209.4亿元,同比增长5.3%,31省份GDP排名中居17位。GDP数据中,东北地区表现并不亮眼。我们借由冰雪热潮东北地区再次成为投资与发展的热土,也期待“东北F4”从“虹吸”越来越多转向“扩散”。
(财联社记者 郭松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