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海尔面试(我与知识管理的故事)

  • 公司招聘
  • 2024-03-05 18:00
  • 龙泉小编

2020年8月份,我在混沌学园APP里听到李善友分享自己对“使命”的理解——你要把你做的事,当做一条真正的生命!不是为你服务,不是为你存在,你为它服务,你为它存在。

这句话极大地震撼了我,无论我曾经服务过的企业或自己创办的企业,都会有使命这一栏,但大多时候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口号而已,更没想到我们个人也是有使命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真正想全力以赴去成就的那个目标。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历经10年3家企业的职业+5年2次的创业,虽然略有小成,但过去的动力源泉始终以“赚钱”为出发点,更没去思考我自己真正能成就点什么。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我,应该去探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去做一件让“生命使命同频共振”的事情。

接下来我从工作中抽身出来,去看书、去听课、去运动、去冥想,把自己彻底放空了一个月,我理解了一个使命公式:

使命=(个人想干× 社会需要) × 大势所趋

个人想干是指:不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不给钱也愿意干

社会需要指:想干的那件事具备社会价值,能被大多数人认同

大势所趋指:这件事可以长期干

经过不断地复盘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找到了自己的基因——人才培养+知识运营+职业教育

同时也洞察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长期机会——产业结构转型带来技能型人才群体即将崛起

因此也找到了人生使命——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帮助职业人士实现终身成长

知识管理就是那件我一直想干的事情,并且不知不觉已经干了22年,未来我还愿意一直干下去,接下来就说说我与知识管理的故事。

信息松鼠阶段:信息匮乏带来的占有欲

我出生在信息较为闭塞的乡村,1988年村里才有了第一台电视,这是当时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

其次的渠道是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但因交通费用与买书费用,一年最多买1-2本书,跟其他伙伴换着看。

直到1998年我进入县城读高中,才开始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于是我喜欢买报纸,最喜欢买的报纸是《中国经营报》,因为2元钱可以买到40版的信息量,基本上每周必买。

高中是寄宿月假制,没有太多空间去存放看完的报纸,但又舍不得丢,于是就开始养成简报的习惯,将每期中我认为不错的资讯剪贴到我的笔记本上,每学期基本都会搜集2大本厚厚的材料。

直到进入大学接触学校的图书馆与互联网,我才开始升级这种资讯管理的方式:从原来的剪贴模式变成“摘抄+3.5寸软盘(U盘的前身,1.44M容量)”;把图书馆借阅的书籍中信息摘抄到笔记本;在互联网中下载的信息保存到软盘,尽管网络下载效率远达不到我的信息渴求。(一、网费价格比较贵(2元/小时);二、为防止病毒,大部分网吧没有插外盘的接口),但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搜集资料,好像资料能给我强烈的安全感。

进入大二上学期,电脑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我恳求父母支持我买一台电脑,但价格预算被控制在3000元以内,其实也不低了,因为费用只是用于买主机,显示器是父亲工厂(湖南计算机厂)淘汰下来的旧机子。

但我为信息存储的需要,希望硬盘容量稍大些,买了一个40G的金钻硬盘,因此造成预算超标200元,所以这200元是我吃了一个月素菜节省下来的。

尽管有了电脑,但学校当时还没有上网的条件,我采取电话拨号上网的方式,费用很高,按流量计费,1小时在5元左右。

不过我想到新的办法,在外面的网吧上网找资料存放到邮箱里,然后回宿舍上网下载到本地电脑。

进入大三后,宿舍上变得更方便(开始有了按时计费的网卡,价格在1元/小时),我开始进入疯狂下载阶段,每天都折腾到晚上12:00左右,信息量越来越多,我自己感觉好像什么信息对我都很有帮助,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得了“下载瘾”。

现在的我才知道这个叫“知识松鼠病”,没有明确方向的囤积资料,硬盘存储空间越来越小,自己却越来越焦虑,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光下载而不去看,不去消化吸收,再好的资料也只是一种摆设,对资料的学习比只是下载资料更重要与迫切,否则只是徒劳无功,于是我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知识蜜蜂阶段:饥不择食的好学者

我开始从对信息“只下不看”转变为“边下边看”,我硬性规划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每周至少借阅3本书,每天要看1小时的电子文件,并且一定要记笔记。

由于在电脑上边看边记笔记,对眼睛很挑战,效率很低。于是想到打印出来看,记得当时坐车到10公里外的南华大学去打印,只因为他那打印很便宜,0.2元一张,接近复印的价格,而本校附近是0.5元一张。


最终为了考虑打印的成本,我下定决心要自己买一台打印机,在坚持吃了一个月素菜后,再加上向班上同学集资的钱,购置了一台爱普生的彩色打印机,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打印资料,同时也兼营打印的业务,帮同学们打印文件(单打印1元/张,包打字3元/张),整体上能用帮同学们打印的钱补贴到自己打印文件的成本,算是不错的回报。

在大学里,虽然我本专业是历史学,但我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围绕经济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经过1年的积累,我写下的笔记本有厚厚的9大本之多,内容全部是我摘抄整理的。

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本主题为《名企专题研究》,上面记录了当时一些标杆企业,比如戴尔、微软、海尔、TCL、康佳等企业,详细记载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历史、规模、产业特征、企业文化、成功原因、领导人的传奇故事等,可想而知我当时投入的大量心血啊,内心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大四开始,从未想稳稳当当成为一个历史老师的我,开始考虑外地择业,内心还是比较有底气,毕竟这些年我有很多沉淀,当时最向往的企业是海尔公司,因此我投了海尔各个地方的招聘岗位,但正是因为海尔的一场面试重锤了我。

一天晚上,我从图书馆回到宿舍,接到海尔公司的面试电话,通知我国庆节后去广州面试。我当时很开心,可以说是兴奋至极,内心坚定相信一句话“真诚所致、金石为开”。

于是面试前,我再一次“研究”了海尔公司的资料,并学着职业化地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到广州海尔公司的李经理,同时快速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到我周围的任何一个人,获得海尔的面试机会让我趾高气昂。

过完七天长假的“国庆节”,我就屁颠屁颠请假跑到广州去面试,结果我得意而去,失意而归。为啥呢?

其实人家让我面试的是销售人员,人家没怎么问我的专业,只介绍了销售人员的工作情况,底薪1200,不包吃住,一周六天,到处奔波。

我听完后,傻了!!!

我原来为之准备的战略经营、企业管理那些高大上的话题,统统都没用!!!

原以为可以好好秀下我的平生所学,让他开开眼界,感叹一个大学生竟然有如此境界,上懂战略管理,下知执行力(都是向余世维大师学的),最后至少可以让我做个经理助理!!!

最后我感觉到人家没当我是大学生,只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民工而已。我果断地放弃了这次机会,相信一定会在下一次遇到我的“伯乐”。

可是到了正式毕业的那天,我还是没有遇到那位伯乐,最终带着大约10G的电脑资料与5本笔记本离开学校。

这时的我看到这堆资料与笔记本,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消极感,我开始质疑自己大学几年的学习成果,虽然自己的专业成绩不算优秀,但我在过去4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像蜜蜂一样不断吸收知识的养分,自认为知识视野比同龄学生更开阔,社会能力也游刃有余,而最终拿到这样的结果,让我对自己极度否认。

离开学校后我来到东莞,又彷徨的到处找工作,2周后有幸被一个4000多人的台资制造工厂收留,因为我对人力资源的一些基础认知,让我成为了招聘专员。

我十分感激给我机会的这个企业与我的领导,不仅仅是因为我有了一份生活保障,更是因为他让我能重新链接到大学自学的人力资源知识,让我开始恢复对学习的信心,对知识管理的乐趣。正式参加工作后,我对知识管理有了新的认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104986.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