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领航,千帆竞发。翻开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的“成绩单”,大事喜事不断:2015年2月,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11月,中心完成进出口报关总额1.02亿美元,突破1亿大关。
如今,“成绩单”上又添新内容——根据蚌埠海关数据,截至目前,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值达到1.6亿美元,提前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全年1.5亿美元的任务目标。其中,出口报关单申报394票,货值2201.3万美元,货运量0.9万吨,以汽车配件(滤清器、电磁离合器等)、家具和化工产品为主;进口报关单申报536票,货值1.4亿美元,货运量10.2万吨,以冷冻牛肉、锆矿砂、精密仪器(光伏组件、数控机床等)、葡萄酒等为主。
蚌埠市“一交三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聚焦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交三化”,推动“纸变钱”。
一是推进孵化和交易载体建设。成功创建中科院(蚌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WM众创智慧谷入围省首批“国家队”众创空间,蚌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升格为国家级,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蚌埠大学科技园等基地累计孵化毕业企业百余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00多家。积极整合创新驿站和科技路路通等平台资源,2016年1-10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35亿元,保持全省第3位。
二是发挥驻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优势。依托驻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玻璃新材料、依爱电子、MEMS微机电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通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速通道”。
三是加大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签约落户豪威电子白板、新知科技智能视窗显示屏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工建设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8.5代TFT玻璃基板等一批打破国内外垄断的产业化项目。四是积极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计划。改变传统的人才招引模式,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开展携带高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的科技团队招引计划。三年来,共招27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其中9支团队获得省、市共1.42亿元支持,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局)
农村低保对象收入和家庭财产核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低保对象收入和家庭财产核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农村低保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由于被保障对象的复杂性和核实界定手段、力量的匮乏及制度不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存在明显的自由裁量权,也成为基层廉政风险防控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现行规定,对低保申请对象应进行收入和家庭财产核定。但审计调查发现,县区农村低保对象主要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年老体弱者、丧失劳动能力等几类相对比较困难的人群,低保待遇享受资格的审批确认工作中,基本未进行收入和家庭财产核定,村干部对低保对象的确认具有明显的主导作用,导致了低保对象认定标准弹性(自由裁量权)较大和难以实行差额补助。主要原因是现行农村低保相关制度、办法所规定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与计算办法较复杂繁琐,测算比较困难,银行存款、误工收入及弹性收入难以核实,实际执行中无法操作。加之农村居民收入逐年上升,低保补差标准较低,严格按收入核定低保享受资格,符合条件的对象较少。现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对收入核实办法与实际情况相左的现状一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改。
为此建议:
一是民政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政府反映农村低保人员收入和财产核定难以操作等实际现状,促进相关制度和办法的调整、完善。
二是相关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应更加关注基层实际,注重可操作性。遵循农村低保保障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尝试对乡村所有住户按致贫原因进行贫富程度分类(如健康不佳、教育负担重、缺乏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来源等)和排序,认真采用民主评议、入户核实、情况公示等方式,合理确定贫困程度和类别,为分类施保奠定基础,做到程序明确、标准清晰、方法简便、操作规范,促进低保对象的确认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尽可能减少低保对象认定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防范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贪腐行为。(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