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湖南常德石门人邓国顺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填志愿时,他随便选了一个,老师后来把他的专业改成了计算机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
这一年,他的老乡成晓华已是中科院研究生院自动化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了。
到1989年,邓国顺也收到了中科院计算机中心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3年以后,他硕士毕业,顺利进入联想公司工作。
但那时的联想,很大程度是一家贸易公司,对研发并不太重视,邓国顺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1993年,他得知一家名叫Aztech的新加坡多媒体公司来北京招人,就参加了招聘,并且顺利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新加坡工作。
与此同时,成晓华也参加了Aztech公司的招聘,来到了新加坡。他们被公司安排在同一栋公寓的同一个房间,成了室友。之后,他们又都跳槽到了新加坡飞利浦公司。
从此,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与一种名叫“优盘”的电子产品密不可分。
当时,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主要是软盘和软驱。按邓国顺的说法,新加坡是热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潮湿,软盘很容易坏,而且容量小,存储不方便。他想创造一款小巧、稳定、容量大的移动存储器,并将其命名为“优盘”。
而按成晓华的说法,当时他在飞利浦开发新的USB应用案例时,半年时间找到了20多套新方案,其中一个方案他自己留了下来,没有提交。那个方案就是“优盘”的雏形。
不管怎么样,他们决定一起回国创业。1998年春节后,他们离开新加坡,各自投资15万元,注册成立了深圳朗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在罗湖水产大厦,租了一个二室一厅的套间,客厅是会议室,大卧室作为经理室,小卧室作为开发室和卧室。邓国顺负责驱动程序与固件,成晓华负责芯片和硬件。
苦苦开发几个月,他们终于看到了曙光:计算机上出现了F盘的盘符。
多年以后,成晓华说:“驱动程序很难写,微软Windows98根本就不支持,很多地方需要想办法‘欺骗’ Windows,让它弹出来一个盘符——弹出盘符这个是很不容易的。邓国顺很厉害,说实话他真的是很厉害,能把驱动程序折腾出来。”
1999年5月,邓国顺与成晓华完成了产品开发。这年11月,他们做出优盘样品,同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闪存盘)。
邓国顺被称为“优盘之父”
在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优盘”是真正由中国公司原创的产品,邓国顺也被称为“优盘之父”。
2000年7月,新加坡上市公司Trek2000决定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入股朗科,占股20%。邓国顺任公司总裁,成晓华任副总裁,各占40%的股份。
“优盘”一问世就很受消费者欢迎。2001年4月,朗科的专利一公开,市场上就出现了10多家生产“优盘”的企业。到2002年,生产厂商增加到100多家。
2002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朗科优盘发明专利。邓国顺毫不犹豫地对侵权企业发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朗科先后起诉宏碁、神州数码、华旗等国内企业。后来,朗科又起诉日本索尼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专利权,并赔偿1000万元,并且大获全胜,成功捍卫了自身权利。
从此,索宁、三星、东芝、闪迪等跨国公司都要向朗科支付专利授权费,否则它们就无法生产优盘。
短短几年时间,靠着专利授权,朗科就实现了销售额从0到数亿元的飞跃。
不过,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成晓华与邓国顺有了经营理念上的冲突。
成晓华
成晓华想将芯片设计业务单独成立公司,邓国顺不同意。于是,2007年,成晓华带着这一想法离开了朗科,创立硅格半导体公司。
2010年1月8日,朗科在创业板上市,募资6亿元,被称为“中国移动存储第一股”,邓国顺和成晓华都成了科技界的亿万富豪。
可公司上市8个月,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邓国顺,却突然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称因个人原因,辞职后只保留董事一职。同一天,二股东成晓华接替其位。
上市不到1年,就更换主帅,这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还是头一次,朗科公司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邓国顺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却仍以第一大股东兼董事的身份,扮演反对派角色,多次对公司的决议投下反对票。
2010年10月,成晓华上任后的第一次董事会,邓国顺等人就对当时审议的2项议案,投了反对票。
而据媒体统计,从2014年2月到2018年12月,朗科董事会总共审议了163议案,有28个议案,有董事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股东大会总共审议了54个议案,有5个议案,主要股东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连朗科内部员工都说:“凡是成总赞成的,邓总必然会反对。”
创始股东之间的内讧不解决,朗科很难真正向前走。2019年11月14日,朗科“优盘”20年专利保护期到期。此后,其他公司都可以无偿使用该专利。
朗科经常发起专利诉讼
20年的时间里,朗科依靠专利授权,赚了5亿多元。朗科还在深圳购买了不少办公物业(其中包括出租给腾讯的办公楼),仅凭每年的房租收入,日子就过得很滋润。
只是因为股东之间的内斗,这家公司没有取得更大的作为。
成晓华后来也再次离开了朗科的董事会。至于他和邓国顺为何从亲密无间的创业伙伴,最终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对手,可能永远是一个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