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ruman 编辑:肉姐
做产品,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还真的依靠些灵感。
去年6月,我开始牵头新一轮内部创业,正式进入"创业线上教育"这个赛道,三个月做了几版原型,测试数据还可以,但不满意,一直感觉没抓住产品最核心那个价值点。
主打课堂活跃度?还是同学社交?还是找大佬IP背书?一直没找到好的切入点。
直到去年9月底的一天,我在一个内测班级群里,突然看到了某个同学发了一段聚会视频:
然后我打开一看,竟然还是这么一个拼酒的酒局:
这个杯子怎么这么大?我也想喝酒。。不对,我们课堂是严肃学习之地,怎么能发这种无聊的视频,我正要踢人清群,就看到了他的解释:
原来,他们合伙团队,因为上课感触多,临时取消了十一假期,用来复盘反思业务,原来这杯啤酒是用来惩罚复盘质量不够。
好吧,这个赞扬我接受,不踢了。
过了一个小时,他明显是喝多了,给我私发了条消息:
就在那一刻,我像被一道闪电突然击中,一下子就找到做"线上创业课"的感觉了。
我赶紧把这三个关键词写了下来: 框架,复盘,落地。
基于这几个关键词,我慢慢把"教研"和"上课"流程建起来了。
有了第一个典型用户,就是找到一个值得复制的种子用户。
转眼也快一年了,我们已经复制了上千个这样的种子用户。
今天是教师节,别人都在收礼物,晒鲜花,我想聊点不一样的,作为一堂的第一产品经理,我代表一堂,给大家汇报汇报这一年的工作。
这是一篇长文,我预期的读者画像是:
60%是参加过一堂内测的老学员,本文的复盘应该能引发一定共鸣。
剩下40%没参加过内测,但也是创业者:没烧够3000万的创业者(含合伙人),当然, 如果你是还没正式上路的准创业者,这篇文章对你的帮助其实更大一些。
我会复盘一堂背后的几个关键思考,分享几条让我印象深刻的感动细节,还有给你汇报一些我对在线教育(成人职业)的一些思考。
好,抓稳扶好,开始正文。
今年初,和"增长黑盒"的创始人Alan吃饭,聊到了一堂的价值主张,他问:创业这么非标,真的存在可以教的"范式"么?
他用词婉转,我能听得出他背后的潜台词:
我当时直接回答:"当然存在啊"。
一年以来,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十几次了,从最初我也心虚,随着业务成长,慢慢清晰起来了。
比如,我第一次创业,做一个幼儿园AI机器人,要冷启动了,该怎么提升能能力呢?
市场上有人想教我裂变方法,有人教定位理论,有人教增长模型,还有人教"极致产品"大法。
每一派系都很有道理啊,但认真看下去,这每一个方法,根本就算不上范式,明明只适用20%的项目啊。
很多时候,看问题一团乱,只是因为还不够本质。
当你有能力把一个问题看穿的时候,慢慢就形成自己的体系了。
跟子敬打磨课时候,他突然感慨:
一语道破,老板不愧是老板。
创业者能力提升的范式是什么呢?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
这是一个逐层推导的严密逻辑,理解一个事情的本质逻辑,然后构建思考框架,然后才是一个个的工具。
第一层,是本质逻辑
每件事有且仅有一个本质逻辑,把它抓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试试这些追命7问,你自信能回答清楚几个?
这每个问题都值得用"5年"为单位思考,而且你的创业认知,就应该构建在这些不变的底座上面。
第二层,光有本质远不够,我们还要能把整件事想明白。
这时候,你需要有思考框架。基于本质,推导出来一个可供你思考和决策的思考模型。
比如,子敬总结过,出来融资,本质逻辑是让投资人"赚钱",然后它总结了赚钱公式:
今天不是上课,我就不展开讲太细了,我随手画一张图,上过一堂课的同学,应该能get这张图我想讲什么:
三种类型:缺失 - 混乱 - 体系
第三层,光有思考框架也不够,听上去很有道理,回到公司还是不会用。
你需要有落地工具。
知易行难,重点在最后一步:落地。
我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做了一堂课,叫《创业早期的产品经理招聘》。
我们都很认同的一个点,就是做课必须要能落下去:怎么能更好地帮到大家。
我们一边讨论,一边提炼工具,1个小时的课,直到整理出了7份工具包,才最终作罢:
1. 《产品招聘五字诀(懂断找面用)》
2. 《产品经理段位5级划分》
3. 《美团内部产品职级划分》
4. 《腾讯内部产品职级划分》
5. 《产品招聘渠道全清单Cheatsheet》
6. 《产品经理面试考察点公式》
7. 《做个懂产品的创业者:推荐资料清单》
一个小时时间,光讲招聘的思路心法没用,还得把工具交付到你的手上,这个才叫有用。
分享3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课程内测期间,我们曾要求必须在周六24点之前,提交一份复盘作业。有一个创始人在11点55分,压哨提交了作业。
班主任在群里提醒,下次尽量不要卡着时间交作业了,这个创始人说:
这个创业者的自律和执行力,让我一直记到今天。
Eva同学是做影视出品和投资,一堂的课也刷了不少,有一次来公司拜访,她嫣然一笑说:
然后掏出了她的本子:
我好奇问,《精益画布》中间的黑块,你是怎么画的。
她笑了:
哈哈哈哈哈,服的服的。
FUWEI同学,已经霸占"学分榜"第一名3个多月了,算是一路陪着一堂走过来的老同学。
记得一次《低成本验证3》的第一次内测,讲哪些工具可以直接替代早期开发,快速验证模式。
课程刚发出去,还没过几个小时,我收到了他的一个电话:
"哈哈客气客气,挽起袖子加油干,等你业务跑出来,记得回来给一堂背书啊"
大半夜挂了电话,感觉突然暖了一下,然后转身,戴上耳机,继续做课。
很多人,都在探讨"知识付费"和"培训"的区别。
我简单画了一张图,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如何一眼识别出来是知识付费还是培训?
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我做过一个小实验,在知乎提过一个问题,想看看大家的真实感受。
不出意外,除了"课程质量&体系",提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小催)了。
回答排名第一的张阳同学,曾经拿到过红杉投资,他说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
内心有点纠结:
然后她就体会到了小催同学的厉害:
哈哈哈,身价千万的创业老兵,被班主任追着学习,画面实在太美。
我一度还挺想当老师的。
从初中起,我就发现,喜欢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眼睛的感觉。
在美团时候,周末业余做过产品经理的培训,刻意练习过100个小时;在各家公司也讲过数不清的产品培训、SQL培训、演讲等等。
被很多人叫老师,很开心
北邮邀请我去讲创业课,也很开心。
但最近我发现,我变了。
现在已经快天亮了,我一个人坐在台灯前,在反思:为什么越来越怕大家叫我老师了。
答案是: 好的创业者不该有老师。
现在想教大家创业的文章太多了,只要你稍微读几本书,多看几篇朋友圈文章,一定看过大量的创业导师建议。
我在微信搜索【创业 一定】,看到了很多结果:
我随手摘了几个,你感受一下:
初中老师教过我们,选项只要中出现【所有/一定】,就不要选。
在创业市场上,总有很多导师,努力写文章苦口婆心的反复劝你:
1. 创业一定要选大市场,大机会创业。
2. 创业就一定要快,唯快不破。
3. 创业一定要追风口,要顺势而为。
4. 创业一定要做好产品,产品为王。
5. 创业一定要做好调研,不要重复造轮子。
这些观点你认为对么?
如果你认真去调研,你发现这每一条,还有另外一波导师也在用相反的观点劝你:
1. 创业不要好高骛远,先从一个能赚钱的小生意开始做起来。
2. 创业不要太快,一定要把业务做扎实再扩张。
3. 创业不要追风口,风口根本不是我们这种创业者玩的。
4. 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产品不重要,渠道最重要。
5. 创业要专注自己的事,不要把你的战略构建在竞争对手身上。
有一个规律A,通常都能找到一套相反的B。
究竟哪个创业原则更正确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课,不如无课。
我无意于当一个所谓"创业导师",教你创业隐秘,也没烧过几千万,能力不够。
我想做的是创业研究员:
• 搭建一个平台
• 鼓励大家把成功和失败复盘抛出来
• 我擅长总结。找出核心逻辑和框架
• 讲给你,用用看?
• 如果好用,我们一起来打磨升级
• 如果不好用,我们推翻重来
仅此而已。
比如,当大家在作业里,反复提到早期创业"憋大招"的浪费时,我把这部分从3分钟展开成了20分钟,补充了很多案例和分析逻辑。
比如,当有同学质疑"精益"不是万金油,不要盲目推广时,我补充了精益的适用性,精益失效的几种情况,提醒大家不要滥用。
老不老师不重要,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养成了做课的毛病,一不小心写了这么长。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一年的工作。
这一年时间:
1. 熬了大概20个通宵,我写了30万字的课
2. 这些文字,相当于一部《增长黑客》
3. 平均每堂课内测2.5次才通过(NPS评估)
5. 推测,大概有5000个创业者进过一堂班级
6. 2195个创业者,完成了9541份作业,累计446万字
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精神合伙人":
1. 3个人主动站出来,想投资一堂
2. 13个人共同构建了技能树
3. 志愿者62个人,帮我一起打磨内容
我很喜欢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村头老槐树下,放一小缸粗茶,几只大碗,“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分文不收”。
于是大家开始了"蹭茶",一起讲了许多乡野趣闻,海阔天空,谈说古今。你们来讲故事,我把它写成《聊斋志异》。
一堂希望亦如是,每一节课都从大家实操中慢慢长出来。如果对,大家一起实践,如果错,大家一起纠正,一起把这些最好的方法论一点点打磨出来。
这或许就是我想要的一堂。
Hey 创业者,
你有多久没做过高质量的创业复盘了?
“创业复盘实战营”火热报名中~
主理人:周子敬
(以太创服CEO,一堂校长,张一鸣天使投资人)
14天时间带你
√ 快速避坑,对标优秀创业者
√ 4场复盘,掌握创业底层模型
√ 案例学习,吸收创业融资经验
加入14天改变计划,和200+创业者一起
复盘学习+拆解业务+反思方法+加速融资
优秀学员直推子敬投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