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网络作品展
前 言
采用新媒体展示创作成果,是当今书法人对传统展示方式的时代超越。网络展览的最大优点或在于其时空界限的最大化,按照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这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是浙江省书协下属的8个专业委员会之一,现有委员75人,他们大都是活跃在当今书坛的创作能手,是一个肩负着浙江书法创作、培训任务的核心群体,是冲刺全国重大赛事,为浙江书坛争得荣誉的中坚力量。此次举办的“网络展”,是创作委员会年初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艺事交流,听取批评。为使这样的活动不致流于形式与空疏,每位作者尽量选择了各自目前擅长的创作样式,同时,部分委员还出之以率真表达的创作(学习)感言,与自家作品“如影相随”,便于大家对照观察。
我们认识到,无论作为一个团体组织,还是个体的社会文化艺术工作者,均有自己的角色担当。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在2000年底发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最近又提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的新要求。为此,浙江省书协明确提出:繁荣创作是省书协的中心工作,面对当今整个书坛现状,全体创作委员会委员必须更加坚定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创作委员会的组织特性,带动、引领全省书法创作工作,为努力打造一支在中国书坛颇具影响的创作队伍,体现浙江书法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强调,必须从书法创作的本体出发,重视书法创作的原创性,在树立面貌、确立理念方面应有所追求。
本次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的作品进行网络展览,就是对自己角色担当的一个小小实践。在优秀的浙江历史文化和书法传统视野下,在当今社会格外关注当下艺术创作的现状下,各位委员的创作探求和群体亮相,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真诚地需要听听各位朋友的意见。
您的宽容或严厉,均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
2011年12月
汪永江
1966年4月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韩•中书艺家协会中方理事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王顺章
1957年12月生,198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在机关部门工作,现供职为德清县政协主席。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德清书画院院长。
创作手记
草书为我最爱。通畅简便,纵情奔逸,趋速急就,流利婉转,变化神奇,意态无穷,是一种大智慧、大景象。书法为辩证法,也只有在草书中各种关系才能尽情展现。书与画相通,基于线条,形于意象,而草书即为意象也。创作中数字可为一字书,一字可为数字作,情意绵绵,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落纸云烟,莽莽苍苍,气象万千,唯草书可为也。
无想象不足于为草书,应基于书写内容想象为一种意象而为之。无豁达不足于为草书,豁达不是无所顾忌,心中少羁绊,手上有奇处,大小由之,长短随意,浓枯任时,不必刻意求之,而随处出现,是为叫绝。无疾速不足于为草书。无疾速并不是说唯疾速,然出奇不意往往以速胜之。唯缓而小心,必缺生动。无心情不足于为草书。今日心旷神怡,意态清和,如能面对青山绿水,清风朗月,则纸笔皆有情趣,知性达灵,处处皆合也。书之必能神态飞扬,佳境叠出。
我书我所爱。书为逸情之物,案头之品,故横幅小品为我所长,竖式、大幅平时不为,厌其烦也,非一人而能为之。书为心也,为性情也,不求闻达,只求笔墨纸人相合,心灵相谐。
杨昕
1968年8月出生,浙江衢州人,现任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衢州日报社总编辑、党组书记,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衢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近年获“陆维钊奖”铜奖、“万山红遍”展优秀奖,2004年《美术报》、2006年“中国艺术网”曾作专题介绍,有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地收藏,并作为衢州市政府礼品赠送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美国等国际友人。
其书法手摹王颜米赵、心追魏晋风韵,风格灵动有趣、大气沉着。
因为感恩
我对书法的态度是由衷的热爱和感谢。
在我个人的“书法史”上,早期恐怕有三件事是影响很大的,一是1979年初夏经魏荷芳老师提名获衢县“庆六一”少儿书画比赛一等奖;二是1984年初夏由梅谷民老师带队参加金华地区青年书法比赛,为当年加入新成立的金华地区青年书法学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之一;三是1989年初夏获全省电力系统书法大赛二等奖,年底经范列老师推荐加入新成立的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书法于我而言是少儿时代的一种情绪,青年时期的一种牵挂,步入中年的一种从容。我以为,我的书法生活就这样以业余的断断续续的状态存在,也很好。 2009年底调任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据说与我的书法在当地圈子里小有名气有关,因此,我再次非常感谢书法,之前20年的我因为靠一手漂亮的美术字出板报名扬全衢州电力系统,而被局领导直接调入机关从事文书工作,既免除了风吹日晒的维修工之苦,又有后来的机会从业余通讯员转而成为衢州日报记者。
我十分珍惜现在的“准专业”书法家的生活。在欧阳建华主席、毛嘉仁、蓝兴龙先生等良师益友督促、指导下,在省书协诸位老师的给力下,我真是重拾信心,重操旧业,两年来真可谓日课不辍,交流不断,活动不停,颇有心得,也有新收获。
创作的出发点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我们热爱,因为我们感恩,因为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临贴,所以我们创作,所以我们走向农村、走向社区开展送书画服务。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原因吗?
毛嘉仁
1954年2月生于浙江江山市,1983年毕业于浙江省职工高校中文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班。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理事、省展评委、衢州市书协主席、衢州市书画院副院长。
几千年来,古人积累起来的优秀书法传统经典是我们赖以进步与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本人的学书实践,始终是一个与古为徒的过程,只有紧紧抓住传统经典,不懈地理解与追摹,才能得到书法精髓。本人十分赞同米芾“集古字”后再成家的“古训”。继承不是学书的目的,推陈出新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对古代经典的理性解读多了,笔下熟了,加上自己的取舍与整合,形成既有古人根基又有自我意识的作品面目,这大概就是推陈出新吧。再则取法古人不能吃独家饭,应融合数家,书路就会宽些。本人一贯追求雅俗共赏的书风。首先是求“雅”,认定多数专家说好的,大概不会太差,这是我第一取向,自己创作与欣赏他人作品时都持这一标准。其次关照“俗”,认定非专业人士,大家都看不懂的东西,失去了读者群,似乎不应该是中国艺术的目标。所以,本人走在“雅俗”之间,就象走钢丝那样艰难……
池长庆
•1964年12月生于温州平阳
•现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浙江大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豪放是艺术家进行书画创作应有的状态,它是情感表述的自由程度。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酒酣的情况下,任意挥洒胸中逸气。《兰亭序》是帖学温文尔雅的代表之作,其笔法墨法精到细致,但是确是王羲之最真情的流露,饱含着澎湃的激情。虽秀美飘逸,却典雅大气。所以豪放是指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古人“解衣盘礴”就是指这种文人以笔墨书写“胸中逸气”的状态,这“聊写胸中逸气”就是一种豪放,我们提倡的是这一种挥洒的境界,而不是说雄强就是比秀美好,粗放就是比细腻强。而粗糙、甜媚则是书家的技术和格调问题了,这是书家对技术和格调把握不精造成的。习书途径,我认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一开始豪迈、粗糙,表达胸中逸气,但技法不精,经过长期磨炼,不断修正技术,不断臻于完善。我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一开始就从二王、唐楷入手,追寻法度,但很难随性放纵,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也就通达了。所以,没有细腻的豪放不行,没有豪放的细腻也不行。二者不是矛盾的东西,只是学书途径不同而已。康有为为什么贬低唐楷,他看到很多人从法度中出不来,所以他主张从碑中寻求大气。古人讲“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旧平正”,只是螺旋形上升的过程而已。
书画相融是笔法的相融,书法是书写汉字的笔触形态,国画是描绘世间万物的线条形式。国画比书法的用笔来得宽泛。一种是“笔画”概念,一种是“线条”概念。例如,明末清初的徐青藤、祝枝山,他们的书法笔触效果超出一般汉字意义上的笔画形态,提升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后人虽然说祝枝山“时有败笔”,但是书法不能以单根线条来评价好与坏,而应该以线条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判断优劣。某种程度上讲,书法没有败笔和好笔之分,只有在一个字、一行字中不协调的笔画,才叫败笔。我们观看祝枝山的作品,点画狼藉,浑然一体。你能说他哪根笔画是败笔吗?我早期先从中国画入手,后又涉足书法,无意中把绘画的笔触带进了书法创作,在一些书法家看来有些不合谱。中国画和书法最重要的是气脉相通,历代品评也多有论述,用画意去营造书意,是单从文字笔画所难以表现的。明清诸家的书法,画意即书意,书意即画意。书中有画意,不但并不会失去书法的独特性,还会增添书外之象。画中有书意,同样不会失去绘画的纯粹性,反而更加符合谢赫的“骨法用笔”。
何涤非
1970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陈大中
本名陈建中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九八九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一九九二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留校任教,二○○四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研究生毕业,二○○五年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国岐阜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林晓林
1971年1月生于乐清。乐清教师进修学校书法讲师。1989年师从林剑丹、张如元、张索诸先生学习书法篆刻。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乐清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会文书社社员。
书法创作的目的,古人有刻符、摹印、榜书、大篆、八分等,实为当时书法的用途而分。而今社会,书体多样,书法用途,也已多样。为展览比赛而写的,必须注重色彩和形式;为佛殿祠堂而写的,要端庄恭敬;为装饰房间,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要有文有意韵。那么,写给自己看的呢,是手头的片纸,偶尔的想法,欲书的感觉。纸要有精美的图案,墨可以慢慢地磨,砚台是细腻的歙砚,同时享受墨的清香和磨的感觉,用小狼毫笔尖的弹性,关注字势的变化,以放松的心态,保持一种挥写的感觉。写写看看,好像观赏一块精美的白玉,并与之对话。笔如风行,意蕴顿生。若有古琴的幽韵古雅之声相伴,顿觉置身于自然的古意和生动之中。
书法,自然的书写,是最惬意的,是与心灵的交流,也是与自然的交流。
蓝跃军
字晋痕,署白一山哈,1971年出生,浙江武义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畲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金华书画院特聘画师。现任金华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从最初的为当好老师把字写漂亮,到参赛入展获奖、加入各级书法协会,一晃已拿笔二十多年。如今,读帖、临字、看书、抄诗,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没有完成任务的心理压力,没有参赛获奖的功利思想,也没有执着一家的痴心迷情,有的也许只是享受笔锋杀纸的感觉和废纸三千的快意。
当然,追求始终在心中。这个目标或隐或现,时虚时实,一言难尽。处在凡间俗世,要想遗世独立而不随波逐流,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此,写写字或可以作为完善自我的载体和心灵休憩的港湾。如果,能找到一种符合自身性格爱好,反映人生阅历学养的艺术语言,适时的表达各个时期的人生状态和心理体验,是何等的幸福?
这只是我的梦想罢了。但我相信,在瀚如烟海的碑林帖丛中,一定会有适合于我学习和认知的信息,我会不停地找,不停地试,哪怕是千年等一回……
朱长根
笔名常耕,号觅知堂主,197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现为浙江省文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书法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人的主体意识表现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力实现的过程,我们只不过借用线条、汉字的结构和笔墨的表现来实现一种由笔墨和结构所传递的艺术感受,当这种感受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时,他对书法艺术的创造力就得到最初的实现。今天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讲究笔墨生动,追求笔墨纸相互协调、有相互矛盾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这个道理。发挥笔墨作用取决于结构,其中运笔,也就是说线条是核心。如果我们将其同其他书体笔画形式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行草书除着眼于某种意识的触发与张扬之外,更多则是将艺术触觉直指人性情中的一个全新的精神范畴。字的结构、用笔的方法才是整个书法创作形式语言的核心所在。因此,更看重的是主次分明的结构,还没有在单纯的笔墨语言上追求“笔精墨妙”。在这里,笔墨的意义才是第一位的。
张一兵
中国人民银行嘉兴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嘉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幽梦影有“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句。我于书法偏爱二王米芾的行书,并被其风神蕴藉,萧散从容之美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研习书法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融合,无论何种书体,何种风格,只有真正具有感受的主体意识,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才能将其深化。古来碑帖不可尽学,然不可不泛涉。学书当有所主。有主以会其归,泛涉以尽其变。所谓“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警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书法之道贵在心悟。
陈良敏
1967年12月生于安徽太湖,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供职于浙江省舟山警备区政治部。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军区美术书法艺委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舟山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书法作品是艺术家抒情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其魅力在于把握书法生命的律动以及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代书法创作与展览形式密切关联,不少书家意识到这一点,然在“展厅效益”的影响下,绝大多数书法家对形式敏感而对书法意境迟钝,所表现出来的是作品过于装饰化而缺乏内涵。
予学书20余载,工作和生活几经变化,唯对书法的热情和执著始终如一。学书主张取法乎上,广临博览,悟心所到、变其面目、得其神理,以为工处在拙,妙处在生,灵在变通。书法创作和审美趋向于质朴和率意,追求遗貌取神,藏真自然的书风,创作中亦有意无意将碑的气息贯穿其中,试图以老辣凝炼的笔调体现出艰涩而冷峻之美
林黎明
生于1963年,浙江仙居人。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仙居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供职于浙江省仙居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我玩书法
每每在媒体上看到“某某从艺××年,造诣很深……”总有良多感触。
不敢言艺,但谈到学书,从小学“大字课”算起,至今也有几十年,且从未间断,惭愧的是毫无建树。
我学书可谓既杂又野,初写正楷,后写过二王、宋四家,更对明清书法感兴趣。总之,立足传统,然后不管古代、现代,自觉精彩即取。
我创作亦朝三暮四,用情不专,书风也是时变不定(其实谈不上书风),实因兴致所为。就当做是一种探索吧。总之,痛快就好。
黄寿耀
现供职于浙江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黄寿耀作品集》,编著有《神州国光——黄宾虹精品集》、《萧耘春谈章草》等。
丁毅(一墨)
1962年生,浙江上虞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上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魏晋南北朝残纸及敦煌民间书法犹如青歌赛中的原生态唱法,它毫无造作之气,体内散发的是稚拙、随意、纯真的笔墨技法,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这几件近作是得益于启示后的感悟。其用墨并不讲究,很随意;其用笔不拘小节,笔到意到;其用纸是定做的四、六开生熟宣,意图作适当反差。在字形结体上不求刻意,随大则大、当小则小,尽可能随遇而安,意欲迎合民间书风之随意性,意欲表现中国汉字艺术结构之无穷可变性。
马国庆
(1971年10月出生) 笔名道望,慈溪人,大学文化。
1994年4月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奖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慈溪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宁波杭州湾新区国土局。
1999年以来,由于热衷古书画鉴赏的缘故,我跑了很多次的上海博物馆,几次的“国宝展”我都去观摩了。2006年4月间的“中日书法珍品展”更是去看了四、五天。总的观感,书法的时代界限是十分明显的,唐代的就是唐代的,北宋的就是北宋的,元朝的就是元朝的,除了朝代更迭时期书体风格仍接近之外,其他都十分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时代特征。这个朝代承袭的用笔特征,特有的纸张、特有的印章、特有的文风,甚至特有的书写格式都构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风格。
如今电脑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印刷品,甚至看印刷品的观感比真迹都清晰。近购上海博物馆新印《中国历代书法馆》图册,《鸭头丸帖》、《苦笋帖》的字迹相比其真迹来得清晰,这是因为在图片制版时清除了除原迹字体之外的阴暗部分,所以字迹就清楚多了。2002年的“晋唐宋元书画特展”,观《清明上河图》真迹也还是图册上来得清晰。然而,书画真迹扑面而来的真实气息仍是任何印刷品所无法替代的,譬如我们在电视上看足球赛与在绿茵场上直观足球赛,气氛是不一样的。看真迹就是观者本人面对面地与真迹在交流,是心灵上的感应。
至少,在我来说,我是不愿放过任何一次观赏古书画的机会,尤其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古书画巨作。
方志恩
1947年出生,临安市昌化人。1990-1991年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证书班深造。1992年沙孟海书学院高级书法研修班结业。系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临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临安市文联副主席。
创作须把握二个原则。一精选文词。这是作者思想文化学识的反映,也是历来儒家文艺观“文以载道”思想的要求,也应是当今社会和谐文化的要求,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其实也起到一种教化作用,每个文化人都应有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不可不慎。二是作品追求上接文脉,又要体现个人特色,所谓文脉,即作品须体现出历代文人的那种文气,即书卷气息,这种气息是作者学识和艺术追求的自然流露,不可做作,也无法做作。当今社会浮躁,作者浮躁,作品也浮躁,这是须力戒的。这几件作品都是小品,有的是几年前的,有的是今年写的,我写字不择纸,纸张、颜色、吸水度都不一样,效果也能看得出来。我擅长写大字行草书,这次用的都是小字,我喜欢将作品写得温润、流畅、自然,有一种古意。
方钢军
字柔成,号栖溪居士,汲翠园主,抱纬斋主人,1965年出生于书画之乡浦江,现为浦江县文联副主席,
月泉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慕鸿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画委员会副主任
古人云,“古到新处便是新”。在自己书法学习的整个旅程中,我始终坚信这是我对书法艺术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继承是为艺的态度,创新是为艺的勇气。一个没有风格要求,风格建树的艺术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家。而当前我们所缺的不是创新,而是缺少真正深入的挖掘。广泛汲取传统的态度和决心。在传统的大河里沉浸的越深,
其浮上来的力量也越大,风格便不求自得,水到渠成。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包括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热爱,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在其中,书法是含蓄的雅的,古典书法体现的是中国经典的人文精神。做人做大气了,字也就大气。字如其人也。书法到后来不是比一个人的功力,而是比一个人的修养,字
外的功夫显得非常的重要。书法到一定程度必须从兄弟艺术中去吸收营养,
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尤其是绘画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人云“书画同源”不无道理。
“书法有法”,但它是古法,传统之法,古到深处便是新.传统是最好的现代。以传统开启现代是书法家走向成功的不传之秘。
王三五
1966年2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奉化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奉化市政协委员。
学书法就象写文章,头脑里必须贮存多种词语、妙句和各种表现手法,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精彩。书法中的“词语、妙句和各种表现手法”从哪里来?那就是从临帖中来。
临帖时,我们必须对帖里的笔法、结构、章法等特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和总结,找出规律,并通过推理、生发等手段,灵活应用于创作。如果照猫画虎,没有分析和总结,就会临过忘记,根本无法创作。
对于笔画,我们可以从形状和方向上去把握。形状有方圆、粗细、曲直、长短之分,方向有左、右、上、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之别,不同的形状和方向就有不同的笔法和笔势。这要从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三处去把握。当然,笔画的间距,笔画之间的连结处、转折处、钩处的形状和方向也是重要的把握环节。
对于结构,我们可以从字形和字势上去把握。字形有大小、长短、宽窄、高低之分,字势有正斜、向背、开合、聚散之分,松紧是结构研究的基本途径。
对于章法,我们可以从字距和行距上去把握,字距行距的远近形成不同的黑白关系,黑白关系的处理是章法研究的关键。
临帖好比吃食品,有些只能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合口味的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些帖只要临其中一部分,有些帖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名帖,则要通临、细临,甚至几百、几千遍地临写,直到完全消化。
王天长
(本名王志康)字翔、号、翔者、涵元、七弦、宜久阁主。1964年某月生,汉族,浙江舟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舟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创作手记)0837、捷涩的点划演示着此时最直接的情欲——急促、流离、张扬、迷失、起伏、快捷、跌宕、抑郁……若蛟龙戏海、惊蛇出草;若云蒸霞蔚、宿雨初收。无不随着线条的伸展而波澜壮观,水墨的浸漫而辉映八荒,慧根由此澄照,神采由此盎然……
昔日的风采不再是往日之美,娇作、惰散、迷情之性不将是历史最爱,夸张的结构,入化的点线早已印证了艺术的辉煌顶点,锐利的眼光会紧紧盯住那支玄笔的漫动,出神的魂魄亦将不着边际,欣赏不将再是平面。
艺术不外乎:清——奇——松——正——朴——简——透——伸——浑——雅——淡——和——雄——涩——曲——拙……至若大静大动,臻乎至真、至善、至美……
迷样的水、迷样的墨、迷样的纸、迷样的字,艺术的生命终将靠它们滋养、传承、演进……水墨交和——惊天动地,点线搭配——牵神弄鬼。
诗书画印,优於勤学,滋於福养,应於灵智,感於情性,大乘之作,曲高和寡,非常人只能常能,俗口之能常口。
王冬亮
江苏常熟人,别署王唯山,采铜斋主人。200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城市雕塑专业,师从万振球、陆磊、顾人德、林再成、杨明、沛雪立等名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本科,师从王冬龄、祝遂之、韩天雍、金鉴才、沈浩、陈大中、戴家妙、白砥、沈乐平、蒋进、鲁大东、吴战磊诸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见习基地教学总执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我的这些作品是从2008年积攒到现在的,敝帚自珍而已。有的只有照片,原作不在了。我大概地选了一下,总共拿出四十来张。因为我每个阶段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所以从作品上也能看得出某个特定阶段的风貌。当然也并不是总是那样分明,有些是随性写的,也有些是想到以前的某些问题,有感而发写的,再或者是得到了好的工具乘兴而写的等等。
近几年我主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几个,依次排下来基本是这样的:第一,关于古代书法形制特点与纸张色彩形态;第二,唐代行草书与正楷的关系;第三是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对象往往又会跃出这些范围。
关于纸张的色彩问题的探讨,我曾经写过一个漫谈系列来讲,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引起我兴趣的,是因为见到有不少古代书法作品是写在有色纸张上的,和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白纸的习惯不同,而且通过观察,发现纸张颜色对书法作品是有非常大影响的。于是,我非常想弄清楚古人使用有色纸张的原因和色彩依据,以及其制作方法。后来找到一些书籍,比如蒋玄怡先生的《中国书画材料史》等,使我从纸张制造方面对其颜色产生原因有了大概的了解。而最早在用色理论上给我启发的,应该是顾颉刚先生讲的五行学说与颜色的关系这些学问。通过学习,我认为色彩对书法作品风格情调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曾经做过很多染色作品,都是实验性质的,完全不是为了给作品做旧,做旧和染色完全是两回事,此处不展开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最近恰好读到著名学者姜澄清先生关于中国色彩理论方面的大作,颇为受益,使我进一步增进了对色彩语言的理解,也使我更有动力去将这个课题理完整。
对于唐代书法的研习,我一直是比较感兴趣的。我认为,笼统地讲,书法史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书写系统,一个是两汉、魏晋系统,一个是唐人系统:两汉、魏晋是隶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尽管从书体上讲东汉末以后五体兼备,但是无论从书体传统的延续性和惯性来讲,还是从东汉中晚期到魏晋时期文人书法名家的师承关系来讲,此间的书法都还是与“汉法”直接相关的,要研究此间书法,不从两汉入手,恐怕是不会成功的;唐代以后,是楷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由于今天日常使用的正体是楷书,我们现在基本上受到的都是唐人书写系统的影响。在唐代,楷书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唐人的行书和草书都不能没有他的影响。唐以后的行草和魏晋的行草从“成分”上来讲是大不相同的。前人讲的先学唐人再学晋人的观点,我认为有很大的缺憾,至少缺少了对书体演变的深入了解。这次我展览展览中不少作品是以唐人的写法写的,有楷书也有行草,写的过程中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了楷书的核心作用。
我研习的第三个问题——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中间附带出的小问题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章草是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书体,最初开始学习是在1998年,中间从来没有完全间断过。但前面几年除了识字和把字帖写熟练了些,一直没有大进步,后来慢慢发现,光是临摹几本字帖,写不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转而想把章草整个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由于前人对章草书的研究并非那么详尽,大部分的具体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比方说对各个阶段汉隶书和章草书的字样分析及两者关系,对书体时代风貌与名家创造性的区别分析,以篆书为参照看隶书的某些讹变,以及这些讹变对章草的影响、从文字学角度解读章草的字法等凡此种种,我未尝不反复琢磨推敲。从眼前的一团迷雾,到略知此中消息,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自去年六月,我曾经讲过两次章草的课题,和大家探讨自己近来的一些体会与经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章草,因为它对整个书法史的研究来讲是如此重要,但现在又是如此匮乏。我的这次作品展中有一些隶书作品,主要都是在辛卯年写的,是我在研习章草主线的路上顺路“捡的”。两汉的隶书非常辉煌,但这个说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今天很多人只知道学几个《礼器》、《曹全》这样的东汉铭石碑刻是完全不够的,这种学法更是不科学的。我认为,那种铭石书体在隶书中只占了很小的一块角落,对两汉隶书的研究,即便是清代人,还是有许多遗漏,但这也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不少空间。
吕为民
浙江临海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半僧偶记
*每当临池,总被法度所困,未能跳出前人窠臼,一切均被法左右,若无有为法、无为法心念,定能脱罗笼。
*维摩居士的“丈室”容三千大世界,为“方丈”,是心空、念空,包罗万象。而今俗界的书房何止“丈”,好象已超凡脱俗。故,很难脱离“俗界天”。
*作书本清趣,读书之余而为之,偶有心得为作品,若以法度而论,必在众说纷纭内,无视其说,若“无我无心”,也无“作品”之说,更无“符号”概念,故 “境由心造”。
*凡学书者,很难摆脱“境界”两字。苏东坡有“我书意造本无法”,大彻大悟之语。若无被“境”所困,忘“境”忘“情”,向内寻找,而非向外寻找,不受外境影响,可脱俗,然,一切众生皆有情。真能悟此语,人道自通书品自高。
*佛法讲求一切放下,从修“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一直到“菩萨道”而后成佛。书法亦如此,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尤如书谱“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周而复始,从有法到无法,一切均是矛盾的统一,皆应回归社会、自然。书法不可能强迫人们变成你的希望样子,应“跳出书法看书法”。
朱海
朱海61年出生。书法师事林剑丹先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创委会主任,温州市鹿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温州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朱乒乓
浙江温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理事。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现温州大学),文学学士。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书法方向艺术硕士(MFA)专业。
学书法,不管是学碑、学帖,二王是绕不过去的。二王书法蕴含了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历代二王一脉的经典法书,给无数后学者无限启示。我取法于魏晋书风,又旁涉赵孟頫、苏东坡、米南宫、董其昌、白焦等书家。人们总习惯性的认为,女性应当效法婉约一点的二王帖学,但二王一路书风技法复杂、风格含蓄,把握难度大。从技法层面来看,要掌握好帖学精髓,一定要进行大量的临摹、创作训练,从古帖中不断吸收营养,才会对古人的用笔技术、章法结构形成深刻的认识。
我主攻小行书,平时也不放弃临习清篆、汉隶、楷书等。我认为,只有广益多师,在大字和小字上皆下功夫,全方位打通,才会对书法艺术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我不主张自己过早形成个人风格,一个书家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实到最后都会在不经意间会走出自己的路子。
朱勇方
朱勇方艺术简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兰亭书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天目书院书画社秘书长,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秘书长,绍兴市墨趣会副会长,绍兴县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社团法人)。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书法》一、二分册主编,浙江省新编《写字》教材编委。
羊晓君
羊晓君,字子缘,男,一九六四年六月出生,浙江富阳人。现为中国残疾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九八二年开始学书法,师从华人德、朱关田先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喜习汉魏碑志以及竹简、帛书等,于汉隶尤多着力,书风雅逸朴茂。
对于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我的体会是,意识与感觉决定一切,但感觉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写练习的基础之上的,而意识则是眼界高低的反映。其实,对于某家某碑某贴的临写,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而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在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风格后,对于老师推荐的几种经典碑帖的临摹仍不放松,但重点转入到关注如何从中汲取有利于调整与丰富自己创作的方面,而不再是简单追求临摹得像不像,也许可以用【神似而形不模糊】这句话来概括。
张永
张永,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任嵊州市甘霖镇党委副书记、嵊州市政协甘霖联络委主任。曾担任浙江省第四届青年书法选拔赛评委。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张永书法作品选》,书法作品28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
1970年12月生于浙江嵊州,毕业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于书法创作,摭谈三点想法。
一、创作惟新。艺术的生命力在创新。书法作品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追求、独立的品格。通古法,观当代,写自己, 有新意。创作是心性、本真、境界的流淌,是高超技能、综合实力、全面学养的集聚。古质今妍,书法作品的观念与风格、形式与内容、技法和意境、选纸和调墨、钤印和题跋等,要整体构思,统筹考虑。通过对篇幅、情调、韵境的设计,对平动、提按、绞转的驾驭,对线形、线律、线构、线质的控制,对连缀、侧廓、空间的把握,对大块面、长线条、强欹斜、重笔画、细笔触的使用等等,写自己的城腑、抒自己的浩气,使作品视觉美、品位高、难度大,让作品学术化、立体化、情绪化、趋异化、新颖化。
二、大道至简。创作亦然,无非善学、多思、勤写。字是实实在在写出来的,每天要逼使自己去真写、硬写、深写。夜不释手,昼不忘读。学的东西要涉及哲学、美学、文字学、历史学等方方面面。平时,多想想作品章法的基调与风貌、结构的消长与调节、行笔的才情与质感,系统分析,知其所以然。多点性情、少些制作,多点静气、少些急躁,只要肯下工夫,苦心修炼,持之以恒,终会有所进步,并在正大渊雅的书道上,逐步彰显出优秀作品的蓬勃朝气、恢宏大气、汪洋才气、儒雅静气。
三、辛苦是福。虽说临摹刻苦、创作辛苦、探索艰苦,但有缘于书法,毕竟躬耕是美丽的、创作是美妙的、收获是美好的,含茹着快乐无穷的因子。穿梭在丰富的笔墨语言之中,消匿时风的嘈杂、世事的喧嚣、名利的沆瀣,演绎青铜的臃华、汉魏的峥骨、明清的娴姿,放开胸襟、放浪形骸、放歌灵性,图的是裨益身心,玩的是不害情性,为的是不辱担当。这种快乐、忭欢、幸福、锦绣,如欧阳修说的,“适意无异逍遥游,如饮美酒销百忧”。
鉴于此,我将继续乐陶陶地写下去。
张泓
1982年生于江苏常熟,2001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200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院执教至今。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常常会听见人说:艺术的东西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口味的不同,不存在高低优势。这只是以书法自娱的人们的说辞而已。
我相信书法是一个需要深心大力的艺术事业。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无不在精良的技巧铺陈之下,埋藏著厚厚情意,对世事和人生的洞察,哪怕是小小的一击,都关乎根本,让人醒觉灵魂。
这些年来,学院式的教学渐渐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其观念、方法也已逐渐进入每个书法人的视野,“学古”“入古”成为入门者抑或是社会名家的重要命题。一时间,大家各显神通,拟古作品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批评声也随之而来,诸如“假古董”的称谓等等。作者用功多年,自然是很不服气,“为何将批评的权利交给他们?”
在我来看,作者不必介怀于一件作品的单独评论得失,毕竟拟古作品以气息纯静、技法精妙取胜,它唤醒的是人们对历史久远感受的神经,那是生命的记忆。批评家也不必急于苛责,每个书法人都必须经历学古的阶段,拟古是学古的开始。
学古本身是不断接近真理,凸显人性的过程。它关乎对永恒的判断,在对历史经典的不断锻造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过:“后人的要求会比现在严格一百倍。”因此,我想,哪怕是被我们奉为大师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他们还将被拿到历史的案台上,重新开审,再被敲打,直至永久。
张志敏
张志敏。字:子渊。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 湖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 长兴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恐怕没人能回答清楚。我想就像小时候的游戏,谁的技法高,小伙伴服你;你再帮助一下别人,肯定会受到尊敬;如果能科学地解释其中的原理,或者助人的动机,那周围的大人也会充满希望地评价你了。
释者云:“一花一世界。”书法在墨痕的背后是作者娴熟的技法加上学问、学养的全面展示。技法作为基础,是对执笔、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的掌握和对材料工具的把握能力,是显性的。学问、学养是文化知识、文学、修养、社会阅历等的综合支撑,是隐形的。显性使人悦目,隐性使人回味。
欣赏一件好的书法如同读一篇美文,诵一首佳诗,闻一曲雅乐,品一盏香茗……,初临得之味,再品得之神,三者如清澄之境与贤者遇也……
张雄华
祖籍浙江绍兴,现居金华。2006-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青年优秀书法家硕士高研班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金华市婺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我一直认为,书法最重要的是线条质量。这是书法之根本,她承载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中国书法的线条本身就饱蕴着书法家的情感意象。因此,对线质不懈的锤炼是贯穿书法生涯始终的,永无止境的功夫。自清碑学兴起以来,金石气使线条的内涵大大地丰富了,而林散之对笔墨的创造性贡献更是赋予了线条新的生命力。我的书法之路始终围绕着线质锤炼这个主题。近年钟情于旭素大草,又上溯魏晋,此阶段对线质的定位是;简约,力量,厚实,苍润。虽未能满意,但追求不会停止。
此组作品尝试用数种不同质地的纸,试图表达上述线质特征,是以前未曾实践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李生祥
号忘忧阁主,1963年2月生于浙江桐庐。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创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桐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痴迷于书法已数十年了,书法已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悲的是我长期玩弄书法,却未弄懂何为书法?一直处于自得其乐,孤芳自赏之状态,理不出头绪,甚至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
近年来,有幸得到洪厚甜、刘文华、赵雁君、张继、李双阳等老师指点,把我带入书法艺术殿堂。其间我以大小篆、汉隶为切入口,加强用笔及点线等基本功的训练,以增强作品厚重古朴的气息。行草书以“二王”手札、米芾尺牍、孙过庭《书谱》为主决定参照近现代名家,细心揣摩其用笔用墨之神韵,在经典作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
我首次进入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对待此次创作任务,不敢怠慢,如对至尊。五幅作品选自平时创作训练较满意的习作。以隶书和行草为主,注重书写性和意韵,力求内容丰富,具有视觉效果。
李兴祥
1951年2月生,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兴祥,1951年2月生,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近年来的书法创作,越来越注重外在形式:裁剪拼贴,各体混搭;仿古做旧,大小夹杂;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
一件作品完成后,配上落款印章,或加标题跋语,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作品的可观性,本无可厚非。但有些作品只顾形式花俏,东抄一段,西摘几句,形成多个块面,而文字互不关联,成了一锅大杂烩;有些作品行书尚有可观处,而添上的篆书标头则惨不忍睹,形成了蛇足;也有的乱盖印章,不顾审美是否需要,凡空处均以印补之……这类形式唯上的创作方式渐渐变成了工艺制作。
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能以情动人,以功力示人,不去说历史上三件经典行书,就是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也几乎没有这种制作成份,多是“兴至所至,一气呵成”。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一旦展览中的作品都成了几种模式套路,那人们又要审美疲劳了。
来海鸿
1960年4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供职于萧山区青少年宫,致力书法创作、教育事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书法协会理事及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萧山区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萧山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杨曙作品
杨曙,1968年出生于诸暨。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诸暨市文联委员,诸暨印社社长,诸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