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003航母“福建舰”在上海下水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人们为我国能够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而感到万分自豪。
在建造“福建舰”航母的过程中,上海宝钢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宝钢通过自己先进的生产工艺为“福建舰”生产出一部分造舰所用特种钢材。
据公开报道,上海宝钢还为我国万吨大驱055和其他先进战舰的建造提供了大量钢材。可以说,在我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宝钢功不可没。
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当年宝钢在初建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曲折折,不了解建设宝钢曾引起的巨大反对声浪,当年甚至有人说:“建设宝钢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的一个错误决定。”还有人断言:“宝钢是个无底洞,会掏空中国的家底。”
最终,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力排众议,顶着压力,拍板做出了建设宝钢的历史性决定。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回顾一下宝钢初建时的曲折经历:
钢铁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钢铁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基础工业品。没有钢铁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就生产不出枪炮车船。
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技术飞速发展,而我国的钢铁制造技术却仍然停留在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拉开了很大的差距。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没有一台达到国际水平,生产工艺落后日本、欧美30年不止。
由于当时我们的钢铁厂生产效率低下,钢产量始终提不上去。从1974到1976年,我国制定的钢产量两千六百万吨的目标连续三年都没有达成。
70年代中、末期,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无镍铬舰艇用钢已满足不了海军的造舰需求,大量使用的“921”系列钢由于平炉冶炼工艺落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及硫、磷等杂质含量高,在潜艇建造过程中多次出现质量问题。
1977年9月中国冶金代表团在日本考察访问,在参观途中大使馆的国产汽车竟然半道抛锚了,这令代表们很是感慨。代表们谈起日本企业造车用的是冷轧钢板,既轻盈又美观,而国产汽车面板还在用热轧板,既厚又重还会生锈。
代表吃饭时,看到餐桌上日本生产的易拉罐啤酒不知道该怎么打开,他们想不明白日本人是怎么把马口铁轧制得像纸一样薄,还印上了五颜六色的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面接触西方钢铁工业,所见所闻给代表们以极大的震撼。
1978年10月22日下午4时22分,一架尾翼上漆有红五星的中国三叉戟军用飞机降落在日本东京羽田机场,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走下了飞机,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邓小平在日期间参观了新日铁君津钢铁厂,在这里他看到这样的一幕: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企业由于实施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这令邓小平非常震惊。
邓小平仔细地向日方陪同人员了解工厂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听完日方人员的讲解后邓小平一脸严肃,陷入了沉思。
在新日铁君津钢铁厂的参观结束时,邓小平问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能不能帮中国建设一个比君津制铁所还好的钢铁厂?稻山嘉宽回答说当然可以。
实际上,早在1978年三月,我国就已经作出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兴建现代化钢铁厂,邓小平的这次参观加快了该计划的进度。1978年底,在邓小平访日二个月后,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破土动工,十万建设大军从长江上游、松花江畔,奔赴东海之滨的滩涂,展开热火朝天的大会战。
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立项工程,是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并且成套引进国外设备的头号工程。
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宝钢便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
1980年春节前后,在宝钢的工地上,打下的钢管桩和浇灌的混凝土基础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水平位移。
此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声称:“宝钢地基松软,其建成之日,就是滑向长江之时。”
有关方面将专家请到宝钢建设工地进行实地勘察,专家们认为“大面积土建位移属于正常情况”,“位移量并未超过上限”,并给出了处理方案。
尽管如此,投资高达301亿元的宝钢建设工程还是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论,归纳起来,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宝钢的巨额投资。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宝钢300多亿的投资实在是一笔天价巨款。要知道,当时全国财政收入只有800亿元,外汇储备只有1亿美元。
当时,财政部一位干部写了一篇《替宝钢算一笔账》的署名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文章中对建设宝钢褒少贬多。
有人说,“宝钢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的一个错误决定。”“宝钢是个无底洞,会掏空中国的家底。”
二、宝钢从国外成套引进设备的方式也遭到质疑。
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全部从日本进口设备,甚至包括不少国内可以生产的设备?”
有人道听途说:““新日铁并没有给宝钢最先进的技术,个别进口零部件不合格。”
三、宝钢的选址也广受质疑。
很多人提出:“上海一无矿石,二无煤炭,地基松软,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钢厂?”
上海百姓中还有人担心在宝山建钢厂会给上海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认为宝钢离市区不过20公里,一刮风,高炉烟囱的黑烟废气会一股脑儿刮到市区。
四、还有一个争论焦点集中在宝钢的生产将完全依靠进口铁矿石,这被许多人认定为崇洋媚外。业内人士也对供应是否安全,会不会被外国人卡脖子这些问题表示出担心。
1980年9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北京、天津、上海等代表团的170多名人大代表,就宝钢工程建设问题向冶金部提出4次质询。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第一次对国务院组成成员的质询,人称“共和国质询第一案”。
国内一些干部和科研院所的一些专家也纷纷给邓小平、陈云以及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写信,历数建设宝钢的种种弊端,指出其不合国情,建议工程下马。
1980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在全国省(市)长会议上,提出了宝钢工程是否停、缓建和下马的问题。
不久,国务院正式通知上海:宝钢工程“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指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退货”。
宝钢的命运岌岌可危!
由于工程停缓,先前与日本公司签署的订购部分重要设备的合同也就不能继续履行了,这就产生了赔偿日方企业损失的问题。为此,需要与日方企业商谈。
日方原来估计,向中方索赔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邓小平亲自出面主持了对日企业赔偿事宜。
邓小平表示,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对一些重大涉外经济案件,特别是由于中方责任造成外方受损的涉外经济案件,中方的主要负责人都应出面讲清楚,该道歉的就当面道歉,该认错的就当面认错,该赔偿的就全额赔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应有的评价和信任。长远来看,这对中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与日方索赔企业三菱重工负责人会面时,邓小平坦率地表示:“与贵方所签的合同不能履行,责任全在中方,中方愿意按国际惯例和合同约定进行赔偿,赔偿金额也按国际惯例和合同规定办理。”
不到20分钟,赔偿事宜就完全敲定下来了。这完全超过了日方的估计。三菱重工几个负责人纷纷表示十分满意,他们说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中方是一个非常重信义、守合同的合作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与日企为拿到索赔而感到心满意足相比,同样受到工程停缓影响的德国公司一开始就主动放弃了索赔要求。
1980年12月23日,有关方面召开会议再次讨论宝钢工程调整问题,决定:宝钢二期工程停建;关于一期工程是否继续建设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会议提出,宝钢工程建设“要调整、退够,要下好。”
1981年1月7日至31日,17个部委,上海有关委、局、院校,以及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顾问委员会的专家和教授200多人参加一期工程论证会。
会上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形成三种意见:
一、停建,将到岸设备分到其他钢厂。
二、按原进度继续建设。
三、缩小规模、延长工期、分段建设,再花25亿元投资,把已投入的103亿元的工程救活。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无法形成统一,论战一直打到了邓小平那里。
面对纷争,邓小平最终拍板,他说:“国内对宝钢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并当面叮嘱宝钢负责同志要干得快一点。
邓小平还断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1981 年 8 月7日,宝钢一期工程复工,不久后第二期扩建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赢得宝钢的巨额合同,日本和西德的企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甚至两国驻京外交机构也一再出面,对本国企业进行协助。
对究竟与哪一家合作,中方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
就在这时,办事一向非常精明的日方有了表示,日本三菱集团三巨头主动向中方提出,二年前中方支付的那笔赔偿金,他们一直原封未动地放在银行里,他们称只是代中方保管了这笔资金。只要中方发话,他们马上可以连本带息,悉数归还。
虽然日企做出了这种表态,当时多数领导人都认为应该与西德合作。因为之前一些西德企业一开始就主动放弃了向中方索赔。
有关部门将此事向邓小平汇报时,邓小平指出:看起来在与中国合作的问题上,西德企业家比日本企业家眼光远一些,气魄大一点,但日方索赔也是按合同办事,并没有错。
邓小平指示说,今后究竟从哪家进口,与哪家合作,应该主要看性价比,看哪家质量好、价格低、付款条件优惠、售后服务周到,特别要看对技术转让的态度。这几点应该成为我国今后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指导原则。
1984年10月,宝钢开始了二期工程建设,全部工程于1991年建成,并于1998年收回全部投入,我国钢铁业从此大踏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宝钢的建成和不断发展,对中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通过研发,宝钢与国内另一家钢铁巨头——鞍钢,一起为我国军用船舶提供了诸多钢材。
宝钢生产的航母甲板
如今,鞍钢和宝钢都能为航母等国产军舰的建造提供高强度的特种钢材,性能完全不输美国等国家,位居全球领先水平。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一切,应归功于邓小平等领导人当时所做出的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