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你好,欢迎收看天气预报节目……”,1993年,身穿肥肥老西服、拿着糙糙指挥棒的宋英杰开始了他机缘巧合下的第一次天气播报,同样也开启了中国电视天气预报的新篇章。
“谁是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人?”成为2011年网络爆梗,网友们的发言更是令宋英杰哭笑不得。CCTV+天气预报+男人,这三个最不靠谱的角色构成了宋英杰,这位在央视主持天气预报的男人。
2011年,7月,宋英杰针对甬温线动车事故发了一条微博,上面是温州雷达站的观测图,并附上了说明:“脱轨脱轨疑与雷击有关。”
很快有网友开始质疑他,针对的并非他所言的专业性,而是直言宋英杰在为铁路局“背书”,还指责“丫算个屁的气象专家,就是个肉喇叭”。
但事实上,宋英杰并非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而是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大气动力学专业,因此他所做的解释也完全是科学的。
1965年,宋英杰在辽宁出生,在那个时候,天气预报还不是在电视上播报,而是在收音机里通过广播播放。
不同于古时候,由于农耕的需要,大家也许有些“看云识天气”的本领,但随着现代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往往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便愈发依赖专业人士预报天气,广播中的天气预报,成为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收听节目。
在广播里,年幼的宋英杰听到的都是“低压槽”、“冷涡”、“高压槽”等从未听过的专业名词。
因为那个时候,也没有专业的主持人,而是气象学家们利用生僻的原理解说天气情况,这对还是小孩的宋英杰来说难以理解,他希望能给叔叔阿姨们提意见,请他们讲得通俗有趣一些。
儿童时期的“耿耿于怀”或多或少地在宋英杰人生的选择中产生了影响,在幼年的宋英杰心中落下一滴雨,当他成年后考入北京气象学院攻读大气动力学专业,他心中便已雨过天晴。
大学毕业后,宋英杰来到中央气象台工作,正如大多数从气象学院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着预报员的工作,每天负责把关和修正数值,或者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气象事业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并提出了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的要求,而天气预报节目,正能够体现气象研究的社会价值。对此,气象台决定同中央电视台一起,进行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不同于以往的天气预报广播和鲜少出现在电视中的气象讲解人员,气象主持人需要进入大家的视野,因此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气象专业知识的人才,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外形、主持功力。
在一次文娱活动中,由于一口流利标准、甚至接近专业播音员的普通话,活泼帅气的宋英杰被列入气象台领导们的首要候选名单之中,领导向宋英杰发出了邀请,“小宋,你口才好,长得又帅,就你吧。”
“我对这个给职业没兴趣。”宋英杰一口拒绝了领导,因为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个工作更多的是主持人的工作,与他所热爱的气象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气象服务工作的完善需要步入正轨,公共气象服务也必须跟上国际的步伐,领导们一再邀请,并主动地同宋英杰商量,表示能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最终宋英杰同意把电视台的主持工作当作兼职来做,还必须安排在每天五点半下班之后。
“就是多了一件事儿吧。”那时的宋英杰心中如此想到,但就是这样一个对他而言是“临时工”的兼职工作,在今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中国的老百姓,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气预报从播出以来,便超越其他节目一跃成为收视率榜首,成为家家户户都必须关注的节目。
2004年,宋英杰在“我最喜爱的气象主持人”全国性评选中,获得“气象先生”称号。这个称号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具价值的肯定。
在作为“主持人”的这三十多年来,宋英杰一直将这份工作看作是兼职,而他真正的归途依旧是气象研究,天气预报播报同样也为他的研究之路提供了新的方向。
“初雪如同初恋,预见不如遇见”“今天的天气不是好,而是好冷”“有的时候感觉都不是在降雨,而是在倒水”,宋英杰在天气预报中频频说出金句引起网友热议,并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引起大家的调侃。
“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宋英杰一直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他给自己立下的标准。
得益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宋英杰在播报时并不太依赖电子稿,面对全国的降雨播报图等气象图,他总能侃侃而谈,且金句频出。
“天气就在脑子里,在天气结论基本能够表达的情况下,表达方式是相对即兴的。”
宋英杰这样解释他的主持风格,在他口中,天气不再是抽象的专业名词,而是有感情的社会现象,或者承载着人们的期许与祝愿,或者带给人们失望与伤害,这需要使用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使大家都产生共鸣的感情倾向。
于是他在选择用词时,会更加推敲琢磨,面对久旱逢甘霖,宋英杰会使用“盼来”,面对春天夜晚的小雨,会说成“喜迎”,更有春夜喜雨之感……
不仅在用词上注意,宋英杰更加重视天气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因此不同于严格的预报天气要求,宋英杰往往会“多说”或者“少说”。
2019年3月19日,宋英杰在做天气预报播报时详细地指出了北京明日降雨,“是从下午下到深夜”,还特地加上了“还会打雷”的提醒,因为如果打雷了,将是现代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早的初雷。
宋英杰提出要“低头看得更细,抬头看得更远,转头看得更多”。就是说天气预报不仅要详细,还有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注意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看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才更能体现气象工作的社会价值。
2010年,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微博涌入大量用户,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基地。气象服务也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互动模式,作为第一位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的微博粉丝已经上百万。
自媒体无疑是同“平民”交流的最好办法,宋英杰抓住了这个渠道,他开始在网上征集金句,并在播报时讲一些网友的评论留言;或者通过互联网分享气象知识,帮助网友建立关于气象的基本认知体系;或者邀请网友一起分享身边有关气象的现象……
“天气预报越来越众筹”。这便是宋英杰一直致力于实现的天气预报形式,人们从听不懂到主动参与,宋英杰也为各地气象台提供了开启“平民世界”的钥匙,各台天气预报纷纷效仿,一时之间,人们都开始关注天气预报,各地的气象台也就都成了“网红”。
从天气预报开始时,“天气预报不准”就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甚至有网友曾经向宋英杰调侃:“天气预报胡说八道,尤其你来报”。
“儿童大王”郑渊洁也向宋英杰提出过类似的质疑:“俺的一处蚂蚁家的家门口今天突然摆出了防洪的架势,明天是要下雨吗?”更是开玩笑似的提出让蚂蚁取代气象局。
这是在内涵气象台天气预报不准,宋英杰巧妙地化解了这个质疑,他说,“咱们的气象台没有预报市区会降雨,不知道它们的气象台是否预报市区会降雨。”
宋英杰还详细分析了其他动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受到的不同影响,并指出,“动物的局地临近预报不错,但大区域、长时效、多要素的预报,是动物气象台的业务空白。”
宋英杰对大家所认为的天气预报“不靠谱”的说法坦然接受,他同样直言,“天气预报没有哪天会准,哪怕一万年后”。
这是因为,天气预报的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人们对“准”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明天会下雨吗?”到“什么时候下?”“下多大?”“什么时候停?”
这在宋英杰主持天气预报的职业生涯中也深有体会。从前宋英杰在播报的时候总是担忧预报不准,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站的观测与计算也越来越准确,而现在宋英杰在播报时,却总是感觉“不够”。
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如何能够在半小时内讲清楚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天气情况呢?显然,这很难做到。
“让天气预报不止预报天气。”这是宋英杰作为天气预报员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说,天气预报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人们继续依赖播报,而是通过天气预报学会自己预报天气。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为难我们这些“不专业”的普通人,但是,宋英杰指出,这是能够实现的,而他现在也正在努力实现。
如今宋英杰正在致力于推广“二十四节气”,并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书中的每一个图表曲线,背后都藏着大量的数据分析。诚然,如今的全球气候相比千年以前甚至百年以前已经发生了巨变,一些俗语也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基于时代的一种优化。
为了总结这些变化,宋英杰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各地采风,因为通过和当地人聊天,他或许能从农作物的生长时间中推测气温的变化。
三十年来,宋英杰一直把天气预报看作“兼职”,而他的本职工作一直都是气象研究。宋英杰用他的方式延续着气象事业,让更多人了解气象并且参与气象研究的数据开发之中。
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正是有了像宋英杰这样的气象工作者,中国成为世界气象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