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家里人是不是总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了就去捡垃圾。
中科大才子汪剑超也被父母这样教育过,每当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汪剑超便忍不住发笑,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位于班级的前列不说,还考入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中科大,所学的专业,也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十分好就业。
按照常人的人生轨迹,如今的他应该在某家大企业里做顶尖技术人才或高管,但谁都没想到,现在的他却在成都从事和“捡垃圾”有关的事业,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
当年,读完研究生的汪剑超去了微软公司就职,成了人人羡煞的对象,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有着这样一份好工作的他会突然选择辞职,放弃百万年薪,毅然决然的去成都“捡垃圾”创业。
有人笑他冲动做事、有人笑他傻、还有人笑他不知天高地厚......
对于他人的不理解,汪剑超表示一点也不在意,他将别人的嘲笑化为动力,潜心做着自己的事情,2年赚1000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让众人的嘲笑全都戛然而止。
那么汪剑超当年为何会放弃高薪职业,选择去成都“捡垃圾”?他又是如何通过“捡垃圾”致富的?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商机?
汪剑超从小便是父母的骄傲,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刻苦学习,在求学的数年生涯里,学习成绩从未退步过,并于1998年时考入了中科大的计算机系。
1998年的本科录取率还没有现在这般高,在那个时期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十分拔尖的学生,更何况,汪剑超考取的还是中科大这样的名校。
上了名校的汪剑超没有骄傲自满,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做风,在校内严格约束自己,并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于2005年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汪剑超通过了微软的面试,正式入职微软,成了微软的软件工程师。
有能力、肯吃苦、又聪明,这三个条件在汪剑超的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也使汪剑超的的工资以“坐火箭”般的速度飞速上涨,很快,他的收入就达到了年薪百万的程度。
看完汪剑超在微软的经历,或许大家很不理解他为何要辞去这么好的一份工作。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汪剑超工作上的一件小事,2010年,汪剑超去美国的微软公司总部进行深造学习。
这是汪剑超第一次去美国,下了飞机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他发现美国的城市道路竟出奇的干净,这与北京的环境完全不一样。
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汪剑超每天都要路过一个垃圾场,垃圾场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垃圾废品,风大的时候,还能看到到处飘飞的纸和塑料袋子。
正是这样的对比,才让汪剑超觉得美国的城市道路很干净,也让他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美国的街道是如何做到这么干净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汪剑超去了美国微软公司总部学习。
第一天的学习课程结束后,汪剑超被美国的同事带着去微软食堂吃饭,吃完饭后,汪剑超端着餐盘去倒垃圾。
他刚一走到垃圾桶旁,便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垃圾桶,入眼望去是四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贴有标签提示,提示你该把吃剩的饭分类倒入垃圾桶。
就在汪剑超愣神的时候,他的同事走了过来:“忘了告诉你了,在我们这儿是要做垃圾分类的,塑料瓶和剩菜不能放到一起,在扔塑料瓶的时候水记得倒掉......”
同事向他介绍了不同垃圾桶的回收功能,说完并指着标有“compost”标志的垃圾桶:“没吃完的食物倒在那里面。”
就这样,同事手把手教会了汪剑超垃圾分类,而汪剑超也从这样的小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这里的干净整洁都是由原因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做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使每人都变成城市环境的捍卫者与保护者,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回收利用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垃圾场的占地面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找到答案的汪剑超,脑中再次忆起了在北京上下班路上的那个垃圾场,他思考着,既然国外能做到垃圾分类,为何中国就不行呢?
思考着、思考着,汪剑超的脑中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国内没多少人做垃圾分类,那便让他来做!
在这之后,汪剑超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家人与朋友。
无一例外,家人和朋友都不支持他这样做。
在家人和朋友看来,汪剑超是中科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又进了微软工作,年薪百万,他有着这样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再说,创业往往伴随着风险,假若汪剑超创业失败了,那他这些年赚的钱,可不就全打水漂了么。
显然,家人与朋友希望汪剑超“求稳”,不要做出“冒险”的举动。
家人与朋友的这个想法,汪剑超表示理解,但他却并不打算遵从。
他想要在有限的人生里,为梦想奋斗一次,哪怕知道有失败的可能性,也要努力去做。
他告诉自己的妻子,虽然家人的劝说很有道理,但他还是做不到放弃,他以后要靠“捡垃圾”为生了,妻子见他下定了决心,索性也不再阻拦了,而是半开玩笑的告诉他,只要不让她跟着一起“捡垃圾”就行。
妻子的同意,让汪剑超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就这样,2011年他放弃了百万年薪,辞去了微软的工作,来到了成都创业。
为了创业成功,汪剑超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发现,成都每天都会产生上千吨垃圾。
大多数垃圾都会找了个地方挖坑埋掉,或用大炉子烧掉。
这样做虽然省事,但却会对人产生健康隐患,像那些埋掉的垃圾里,会有许多果皮、剩饭,这些东西会产生发酵的水分,水分产生后会流入到土壤或地下水,等于说,这些污染物很有可能重新进入到人体。
那些烧掉的垃圾里若有重金属等物,则会产生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流入空气后,照样会被人体吸入,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如果想要消除这样的隐患,就必须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可以把可以发酵的东西拿出来变肥料,纸板、塑料瓶生产回收,这样计算下来,真正要去处理的垃圾就会少很多。
不过,想要像国外一样,让人们自愿进行垃圾分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国外能做到那种程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垃圾分类普及早,去他们那里会看到,人们早已习惯了垃圾分类,不会把垃圾乱扔,而且还会用不同的车把垃圾分开收走,最后垃圾会进入工厂分类,像蔬菜、剩饭这些会和泥土混在一起发酵成有机肥料。
中国虽然开始实施了垃圾分类,但效果并不好,如果你仔细看过街头的垃圾桶,就会发现,人们并没有按垃圾桶上的标识来投掷垃圾。
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汪剑超认为,要想在成都实行垃圾分类,就要为垃圾分类这件事设置奖励,让成都市的居民把垃圾分类当做游戏来玩,使居民对垃圾分类充满热情。
为此,汪剑超和公司的制作团队打造了一款回收垃圾的实名制APP,回收垃圾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汪剑超他们会在小区里放回收箱,小区家庭用户有不要的垃圾可以投掷到回收箱里,为了保证投掷有效,垃圾只要扔到垃圾桶里,就不会被取出来。
其次,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条形码,扔垃圾的时候需要将条形码贴到袋子上,这样就能识别出垃圾是谁投掷的。
识别到用户投掷的垃圾后,平台会给用户一个积分,这些积分能够换成生活用品或充话费。
最后,汪剑超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到周六上午都会去小区的回收箱里收垃圾,这时,许多小区的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拿着一些无法投放到垃圾箱的大型垃圾,将垃圾交给工作人员。
这些垃圾会被公司的小绿车运入工厂,之后,工人会将垃圾分成三十多类,再销售到下游造纸厂、塑料再生制造厂等。
以上便是汪剑超打造的可回收垃圾清运体系,当然,汪剑超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遇了许多磨难。
最开始,令汪剑超头疼的便是“普及率”,他们的回收垃圾APP是应用商城上新软件,想要靠人们自主下载,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为了将这款软件普及开来,汪剑超和团队跑遍了成都市的各大小区,通过“地推”让小区居民下载此软件,与小区物业方谈合作在电梯内张贴广告,将垃圾分类垃圾桶免费放在小区里等形式,使软件有了用户量。
只要人们下载了软件,就会抱着试试的态度去进行垃圾分类,看看垃圾分类来的积分到底能不能换东西。
当一人用垃圾分类来的积分换到东西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分享给朋友或家人,而软件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推广,令使用软件的忠实用户越来越多。
随着用户量的增多,汪剑超他们回收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在回收的这堆垃圾中,他们也常常收到分错的垃圾。
对于那些垃圾分类分错的家庭,他们发现后会以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提示他们。
就比如,人们常常会把“尿不湿”当成“湿垃圾”来投掷,但实际上,“尿不湿”却是“干垃圾”。
汪剑超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教会成都市民如何垃圾分类,和市民一起构造一个干净的城市。
这些年下来,他一共服务了成都460多个小区,其中,有16万户居民注册了他们的绿色地球,他把数亿吨垃圾从焚烧厂和填埋场里拯救出来变成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了“双赢”,成功致富。
在创业的这些年里,令汪剑超印象最深刻的忠实用户便是成都市某小区的一个保安。
这个保安不仅会把自己家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还会翻找垃圾桶,把一些小区居民家里没有分就扔出来的东西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条码扔入垃圾桶,从而获得更多额外的积分,兑换更多的生活用品。
由于兑换的生活用品实在太多用不完,所以保安也常常会把兑换的生活用品送给亲戚朋友。
从这个保安的事例中,我们便可看出汪剑超打造的这款APP的用户黏性还是挺高的,小区居民在得知该软件能通过垃圾分类得积分兑换奖品时,都将垃圾分类当成游戏来玩,因此,他们在进行垃圾分类时是自愿的、快乐的。
如何让居民情愿接受垃圾分类并做到垃圾分类?汪剑超成功攻克了这个难题。
相比较于硬性的要求,这种做游戏的方式显然更受大家欢迎。在垃圾分类上,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汪剑超的成功经历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