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都有结构,结构是万物之本。结构好比一个容器,有了容器才能感知到存在。就像一杯水,失去了杯子,水就会流的满地,然后迅速地消散。
思维一样存在着结构。为什么大脑喜欢简单、清晰,有条理、有结构的东西?为什么会对于混乱、模糊、复杂的东西会产生痛苦感和焦虑感?因为结构有利于大脑理解和记忆。
大脑处理信息的特征
大脑最多能记住的信息在7—9个,为了便于记忆,大脑会将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然后找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相互链接,最后形成一种结构,将信息以结构的方式呈现在大脑中,这样即方便了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又方便了大脑对信息的提取,这是大脑上万年发展出来的结果。
因此,大脑的思考并不是散漫无形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掌握这种结构,就能最大化地运用结构思考力带给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穿透力;让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更加有力度。
结构思考力是每个人最底层的基础能力。只要你会说话,会思考,会写字……你就拥有结构思考力,只不过我们很难察觉到这种内隐性的东西。
专业岗位对应更高要求的结构思考力。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向上、向前发展的,个人对结构思考力掌握的强弱决定个人能力的强弱,如果想胜任更高级的工作,就必须能更熟练的运用结构思考力。比方说,工程师,律师,程序员等,岗位越是专业,技能要求就越是高,对结构思考力的要求当然也越高。
结构思考力是管理者的核心能力。如果你想当个管理者,你就必须能时刻够熟练地运用结构思考力。企业是个组织,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你只有掌握了结构思考力,才能更好地懂得企业,理解组织,也才能真正管理好整个企业,让组织有条不紊的稳步运行。
当然,你也可以不当管理者,但你同样可以运用结构思考力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因为结构思考力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只要你能合理地、熟练地运用,就能大致的预见未来,从而更好的规划自己。
社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经常不在同一纬度。结构思考力可以统一思考和表达的标准,将每个人的思维拉到同一层面上,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
国人的思维偏向于总结概括,注重事物的整体性;西方人的思维属于演绎发展,除了关注事物的整体性,更注重事物发展中的过程和细节,因此西方人的思想体系发展更符合一种结构性思维。
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缺失,大部分原因是传统教育存在着漏洞——没有这一方面知识。西方文化的引进,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引进了一种新的思考法(演绎),不是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这种思维,而是这种思维没得到发展(演绎的思考方式大致出现在先秦以前,后经焚书坑儒,确立以儒家为主要思想后,中国整个思想体系就往归纳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结构思考力有利于提升国人素养,完善国人思考体系。
思考的方式可以是向上的,也可以是向下的,或者是横向的。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都是自下而上,先说问题和原因,最后才说结论。这是一种还不太成熟的思考方式,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好像是大脑自己在和自己对话,大脑为了说服自己,而特意采用这样的思考顺序。
但如果更加理性地看待,大脑采用这样的思考方式,不过是为了加强、巩固自己的思考成果,使思想变得成熟(或者说是为了完成整个思考过程,让思想变得成熟)。因为在大脑中,其实早已有了结论,并将所有的信息按照金字塔的结构进行分类、整理,并呈现在大脑中,只不过这种思想成果还并不十分的成熟、稳固(初具模型,还不够清晰),因此需要大脑进行加强、巩固。
大脑是如何加强、巩固的呢?东西是怎么来的,就怎么重新再来一次。重复就是关键。所以大脑才会重复整个思想构建的过程,也即重复整个思考的过程(自下而上的思考),从而实现思想成果的加强、巩固。总的来说,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思考方式(自下而上)简单地看成是大脑为了说服自己。
从整体而言,完整地思考产生成熟的思想,成熟的思想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呈现或表达出来,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大脑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说存储和提取信息)。换言之,一切不成熟的思想都还处于思考的过程中,即还没有完成思考或者说实现完整的思考。就好比画圆,完整的思考代表完整的圆,不完整的思考或思考的过程代表还处于画圆的过程中(还没有完成整个圆),只有完成了圆才代表实现了整个完整的思考(即思想),整个思考的过程也即结束。
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属于完整思考中的一环,是完整思考中思考的过程。它代表着不成熟的思想,而思考的目的就是得到成熟的思想(或者说稳固思想),因此需要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来加强巩固思想,使思想变得稳固,这也即完成了完整的思考。
一般人很难意识到什么时候完成了思考?什么时候还没有完成思考?(或者说区分什么是成熟的思想?什么是还不成熟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大脑中一出现某个结论,我们即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或者说我们误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可实际上,大脑并不这样认为,它会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考程序进行,直到它完成了整个思考的过程,或者说实现了完整的思考。这个时候,大脑才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现出思想(或者说成熟的思想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被呈现或表达出来)。
一般人没有经过特意的训练,很容易将这种的思考方式(自下而上)错当成是大脑呈现思想的过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在跟随大脑一起加强巩固思想,一起完成整个思考过程而已(实现完整的思考)。
试着想一下,你自己的大脑都要按照自己的程序去完成整个思考,最后才会自上而下地呈现出思想。别人的大脑怎么会愿意去接收这种不成熟的思想呢?大脑喜欢简单、清晰、有结构的事物,成熟的思想就是有结构的东西。因此,大脑喜欢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即喜欢先听结果后过程)。自下而上的方式代表着你还没实现完整的思考,或者说还没有完成思考,他人的大脑是不大可能主动帮助你实现完整的思考的,所以对于你这种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它们是排斥的,厌恶的。
结构思考力(包括金字塔思维)刚好符合完整的思考,是成熟思想的表现,它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呈现思想。它将大脑中内隐性的思维模式给显性化,而这种显性化更有利于训练思维,让思考更加完整,思想更加成熟。因此,学习并掌握结构思考力是完善思考的捷径。
框架(或结构)能帮助思考,也能指导行动。给思考和表达搭建出框架(或结构),无形中就帮助了思考和表达,思考和表达沿着框架(或结构)前行就能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思考力适用于思考和表达结构的构建,在应用结构思考力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在构建这种框架,搭建这种结构。《结构思考力》这本书就是以结构思考力的应用为框架,或者说这本书的框架就是应用结构思考力而搭建的。
如何构建思考的结构?
构建思考的结构分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三个阶段是基础—构思—呈现(或理解—重构—呈现)。五个步骤是三个阶段的进一步,下文将详细说明。
一、明确理念打基础
构建思考的结构前,必须知道结构思考力的四个特点和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不然无法构建结构。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特点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特点其实可以理解为大脑呈现思想的方式。任何的信息都是按照输入—思考—输出进行。我们的大脑会先接收信息(输入),然后将信息分类整理(思考),最后以某种结构的形式呈现在大脑中(输出)。整个过程也可以算是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大脑理解、记忆和提取。因此,这种结构的特点就是大脑呈现的特点,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大脑自上而下的表达。
结构化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
结构化接收信息实际就是把信息填充到结构中,这样方便大脑理解、记忆和提取。结构思考力的四个特点可以算作是呈现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大脑自上而下的表达,它主要针对输出这一步。结构化接收信息主要针对输入这一步,从整体而言,这是大脑自下而上构建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常说自上而下的表达,自下而上的思考,其实两者分不开,两者互为一个整体,在表达中有思考,思考中产生表达。
二、确定目标定主题
有了基础就有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模型或框架,也可以简单说我们已经有了结构思考力。可结构必须有所凭借和依靠,必须要有材料来搭建。我们用事物做材料,针对不同的事物,参照着结构模型(或框架)来搭建属于事物的结构,也可以说应用结构思考力来构建具体的结构。后文的内容就是搭建结构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 设定场景,确定目标
场景不同,目标也会不同。无论做什么,我们总得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暂且称之为大的目标——还不十分具体的目标,然后根据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将大的目标给具体化,这个具体化后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小的目标。也可以说模糊的大的目标依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明确成具体的小的目标。简单讲,目标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不同的环境中。
设定场景就是为了确定环境和条件,然后具体化目标或明确目标。不同的场景意味着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具体化的目标自然也不相同,或者说在不同的场景中,目标展现的形式不一样(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目标不一样)。如果把场景比喻成语言,那么不同的场景即不同的语言,但目标还是那个目标,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为了让目标更通俗易懂,让目标更容易实现,就必须使用贴近目标的语言——也即根据场景来确定目标。
但总的来说,大的目标中包含着小的目标,小的目标又代表着大的目标,完成小的目标,即实现了大的目标。比方说,汇报工作说结果,检讨工作说流程,请示工作说方案。本质上我们都是在汇报工作,说的都是工作内容,那么汇报工作就是大的目标;可场景不同,汇报的重点也跟着起变化,因此大的目标会因场景的变化而被具体化成不同的小的目标,而结果、流程、方案就是具体化后的确切目标。完成小的目标(具体化后的目标),即实现了大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也就算达成了。
2.针对目标定主题
目标明确方向,主题明确观点。目标是方向,方向对了,内容就大致不会出错。主题是容器,用来装填内容,限定内容的范围。主题指出重点,点明中心思想,使目标更加具体化。如果没有主题或者说没有容器,内容很容易四处发散,读者也会找不到重点,看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那么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主题的设定遵循简单,准确,利益三项基本原则。以受众为中心,从对方的利益点出发,用简单的语言,向对方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
3.设计序言
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主题,剩下的就是吸引观众。为了让表达更吸引人,常需要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场白,这个开场白即序言。
序言的主要作用是在没有提出中心思想之前,用问题来引导对方,从而激发对方的兴趣,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序言的位置是在中心思想的上面,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是一种引出中心思想的开场白。
序言是按照讲故事的结构设计的,包含四个要素:S(背景)、C(冲突)、Q(疑问)、A(结论)。背景是环境,冲突是在这个背景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解决矛盾,结论是解决矛盾的方法。根据四个要素的顺序不同,序言可以分为4种模式:
标准式 S—C—Q—A
开门见山式 A—S—C—Q
突出忧虑式 C—Q—S—A
突出信心式 Q—S—C—A
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个人建议还是使用标准式,因为标准式在沟通上有个优势:开场先说容易被认可的事情,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争论和质疑的内容,且不会令人反感),如果上来就说“冲突”,沟通的双方之间有可能还没进入主题就真出现冲突了。
三、纵向结构分层次
思考的路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最后求得答案;一种是先发散,尔后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最后同样求得答案。
本质上讲,思考并不会只按单一条路径进行,而是两种路径同时进行,在自上而下的思考同时也会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两条路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考。比方,我们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时无外乎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确认主题;第二步基于主题进行发散,尽可能多的去想;第三步把想过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浓缩成一个有用的结果。整个过程从自上而下做分解开始,最后以自下而上做聚合结束。
平时为了更好区分思考,我们才人为的将思考的路径细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一般哪种思考路径为先,哪种思考路径整体上使用的多,我们就认为是在进行哪一种思考。
其实金字塔式的思维将结构摆在我们的大脑中(内隐性的东西很难察觉),我们只是按照不同的顺序将结构呈现出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而呈现的过程又可以理解为搭建结构的过程。因此,又可以说搭建金字塔结构的方式有两种:自上而下的疑问回答做分解和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做聚合。这两种方式又是以“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作为标准。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自上而下的疑问/回答主要有2个优势:第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能引导读者的思想,迫使读者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自上而下的搭建金字塔结构主要2个步骤:第一步以受众为中心,设想对方疑问(采用5W2H穷尽问题);第二步提前想好答案,回答问题。
以受众为中心是从对方角度出发,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一种思考模式。提前想好答案,但答案又不能仅仅是答案,答案必须被升华为结论,让结论代表着答案,又包含着答案,而结论又必须是一个有中心思想的句子,这种思想又指向行动和目标。简单讲,结论不单是答案,而且是答案的更高一级,但答案并不一定都是结论,它只是结论的前身,因为结论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它指向着行动和目标。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自下而上的概括总结的优势是观点清晰,一目了然。
自下而上的搭建金字塔结构主要3个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分类信息,先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和理论,然后找出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链接,最后形成结构;第三步概括总结,将整个结构中的信息进行提炼,浓缩,最后聚合成一个总的结论,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结构化接收信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类似于电脑压缩文件,先将所有需要的资料搜集起来,放入同一个文件夹中,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将资料压缩打包成一个文件,这样即方便了存储,又方便了传输和提取。
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概括总结。概括总结得出的必须是一个结论,而不能仅仅是一个答案,答案必须上升为结论,而结论又必须是具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这样结论才会指向行动和目标。
如何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呢?首先还是要遵循简单,准确和利益三项基本原则,其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寻找共性;2.情景想象,面向未来思考;3.善用修饰装点结论(类比、引用、整合)。
在实际运用中,两种方法一般都是同时使用,并没有绝对的单独使用,只是人为的以哪种方法为先、为主来判定归属于哪类方法。通常,可以是先自上而下的搭建框架,再自下而上的完善框架;也可以是先自下而上的搭建框架,再自上而下的检验框架,两种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搭建方法。
如果非要单独区分使用,那么在目标非常明确时,就采用自上而下式的疑问回答做分解;在目标不够清晰时,就采用自下而上式的概括总结做聚合。
四、横向结构选顺序
思考的方式除了纵向的向上或向下深入,还有横向的发散。金字塔思维是一种立体化的结构思维,它是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的有机融合。纵向的思考结构要分层次,要遵循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的标准;横向的思考结构要分组,要遵循归纳分组和逻辑递进的标准。
归纳分组是为了让思考更加清晰,故同一组的思考方式必须同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同时为了让思考更加完善、没有遗漏,故分组必须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重叠、无遗漏)。
逻辑递进则是为了符合大脑思考的习惯,让思想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故每一组的思考方式必须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展开。
横向结构的逻辑顺序
大脑最底层的思考方式是演绎和归纳,一切的思考方式都是建立在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之上。归纳分组中的逻辑范畴指的就是演绎和归纳,每一组中的思考方式要么是演绎,要么是归纳,不允许两者同时都有。而逻辑递进中的逻辑顺序指的就是演绎和归纳的逻辑顺序。演绎只包含一种逻辑顺序,即演绎顺序;归纳包含三种逻辑顺序,分别为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演绎推理论证
演绎是由普遍到个别.从普遍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现象的论证推理方法。它的优点是具有启发、创造和说服性。缺点是逻辑链条过长,听众很容易走神,陷入到自我的思路中。其次在整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论点存在异议,整个论证推理就很难继续向前推进,除非解决了问题,或将整个论证推倒重来。演绎有2种形式:标准式和常见式。
标准式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是人就会死——小明是个人——小明会死
演绎
常见式 现象或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下雨要带伞——明天会下雨——明天出门要带伞
归纳
归纳是由个别到普遍.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总结出一般性概念、原则和结论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清晰、简洁和易于理解,一个论点被否定并不影响其他论点的说服性,也不会阻碍整个论证向前推进。缺点是思想容易被束缚,不具有启发、创造和想象性。
归纳论证
演绎法得出的是必然结论,归纳法得出的是不必然结论。但演绎和归纳都是以过去的事情作参照,或者说以静止的事物作参照,都忽视了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两种思考方法并不完全,存在着缺漏。
为了完善思考,不忽视事物的变化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升级思维,也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构建结构性思维、培养结构思考力、训练结构性思维。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结构思考力或金字塔思维都是一种辩证思考法,都是比归纳和演绎更高一级的思考方法。学习并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对于完善思考有着非常重大意义,因此建议大家不要畏难,做困难的事必有所得。
五、形象表达做演示
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的完美呈现。
经过纵向的自上而下搭建和横向的自下而上完善,整个框架(金字塔结构)基本算完成。如果我们仅是为了帮助自己把问题想清楚,那么整个思考的框架到这里已经完成;但如果我们还需向外界展示,把想清楚的问题说明白,就还得对整个框架(主要是结论)进行润色、修饰,让整体看起来更明艳动人、更有吸引力,从而实现思想的完美呈现。
这好比建房子,刚建好的房子还属于毛坯,如果只是自己住,那不打紧;如果是要对外售卖,那还得对房子进行装修,装修过的房子才会漂亮,才会对外有吸引力,才能卖个好价钱。
那么如何润色和修饰呢?润色和修饰就是让思想更加形象化,越是形象化的东西就越是具体,越是具体的东西就越是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润色和修饰的重点就是学会形象化包装,主要3个方法:
1.类比,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
2.引用,引用广告、歌曲或名人名言的方式进行包装;
3.整合,利用色彩、数字或符号的整合进行包装。#以书之名##阅读的温度##思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