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天下 安天下 今天
安防行业最近冰火两重天。龙头海康发布了2021年Q1业绩,营收比去年同期增48%,利润比去年同期增45%,虽然去年疫情停摆,同比增长没有代表性但是能看出龙头海康依旧坚挺。另外一方面,继依图之后,云从科技的IPO也进入“中止”状态,对AI行业不是好事。
相比于AI四小龙的高举高打,高额融资、高大上的人才储备、高大上的产品理念及高额度的亏损情况,再相比于海康大华宇视等低调内敛务实,稳定的增长及比较健康的营利情况,在云泥之间,还有一波力量,在高屋建瓴的同时,也保持传统企业的稳扎稳打,砥砺前行。
海大宇,四小龙之外,还有一个行业说法:AI新三巨,即华为、阿里和紫光华智。我们姑且不评价这个说法是企业自行炒作还是行业认可的说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华为、阿里和紫光华智对于安防及机器视觉带来的新的理念及他们落地的情况及与AI四小龙的不同。
华为机器视觉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生态建设情况有目共睹,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安防/机器视觉的巨头,目前华为机器视觉营收情况尚未对外公布,小编目测目前的营收在50亿-水平;而紫光华智而作为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之一,紫光华智具备先天性的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因,凭借着在AI视觉领域的深耕与探索,成立虽仅仅三年,已经做到10亿+规模。
相比AI四小龙依托高科技人才的“基础研究+四面突击市场及产品”的模式,紫光华智的优势是基于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基于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把握,及基于后面紫光及华三的强大支撑、客户支援,快速进行产品布局及项目落地,具备「原生力」,掌握主动权。
4月16日,紫光华智总裁汪昊在2021NAVIGATE 领航者峰会线上论坛中提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之下,通过算法将视频流解析成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结合多元化智慧应用,赋能百行百业,点亮万千场景,已然成为了现实。汪昊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而大数据智能化的基石是云计算,只有通过对技术平台进行云化重构,才能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速处理,安防必将进入一个全面云化的时代。紫光华智具备先天性的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因,凭借着在AI视觉领域的深耕与探索,必将大有可为。
从上图可以看出,紫光华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依托新华三的私有云,紫光的公有云,紫光华智定位于视频与AI的智慧应用即可,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只有华为和阿里能够与之相比,因为自身能够形成从云基础到视频及AI应用全生态方案的企业没几家。
当AI与安防/机器视觉行业融合后,安防/机器视觉应用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传统前端视频采集与后端基础存储及计算等形成巨大的压力,而紫光华智瞄准的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的全面云化、应用驱动、软件定义、开放生态的技术战略,正好是踩在了行业变革的节骨眼上,换句话而言,这是安防/机器视觉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
对于巨头们而言,卡住底层基础设施,服务开发者,借助生态撬动更大价值才是未来最理想的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新的竞争焦点,已经不是一个技术、一个产品的竞争,而是平台和平台的竞争、生态和生态的竞争。通过自身开放的能力使能合作伙伴,重塑行业价值,让合作伙伴拥有抵御新时代竞争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做大市场蛋糕,紫光华智和华为深谙此理。
紫光华智AI视觉中枢落地不仅仅在于算法,而是一套全栈解决方案。紫光华智充分发挥A+B+C(AI、Big Data、Cloud)全栈能力构建AI视觉中枢,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智能应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技术重构,直击AI落地耗时、耗力、投资大三大痛点。紫光华智率先提出AI视觉中枢的"快、准、省"三大核心应用价值,"快"基于对硬件资源的全面云化及优化调度,实现万倍速解析;"准"源于应用驱动和对应用场景的反复打磨;"省"则凭借对硬件资源的深刻理解,通过软件定义硬件,将效率发挥到极致,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目前,在新基建政策加码,新技术持续迭代,新需求不断涌现等时代背景之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浪潮已经席卷百行百业,紫光华智将专注于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全面云化、应用驱动、软件定义、开放生态四大技术战略构建AI视觉中枢,通过快、准、省三大价值创新,破解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持续打造领先的AI视觉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守护城市公共安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助推百业数字化转型而奋斗。
泛安防时代的开启,机器视觉的到来,唤醒了沉睡的百行百业数字化商机。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促进了行业不少企业开始更宏观的布局,智慧城市、AIoT、AI视觉、机器视觉等等,均是从传统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中采集、治理、分析、应用中的一个环节。
小结:安防行业的三股力量,发展路径差异很大。海大宇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到AIoT,稳扎稳打,廿年耕耘,建立产品及渠道的护城河,并继续稳下去。AI四小龙始于AI算法能力,吸引到行业头部及关键客户,通过行业洞察,为客户打造“AI+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成了第一轮的业务增长势能,再意识到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带来更大的客户价值,于是开始寻求“ AI+硬件”的突破,为客户带来整体产品和解决方案,完成第二轮的产品能力进化。AI企业一路走来,坚持原创,巨大研发投入,持续升级迭代,实现商业价值的不断努力,衡量他们一定不能单单以是否“盈利”情况,也不能看是否IPO,我们需要关注企业的基础研发之后的产品及应用是否落地,是否有商业价值,是否“解决用户的真正问题”。而紫光华智,跟华为基本一个发展路径:都有涵盖全产业链的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都有ICT行业的技术基础,甚至近年来都对安防行业情有独钟,都提倡由上至下的变革,先掌握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诸如云技术、ICT技术等,再通过构建城市顶层核心,也就是AI视觉中枢,进而摸清自己系统内所需要的终端配件,并进行系统性的搭建。索性2年过去,华为机器视觉和紫光华智已经基于AI视觉中枢架构,它们已经面向政府、交通企业、社区等领域,进行了覆盖并建立的各自的生态。商业上的成功肯定了这套玩法的可行性,成为介于传统安防与AI企业的中间力量。随着华为和紫光华智的崛起,如今安防行业的界限已经消失殆尽,新的蓝海,等待探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