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中航锂电(锂电池行业深度研究)

  • 公司招聘
  • 2023-08-31 06: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陈晓)

1 总论

在芯片影响背景下全球新能源车显示出其韧性与趋势,政策鼓励、优质车型供给拉 动、内生市场需求共振,预计 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 500 万辆,全球新能 源汽车有望实现 1000 万辆销量。政策方面:我国补贴逐步退坡,德国、英国维持新能 源汽车补贴,法国、意大利等补贴退坡,美国刺激提案将拉动新一轮增长,各国对于新 能源车的支撑力度不减,补贴退坡市场影响逐步消退,车企不断推出市场针对性竞争性 车型,新能源车市场由政策驱动逐步进入供给拉动需求、乃至内生需求增长阶段。市场 方面:造车新势力销量屡创新高,传统车企纷纷制定电动化战略,新能源车市场抢夺战 愈发激烈,22 年诸多车企将密集推出优质车型,一方面优质车型供给将有效拉动需求,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市场化驱动或将成为下阶段主导力量。


新能源车销量高增拉动电池放量,国内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增。预计全球 2021 年装机量将达到 290GWh,2022 年达到 450GWh;国内 2021 年装机量达到 155GWh, 2022 年达到 230GWh。从电池厂市场格局来看,国际上中日韩企业牢牢占据出货量前 十名,宁德时代与 LG 共同分享全球动力电池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国内层面宁德时代市 占率 50%以上,比亚迪紧随其后,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积极扩产 布局,二线厂商竞争尤为激烈。

随着动力及非动力锂电池需求持续提升,上游及中游各环节不同程度的涨价给以电 池厂及整车厂成本压力巨大,2021 年动力电池厂商毛利普遍下降,但长期锂电成本曲线 下降以及产业链稳步发展才能持续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及各环节利润合理化,所以 短期高昂成本传导以及有效合理的金属联动定价机制都对于产业是进步有利的方向。整 车厂来说,资源倾向新能源车,车型与市场布局优先级更高,对电池厂来说,成本传导 更致力于长期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提升全球竞争力。我们认为,2022 年随着中游材料部 分环节产能逐步释放,高企的材料价格有望得到缓解;此外,电池厂与整车厂商协商价 格且逐步建立金属联动机制,可有效缓解电池厂成本压力,毛利得以修复;同时,下游 高需求趋势下,电池厂商前期产能扩张得以释放,出货量将大比例提升,有望迎来量价 齐升的良好局面。

受益于新能源产业链景气度持续超预期,以及持续高速发展,上游锂资源成长性显 现,锂需求结构优化、增长刚性,而供给释放有限、节奏错配,锂资源开发难度与进度 难以匹配下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供需支撑下锂价有望持续维持高位,带来产业链 利润上移。从锂需求结构上看,新能源相关领域不仅在占比方面大幅增长,且增量需求 方面持续超市场预期,锂资源的需求结构优化和主导需求增量放大导致其周期性淡化, 成长性逐步显现及验证;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3 年全球锂需求量为 54.4/72.8/92.0 万吨 LCE,三年复合增速超过 30%。


从锂资源供给端来看,南美锂三角与西澳矿山仍然主导全球锂资源供给,同时国内 开发提速、供给占比提升,预计 2021-2023 年全球锂供给量为 52.8/71.5/91.4 万吨 LCE, 但是大多数优质矿山与盐湖已经被开发,锂资源新开发与复产项目谨慎进行,且难度加 大、周期拉长,造成锂资源开发难度与进度难以匹配下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

在锂电需求持续高涨且迫切、装机与排产均逐月抬升的背景下,锂盐供需矛盾加剧, 现货期货价格、长单散单价格均持续上涨,预计 2021-2023 年,锂供给需求差为-1.6/- 1.3/-0.6 万吨 LCE,供需有力支持中长期高锂价。整车厂来说,资源倾向新能源车,车 型与市场布局优先级更高,单一环节成本上升并不影响车型推出与整体市场需求,且部 分锂电中游环节及汽车零部件仍有价格缓冲带。目前各环节锂盐及精矿库存均处低位, 而不断增速的中下游产能扩张,年前备货及各环节对于锂供给的担忧,进一步放大了对 上游锂资源的需求;由此纵观产业链,上游锂资源的战略性不断加强,各方加大全球范 围锂布局,锂盐供给成为中下游产能释放的决定因素,利润上移。

中游材料技术创新依旧,产能逐渐释放,关注格局清晰、优势明显、供需仍然紧张 环节。2021 年动力电池需求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叠加储能锂电池需求释放,中游材料供 需关系高度紧张,材料涨价成为常态,产业链成本压力显著。随着中游材料厂商积极扩 张产能,2022 年中游材料产能将逐步释放,但部分优质产能由于设备、技术等诸多因素 供给增量仍然有限,这一部分中游材料供需关系维持紧平衡状态。


正极环节,磷酸铁锂持续放量,高镍未来已来。受成本、安全性、储能需求等因素 驱动磷酸铁锂保持高增速,电池产量端 2021 年 5 月超三元,装机量 7 月超三元,随后一直保持领先优势,且进一步向中镍三元应用领域渗透;另一方面,高镍三元依然是未 来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在电池厂商逐步量产成熟的进步过程中,车企针对车型定 位选择高镍的布局下,高镍电池占比也稳步提升。2021 年 1-10 月,国内三元高镍材料 产量(NCA 型和 811 型)达到 11.8 万吨,同比增长 258%,而随着搭载高镍电池的新车 型陆续推出,预计高镍电池需求将超过行业平均增速。长期来看磷酸铁锂和高镍三元市 场将齐头发展,满足终端市场多样化需求,随着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逐步成熟,具备技术、 资源、产能、客户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从而改善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分散的局面。

负极环节,供给紧张,石墨化价格攀升,一体化企业将受益。人造石墨由于稳定性 能、循环性能优越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石墨化因高耗能产能落地进度或将收紧,供需 关系紧平衡,拥有高自供率的负极企业有望显著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隔膜环节,湿法隔膜市占率进一步上升,干法隔膜受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增量支撑, “无机+有机”涂覆膜性价比凸显,代替基膜逐步进行中。2022 年隔膜环节受设备、技 术壁垒影响,整体或将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电解液环节,厂商扩产提速,未来几年产能将逐步释放,头部厂商向上布局六氟磷 酸锂、溶剂、添加剂环节,一体化进展顺利的龙头厂商将享受更多的市场份额。 铜箔环节,铜箔极薄趋势明显,设备、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壁垒造成了优质产能供 给仍然紧张,同时关注 PET 镀铜膜进展。 铝塑膜环节,技术壁垒导致日韩长期占据产业链主要市场份额,国产厂商技术工艺 逐渐成熟,软包动力电池、铁锂软包电池催生铝塑膜需求,国产化进程或将有效推进。

2 新能源车:国内高景气度持续,海外蓄势待发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政策、优质供给和终端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加速爆发。 2021 年 1-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299 万辆,同比增长 166.8%,渗透率达 12.7%, 全年有望实现 350 万销售量;2021 年 1-11 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557 万辆,同比 增长 124.0%,全年有望突破 600 万辆。在芯片影响背景下全球新能源车显示出其韧性 与趋势,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在全力投入新能源车,随着更多不同级别 类型不同价位的新能源车上市,丰富的供给、更加智能化的体验持续拉动需求向上,我 们预计 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 500 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有望实现 1000 万辆销量目标。


2.1 国内:“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刷新 记录,渗透率持续上行

疫情恢复过程中,不断丰富的车型供给以及电动化智能化体验持续拉动需求,新能 源车消费逐步由牌照路权需求扩展到自发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刷新记录,渗 透率加速上行频超市场预期。2021 年,在原材料涨价、汽车芯片短缺的背景下,我国新 能源汽车依然产销两旺,1-11 月产量 302.3 万辆,同比增长 167.4%;终端需求持续火 爆,销量达到 299.0 万辆,同比增长 166.8%。从渗透率角度来看,2020 年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在 5%左右,2021 年 11 月就达到 17.8%,1-11 月达到 12.7%,全年有望突破 13%,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持续高涨或将驱动渗透率持续向上打开空间。

政策端:补贴逐步退坡影响消退,新能源车产业链持续提速发展,渗透率持续上行。 在国务院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2025 年新能源 车渗透率目标 20%,《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 2030 年新能源车比例目标 40%,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至 2022 年,相较于 2021 年下降了 30%,补贴逐步退坡,对 于市场影响逐步消退,车企不断推出市场针对性竞争性车型,新能源车市场由政策驱动 逐步进入供给拉动需求、乃至内生需求增长阶段。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或将达 到 13%,长期电动化趋势向好。


市场端:“优质市场供给+终端消费需求”成为新能源车新驱动能量。市场供给方面, 新能源车领跑者比亚迪秦/汉、特斯拉 Model3/Y、宏光 MINI EV 爆款效应明显,小鹏、 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入场搅局,传统整车厂上汽、长城、广汽加速发展电动车业务, 车企有极强动力开发优质明星车型,率先抢占新能源车市场份额。终端消费方面,新能 源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新能源车产业链规模化平摊成本使终端整车价格平民 化,智能化出行体验升级等便利、经济、体验化优势带动终端消费。

2.2 海外:欧洲市场销量增速均维持高位,美国市场厚积薄发

2021 年德国、法国、英国、挪威和意大利等欧洲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销量、 高增长的状态,全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241 万辆,同比增长 90%。2022 年德 国、英国维持新能源汽车补贴,法国、意大利等补贴退坡,但新能源汽车市场核心驱动 已从补贴逐渐转向市场化,新能源车全面平价化趋势下,补贴退坡对销量影响有限。我们预计,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350万辆,同比增速45%,渗透率突破20%。

美国市场“政策+供给”双轮驱动,厚积薄发,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政策端: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致力推进美国能源转型政策,相关法案不断出台,包括 2030 年无排放汽车销量 50%目标。2021 年,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达到 65 万辆,对 应渗透率不超过 5%,据此测算,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尚有广阔空间。供给端:受美国地理、 基建、历史因素影响,美国人消费偏好购买皮卡车,随着 Rivian、特斯拉 Cybertruck 等 电动皮卡车实现规模化量产,市场端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将拉动美国新能源车销量。“政 策+供给”双轮驱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迎来历史最强爆发式增长,我们预计, 2022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20 万辆,同比增长 85%,渗透率突破 7%(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电池:竞争激烈积极扩张,成本压力缓解盈利

有望改善 新能源车销量高增拉动电池放量,国内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增。预计全球 2021 年装机量将达到 290GWh,2022 年达到 450GWh;国内 2021 年装机量达到 155GWh, 2022 年达到 230GWh。磷酸铁锂电池保持高增速,产量 5 月超三元,装机量 7 月超三 元,随后一直保持领先优势,持续抢占中镍份额,预计 2022 年磷酸铁锂将维持 60%以 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高镍三元依然是未来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向上趋势不 减,预计增速将超行业平均增速。

从电池厂格局来看,宁德时代与 LGC 共同分享全球动 力电池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中日韩企业牢牢占据出货量前十名;国内宁德时代市占率50% 以上,比亚迪紧随其后,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积极扩产布局,二 线厂商竞争尤为激烈。高增的下游需求导致上游及原材料供需紧张,上游及中游环节涨 价使得电池厂承压,今年动力电池厂商毛利普遍下降,我们认为,2022 年随着中游材料 部分环节产能逐步释放,高企的材料价格有望得到缓解;此外,电池厂与整车厂商协商 价格且逐步建立金属联动机制,可有效缓解成本压力,毛利得以修复;同时下游高需求 趋势下,电池厂商产能扩张得以释放,出货量将大幅提升,有望迎来量价齐升良好局面。

3.1 磷酸铁锂风头正劲,高镍三元未来可期

新能源车销量高增拉动电池放量,国内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大增。2021 年 1-11 月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250.8GWh,同比增长 112.1%,我们预计全年装机量将达到 290 GWh,2022 年全年装机量达到 450GWh,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内层面,截止到 11 月 底,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128.3GWh,占据全球近一半的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 153.1%, 超过全球平均增速,步入年末,受下游需求拉动,装机量增速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装机 量有望达到 155GWh,明年各类车型陆续上市,增长趋势不减,我们预计 2022 年国内动 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 230GWh。


磷酸铁锂保持高增速,产量及装机量均超越三元。在 2018-2020 年间,国内由于补贴 政策的倾向性,三元电池产量一直高于磷酸铁锂电池,而今年以来,受益于技术迭代以及 成本优势,且补贴退坡,车企及电池企业给予不同定位车型配备不同动力电池,再者储能、 两轮车等非动力电池需求逐步爆发,磷酸铁锂电池开始加速。

从产量来看,三元电池 5 月 份开始被磷酸铁锂反超,当月磷酸铁锂电池产量占比达到 63.6%,随后一直保持领先优势。装机量较产量表现略有滞后,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于 7 月份成功超过三元电池,并于 8 月 9 月拉大差距。为满足下游高增的需求,动力电池厂商加大对磷酸铁锂产能的布局,除了 传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德方纳米、裕能、龙蟠科技等加速产能扩张,化工企业龙佰集 团等也跨界布局磷酸铁锂产线。我们认为,磷酸铁锂将凭借自身的成本优势叠加能量密度 改善的情况下,2022 年将在产量以及装机量继续保持 60%以上的市场占比。

磷酸铁锂优势明显,抢占中镍三元市场份额。磷酸铁锂凭借着其高安全性、低成本优 势及高循环寿命,在国内补贴退潮的背景下,在储能、低续航车等领域持续焕发活力。而 随着 CTP、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铁锂电池的能力密度得到提高,使其在中高续航乘用车 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众多厂商相继推出铁锂版本车型。今年以来,磷酸铁锂不断提升市场 占比,就正极材料产量来看,截至年末,磷酸铁锂正极产量市场占比提升的份额与以 5 系 为代表的的中镍材料减少的市场份额接近,我们认为,在磷酸铁锂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向中镍三元应用领域渗透。

高镍三元向上趋势不减,未来可期。从技术迭代和规模优势的角度考虑,高镍三元依 然是未来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一方面,动力电池需解决续航里程的痛点,解决方式 则是提高电池能力密度,相对于 CTP 和刀片电池从物理层面进行技术迭代,电化学材料体 系的升级则是未来技术进步的关键,目前三元电池这一技术指标的提升空间优于磷酸铁锂 电池,通过增加电池正极材料镍的占比可使得正极材料活性与放电比容量增强,从而有效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另一方面技术更迭是不可逆的,尽管在技术迭代的初期,新技术面临 着成本较高、产品性能不够稳定、消费者惯性和信任成本等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工艺逐 步成熟,产能不断释放,上述问题将逐步完善。目前,在电池厂商逐步量产成熟的进步过 程中,车企针对车型定位选择高镍的布局下,高镍电池占比也稳步提升。2021 年 1-10 月, 国内三元高镍材料产量(NCA 型和 811 型)达到 11.8 万吨,同比增长 258%,而随着搭载 高镍电池的新车型陆续推出,预计高镍电池需求将超过行业平均增速。


3.2 龙头领跑扩张,二线竞争激烈,明年盈利有望改善

从近年全球动力电池的出货份额来看,中日韩企业牢牢占据前十名额,CR10 占比接 近 85%以上,宁德时代与 LGC 共同分享全球动力电池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因为 进入行业早,技术积累深厚,不断投入进行产品研发,绑定整车客户,继续扩大竞争优势。 其中宁德时代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长期保持出货量第一,受益于国 内疫情管控因素,国内装机快速恢复,随着海外客户开始放量,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有望 进一步提升。2021 年 1-11 月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达到 79.8GWh,同比增长 180.1%,全 球市占率 31.8%,与第二名的 LG 化学继续拉开差距。

而从国内动力电池的格局来看,宁德时代则是绝对的龙头,市占率 50%以上,比亚迪 紧随其后,二线厂商例如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积极扩产布局,2020 年 CR5 为 79.5%,而 2021 年 1-11 月 CR5 则达到了 83.3%,其中中航锂电累计装机量市 占率有去年的 2.4%提升至 6%,超过传统电池厂商国轩高科和力神,与稳定的头部格局相 比,二线厂商竞争尤为激烈。

随着动力及非动力锂电池需求持续提升,上游及中游各环节不同程度的涨价给以电池 厂及整车厂成本压力巨大,今年动力电池厂商毛利普遍下降,但长期锂电成本曲线下降以 及产业链稳步发展才能持续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及各环节利润合理化,所以短期高昂 成本传导以及有效合理的金属联动定价机制都对于产业是进步有利的方向。整车厂来说, 资源倾向新能源车,车型与市场布局优先级更高,对电池厂来说,成本传导更致力于长期 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提升全球竞争力。我们认为,2022 年随着中游材料部分环节产能逐 步释放,高企的材料价格有望得到缓解;此外,电池厂与整车厂商协商价格且逐步建立金 属联动机制,可有效缓解电池厂成本压力,毛利得以修复;同时,下游高需求趋势下,电 池厂商前期产能扩张得以释放,出货量将大比例提升,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良好局面。

宁德时代全球布局竞争优势明显,海内外电池企业加速抢占车企份额。宁德时代作为 全球电池龙头,几乎覆盖所有的国内自主及合资整车厂,配套海外宝马、戴姆勒、大众、 丰田、PSA、现代等,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并且进入欧洲建立生产基地。竞争优势明显。 国内二线电池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客户的同时,也加速进入海外客户供应链,孚能科技取得 戴姆勒订单,亿纬锂能进入戴姆勒、宝马、福特。与此同时,大众入股国轩,戴姆勒入股 孚能,一方面反映了整车厂对于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的忧虑,逐步从与供应商合作保证电 池供应,到自研掌握核心技术,最终自产自有动力电池;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供应商会因为 绑定头部整车厂而有一个技术和市场的提升空间,有望跻身动力电池第一梯队。

3.3 储能锂电爆发在即,市场空间星辰大海

能源转型大势所趋,锂电储能成长曲线凸显。储能作用是调节用电高峰、提高用电 效率,对于促进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起到重要作用。储能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储能和化学 储能,截止 2020 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规模为 191GW,其中 90%为物理储能中的抽 水蓄能,但此类技术受地理因素限制较大,而电化学储能具有不受地理因素限制、快速 响应能力强等特点,正在大规模商用部署中,有望逐渐成为主流储能方式。


政策端:中国政策要求新能源风光发电强配储能设施,配置比例 10%-20%,容量时 间 2 小时;美国方面,自 2019 年颁布《储能税收激励和部署法案》以来,多次出台相 关政策发展储能设施,多个州开始逐步储能规划;欧洲方面,欧盟及德国、英国等主要 国家出台一系列储能激励政策,2020 年欧洲装机量再次刷新记录。需求端:光伏、风能 发电加速并网,需要对应配套储能系统以应对发电具有波动性;5G 基站建设需求高密度 能量电池以取代铅酸电池,加速储能锂电需求放量。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储能领域锂 电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61GW。

4 上游锂:供需高度紧张,锂价中枢维持高位

2021 年受益于新能源产业链景气度持续超预期,供需错配下锂价持续上涨,电池级 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从年初 5.20 万元/吨、4.95 万元/吨分别涨至 28.60 万元/ 吨、22.70 万元/吨,全年涨幅分别为 450%、359%。在锂电需求持续高涨且迫切、装机 与排产均逐月抬升的背景下,锂盐供需矛盾加剧,现货期货价格、长单散单价格均持续 上涨,预计 2021-2023 年,锂供给需求差为-1.6/-1.3/-0.6 万吨 LCE。

锂资源开发难度 与进度难以匹配下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供需有力支持中长期高锂价。整车厂来说, 资源倾向新能源车,车型与市场布局优先级更高,单一环节成本上升并不影响车型推出 与整体市场需求,且部分锂电中游环节及汽车零部件仍有价格缓冲带。目前各环节锂盐 及精矿库存均处低位,而不断增速的中下游产能扩张,年前备货及各环节对于锂供给的 担忧,进一步放大了对上游锂资源的需求;由此纵观产业链,上游锂资源的战略性不断 加强,各方加大全球范围锂布局,锂盐供给成为中下游产能释放的决定因素,利润上移。


4.1 需求端:结构优化,新能源车主导需求增量放大,成长性逻辑加强

本轮锂周期下游需求结构明显变化,新能源相关领域不仅在需求结构占比方面大幅 增长,且增量需求方面持续超市场预期,锂资源的需求结构优化和主导需求增量放大导 致其周期性淡化,成长性逐步显现及验证。展望 2022 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锂电储 能相关产能有望在需求驱动下继续向上打开空间,横向拉动本轮锂资源牛市时间持续性, 纵向提升行业景气度。

4.1.1 需求结构:新能源相关领域需求占比显著提升,支撑锂需求持续性

从需求结构上来看:2016-2021 年,锂终端需求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1)新能源车 相关领域在需求中占比从 16%大幅上升达到 49%,陶瓷/玻璃、润滑剂等传统工业锂需 求占比大幅下降;2)储能锂电需求从无到有,占比迅速提升至 7%。

随着新能源车产业链快速发展,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不断攀升,预计到 2025 年新能 源车锂需求占比将大幅提升至 69%,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新能源发电带动储能锂电 占比将迅速提升至 12%,成为第二大锂下游需求,两者合计占锂需求结构 81%。锂下游 需求结构的改变来源于新能源产业链迅速发展,锂需求从受传统工业和消费电子支撑转 向受新能源产业链拉动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4.1.2 需求增长三年 CAGR 超 30%:新能源车增量空间广阔,储能锂电打 开第二成长曲线

从需求增长上来看:1)“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新能源车市场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未来 5 年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储能锂电厚积薄发,迎来黄金发展时期,适应性较物理 储能更好的储能锂电装机规模空间或将进一步向上打开。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政策鼓励与终端市场消费选择的双重驱动,新能源车销量 节节攀高,贡献主要锂需求。2021 年 1-11 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近 300 万辆,全年有 望挑战 350 万辆,据我们测算,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 500 万辆,全球新 能源车销量或将突破 1000 万辆。锂需求沿“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碳酸锂”供应链条传导,预计 2023 年,新能源车将贡献 58.6 万吨 LCE 锂需求,2021- 2023 年 CAGR 高达 44.1%。 储能锂电有望迅速发展,打开锂需求的第二成长曲线。

光伏、风能发电加速并网, 需要对应配套储能系统以应对发电具有波动性,难储存等问题。对目前的储能市场主要 以物理储能为主,化学储能为辅,其中电化学储能不受地理等因素限制,具有良好的普 适性,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逐渐主流化。此外 5G 基站建设需求高密度能量电池以取代 铅酸电池,加速锂电池需求放量。预计 2023 年,储能锂电将贡献 7.4 万吨 LCE 锂需求, 2021-2023 年 CAGR 高达 49.8%。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3 年全球锂需求量为 54.4/72.8/92.0 万吨 LCE,三年复 合增速超过 30%。

从增量需求角度来看,新能源车在 2021-2025 年将持续贡献 80%以上的锂需求增 量,绝对数字方面,2025 年将达到 22.62 万吨 LCE 的增量需求;储能锂电增量需求稳 步上升,2025 年储能锂电需求增量或将较 2021 年翻倍达到 3.02 万吨 LCE。


4.2 供给端:锂开发难度与进度难以匹配下游需求扩张,未来 两年增量有限

南美锂三角与西澳矿山仍然主导全球锂资源供给,同时国内开发提速供给占比提升, 预计 2021-2023 年全球锂供给量为 52.8/71.5/91.4 万吨 LCE,但是锂资源新开发与复 产项目谨慎进行,锂资源开发难度与进度难以匹配下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

4.2.1 供给结构:海外锂资源储量与禀赋优势明显,主导全球供给,国内 开发提速

从锂资源量结构上来看,海外占据 90%以上,我国占比约 6%。从供给结构上来看, 2021 年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的盐湖和澳大利亚的锂矿供给了全球 80%左右的锂资 源,国内锂资源供给占比 20%左右。随着锂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海外锂资源供应商进 行了程度不同的逐步扩产,凭借资源储量与禀赋,南美锂三角与西澳矿山仍然主导全球 供给;同时国内锂资源的开采进程加速,供给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4.2.2 供给拆分:全球锂资源供给增量有限,新开发与复产谨慎进行

海外盐湖产能开始逐步释放,但项目进展缓慢,实际供给增量或将不及预期。南美 洲地区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卤水锂资源,但玻利维亚地区 矿床镁锂比过高难以开发,锂资源主要以智利为主、阿根廷为辅的结构供给。根据各公 司公告,预计 2021-2023 年海外盐湖供给量为 18.0/24.7/30.8 万吨 LCE。但考虑到以 往开发盐湖进度时间较长,产能爬坡进展缓慢,海外盐湖实际增长供给量或将不及预期。


澳洲锂矿扩产延期,2021-2023 年供给增量有限。2021 年澳洲锂矿疫情后复产,主 要供给增量来源于泰利森二期矿区,Altura 的 20 万吨锂精矿,以及 Wodgina 可能在 2023 年复产的 25 万吨锂精矿。根据各公司公告,预计 2021-2023 年澳洲锂矿供给量为 22.6/28.6/32.1 万吨 LCE。

国内青海盐湖产能逐渐爬坡,西藏盐湖开发正提速。青海盐湖资源开发技术逐步成 熟,经过多年摸索产能逐步放量,尤其是蓝科锂业扩产爬产,新增 2 万吨产线已于 21 年 年中投产,预计将在 2022-23 年继续爬产;西藏盐湖镁锂比低,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 海拔高、生产配套设施弱、开发环境较差,目前西藏盐湖正在建设产能,开发正当时。 根据各公司公告,预计 2021-2023 年国内盐湖供给量为 6.2/7.7/10 万吨 LCE。

国内四川锂矿和江西云母矿产能逐步爬坡,有望供给占比进一步提高。四川甲基卡 锂矿 250 万吨锂精矿选矿项目有望 2022 年实现落地,李家沟 18 万吨锂精矿项目预计 2022 年投产;江西化山瓷石矿 2022 年有望新增 180 万吨选矿产。根据各公司公告,预 计 2021-2023 年国内矿石供给量为 6.0/10.5/18.5 万吨 LCE。

根据上述测算,2021-2023 年全球锂供给量为 52.8/71.5/91.4 万吨 LCE,同比增 长 35.2%/35.4%/27.8%,同比增速呈先高后低。(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3 供需展望:未来两年供需错配,锂价中枢有望维持高位

需求端受新能源领域拉动,锂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有望持续超出市场预期;供 给端,海外盐湖、澳洲锂矿等主导锂资源供应商扩产进展缓慢,产能释放需要时间验证, 未来2-3年供给增量有限。预计2021-2023年,锂供给需求差为-1.6/-1.3/-0.6万吨LCE。 锂供需全年有望处于紧平衡状态,高景气度持续,锂价中枢受供需关系支撑维持高位。

5 中游材料:扩产提速,关注格局清晰、优势明显、供需仍然紧张环节

5.1 正极:磷酸铁锂持续放量,高镍未来已来

磷酸铁锂持续放量,全年铁锂材料产量超越三元。2021 年 1-10 月正极材料产量为 78 万吨,同比提升 95%,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占比 40%,三元材料占比 39%,从年初开 始,磷酸铁锂正极产量一路上扬,并于 7 月首次超越三元,之后继续拉开差距。我们认 为,随着下游储能、两轮车等非动力电池的需求爆发,补贴逐步退去、车企陆续推出中 低续航车型,各大厂家相继发布磷酸铁锂产能规划,未来磷酸铁锂将持续放量。

磷酸铁锂正极产量实现高增长,头部企业市占率稳步提升。此前在补贴政策的引导 下,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渗透率迅速提升,压制了磷酸铁锂在乘用车中的应用,而随 着补贴退坡,车企及电池企业给予不同定位车型配备不同动力电池,低续航里程车型相 继推出,再者储能、两轮车等非动力电池需求逐步爆发,磷酸铁锂依靠低成本和安全稳 定的性能持续发力。今年以来,磷酸铁锂正极持续放量,2021 年 1-10 月累计产量 31.39万吨,同比增长 192%。我们预计全年出货量在 40 万吨左右,2022 年磷酸铁锂正极产 量达到 65 万吨,高增趋势不减。与多寡头局面的电池厂商相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则显 示出较为分散的局面,暂未出现绝对龙头,2021 年 1-10 月德方纳米出货量市场占比第 一,为 22.9%,相较于去年上升 2.9pct,湖南裕能市占率为 15.99%,同比上升 2.5pct。 2020 年 CR5 为 67.1%,2021 年 1-10 月 CR5 则达到了 69.9%,头部企业市占率稳步提 升。


多款爆款车型助力磷酸铁锂高增长。磷酸铁锂凭借着低成本优势以及高安全性,在 中低端车型领域发力。其中 A00 入门车型宏光 MINI 销售火爆,2021 年 Q3 累计销售 9.8 万辆,稳居销量第一,特斯拉 Model Y 铁锂版 8 月份上市,9 月份销量爬坡,居于当月 销量第二。

磷酸铁锂发力储能领域。储能市场对单体电池的体积并无严苛要求,但对稳定性、 使用寿命、循环次数要求更高,且从成本角度考虑,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三元电池更适 用于储能领域。我们预测到 2023 年,全球储能装机将达到 61GW,其中海外储能装机 为 45GWh,国内储能装机达到 16GW,高增的储能市场将为磷酸铁锂电池提供新动能。

三元正极产量稳步提升,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截止到 2021 年 10 月,国内三元 正极累计产量为 31.15 万吨,同比提升 97.5%,增速稍逊于磷酸铁锂,我们预计三元材料 正极全年产量达到 39 万吨,明年三元正极厂商将释放 60 万吨的产量。随着行业发展的 进程中,锂电产业链中的电池、负极、电解液、隔膜环节已经初步完成行业整合,头部 企业市占率较高,而正极材料环节因为其产品多样性,技术迭代快等因素,一直保持着 较为分散的局面,其中,三元材料企业较磷酸铁锂材料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前 1-5 名市 占比差距仅为 4%。我们认为,排名靠前的企业将会不断扩充产能,得以满足下游电池厂 商的需求,并依靠技术优势及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受益下游高续航里程诉求,高镍占比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已经形成多 种材料共存的局面,高镍材料占比逐年增加。2021 年 Q3 高镍 8 系产量首次超过中镍 5 系,占整个三元正极材料产量 41.3%,同比增长 19.6pct,而 5 系占比为 38.9%,同比下 降 13.2pct。目前三元主流厂商积极布局高镍产能。


4680 大圆柱进一步推动三元电池向高镍方向发展。2020 年特斯拉首次发布了 4680 大圆柱电池,是 2170 电池的电芯容量的 5 倍,单体能量密度可达到 300Wh/kg,充放 电明显,能够有效提高相应车型 16%的续航里程,由于电池数量的降低,也将减少结构 件的使用,节约生产成本,特斯拉估算,4680 电池相较于 2170 电池将实现 14%的成本 下降。此外,4680 采用的无极耳方案,在电池体积变大的同时,降低了电阻,减少热量 聚集,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从材料体系上,圆柱电池更适用于高镍方案, 包括超高镍的 NCA、镍 90 等,未来 4680 大圆柱将进一步提升高镍三元的市场空间。

从产业进展来看,由于特斯拉的积极推动,各车企及动力电池厂商已陆续进行 4680 大圆柱方面的布局,戴姆勒投资 StoreDot 发布的 4680 研发项目;LG 上调规划,预计 2025 年实现 430GWh 的产能,其中 4680 产能为 120GWh;松下预计 2022 年 3 月进 行试生产,2022 年底量产;亿纬锂能在荆门投资建设 20GWh 大圆柱电池生产线。


5.2 负极:供给紧张,石墨化价格攀升,一体化企业将受益

负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得益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带动锂电池产业链 负极材料等行业快速发展。2021 年 1-11 月国内负极材料产量 62.67 万吨,同比增长 98.8%,目前国内负极材料企业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头部公司凭借产品、客户、产能和 成本等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中贝特瑞占比 24%、江西紫宸占比 16%,杉 杉股份占比 15%,CR3 达 55%。

人造石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市场占比保持高位。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 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因此人造石 墨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锂电,天然石墨主要用于小型锂离子 电池和一般用途的消费锂电。目前人造石墨占比 80%,持续保持高位,2021 年 1-11 月 人造石墨产量 49.28 万吨,同比增长 91.8%,稍低于整个负极材料增速,主要原因系今 年石墨化产能紧缺,价格高企,天然石墨混配人造石墨或成为负极厂商应对供货及成本 压力短期内较好的解决方案。

负极价格提升主要系石墨化产能紧缺,石墨化价格持续攀升。今年以来,人造石墨 价格持续走高,以中端为例,从年初的 4.2 万元/吨,一直攀升至 12 月的 5 万元/吨,其 主要原因系负极人造石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石墨化程序,而由于各地限产限电导致石 墨化产能供给不足,使得加工费用持续走高,2020 年石墨化价格维持在 1.3-1.5 万元/ 吨,今年石墨化价格持续上升,8 月份达到 2 万元/吨,进入年末,价格进一步提升至 2.5 万元/吨。


在负极材料加工制造过程中,石墨化成本占比 55%,石墨化价格的波动对负极企业 成本影响较大。从石墨化产能的分布来看,内蒙古占比最大为 47%,其次是四川、山西 等地,能耗双控的限制之下,各地陆续出现限电停产,供给端持续紧张。

石墨化产能紧缺背景下,一体化企业将受益。在目前石墨化代加工价格高增的市场 环境下,拥有高自供率的负极企业有望显著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占有率。今年以来,各 负极厂商加速扩产石墨化产能及负极一体化项目。

5.3 隔膜:供需偏紧格局好,湿法隔膜市占率稳步上升,涂覆 膜替代进行时

锂电隔膜行业为传统重资产行业,受设备、资金、技术工艺要求高等限制,扩产周 期长,产能释放节奏缓慢,未来 1-2 年主要隔膜企业产能增量有限,新进入行业公司受 良率,产能爬坡影响,释放产能难度较大。定性来看,2022 年湿法隔膜市占率或将进一 步上升,干法隔膜受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增量支撑,市场份额呈谨慎乐观态势;“无机+有 机”涂覆膜性价比凸显,代替基膜正在进行时。定量来看,2022 年隔膜需求有望达到 122 亿平,从增量角度出发,明年隔膜需求增量达到 38 亿平,而新增有效产能低于 30 亿平,隔膜行业整体有望保持供不应求状态,竞争格局良好。


湿法隔膜性能优越,与干法隔膜价差逐渐缩小,逐渐成为主流;储能锂电市场前景 广阔,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或将提升,干法隔膜凭借成本优势仍有规模应用。湿法隔膜工 艺薄膜孔径小而且均匀,薄膜更薄,能使得锂电池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 能,但工艺较干法隔膜复杂,成本高于干法。近年来,随着湿法技术的进步成长,规模 效应使得成本下降,湿法隔膜与干法隔膜的价差逐渐靠近,价差从 2019 年初的 0.55 元 /平方米缩小到 0.4 元左右,市占率超过干法隔膜后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干法隔膜常用于 磷酸铁锂电池,2022 年储能锂电需求有望爆发,同比增速或达 100%。

涂覆膜精确适配锂电池需求,技术逐渐成熟,产线良率不断提升,与基膜价差逐渐 缩小,有望逐步替代基膜,产能放量进行时。涂覆隔膜是利用粘结剂在基膜上涂布陶瓷 氧化铝或 PVDF,主要应用在湿法工艺上。近年来,涂敷材料逐渐多样化:1)无机涂层 勃姆石逐渐替代氧化铝,以更高的质量提高隔膜耐热性,提升电池安全性;2)有机涂层 PVDF、芳纶混合物等则提升隔膜粘结性,提高电池循环寿命;3)多层涂敷以无机+有 机的形式综合各类材料优质性能,组合化以适应下游锂电池需求。自 2020 年,涂覆膜 与基膜价差大幅缩小,从 1.5 元/平方米大幅缩减到当前不足 0.5 元/平方米,性价比较 基膜优势明显。涂覆膜大量应用在湿法技艺中,随着湿法隔膜市占率不断提升,预计未 来几年,涂敷膜市场占有率也有望稳步上升。

国内隔膜行业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恩捷股份隔膜出货量长期保持全球第 一,国内二线优质隔膜厂星源材质、中材科技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出货量稳步上升。从 2021 年 1-11 月隔膜出货量来看,恩捷继续保持 45%的高市场占有率,占据绝大部分的 市场份额,虽然二线隔膜厂出货量稳步增长,但从增量结构上来看,增量占比小于恩捷。 整体来看,锂电隔膜行业集中度继续向领先厂商集中。

根据 GGII 的锂电池需求数据,我们推算,全球 2022 年隔膜需求有望达到 122 亿 平,从增量角度来看,明年隔膜需求增量达到 38 亿平,而根据各隔膜厂商扩产公告,新 增隔膜母卷产能不超过 50 亿平,考虑到新增产线需要经历产能爬坡、提高良率才能有 效释放产能,预计明年实际新增隔膜产能远小于 30 亿平,供给存在明显缺口。


5.4 电解液:产能逐渐释放,关注新型锂盐 LiFSI 进展

2020-2021 年,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电解液产销两旺,主要原材 料六氟磷酸锂、VC 等大幅跳涨,带动电解液价格上行,电解液头部厂商盈利改善,产能 扩张积极性高涨,凭借资金优势向上游原材料环节进行一体化布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 提升。展望 2022 年,随着原材料六氟磷酸锂、添加剂和溶剂扩产逐步落地,原材料供 需矛盾或将缓解,电解液产能有望逐渐释放,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靠拢。新型锂 盐 LiFSI 凭借材料性能优越进入市场导入期,但目前商用比例仍偏低,随着未来几年头 部电解液厂商积极扩产产能落地,有望加速渗透。

电解液企业一体化布局,扩产计划有望逐渐落地,电解液产能逐步释放。主流电解 液厂商纷纷向上布局六氟磷酸锂、溶剂和添加剂等,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同时,配合电解 液生产技术规格提升良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液上游供给 紧张环节,由于扩产环评审批、工艺调整等需要时间,产能建设周期普遍在 1-2 年,短 期六氟磷酸锂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新增产线落地,2022 下半年产能或将逐渐 释放,供需关系有望得到有效缓解。

LiFSI 等新型锂盐凭借性能优势兴起,投产正当时,有望加速渗透。LiFSI 较六氟磷 酸锂导电率更高、热稳定性更强、更耐水解,可以作为六氟磷酸锂的添加剂,也可以单 独作为电解液锂盐使用,但由于其高工艺标准的合成提纯技术,产线良率低,成本较高, 限制了产业规模化。随着动力电池容量需求的不断提升,采用新型锂盐作为电解质是提 高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LiFSI 作为具有材料禀赋的新型电解液溶质受到各大电 解液厂商的青睐。自 2016 年起,头部电解液厂商已开始重点布局 LiFSI 产线,但其商 业化进程还未实现,随着产线逐渐落地,工艺有望继续提升,未来几年有望实现规模化 使得良率提高,成本下降,LiFSI 有望加速渗透。


国内电解液市场份额有向龙头厂商集中的趋势。2021 年 1-11 月国内排名前三的天 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产量分别为 12.7、7.2、5.5 万吨,市场份额分别为 34.28%、 19.38%、14.84%,市场前三市场份额达到 68.50%,相比 2020 年进一步提升。2022 年, 电解液产能持续释放,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公司率先进行一体化布局,市场份额有 望进一步提升,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5.5 铜箔:优质产能整体短缺,极薄铜箔逐渐主流化,关注 PET 镀铜膜技术进展

锂电铜箔供需紧平衡,优质产能整体短缺。2021 年锂电铜箔行业整体满产满销,主 要企业开启扩产计划,但高端铜箔产能受设备、生产工艺及技术壁垒限制,扩产建设周 期长,部分产能预计 2022 年才能得到释放,短期供给缺口难以得到满足。极薄铜箔有 利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为下游电池厂降本增效,性价比突出,受此影响铜箔极薄化进 程加速。从总量角度来看,2021-2023 年全球锂电铜箔产能为 36.8/49.7/65.9 万吨,需 求量为 34.6/49.2/67.3 万吨,行业整体供需紧平衡。此外,考虑到优质锂电铜箔产能仍 整体短缺,极薄铜箔仍然有望保持供不应求状态,拥有极薄产能的厂商或将进一步实现 盈利厚增。

锂电铜箔受下游新能源汽车所需锂电池需求放量影响,供需关系紧张,带动锂电铜 箔价格上涨。截至 2021 年 12 月,6 μm 铜箔价格较年初上涨 24.7%达到 12.35 万元/ 吨,8μm 铜箔价格较年初上涨 28.9%达到 10.70 万元/吨。随着铜箔轻薄化进程进展顺 利,6μm 与 4.5μm 铜箔加速渗透,预计下游电池厂使用轻薄铜箔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锂电铜箔轻薄化对产业链上下游均有益处,4.5μm 极薄铜箔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极薄铜箔优势在于:1)对下游电池厂能降低成本。极薄铜箔由于用量减少,节省了大量 的铜原料成本,即使加工费适当上涨电池厂使用成本也将显著降低。据我们测算,下游 电池厂使用 4.5μm 极薄铜箔生产 1GWh 的动力电池要比使用 6μm 的铜箔节约成本 300 万元;2)对上游铜箔厂商能厚增盈利。不同厚度铜箔的生产成本差异相对较小,尽管铜 箔变薄后的生产操作难度加大,在负荷率、成品率和开工率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但技术成熟后的生产成本没有特别显著差异。而 4.5μm 的极薄铜箔毛利率接近 50%, 6μm 约为 30%,8μm 则约为 20%,在成本并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极薄铜箔的技术溢 价直接增厚厂商利润。下游动力电池厂的需求催化上游铜箔厂商实现技术突破,规模化 生产极薄铜箔,有望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2021 年 4.5μm 锂电铜箔渗透率约为 10%, 2022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达到 20%。

极薄铜箔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壁垒高。1)生产端:生产铜箔设备阴极辊配套 70%以 上需要进口,获取困难,并且在磨辊工艺、添加剂和生箔设备的结构优化与参数调试几 个方面上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使得极薄铜箔生产壁垒高;2)应用端:要求电池厂攻克涂 布与卷绕环节中的打褶、断带和高温氧化等问题使得极薄铜箔应用壁垒高。极薄铜箔方 面,目前国内仅嘉元、诺德等极少数企业有能力实现 4.5μm 铜箔的真正规模化量产。

从总量角度来看,测算 2021-2023 年全球锂电铜箔产能为 36.8/49.7/65.9 万吨, 需求量为 34.6/49.2/67.3 万吨,考虑到库存、损耗等影响,行业整体供需情况紧张;从 增速角度来看,2022-2023 年产能增速为 35.1%/32.6%,需求增速为 42.2%/36.8%,需 求增速明显高于供给增速,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整体产能增量十分有限。考虑到优质锂 电铜箔尤其是 4.5μm 极薄铜箔扩产难度更大,周期更长,2022 年供需关系更为紧张, 市场份额有望向头部优质铜箔厂商进一步集中。


PET 镀铜膜较传统锂电铜箔厚度更薄,质量更轻,能更为有效的提升锂电池的能量 密度,除此之外,由于 PET 分子的绝缘性,PET 镀铜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和更长的使 用寿命。截至目前,PET 镀铜膜还未实现规模化量产,但由于其材料禀赋得到主流铜箔 厂商的重要关注,是铜箔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待技术取得进展性突破后或将为行业创 造新的增长点。

5.6 铝塑膜:软包驱动铝塑膜需求,国产替代进行时

铝塑膜是软包动力电池重要原料,技术壁垒导致日韩长期占据产业链主要市场份额。 铝塑膜主要用于封装锂电池,防止水份、氧气、碰撞外力因素等对锂电池造成损伤,主 要应用在数码 3C 电子消费电池和软包动力电池上。铝塑膜制造工艺复杂难度高,动力 电池铝塑膜较普通铝塑膜在阻隔性、使用寿命、安全性等性能上要求更为苛刻。受技术 壁垒和下游需求动力等因素影响,国内能达到动力电池厂商铝塑膜认证标准的产能极少。

国产铝塑膜厂商技术工艺逐渐成熟,软包动力电池、铁锂软包电池催生动力电池铝 塑膜需求,国产化进程或将有效推进。在上游原材料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难度高的背景 下,国产铝塑膜的各项性能指标较日韩进口铝塑膜有差距,而下游终端动力电池厂选择铝塑膜供应商要求较为苛刻,认证周期长达 1-2 年,这一市场长期被日韩企业占据。近 年来,国产铝塑膜技术工艺逐渐成熟满足动力电池应用标准,相关产品技术指标与日韩 进口不断缩小,下游应用端受软包动力电池需求增长、磷酸铁锂电池开启软包技术路线 等影响向上打开需求,终端动力电池厂商开始沿产业链寻求稳定持续、成本较低的铝塑 膜供应商,国产铝塑膜厂商积极迈开扩张步伐,有望依托高性价比和国内本土优势推动 国产铝塑膜市场占比逐渐向上。目前,紫江企业、新纶科技、明冠新材等铝塑膜企业进 入下游动力电池厂商认证流程中,铝塑膜国产化进程有效推进。


软包动力电池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动力电池铝塑膜增长可期。三元软包动力电池 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长寿命等重要优势,是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重要发展方 向之一。从市场份额来看,欧洲软包动力电池渗透率较高,在我国装机量仅占 6%左右, 这是原于:1)我国新能源车终端消费需求与欧洲存在差异;2)动力电池厂商技术选择。 随着终端消费者以及各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性能以及安全性要求上移,采用三元软包动 力电池未来将成为主流趋势之一。据 GGII、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到 2025 年,中 国软包动力电池出货量或将达到 88.6GWh,若以每 GWh 软包动力电池用 150 万平方 米铝塑膜计算,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软包动力电池铝塑膜需求量将达 1.32 亿平方米。 按照上海紫江中端铝塑膜 23.5 元/平米的单价计算,国内软包动力电池铝塑膜市场空间 约为 31 亿元。

锂电材料唯一尚未国产化环节,国产替代至关重要。根据 GGII、中国产业信息网的 数据显示,四大锂电材料基本于 2017 年完成了国产化,作为软包动力电池不可或缺的 铝塑膜目前国产率预计不足 20%,随着国内铝塑膜厂商技术逐渐成熟,产线良率提升, 国产铝塑膜有望对日韩进口产品进行替代,增量空间广阔。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66314.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