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出征!这些高校,助力建“宫”大业!
来源: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按任务计划,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这次航天任务中,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黑龙江大学等高校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神舟”保驾护航!
出征的航天员中,唯一一位女航天员刘洋,也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2012年6月,刘洋曾与另外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升空,共同完成多项在轨技术实验并完成我国首次在轨手控交会对接,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刘洋介绍“这次任务期间,将是我们第一次在太空为祖国庆祝生日。天上人间共渡浪漫的中秋佳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漫天繁星闪烁,是我们对祖国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
出征的另两位航天员陈冬、蔡旭哲,均为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再次执行飞行任务、首次担任指令长的航天员陈冬,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首次飞行的航天员蔡旭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在助力“神舟飞天”任务中,还有许多交大人承担着各项重要工作,他们中有: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总调度杨彦波,西安交通大学200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友;负责航天员健康监测的副总师刘伟波,西安交通大学1987级液压本科、1991级液压硕士校友;增压输送系统主任设计师司徒斌,西安交通大学1988级化机专业校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亲临酒泉为航天员壮行,邓一兵为西安交通大学2003级计算机系博士校友等等。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持续参与神舟、天宫、天和、天舟等系列研究数百项科技成果,助力载人航天,特别是在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任务中,哈工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中国航天事业输送了几万名学子,其中一大批杰出校友为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杰出校友包括:“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胡世祥、栾恩杰,“神六”“神七”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总指挥尚志,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来自航天五院的贾世锦校友负责飞船的总体技术方案。贾世锦1995年考入航天工程与力学系,1999年保送至航天五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从神舟四号开始从事载人飞船相关研究,从神舟十二号起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带领神舟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载人航天事业血脉相连,在空间站任务阶段中,从“神舟”“天舟”,到“天和”“天宫”一次次发射都备受世界瞩目,一项项成果都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支撑。
苏东林团队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从保强团队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马小兵团队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蔡国飙团队自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开始航天器交会对接羽流问题研究,成果同样应用于后续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中;杨立军、富庆飞团队参与了运载火箭某级发动机产品技术性能提升工作;张弘团队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超过三分之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均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现在,每年学校超500名毕业生进入航天系统工作。
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中继卫星,其使用了基于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相关技术研制的卫星轻质构件,于2019年升空入轨服役。2021年6月17日,天链二号01星首次亮相载人航天任务,利用其独有的多址天线填补测控间隙,保障了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实现了“天链牵舟会天和”,同时还保障了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任务的连续性。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它将继续“在岗”,提供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服务。
多年来,航天领域的西北工业大学校友耕耘奋斗,此次也在各自的岗位为神舟十四的成功发射保驾护航: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信息与电子专业总师孙勇,是学校1993级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2008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生;现空间站核心舱数管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某卫星型号数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朱剑冰,是学校2002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2006级计算机学院硕士生;现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是学校1998级航海学院本科生;现神舟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501部)研究员邵立民,组织开展空间站工程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载人飞船并行研制工作和飞行任务准备工作,是学校航空学院1998级本科生,2002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现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范高洁,负责总体飞行方案设计、轨道设计和飞控实施等,目前是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总体技术负责人,是学校航天学院2004级本科生,2008级硕士生;CZ-2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胡海峰,全面参与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神12~神15运载火箭的研制,是学校2001级自动化学院硕士生;771所型号副总工程师余国强,是神舟十四号任务中数管中央单元、环控数据处理装置、医监设备主机等多个重要设备的技术负责人,是学校1987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在中国航天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材料的寿命无疑是决定航天器发射的关键因素。北京科技大学医腐科技团队聚焦前沿腐蚀监测技术,建立了首个腐蚀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大数据平台,通过直接监测腐蚀过程中金属得失电子的信号,自主获取实时连续的腐蚀信息。
在空天科技领域,团队多次参与“天宫”与“神舟”载人系列空间站材料及部件环境适应性研究服务,开展了材料腐蚀寿命预测与快速精准评价,解决了“天宫”系列空间站重大腐蚀难题,为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众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校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航空学院余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降落伞气动减速技术研究,创新发展了透气性伞衣气动性能数值模拟技术、折叠织物新型建模方法、降落伞开伞过程大变形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这些研究为神舟飞船降落伞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为神舟十二、十三飞船伞衣材料更改提供了关键数据,并应用于神舟十四降落伞系统;联合航天五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团队开展的环帆伞气动性能的快速优化研究,为神舟飞船大型降落伞优化试验评估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导。
航天员出舱背后凝结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应航天员中心、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委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张得礼副教授领衔课题组,参与研制“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逼真地模拟了空间站出舱活动的机械臂转运以及定点作业支持工况,是出舱活动任务工程实验验证和航天员训练的重要保障。
在航天飞行过程中面临失重、亚磁场、噪声、辐射等特殊环境,航天员的健康状态对于航天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飞行。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航天特因环境,服务航天员健康。
材料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开发的飞船防热承载结构精密激光焊接与高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中货运飞船与载人飞船的研发和生产。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
神舟十四号飞船入轨后,将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开展相关研究,多项目保障空间站建设,为空间站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离不开无数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默默奉献。这其中,就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友张晓萍。
张晓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储运专业90届本科生、96届硕士生,毕业后一直从事航天发射场加注供气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包括中国空间站、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90余次,获得了中国航天基金会奖、探月工程先进个人等表彰和荣誉。
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中航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
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面窗组件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2005年,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接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委托,研制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模具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申长雨院士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上百次的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空军航空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在地面测试阶段,该校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同时,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该校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由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甜菜高品质品种改良团队”培育的一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率100%)和保持系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甜菜高品质品种改良团队”吴则东研究员长期从事甜菜育种研究工作,该团队所在的课题组所育成的甜菜品种在上个世纪曾占领我国甜菜品种的半壁江山;该团队育成的甜菜品种“甜研312”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甜研312”育种技术创新与推广于2014年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9月,利用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首次搭载了甜菜品系,培育出了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
2022年是中国的航天大年,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意义非凡。30年前,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
30年,梦想无垠,步履不停;30年,星辰大海,浩然征途。当青春与载人航天相遇,逐梦的青年用汗水浇灌青春之花,在航天强国之路上勇毅前行,一起为“筑梦星空”的中国航天人点赞!为中国高校点赞!
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
中国高校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奔跑在科技强国路上
为中国航天梦不懈奋斗
星空浩瀚 探索无界
向天图再立新功
航天报国再创奇迹
祝福中国 点赞中国高校
本文仅整理了部分高校信息,
你还知道哪些高校
助力我国航天梦?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