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苟子 时间:2016.06
参照:是当若干件不相同的事物需要比较时,就要借助这些事物中共有的形象概念做参照标准,用此形象概念的抽象概念比较,这个借助的过程称为参照。
人活着,往往忽视了人自身,忽视了人自身的想法。假设当把人和人心理绝对的划分为存在于一个空间的一个事物时,人类文明的来源于,包裹语言、文字,等等,这些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然这些都参照于现实事物,通过总结经验,在内心生成某种参照,人也并以此为参照,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防我们就叫心理参照(区别于心理参照系)
心理参照的划分:
心理参照的划分,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等等来来划分,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划分。但心理参照,存在于人个体身上,而人有七情六欲,我们就从人本身开始,就从医学角度来划分,包括: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从这些角度去想,可以定义为不同的心理参照,在这我就不详说。
但或许我们往往把“参照”定义为某一个确定的事物画面和事物结果,但心理参照它不同于参照,它是人体对世界感知的结果,人体运动的产物。心理参照,是人动力的来源。
人的思维是由无数个心理参照组成,这些参照在人体里相互交叉,相互作用,运动着,是人思维构成的元素。
从动力学来说,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感知,所产生的心理参照,或是心理参照与心理参照的相互作用,在心里产生的自己想法的等等,只定义为一个词义------心理参照,这样我们不至于混淆,和混乱。
心理参照的特点:
个体:用叔本华的的话来解释一下“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的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完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这句话充分说明参照的个体特点。
整体:人类心理参照的是以科学的发展为依据,为最终目的的。
它没有时间的限制而影响个体心理。
好了,有了心理参照这个词。我们便可以推理出心理基点这个定义。
我认为心理基点定义:是人在实践中借助某个心理参照为出发点,进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必须是以目前影响个体目的性的心理参照为基点,并以某一个参照为目的,而产生的运动。
心理基点的特点:它具有时代性,与人类科学发展和谐性,无时间限制性。
心理基点的分类: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我们暂把心理基点分为无意识基点、意识基点和前意识基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1]
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正如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所言:“那些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也许会转化成我们的命运。” 无意识影响我们职业的选择、结婚的对象、健康的状况以及我们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2]
在严格的弗洛伊德术语中,用“潜意识”概念来代替无意识是不正确的。弗洛伊德坚决地认为,无意识是完全无法观察和为人了解的。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 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综上可以得出心理基点的分类,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是,心理基点本身是一个大的范畴,他存在于人,而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比如我们用心理基点来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的理论本身心理基点在人的精神分析,并以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以及个人心理参照相结合。
以什么样的目的可以定义为什么样的参照这样或许更容易研究人心理活动,但离不开科学,离不开人活着。比如我的心理基点目前在生存:我自然是以生存为目的而进行活动,而这个活动又和其他心理基点相交叉;生存自然是要吃饭,吃饭需要钱,如何赚钱…….当生活无忧,自然又有其他的想法……
我发觉有了心理参照和心理基点这两个元素,如果人审时度势,不仅可以灵活运用到不同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我们不能照搬,因为什么都有时代性,个体性,偶然性……
先说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概念:
时间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奇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 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另外,狭义相对论中有“时间膨胀”效应:在观察者看来,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自己参考系的(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
就今天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根据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显示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大爆炸开始的,奇点没有“之前”一说,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
爱因斯坦认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时间倒流或回到过去,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逻辑基础上的。(注明:在基本的物理学定理中没有时间概念,时间不参与计算,这并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种衰老、昼夜更替都证明其真实存在,切莫误解其意;相对论中,粒子的很多运动,裂变、聚变,互相之间都是这种关系,互为倒放的关系。)
时间需要能量维持,没有能量的时间只能用虚数表示【即虚时间】。时间不是个体,每件事物都有独立的时间,事物中能量如果和相同事物性质相反,此事物的时间可以用负数表示【相对于载有正能量的相同事物】。
时间广义概念:由变化构成时段,即△t。与能量之比构成实时间,在与虚时间的乘积构成二维完全时间。
空间概念: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但两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从奇点爆炸之后,宇时尚宙的状态由初始的“一”分裂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运动状态等差异,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空间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空间有宇宙空间 、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等,都属空间的范畴。地理学与天文学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之分。空间由不同的线组成,线组成不同形状,线内便是空间。
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构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
从广义哲学上讲: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性,即因为空间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发生变化。空间是没有能量的事物,即当事物能产生变化时,变化产生的能量已经和阻碍的能量相互抵消。
物理学上的空间解释:
惯性参考系与空间是静止的,无论参考系如何运动,包括变速,都不会改变惯性参考系与空间的静止状态。或说惯性参考系与空间是一起运动
数学上的解释是:数学上的原点与X、Y、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系,坐标 ,坐标传送。
经典物理学的解释:宇宙中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称为空间。
相对物理学的解释:宇宙物质实体运动所发生的部分称为空间。
航天术语:外层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
数学术语:
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及一些额外结构的集合。
互联网上:指盛放文件的地方。
文学上:代表目标事物的概念范围,例如:请给我一点活动空间;植物生长会占用更多空间;别局限了你的思维空间;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体积形状不变)表现出来。[2]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把存放已制作好的网站的地方叫做“空间”。一般以计算机存储的大小来衡量它,例如KB、M、G、T等单位。
宇宙空间:
宇宙空间,亦称外太空、外层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指的是相对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虚空区域,外太空通常用来和领空(领土)划分区别。太空和地球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因为大气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假设大气层温度固定,大气压会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随着高度增加而呈指数化减少至零为止。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我认为:以上这些理论,是有不同的心理基点,心理参照。但都没有对人本身的研究,忘记了以自身为参照,人本身就是一个运动空间:分为肉体,和心理。肉体空间,是一个生命体,心理空间也是一个空间。两者有不同的概念。
用心理基点来解释空间:
首先来说现有的定义: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环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质量传入或传出系统。对于此情形,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为:
“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综上可看出,这些理论的心理基点和心理参照,都以自然世界为基点,为参照。是人认知世界的结果,改造世界为目的的。
但人本身就是活在空间里的一个空间体,而人的心理空间是个偌大的空间,它以心理参照为动力,心理基点为目的,运动着。
我认为:当人的心理基点变换时,看待事物的结果和方法不同,心理参照也不同,定义空间也不同。比如:我们把心理基点方在地球上时,天空是高的,看不到地球的圆。如果我们把心理基点放在月亮,自然看到地球是圆的。在把基点放在太阳,是否感觉到太阳系其他星系。如果基点在宇宙,是否感觉到宇宙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或许这样的空间就在我们身边呢?从宇宙诞生来说,时间不再是一个概念,宇宙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是否没有时间呢?这是一个从大的方面去思考。我们不妨换一个心理基点,从人物质体开始,人是一个个体,进入人体有各种器官,再相互运动。而我们心理基点,在心脏时,可感觉到来自四方的血液流淌,基点在细胞时可感觉到相同的细胞,基点在细胞内时又感觉到细胞不同物质。一切归因,心理基点的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不同,而结果看是否以科学为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思维想法(也就是参照和基点)不同,导致对空间理解不同,但人和思想都存在于地球这个空间。当心理基点定位为空间,不用物质和精神去划分,不用真实和虚无去划分,是否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有空间概念呢?
用易学中两极思维去想,任何东西都有无穷性,轮回性。而人类的发展水平又有局限性,要不我们把人类认知之外的空间暂定为“易空间”吧。
从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来说,我认为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
运动空间分为:相对运动空间和绝对运动空间。
静止空间分为:相对静止空间和绝对静止空间。
相对运动空间:用相对论可以解释,但是本理论心理基点在对世界认知和改造上,同时也参照于自然界论证结果上。
绝对运动空间:比如人的心理空间,人的意识可以改变事物的认知方向,而这是一个大范畴的问题。当心理基点放在人的来源问题上时,这个概念将又不成立,因为人的思绪离不开肉体运动为前提。但有一点,心理基点和心理参照是可以扭曲时间,穿越时空的,关键看人对科学的探索,产生新的参照。人心理有了新的参照,就有了新的基点。这是一个绝对的值。而在这个空间里时间概念,对于人起源来说很短暂,具有偶然性。
相对静止空间:也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也是心理基点不同而产生的。相对静止也属于运动空间,心理基点和参照不同,划分类别不同。
绝对静止空间:比如人类发明的电脑硬盘。它本身就是一个空间。而里面可以存储数据,里面的数据可以变换成实体物,不能再用实与虚来思考。而试想,硬盘空间里的数据,没有外力的作用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时间而改变。比如:硬盘里存储的影像资料,它的时间是定格的,由此可得出,绝对静止空间和绝对静止空间没有时间流逝的概念。所以绝对静止空间是存在的,关键是转化方式的未知性。
综述:按照这样的推理,人属于运动主体,那么人是可以创造一个绝对静止空间,在这个空间生活的,如果这样人的寿命是否就可以延长呢?
用心理基点和心理参照来解释时间:
时间和速度并存。
从上述绝对静止空间来推理,在绝对静止空间里没有时间概念,那么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属于运动空间的产物,而运动是能量的转换产生。比如人由出生到老死,地球自转,公转,都是运动着的。而运动是有速度的,时间是速度的产物,有速度就有时间的存在。时间和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妨我们把时间说成:时间具有速度吧!
因为时间可以停止,也可以倒流,也可以加快前进的速度。在绝对静止空间里时间是停止的。在人的心理也可以。人的思维是可以穿越时空,心理基点可以变换,思维是可以变换空间的。而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实体转换空间。例如:人类进入太空,是一个空间转换,但只是从一个运动空间进入另一个运动空间,在太空,时间和速度可以说明,运动空间不同速度不同,但前提是人仍旧参照于地球时间。
人类发展到今天,或许精神穿越时间的问题早已经存在,而实体转换空间的问题仍是未知数。相信有一天人可以穿越时间。
时间是有速度的,人从出生到老死,这是运动的结果,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时间赛跑。人是运动主体,属于运动空间,当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想法快于人体速度,往往思维先到,之后人利用工具等运动到这个地方。由此看来,是时间问题,当运动的速度越快,到达这个地方的时间越短。试想,在某个空间体里,当运动速度快于时间的速度时,时间是不是可以停止,甚至倒流。而人体运动的速度如果再慢于当前,时间相对更快呢,人是不是老的更快。而如何让时间停止,也会人类思考的问题吧。
同时可以得出,人类思维也有一个速度,它可以快于光速,而却慢于时间。关键是心理参照和心理基点的问题。别忘了基点越远,思维的速度越快。
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是我的个人推理,希望有共鸣之者,去糙求新。
这些想法也许太遥远,论证不足,更或许偶然的一天将实现,但人活着终究应该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谈,人的心理空间是偌大的,人类进步的一个方式是:人类经验的总结积累,经验的凝聚,去糙求真,让后人少走弯路,这样即便我们改变不了时间,也可以缩短与时间的速度的距离,让人类为探索科学真理赢取更多的时间。所以世界知识经验集约化才是人类进步之根本。
2016年06月苟子于腾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