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英振(拜氏后裔家谱解读1)

  • 公司招聘
  • 2023-11-18 09:00
  • 龙泉小编

文/拜啸霖

家谱——

即族谱、家乘、祖谱、宗谱。

以表谱形式,

以血缘关系,

为主体的,

家族世系,

重要人物,

卓越事迹,

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由古代帝王诸侯世系谱演变而来。

家谱——

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

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是同宗共祖

血缘,

世系,

人物,

事迹,

情况的历史图籍。

此谱为

拜氏二十三世族长

拜世孝所修。

此谱“谱八条”,

沿用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所修谱

“谱八条”。


《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兴平村高阳里拜八家(谱)》

解读

说明:

1、文字根据拜文会先生去年春节所发《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兴平村高阳里拜八家(谱)》图片整理、理解断句;

2、根据本谱及现存的几个版本拜氏《家谱》的记载,《谱序》、《例仁》、《例义》、《世繇》、《世系》、《世传》、《传谱》、《谱训》为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所编《家谱》原文,俗称“谱八条”。

3、从目前看到的民国九年、民国十年及以后几个版本的《家谱》,前十七世的世系基本相同,十八世以后的世系各有侧重,主要突出各自门户世系。

4、根据本人的理解,目前掌握的史料进行分析、解读,才疏学浅,不到或错讹之处不可避免,欢迎批评指正。

札剌亦儿

你好!族亲


(扉页文)


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兴平村高阳里拜八家(封面文)

拜氏二十三世族长,讳世孝,字谟堂,□□(初判断,应为“七十”)有五,创修于民国九年(即1920年),竣于□□□□(初判断,应为“民国九年□月”)。堂□□□□□中前门房一间,皆按一年成功之。特仰□□□□□□□勤俭传家,为官者以清廉,□□□□□□孝谨。

多闻五百余年德厚义长,迁作忠厚传家训,以坚子孙之心。以后继修者先立□□□□每年与(同“于”)家庙冬祭之后,群族集会之时,各将本年所有生死日月、婚嫁姓名悉登于□□(据拜东涛先生(村中名拜山来)《拜姓家族》,此处文字为“册,存之于庙,待后续修,悉能备详,不至错遗,岂不善哉。”)。

【解读1】

扉页文,主要介绍了拜氏家谱的编修者、纂修年月、地点、家训,后裔子孙变更登记时间等。

根据拜怀德先生编撰的《拜氏源流》记载:拜世孝,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即1847年)正月二十日申时,修家谱的民国九年,即1920年,先生虚岁已75岁。

谱序(民国九年谱序)1

吕仙(吕洞宾)游秦二百余年,详查关中关中望族,惟拜姓从蒙古迁入中原。自元初有讳孔温(即《元史》所载“孔温窟哇”)者,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统又封东鲁王。生子木华黎,好武骑,同伯颜开西域,帝封平西侯;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王至七世有东平王拜住者,顺宗时当朝驸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后以“拜”为姓,迁冯翊大荔兴平村居焉,户大族繁,孙支蕃(繁)衍,世袭之谱所系非(匪)浅鲜也。且仁人君子报本追远,使无谱以记其派,即有留心源流者,不道数世之无失耳。迨代远年,湮水源木,必眜尊卑大小,能秩然不紊乎,惟笔之于谱,则祖宗之昭穆灿然,子孙之昭穆则亦缘,祖宗之昭穆秩然也。且有此谱而正朔祀先之余,父老咸集,子弟俱在,其闻之知者,按谱一本,前殊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夫,不至闻亲凌长者,无非此谱之功也。若不早序(续),则本源忘而宗派混,尊卑乱而长幼淆,虽有孝子慈孙亦莫如之何也。已(以)是为序。

【解读2】

《谱序》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功用:

一是家族的历史变迁与世系传承,即“生猷(you,谋划)之美”;

二是对后世的教化与谱系规则,即“别昭穆,敬宗睦族,严谱系,崇本敦族”;

三是考订与纠错,即“徵(zheng,同征)“旧勘误,名考信”。

民国九年(1920年)拜世孝先生编修的“拜八家《谱序》”,包含了世系传承与教化功能,无考订与纠错内容,行文中错讹较多,一是先生修家谱时年岁已高达75岁;二是史料短缺、典籍难觅,多取乡间传闻;三是史料查阅、印证、纠错困难重重,多有不便。

错讹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于一世祖孔温窟哇的错讹

原文“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统又封东鲁王。”

1、年代相差70余年。据本人推算,孔温窟哇的出生年代为1149-1151年之间,去世年代为1202年左右,孔温窟哇的历史功业,主要是在大蒙古国建立之前的事,即1206年之前;灭宋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事,即1271年以后的事;

2、张弘范的家系功业。张弘范,原为南宋将领,河北易州定兴人,为元初汉世侯张柔第九个儿子。至元十三年(1276年)1月,张弘范随伯颜(拜氏五世祖安童的妹夫,安童即孔温窟哇的四世裔孙)攻陷南宋首都临安;至元十四年,张弘范被授予镇国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即临安攻陷两年后,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本南宋人,太祖八年(1213年)以豪强身份,聚集定兴河内乡邻千余家放蒙古军队南下自保,被金任命为定兴令,后升金中都(今北京,元大都)留守兼大兴知事。太祖十三年(1218年),兵败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被俘降蒙古,成为独据一方的韩军首领。

对孔温窟哇的诏封,是其去世116年以后的事,即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朝,按照元朝的“封赠条格”而进行的,未发现有封为“统”的记载,且封“统”为清代的惯例。

关于二世祖木华黎的错讹

原文“同伯颜开西域,帝封平西侯;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

蒙元时期同名“伯颜”较多,至少有20个。参与征西域的“伯颜”,即为帅伐宋、灭宋的伯颜,《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四•伯颜》记载,“伯颜长于西域”,早期曾旭烈兀‘西征’”。

木华黎与伯颜分属于不同时代的人:木华黎主要活跃于太祖成吉思汗时期(1170-1223年),伯颜主要活跃于世祖忽必烈时期(1236-1295年)。即木华黎去世三年后,伯颜才出生,故木华黎不可能与伯颜同时代。

蒙元历史上的“西征”有三次:

第一次为“太祖西征”,年代为1219-1231年,为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帝国花剌子模;

第二次为“长子西征”,年代为1235-1242年,为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的长子联合西征,也叫“长子西征”,太宗窝阔台继位后,召回了贵由、蒙哥、拜答儿,留下拔都(术赤子)和速不台继续西征;

第三次为“旭烈兀西征”,年代为蒙哥汗宪宗二年(1252年),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期间,持续近九年。

与木华黎同时代的“西征”,是第一次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当时成吉思汗制订了“东西两线作战”战略,木华黎被诏封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负责东线作战——“统领伐金”,“经略太行以南”,没有参加“西征”,封“西平侯”更无从谈起。但今蒙古国有研究者认为,木华黎虽为参加“西征”,但受成吉思汗诏令参加过讨论“西征”的战前会议。

“征东海”是元世祖忽必烈朝的事,就是东征日本,木华黎此时已去世52年。

关于七世祖拜住的错讹

原文“有东平王拜住者,顺宗时当朝驸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

查阅蒙元王朝帝系表,找不到“顺宗”。

“顺宗”,是元武宗海山(蒙元第七个大汗,元朝第三个皇帝)即位后对自己已去世的父亲答剌麻八剌追尊的谥号。答剌麻八剌为忽必烈太子真金的次子,其兄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父甘麻剌,其弟为元成宗铁穆耳。

“顺宗“为去世后追认的,”顺宗朝”的附马自然在《元史》、《蒙古秘史》及学术考证中找不到踪影。

但附马之事并非空穴来风式的杜撰,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即朱元璋羞辱的谥号“元顺帝”)妥懽帖木儿朝的翰林大学士黄溍《拜住神道碑》载:英宗曾“诏姻宗室女”,因拜住恪守札剌亦儿人“亲连天家,世不婚姻”而拒绝,此事被作为“当选驸马”佳话流传于子孙后裔。

“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的“拜住”为另一同名者。蒙元历史上,名“拜住”者至少有16人。民国九年,距拜氏先祖“拜住”去世已598年,即便有公正的史官跟随,偏差也不可避免,对于资料短缺的乡村、行动不便的75岁老人,错误判断在所难免。

在此产生误判的“拜住”,应为明威将军“拜住”。

此明威将军“拜住”,为奥鲁赤长子。

《元史•列传第十八•奥鲁赤》第303章记载:

“奥鲁赤,札剌台人,豁火察家族世系,曾祖朔鲁罕,祖忒木台,父忒木台。(奥鲁赤)子五,长拜住、次脱恒不花、次普答剌吉、次察罕帖穆尔、次特穆实”。

“(奥鲁赤)骁果善骑射,有胆力,从太宗窝阔台杭里部平河南。”

“(奥鲁赤)子拜住,封明威将军,蒙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次脱恒不花骠骑上将军,行中书省左丞,蒙古军万户。”

据史学考证,奥鲁赤家族是木华黎“近属”或“近族”。

贴列格秃-伯颜


谱序(道光八年的谱序)2

君子将营室,宗庙为先,族人将联子孙,宗谱为重,三族之分见于周礼,九族之睦纪于虞书。以爱前人者爱后人昆,则笃子孙,即以光祖宗以爱其身者爱同姓,则固国本正,以翼王朝。吾闻录其苗裔者,爰剖介圭,宜尔后人者,特颁宝玉,彼强干弱,枝末俗之。权谋不可语于盛,王之世,众建少力,后人之议论,不足协于至。圣之心,椒衍虽分百枝,瓜绵原同一体,若不编次以续,则宗派易淆,若不修谱以观,则宗族难睦,是故引经续传,虽勤勉之心而修版,会图诚有佑启之意,符见法于先

人者,尚视典型而有睦于后裔者,推根祇遂不禁豆边也,而与享其甘鸟附也,而与享其苦荐藻也,而与均其乐斧钺也,而与任其忧,迨至同好相怀,同恶相去,饮食之乐叶(也)。以钟鼓弓矢之危,痛深风雨,即势欲其分,则为唇齿情。欲其合则为腹心,试思昔之屏翰万年,所谓葛庇其根者,岂不愿同声同气也哉。又观古之本支,百世所谓麟咏其趾者,岂不思同心同德也哉,爰作是辞,以为序。

【解读3】

此《谱序》为道光八年(1828年)的原谱之序,重点为对后世子孙的教化功能,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一是宗族的使命或宗旨,即“将联子孙宗谱为重”,强调本族“以光祖宗、以爱其身者爱同姓,则固国本正”;

二是为什么续修族谱或族谱的作用、意义,“虽分百枝,瓜绵原同一体,若不编次以续,则宗派易淆,若不修谱以观,则宗族难睦”

三是续修家谱的追求目的,“图诚有佑启之意,符见法于先人者,尚视典型而有睦于后裔者”。

孔温窟哇

家在斡难河


例仁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士庶祭其先。按礼有田则祭,无田则荐。今拜族之子孙,虽未有爵土,亦各有祀堂,故宜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畴。谓:报本之中不应报本,追远之中不应追远乎。

人之生而一本,即有尊卑之殊,亲属之异,犹人之有一体也。合族若有余财之积,不如多置田,择一二公直人经理之,可以上资祖考,下益子孙,或为补修祠堂之费,或为请设义学之用,或周荒年之不足,或济穷人之不结(接),或族人纸笔弓马之赏,或贫人冠婚丧祭之助,无不堪表祖考之德,长子孙之善也。

且自宗法废而人不知尊祖,不尊祖而亲睦之道斁(du,败坏之意)。于是乎,族谱作焉。唐以前族谱不概见,宋有庐陵、眉山二谱,至今学士大夫多遵之。然大氏闻达,有文笔者方能显宗行世,而非仁孝笃行。君子且不能于行族,又礼惟宗子而后得为谱,余小子无一焉,顾我先祖有此志,不敢不仰成,是以辄为之谱。吾族代不乏仁孝笃行者,倘籍以修亲睦永无陨越,即余鄙薄

僭(jian)妄,可无论世行矣。夫词旨有要叙述必先,故首谱序恻(ce,悲痛)怛(da,忧伤,悲苦;惊愕,畏惧)未萌不足比,喻于是。次例仁裁度未毁废,不足等量于是,次例义源本不清,枝流曷(he疑问)别于是,次世繇世远则宗袻(er,衣服起皱,不平整)易紊,族大则昭穆难晰,于是次世系衣冠尚不可忘事,行讵容弗纪于是,次世传王化始诸闺门家范,关女德于是乎,次外传谱具矣,而不惟贻谋式榖之义,则曷以儆堂构振箕裘乎,于是以谱训终焉,凡为谱八条。成于道光八年。

【解读4】

1、《例仁》主要是关于家谱体例结构的介绍,即由《谱序》、《例仁》、《例义》、《世繇》、《世系》、《世传》、《传谱》、《谱训》八个部分组成,俗称“谱八条”。

2、对于“余财”的用法,提出十种倡导:即置田、资祖考、益子孙、修祠堂、设义学、周荒年、济穷人、赏族人、助贫人冠婚丧祭。

3、介绍了族谱的发展历史。

木华黎

太师国王

例义

谱世系盖仿殴氏法,自一世至五世为一图,五世至九世为一图,九世而复为之。

按礼惟天子之子与始, 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是大宗者非可僭称也,况吾宗自忠献公而后世远年延时,更不知何门为大宗矣。

凡各字号官职暨生卒娶葬即附注图中,以便观考不详者。

阙族人有徙居别州者,其妻子或不能尽知,阙俟(qi等待)以续入旧谱。始祖至忠献公皆书讳,余忠献公至先君亦书讳,本诸苏氏也。

妻有两三娶者,以次书不称继者,省文也。其有不书者不知其姓也,取非其偶也。夫死改适而有子者,以改书妾有子书,婢有子亦书,诸无子者不书,间有书重节行也。

墓有纪有不纪者,吾族土著兴平村南近渭北,近沙壤,地袤才数十弓,丘墓累累,于此即纪弗能悉辨也,故惟纪其封树欝(yu,同郁)苍,及近系深明晰者,及远在别树落者。

灵宝许氏谱言:子孙不论贵贱,凡有作大过恶者,婚不计恶疾良贱者,出继异姓并娶异姓来继者、从释道者,俱黜不书。”今以存厚不尽显黜,则图中墨涂之故也,余仍从其旧谱,然为子孙者不可不知,谨之也。族有不肖子孙,谱皆黜之,其余皆宜为殷鉴。今不及先祖之为人远矣,子孙当竭力为学,以承先志。

世传欲令子孙仿佛其先人之咳貌,及先人之美懿为法承耳。故取于肖而止,不敢妄为饰诬间有,可以寄鉴戒者略附简约,亦不敢谬为短长,知我罪其以是夫。

传次准殴谱一遵尊卑长幼之序,生卒则以生卒先后为次。传中尊长皆称公,少我者或君或名,义不同德也。

外传盖仿之史外戚云,然往者多湮没无传,近复以人多不胜载其所可知与可述者焉。贵妇从夫故,凡蒙诰敕封赠者以所封赠称,未封赠者以天爵所应得称其夫(人),无官则称孺人,不概称夫人、尊夫人也。

女子有行得不谱,顾有谱而传者何?夫保姆之教废于世久矣,其有贤慧节孝着闻乡闾者,非阃(kun,门槛,内室,指妇女)训之幼称,则闺英之夙挺,谱以章之,使相感发熏陶,庶亦少有裨益。礼严从一诗咏靡他,盖女德之首重也。凡妇女再醮(jiao,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代指结婚)者,既有他美不亦传。

夫谱以族作者也,乃诸家谱率,惟详其所自出,不敢谓然,但人品不同,事行各异,自不无详略耳。

诸家谱训,率援引经,传勤勉道,义靡不简,要精深顾。吾族农多于士,罕知文义。谱训正欲化汝曹(你们),以庸言庸行焉用文之故,吾皆从人情世俗中卑之无甚高论,期易省解详之,不厌谆切以当提命云。

【解读5】

《例义》,就是关于家谱的编写规则:

《世系》的编写方法,“谱世系盖仿殴氏法”,即用的是“欧氏法”,即欧阳修的修谱法。

《世系》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家谱的生命,是记录家族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表和文字,有四种基本的记录格式:

㈠欧式

也称欧氏法,又称横行体,宗谱(家谱)鼻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纂修《欧阳氏族谱》所创立的“世系”编写方法。

欧式的特点是:

⑴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

⑵“五世一图”,使用方便。其记录的一般原则是:从高祖到玄孙这五世为一图,从始祖到五世、从五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以五世划分为一段。

⑶每个世代人名的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⑷之后借鉴此法的宗谱中,很多支谱、门谱省略了从始祖到五世、从六世到十世、从十一世到十五世这样的重复;还有不少从五世一图演变为三世一图、四世一图、六世一图、九世一图,十世一图等多种形式。

⑸“世系”及人物关系清晰,阅读方便。

㈡苏式

也称苏氏法,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纂修《苏氏族谱》时创立的“世系”记录法。“苏式”世系记录法吸收了“欧氏法”的优点,更强调“纵”的关系,父子相继,横的方面,强调兄弟分支。

苏式的特点是:

⑴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联;

⑵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

⑶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㈢宝塔式

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的特点:

⑴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

⑵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

⑶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亦混肴;⑷会给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㈣牒记式

用纯文字来表述世代人名间的关系,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

牒记式的特点:

⑴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

⑵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不分“大宗”,概因“吾宗自忠献公而后世远年延时,更不知何门为大宗矣”。

各世系人名标注“字号官职暨生卒娶葬”,“以便观考不详者”。

对于迁移别地,或者不知道修谱“变化信息遗漏的,等待每年冬季家庙祭祀后记入旧谱。“徙居别州者,其妻子或不能尽知,阙俟(qi等待)以续入旧谱。”

世系人名的编写规则是:“始祖至忠献公皆书讳,余忠献公至先君亦书讳,本诸苏氏也。”其含义为:

㈠前七世(始祖孔温窟哇至七世祖拜住)人名前写“讳”字,以示敬重;

㈡七世祖拜住至“先君”(即我已故的父亲辈),人名前写“讳”字,以示敬重;

㈢我这一辈之后,采用“苏氏”(即苏洵的“垂珠体”,即竖体编写法)排列世系。

《家谱》不记入世系表的四种情况:作大过恶者、出继异姓、娶异姓来继者、从释道者(即出家者)。本《家谱》的作法是仅在家谱做了涂改或涂抹遮盖,但不能不知;对于“不肖子孙,谱皆黜之”, “其余皆宜为殷鉴”,即其余家谱都有记载。

《家谱》对于先祖不作过誉的评价,实事求是的记述,即“寄鉴戒者略附简约,亦不敢谬为短长”。

《家谱》编写排列规则:“传次”,按照殴谱法,以“尊卑长幼之序”排列;“生卒”,则以“生卒先后”为序排列。

关于“称呼”:尊长皆称“公”,少我者,或者称“君”,或者称“名”。

对于“女祖的称呼,按照“从夫”的原则,丈夫有功名、官爵的“贵妇” “封赠者”以所封赠的“谥号”称,“未封赠者”,以天爵所应得称其“夫人“;无官则称“孺人”;不笼统地称“夫人、尊夫人”。

女人一般不入《家谱》,对于“贤慧节孝”闻名乡里的,《家谱》列传记载,即文中“贤慧节孝着(者),闻乡闾者”,可入《家谱》。

再婚者即便有其他美誉(好名声),也不立传。

《谱训》的语言规则:用语简朴,通俗易懂,《谱训》以“传勤勉道”为要,不再提所谓的“高论”,概因“吾族农多于士,罕知文义。”

孛鲁

东路元帅


世繇

窃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源流所由。分纪载不容缓,乃人或略焉,不志忽焉。不论殊不知水之浩浩,非源何有不息之流。木之森森,无本何有发越之盛,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如余拜族者,始祖居蒙古,元称巨室之家,世事元朝,累列大臣之选,其勋名载之史乘,彰彰可考,其德业传之奕禩(si,同祀),历历可徵(zheng,同征)。如始祖一世忠宣公、二世忠武公、三世忠定公、四世武靖公、五世忠宪公、六世忠简公、七世忠献公,均佐天庭,两世为相,继辅君国,七世封王。在尔时,或为太祖股肱(gong),或为世祖心腹,或为成祖(成宗铁穆耳)干城,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立业建功均有其安乐,常处顺悉为无虞。惟忠献公远承祖宗之风,近承父母之训,忠

孝廉节者其品也,仁孚道德者其量也,为仁宗、英宗之佐,三畏之义长存,有上相平江之封,万亩之田敕赐。乃不意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英明犹陷,开天降地,御葬于于所建之都,忠献亦随致命成仁,筮(shi占卜)葬于所封之域,君父之雠(chou,同仇)克明(刻铭)子孙之志。始遂家庭故,瑞兆公遂隐居不仕。是思余始祖以来几知上古之制,或以字为氏,或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邑为氏,祖孙父子俱不同姓,迨明朝革

命,原自平江潜处冯翊,始履版图,凛遵明王之法严。迨念忠献公之节苦,子孙相承,尊“拜”为姓,亦以姓志其人,亦以乡隐其体,亦郡居其华,遂名华志乡,恐久而失其本源故修谱以传永垂不朽。云:只系明时叙,溯源阐幽难,欲流芳百代,追远报本岂宜遗迹万年,所以更志。子孙虽安,墓祭不可不作,祖宗虽远,庙祭不可不兴,故修家庙、祖茔。自明永乐初年,将忠献公之灵柩即从平江迁葬冯翊所属沙苑南渭水北,近杨村兑山震向,立为先祖茔。然其生于元时,殁于燕地(此处有误,先祖拜住殁于元上都“西南”一舍之地的“南坡”,即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正蓝旗)。国有逆谋不能得其所,正乃忠献公殉节之事

也,故先详垂于史书,而其迁处于明时,葬于秦地,命无常,受不能享其所封,乃子孙保身之义也,亦后略载于宗卷以是。观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有史,犹家之有谱也。如其家无谱,则宗支紊,国无史,则纲纪淆,是故圣君贤相畴无宝其国史,孝子慈孙畴无宝其家谱哉。

按七世始祖均可入祠,只以忠献公忠孝殉难湮没不彰,自道光元年申奏皇上,奉旨入同州忠义祠内,春秋致祭,以表先人之苦,以彰先人之德也。

昼夜阀门,亦伐何常之有。所贵后之人,殖学敦德以似,续先人斯家声为不坠,即谱牒为弥光矣。至相继续修常在,三十年始作于前者,不湮于后,则以惟能为惇(dun敦厚)睦之子孙,其孰望□哉。

族人之处乡邻,虽以和谐为先,亦以容忍为重。书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君子立心,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也。容则能恕人,忍则能济事。若一毫之挫勃然而怒,一事之拂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乃平筲(shao,木头或竹子制成的水桶)之

人也,是故大丈夫当容人而不可为人所容,当窒欲而不可为欲所窒,观娄师德丙告之为人,则气自平,而理自明矣。且子张欲行辞于夫子,愿求一言以为终身之用,子曰:“百行之本忍字为上。”子张曰:“何以为忍?” 子曰:“天子忍之国无害,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进其位,夫妻忍之终其世,兄弟忍之家必富,朋友忍之全其义,自身忍之无患累。” 子张曰:“何为不忍?” 子曰:“天子不忍国空虚,诸侯不忍丧其躯,官吏不忍刑罚诛,夫妻不忍令身孤,兄弟不忍必分居,朋友不忍情义疏,自身不忍家难治。” 子张曰:“善哉善哉!”难,忍难。

僭越亦不当废,生可以菽水承欢,殉亦可以棺殓尽戚。但致哀诚安,事仪文、凡延僧、斋七呼、乐唱戏,与一切浮靡及收头拜丧等,俗无论贫富皆宜戒痛,茔墓先人体魄所藏,车过必下拜,扫必诚,至于茔内树木,先陵所依,尤宜培植,穷见庸流之辈,有利其值而剪伐者,是未曾思甘棠之诗矣,为子孙者,盍援诗以体之。

夫人所贵于贤子孙者,为能光大先人耳,即不然毋贻辱也,今吾宗赖先人之德荫,衣冠济济,人知驯谨,即韦布者,亦各守其经业。不逋(bu逃亡)官赋第,分枝日繁衍矣,智愚贤不肖岂能齐哉。倘仕士而章缝不务名行,非士而不

为农工商贾,或从异端,或习屠宰,或游荡赌博,或投充公府斯役,甚至为奸为究,以罗㐫(xiong,同凶)害是皆玷祖德而秽宗牒者也。昔祖考常戒后世子孙,毋操刀为吏。曰:“夫为吏者未有不坏心术者也,吏且不能可为,恐其他乎。族有不遵尊长之教者,亟宜纠正之,俾无辱先人,且又勿贪义外(意外)之小利,勿拆生人之婚缘,勿作婚书以败阴德,勿务讼狱以昧天良,此皆等于刀笔之吏也。夫谱之作也,以合族而冀成,惇睦之俗也,树大枝斜,人心如面,惇睦岂易言哉。或谓惟门阀贵显而后族可合也,不知富贵如春秋。

凡祖考官职有未志者,字号有未赠者,而为子孙者可以志之,亦可以赠之。盖以后人之效法亦不难称颂矣。

按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而至治(元英宗硕德八剌年号),皇帝命:大臣家庙,惟右丞相拜住得立五庙,同堂异室。是以诸侯之礼,视忠献公亦以世臣之故也。后自忠献公谢世,拜族亦不敢毁宗祠灭旧迹,固欲体先祖之心,敬尊而爱亲,尤欲服先祖之意,事生而事存,至今尚有追远之规,报本之意矣。

【解读6】

“繇”同“遥”,远之意。《世繇》,即远祖的情况、世系、功业,核心是追远。故本节为追始祖之渊源,即拜氏前七世祖的历史功业,详述拜氏七世祖,拜氏始祖拜住的历史功业,拜姓的来历,迁移的历史,拜住奉旨入同州忠义祠的过程等等,以体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的目的;

详细阐述与人相处“以和谐为先,亦以容忍为重”的道理。

详细阐述“要对先人陵墓敬畏尊重”的道理。

申明有辱祖先的几种行为:“仕士而章缝不务名行,非士而不为农工商贾,或从异端,或习屠宰,或游荡赌博,或投充公府斯役,甚至为奸为究,以罗㐫(xiong,同凶)害”。

禁入的职业:“毋操刀为吏”。列举了现实中形同“刀笔吏”的四种表现:贪义外(意外)之小利,拆生人之婚缘,作婚书以败阴德,务讼狱以昧天良”,此皆拜氏子孙不可为之事。

强调“敬尊而爱亲”的思想,“追远而报本”的思想。

关于先祖拜住的葬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蒙古人没有固定的葬地,敬奉的是灵魂;

一种说法认为,受汉人礼制的影响,是土葬,有固定的墓葬。

元末黄溍《拜住神道碑》记载 “葬于大都宛平县南良乡田村之原(今北京市房山区,1958年之前归河北管辖,南和西面与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相连)”;

清代《河北新城县志》记载:“拜住墓在县西三十里”;

《家谱》“谱序”记载:“忠献(拜住)亦随致命成仁,筮(shi占卜)葬于所封之域。”

即拜住“墓地”至少有四个地:大都宛平良乡(今北京)、河北新城(今河北保定)、平江(今江苏苏州)。

前两个地点,元朝时都属于拜住的祖父安童封地范阳所辖。“平江”之说比较牵强。因为此处的“所封之域” 有两解:

一为拜住的封地“平江”;

一为朝廷封赠的拜住家族“祖茔”之地。

关于拜氏家族的“祖茔”,《元史•安童传》记载:“归葬于只兰秃祖茔”,清代《元史语解》解释:只兰秃,即济兰台,均为蒙古语汉语对音译,含义为“有六十”。但“只兰秃”今在何处已不可知,道光八年《家谱》记载的拜氏先祖前六世葬于“只兰”,后人口传认为“只兰”在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井克梁村,但与各种史料记载出入较大。

关于拜姓的来历,《家谱》记载:“迨念忠献公之节苦,子孙相承,尊“拜”为姓”。

关于拜家村所在地明代称“华志乡”的来历,《家谱》记载:亦以姓(拜)志其人(拜住),亦以乡隐其体(拜住墓葬),亦郡居其华,遂名华志乡”。

霸都鲁

策居幽燕


谱训

余观古今之家谱,率有训于未简。余小子躬之不逮,其曷可训。然窃尝究观谱,大要谓。谓此亲疏族众者,始一人之身也。恩及一人之身,讵能漠然不相乎。阙故君子不可不收族,欲收族不可不联情好欲,联情好欲不可不隆礼义。夫礼者,履也;义者,宜也。宜而履之情,于是联族于是收矣。然非贤达者,砥名行以植,其表勤掖,勤以导其趋日,用惇(dun)睦相谆恳。即各家训辞,炳如亦靡宜于笃亲,又奚有騈赘(zhui,多余的、无用的)之邑言哉。道在尔事,在易待人而行,余盖端有属望矣。

吾拜族自祖考以来,以“忠孝”家宝经史家田,又以“勤俭”教家,“仁义”宅心,五百余年一脉绵亘,及其间或有不如此者,然破败亦不族踵,遂足为殷鉴矣。祖考(即去世的祖父)常言:忠孝立身之本,勤俭养福之源。又曰:惟作官与出贵人易为方便,不可错过。祖考家训在耳,后其朂(xu,同“勖”,勉励)诸开尧舜之道,不外孝弟(悌)故。世祖章皇帝(即清顺治帝)教民于六条,先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盖父母长上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有,孝顺尊敬亦无贫富贵贱,人人能为。惟是熏心于财财货,分念于妻子,遂与父母违。其教令缺,其事养或阿意,以陷于不义;从欲以

教,于几辱不得为,孝子能为悌(弟)乎?夫贫贱而孝弟(悌),则乡党敬重,称为贤人;富贵而不孝弟(悌),则乡党鄙薄,目为匪人。以此自思,何苦甘为匪人,而不为贤者,故所愿于宗人首曰:孝弟(悌)。

冠婚,人道之始,礼之大者。然“三加六礼”,在富而贤者行之,当思其礼意,各体醮(qiao)词方为能行耳,余略作其意。当子弟加冠,日训于成人之语:嫁娶但求清白勿攀门户,尤以图瞍(sou,眼睛没有瞳仁,看不见东西;盲人)财竞妆奁(lia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为大戒,斯亦可谓之达礼矣。

近世丧葬,富者以侈僭(jian)越礼,贫者乏财而不问礼,礼无忍。子曰:“非人不忍非人也,而族人欲学容忍者,正宜深以体之矣。

吾观世之家无规族无谱者,往往无论尊卑、长幼,两相横逆、两致罪愆(qian,罪过,过失)、两为破败,悔之岂不晚乎?以是思族有赏,亦不可无罚,与其偶蹈于国之所罚,曷(he,同“何“)若早惩于家之所罚也。故其合族寒食日公议族长时,有大过请入祠堂,或以正礼责之,或以点香责之,或以教刑责之,或以赎刑责之。能遵其规,可谓学孝学贤之子孙;如不遵规,则谓不孝不贤之子孙,即宜置之度外而弗计之局中,以俟(si,等待)天罚君罚必至,难逃法网而族人胡不闲邪存诚,速于改过迁善,乃谓仁智之上策也。

国之有常有变,亦犹家之有常有变也,时过家固宜权,以处而时遭国变,尤宜权以处之。如兵荒马乱不可贪恋家财,兴兵交争恐伤其筋骸;如冠虐贼残勿得强作,乡勇贼寇交战恐伤其性命。盖以未为天朝之文臣武职,有不待吾身之保,国胡不见几而作相,时而动只保各家之大小男女内外长幼。或远遁于山林,可不至覆宗坠绪,古人已有行之者,宋人是也;或近避于地洞,亦不至减宗绝祀,古人又有行之者,晋人是也。窃闻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是知有官有爵者不惟处常,宜存忠敬之心,即处变宜必存忠敬之心,方可近保国家切节而全义,亦可远保天下致命而成仁。纵有雄兵千万,不敌杰士一二始克,尽人臣之分、道义之心而已。

朝中有事君臣商议,家中有事父子兄弟商议,商议已定方可举行。如忠献公入祠之事,余兄弟商议,皆曰可办,然后请三户乡约、老陵管事者同公商议此事,皆曰可办。事

在,尔兄弟出银在,合族人无论所费多寡,三户均任(认),惟北户乡约管事者有言:人事不济,贫富不同,余北户昔日寔(shi,同“实”,确实,的确)富,今日寔贫,只出银十五两,多则不能。厥后,办至行文书上省城、进潼关,复请三户乡约、老陵管事者输银同往,并无一户输银,亦无一人同往,惟举余兄弟称银力办。余兄弟固辞,一为避险,二为恐人心不古,合族因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尔兄弟若为避嫌,先祖入祠之事何日始办,又为余兄弟立称银约,以坚其信,于是余兄弟称贷银两,东征西迈,南行北奔,亦不敢言披星戴月之劳,栉风沐

雨之苦。自道光元年至六年,已办入忠义祠,三户共该三百银两。谁料西户转食前言,有银吝于出;北户犹是前言,无银艰于出。迨至面理,述说往日同公商议之言已大费精神矣。此时西户乡约管事者来言:少则须出,多则不能。委曲(委屈)出银数十两。北户乡约管事来言:有福不享,有祸不担,只出银三十两,以为先祖有我子孙之计,自始至终仅有少出之语耳,其寔(实)分文未出。无奈余兄弟与南户乡约管事者商议,难说一子不养亲,一孙不敬祖乎,正欲激南户代出西、北两户之银,南户竞不隐其言,不惟不肯多出,而亦少有所出矣。常言:父子协力易山成,兄弟同心土化金。昔日余兄弟商议同办事,今日余兄弟商议代出银。虽殚精以用己财,非用于路人之体,竭力以还称贷,诚为其祖考之身故。代北户出银一百三十两,有余代西户出银四十两,有余代南户出银二十两。有余寔(实)为报本追远之心,亦为表忠睦族之意。即蒙皇上洪恩,有荫生崇祀,不过获微区之名,费瓦砾之财,绝不可与族人争名争财,恐贻辱先人,致诮(qiao,讥讽)于旁观者也。故彦有之曰:“人有所屈,天有所补。”纵不如修大德、行至善,自为建功立

业。奚不争先人之余光,以至圮(pi,毁坏,倒坍)族人之相睦也。各自纯心勤学,必有奇功,安命修身,必有奇效。诚能从吾者,可谓仁人孝子之行也。

人生富(贵)在天,贫贱有命,各宜安其天命。总莫学放辟邪侈奸佞滛(yin,同“淫”)逸,要皆损德起祸之端也;又莫学寇贼赌博闹争优戏(游戏),尤皆失身辱先人之基也。自吾宗族以来,无论居富贵、贫贱,只数学士农工商乃为圣贤之名,教仁义之大道也。

忠献公墓碑西南隅,仅有二尺,即墓志所在处,以为共易寻,勿忘云。

【解读7】

《谱训》的核心是宗族的“家训”、戒律、家规族约,即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道光八年的《家谱》的拜氏家训,可概括为:“忠孝”经史, “勤俭”教家,“仁义”宅心。且“五百余年一脉绵亘,及其间或有不如此者,然破败亦不族踵,遂足为殷鉴矣。”

祖考常言:忠孝立身之本,勤俭养福之源。祖考,是指已故的祖父;先考,即过世的父亲。此处意即家谱的编修者已去世的爷爷。

“世祖章皇帝教民于六条”,“世祖”即清顺治帝,“六条”即顺治皇帝制定的“教民”六条圣谕,后康熙皇帝有制定了修身齐家的圣谕十六条,之后民间家谱首页都用朱色刊印 “圣谕十六条” ,家规族约的首条也是“讲圣谕”。

“忠孝”的核心,不外乎是“孝弟(悌)”。编修者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父母长上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有,孝顺尊敬亦无贫富贵贱,人人能为。”“惟是熏心于财财货,分念于妻子,遂与父母违。”“其教令缺,其事养或阿意,以陷于不义;从欲以教,于几辱不得为。”“孝子能为悌(弟)乎?夫贫贱而孝弟(悌),则乡党敬重,称为贤人;富贵而不孝弟(悌),则乡党鄙薄,目为匪人。”

冠婚,即加冠礼与婚礼。

“三加六礼”:

⑴“三加”,即古代男子15岁所行的“加冠”礼程序,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bian,古代的一种帽子),次加爵弁;

⑵“六礼”即汉族婚姻礼仪,指从议婚到完婚的六种礼节,即“采纳(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亲迎(迎亲)”.

本族加冠日成人的训言:“嫁娶但求清白勿攀门户,尤以图瞍财竞妆奁为大戒,斯亦可谓之达礼矣。”通俗说,即找媳妇女婿,要找清白的人,不要攀高门大户,尤其不要贪图看不见虚财和表面的虚荣假象。

葬礼应重“礼”而轻奢侈,不提倡以奢侈的排场僭越“葬礼”的尊严。

族内的“罚”,即“家规族约”约束,是触犯“国法”之前的防火墙,“与其偶蹈于国之所罚,曷(同“何“)若早惩于家之所罚也。”其处罚的时间为“合族寒食日公议族长时”,对族内“有大过者的“处罚的方式有“四种”:“请入祠堂,或以正礼责之,或以点香责之,或以教刑责之,或以赎刑责之。”对于“能遵族规”的,依然看作“学孝学贤之子孙”,对于“不遵族规”的,则看作“不孝不贤之子孙”,不再看作族人,“即宜置之度外”,让国法、让老天爷去“处罚”,’以俟(si,等待)天罚君罚必至,难逃法网而族人胡不闲邪存诚”。

面临重大变故时的应对策略:“如兵荒马乱不可贪恋家财,兴兵交争恐伤其筋骸;如冠虐贼残勿得强作,乡勇贼寇交战恐伤其性命。” “或远遁于山林,可不至覆宗坠绪”;“或近避于地洞,亦不至减宗绝祀”。但是选择这些策略时有一个底线或附加条件,“即处变宜必存忠敬之心,方可近保国家切节而全义,亦可远保天下致命而成仁。”

劝诫族人坚守本分,各安天命,“总莫学放辟邪侈奸佞滛(yin,同“淫”)逸,要皆损德起祸之端也;又莫学寇贼赌博闹争优戏(游戏),尤皆失身辱先人之基也。”

本《谱训》还有一部分,是别的《谱训》所没有的内容,也是本《谱训》的一大败笔,即办理“忠献公入祠” 之事涉及的300两白银分摊过程中产生的罅隙或不愉快的经历,以及“余兄弟”出力不讨好又倒贴白银190两的事件。即便“余”一再辩解“绝不可与族人争名争财,恐贻辱先人,致诮(qiao,讥讽)于旁观者也”,信奉 “人有所屈,天有所补”,仍不免从字里行间看出“余兄弟”内心的愤懑与委屈,似有私情入谱之嫌疑。

安童

元勋大德

世系

(即记录家族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表、文字)

始祖 讳孔温(即《元史》记载的孔温窟哇,父帖列格秃•伯颜)

始佐太祖,生能尽乎臣道,终能济乎君难。迨至治元年诏封推忠效节保大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东鲁王)。生于阿难(即《元史》记载的斡难河,今额嫩河流域),葬于只兰。谥号忠宣。子五人,第三子木华黎。

二世 讳木华黎

亦佐太祖,始得中原,丁丑诏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卷、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其诏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赐大驾所建九斿大旗,仍语诸将曰:“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披甲执锐征,至凤翔遇阻,回师蒙古至山西闻喜薨。生于南宋干道六年(庚寅年,虎年,公元1170),终于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八年(癸未年,羊年,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公元1223年),葬于只兰,年五十四岁。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东鲁王),谥号忠武。子孛鲁。

兀都带

成宗干臣

三世 讳孛鲁

亦佐太祖,沉毅魁保,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十七入朝,累立武功,生于阿难(即《元史》记载的斡难河,今额嫩河流域),成吉戊子薨于燕京,葬于只兰,年三十二岁。迨至治元年诏封推忠效节保大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东鲁王)。谥号忠定。子七人,长塔思(袭国王)、次速浑察(谥号忠烈)、次霸都鲁(谥号武靖)、次伯亦难、次野蔑干、次野不干、次阿里乞失。

四世 讳霸都鲁

佐世祖,为元帅,累立战功,生于阿难(即《元史》记载的斡难河,今额嫩河流域),中统二年薨于军营,葬于只兰。夫人宏吉剌氏(即《元史》弘吉剌氏)。迨大德八年(1304年)追赠推诚宣力翊卫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号武靖。子四人,长安童。

五世 讳安童

亦佐世祖,中统初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至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赠食邑千户,生于燕京,葬于只兰先茔,年四十九岁。迨大德七年,成宗制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号忠宪。敕立保定新城“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所封域内,建祠庙,官为致祭。子兀都带。

六世 讳兀都带

器度宏远,亦佐世祖,诏长宿卫,事母以孝闻。迨成宗即位拜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寺事。自简平三年(“简平”,为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古第三个大汗贵由的谥号“简平皇帝”,简平三年,即定宗贵由三年,公元1248年)生于燕京,至大德六年薨于燕京,亦葬于只兰,年三十一岁,夫人怯烈氏。迨至大二年(1309年)制赠输诚保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加赠宣力迪庆保德翊运功臣,进封兖王,余如故,谥号忠简。子拜住。

拜住

清忠名相

七世 讳拜住

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至大袭为宿卫长,仁宗即位,延佑二年拜资善大夫、太常寺礼仪院使,四年进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进金荣光禄大夫,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迨英宗登极,拜中书平章政事,又拜中书左丞相,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后封东平王。其母又封一品夫人。自大德二年生于燕京,迨至至二年薨于燕京,归葬于平江。

因牙那硕里

拜笃麟

八世,讳笃麟

字瑞兆,元隐士,生于英宗元年,终于洪武十六年,葬于村西南祖茔兑山震向,年七十四岁,孺人郭氏。子芳华。

九世 讳芳华

字克昌,明浙江布政,葬于父前,夫人吴氏,蒲城都御史女,嫡子荣爵(此处暗示还有庶子,引者注)。

十世 讳荣爵

字永嘉,明九江府知府,亦葬于父前,恭人朱氏,华州总兵女,子元良。

十一世 讳元良

字冠世,明云南同知,夫人苏氏,俱葬于祖前;(夫人苏氏为)渭南丞相女;子长秀玉,次秀瑛。

十二世

讳秀玉

字荆山,明处士,孺人张氏,亦葬于祖前,子长孝,次治。

讳秀瑛

字宝山,明处士,孺人王氏,子珪。

十三世

讳孝

字奉先,明处士,孺人马氏,子长彦腾,彦胜。

讳治

字承先,明处士,孺人王氏。

十四世

讳彦胜

字青云,明处士,孺人胡氏,子长自金,次自银。

(无十三世长子彦腾记载)

十五世

讳自金

字辉室,明处士,孺人王氏,子登任。

(无十五世次子自银记载)

十六世

讳登任

字栋梁,明处士,孺人潘氏。子三,长应元、次应魁、次应纯。光绪六年七月,以渭水崩塌,迁移村西南父亲茔内壬山丙向。

十七世

讳应元

字赞化,明处士,孺人李氏。子四,长英图、次英学、次英文、次英宏。

【解读8】

民国九年“拜八家”谱十七世子嗣记载无十六世拜讳登任次二子应魁、次三子应纯记载。

大荔拜家村四队拜明选先生家保存的另一版本《家谱》,应为十六世拜讳登次子应魁支系的家谱。

自十八世分为四门,分别为该支系——

十八世长门•英朝;

十八世二门•次英乾;

十八世三门•次英振;

十八世四门•次英武。

此谱由该支系二十三世“拜兴海、拜兴蘭、拜兴清、拜兴财、拜兴泰请二十四世拜锡麟代笔撰修,竣于民国十年,原谱记载为“中华十年,岁次辛酉,桐月中浣日告竣,是为记,书于二圣宫南轩之中。故笔者判断,应该还有一本“应纯”支系的家谱。

【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79466.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