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鞍山铁西招聘穿珠(失落的巴渝)

  • 人才百科
  • 2023-04-03 06:00
  • 龙泉小编


重庆垫江,这块神秘的土地,处于地球被称为神秘“上帝之环”的北纬30度线。世界四大文明诞生于这一环线上,注定了垫江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过往。探寻我们这里的芍药文化血脉,找回失落的垫江文明。

古怪神奇“七星石”

在垫江县曹回镇徐白村一荆棘丛生,久无人迹的山坡上有七星石,如北斗七星状排列于山顶之上,斗柄朝正北方向。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造就?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垫江曹回镇徐白村七星石遗址

经过几个民工两天时间对荆棘杂树杂草的清理,“七星石”的真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七石中四石的底部有环凹线,有明显的因长时间水浸泡冲刷而形成的痕迹。三十年前我在东山(精华山至宝鼎山之间)的半山腰上,挖掘出一块鲤鱼化石。由此推论历史上传说的大洪水真实存在。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它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人为塑造而成。

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是自然人文历史的“活化石”。"七星石"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人文活化石。是先民对北斗七星神一样崇拜的体现。《史记·天官书》对北斗的表述:“建四时(春夏秋冬),均五行(金木水火土),移节度(二十四节气),定诸纪(年、月、日、时、星辰历数)”。 《搜神记·卷三》中也有“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的记载。可见,当时的人们深信祭拜北斗星,可以祈福禳灾,甚至延长寿命。《三国演义》中孔明伐魏五丈原,夜观北斗天象,自知杀戮严重,阴德减损,寿命将至,列七星阵续命。他告诉姜维,“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可增寿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只是千算万算,漏算了个魏延,因魏军偷袭,魏延冲进来报告军情时,风刮息了孔明的本命灯,毁了他的愿望,续命失败。传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用此法续命成功。

由此可断定,我们曹回徐白村的七星石绝非只是“七砣石头”那么简单!这也许就是诸葛亮 、刘伯温“七星阵续命法”的源头!

那么“七星石”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为谁续命?

扑朔迷离“百草坡”

垫江曹回镇徐白村地处垫江县城郊,由原徐家与白(百)草两个村合并而成。走访村里老人,他们都自豪地说这里是芍药的发源之地,在他们的记忆里这里至少有两三百年的芍药种植历史。徐白村六社社长彭克成是目前这里的芍药种植大户。因芍药有表达男女爱情与兄弟朋友友情的花语,城市里花商纷纷上门求购,供不应求。彭克成也由此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芍药是“百草”中的一种药草,白(百)草村由百草坡而得名,由此联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百草坡是我们必须要去探寻之地。

垫江曹回镇徐白村白草坡

未到百草坡前,预想这里一定是块长满“百草”的坡,可到地后才发现这是一块长约90米,宽约36米的石坡,整石坡底端与顶端的海拔高度差为6.4米,表面平整光滑,估计坡度为30度左右。现在这坡上有十来家住户,听住户里的老人讲,以前在坡底建有一座寺庙,前面还有戏台。这个坡看上去太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把一个石板坡叫成“百草”坡?为什么后来的人们要在此建庙祭祀供拜?

带着疑惑,我们再到百草坡,猛然醒悟,这个百草坡不是长“百草”的坡,而是晒“百草”的坡。这是古人一个天然的草药晒场!那为什么不叫“药草坡”呢?

如果百草坡是“百草”(中草药)晒场的推论成立,那这么大的晒场说明需晒的草药多,需求量大。要么是这里发生过疫情,要么是发生过战争。

在白草坡上居住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传说从前在这里有白马成了精,白马精就住在这坡上,所以后人也把白草坡称为白马坡。后来在此坡底建了一座寺庙来纪念白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白马寺。

我们知道,寺庙是人们敬拜神佛或圣贤的地方。以纪念敬拜圣贤的寺庙一般会修建在圣贤出生地或其重要活动之地,如孔庙、张飞庙、关帝庙等。而这里建一座如 “雷锋塔”意义的寺庙,一定是为祭拜和纪念与白马紧密关联的人和事件。

《山海经》里描述可以 “走马”的草就是“巴茅”(巴地生长的茅草)。我们这一带漫山遍野都长满了这种巴茅。按照这个传说来推论,白草坡不仅是草药的晒场,也是喂养战马的巴茅草料场。后人为了祭奠超度亡魂,祈祷远离战乱而建白马寺。

“石鼓”“石锣”“打鼓坡”

大巴山脉阻隔川陕两省,扼守汉江下游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史料可查的从秦楚相争,魏蜀争夺,再到明清两代农民起义作为战场,复杂有利的地理位置,也就造就了这片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如果我们这里是《山海经》所描述的“可以走马”之地,那就说明我们这里曾经是在没有出现文字之前(无史料记载)的时期发生过战乱,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古战场。

徐白村北面有一个土坡名“打鼓坡”,与其相邻的莲花村,有好几个古老的寨子、仙崖洞,在离曹回镇场镇一公里左右的回龙河段两边300米左右的地方,对称分布有两个小山坡,海拔385米左右。北面山顶悬崖边有一形如“锣”,直径3米左右的巨石;南面悬崖山顶上有一形如“鼓”,直径3米左右的巨石;南“鼓”北“锣”呼应,鬼斧神工。传说只要石锣、石鼓声响,当年这里必然会爆发战争。石锣石鼓发出战争预警,保佑着这方水土。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石锣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若人识得破,买迄重庆府”歌谣。

地名是自然人文历史的“活化石”。莲花村“锣鼓”一定有其不同寻常的印记。我们推测,这里的“锣鼓”一定与音乐舞蹈、战争有所关联。远古巴人,在大巴山崇山峻岭中生存,以狩猎为生,舞蹈是他们庄重的仪式。在一阵雷鸣般的锣鼓声中,头戴兽形面具,身裹兽皮,手持棍棒、弓箭的原始巴人,歌之舞之。后来巴渝舞演变成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由于巴人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后来还参与了周武王伐纣并取得了胜利。《尚书》:“巴师勇锐,武王伐纣,前戈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后人称之为“巴渝舞”。巴人将巴渝舞带进了刀光剑影、戈茅箭矢飞舞的血腥战场中,“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之,击鼓呼啸,执矛跳跃,踊跃呼号,分合有序”。锣鼓声在巴渝舞中,不仅可以激荡士气,摧毁敌军战斗意志,还通过鼓点信号调度军队。巴人之师“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笔中描述的巴渝舞场景似乎与莲花村蒋家寨的历史印记有似曾相识之感。由“石锣”、“石鼓”联想到巴人的战前“巴渝舞”,我们可以想象在上古时期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战争场面是多么的弘大,多么的惨烈!

倒流三县“龙溪河”

垫江位于宝鼎山北面,处于龙溪河、回龙河、桂溪河三河交汇处,属于典型的大巴山支脉平行岭谷(明月山和精华山)之间的丘陵地貌。在大巴山尾部,分布着方斗山、蒋家山、黄草山、高粱山(现名精华山,尾部山峰名宝鼎山)、明月山、铜锣山、华莹山这几条海拔一千多米的平行支脉;在华蓥山尾部又平行分布着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黄瓜山、巴岳山等小支脉。它们象一群游动的蛇尾随于大巴山身后。丘陵海拔三四百米不等,这些无数的小山峦星罗棋布地撒落在这个区域。

大巴山尾部平行支脉

在徐白相邻的莲花村和龙溪河下游的狮子滩先后发现了恐龙化石,说明这里是7000万年至1亿年前恐龙生活过的地方,那是物竞天择这个自然法则对远古时代生物生活区域的眷顾,恐龙的栖息地必须是气候适宜,森林茂密(莲花村发现了古木化石),水源丰富的地方,有如此完美自然资源之地绝不多见。

这一带气候宜人,有水可取,有果可摘,有猎可狩,有鱼可捕,有盐可采,有穴可居;简直就是大自然为原始人类量身定做的生存之所。如此得天独厚适合原始人生存的地方在整个地球也不多见。所以我们巴人祖先几千上万年处于这个“区位优势”之中,从这里诞生人类文明就不足为怪了。据考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神农就是巴人。

垫江处于平行岭谷的腹心。处于如此厚重人类文明史的垫江人,是应该寻根问祖,找回我们血脉根基的时候了。

据考证,垫江原为褺江,如衣重叠的江河,形容河流很多,且交汇;意为龙溪河、桂溪河、回龙河如衣之重叠汇流而得名。合川、渝中区有相同地理特征,在历史上也曾以“垫江”为名。曹回镇徐白村就处在三河汇流处。

在我们这三条河中,龙溪河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另两条为二级支流。龙溪河算得上是我们的母亲河了。龙溪河发源于梁平县东明月山东麓和梁平县铁凤山西北,两源汇合后流经垫江县普顺、大顺、高安,在高洞与原忠县的沙河合流始名龙溪河,再向西流12公里,入长寿境六剑滩,在长寿主城下游3公里处注入长江。

龙溪河桂溪河回龙河三河汇流

龙溪河是一条神奇的河流——

一奇是河水倒流。在长江的一级支流中,有一个规律,即流向大体上都与长江的流向保持一致。唯有龙溪河,它的流向是与长江逆向而行。所以,在龙溪河流域的长垫梁地区有“龙溪河倒流三县”俗语。

二奇是龙溪河流域有中国最适宜柑橘类水果生产的气候和水土。龙溪河西有明月山,东有精华山、黄草山,北有中山,整个流域三面环山形成一个如同撮箕的形状。撮箕的开口对着长江,墙子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减弱冬天北方来的寒风,也能减缓夏天南方来的热风,形成了独特的小流域气候,加上一般为三五百米之间这个海拔高度,特别适宜于优质柑橘类的生长。垫江黄沙白柚、长寿沙田柚、梁平的梁平柚,都是全国金牌名柚,占了全国金牌柚品种的六分之一。此外,龙溪河长寿湖区龙溪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是重庆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水果产地,有“重庆粮仓”、“重庆菜园”、“重庆果园”等美誉,盛产家畜、家禽、淡水鱼等肉类产品。龙溪河流域风景秀丽,是重庆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

三奇是龙溪河水流充沛,自然形成的高落差滩流众多,特别适宜水电开发。《山海经》中次九经:“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意思是说高粱山下的这条河滩多,河水前行多受“石”滩阻碍。成语“砥砺前行”应该出自于我们这里了。龙溪河是全国第一条实现水电梯级开发的河流,狮子滩水电站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全国重点水利工程。龙溪河一共开发有10余级电站,其中垫江境内有5级。一条河流水能开发达如此高的比率,在全国绝无仅有。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植被繁茂,很多种草药都能在自然植被中采集到。因此,也非常适合如牡丹、芍药等中药材的种植。

文明失落“高粱山”

《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述了从女几山到贾超山共计十六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他们大致分布在今四川、重庆、湖北一带。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 梁平东南与万县交界之精华山就是《山海经》之高梁山。《隋书· 地理志》: 梁山县有高梁山。今梁平区于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梁山县,治今梁平县西聚奎(黄土坎),属万川郡。据《太平寰宇记》:梁山县“以界内高梁山为名”。

精华山,大巴山的支脉之一,在万州段称为“铁凤山”,处在垫江的精华山尾部山峰称为“宝鼎山”。 在大巴山的尾部共有大小十几条平行小山脉,为什么只有我们的宝鼎山被《山海经》所记述呢? 所以,我们必须慢慢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山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神书”?《山海经》记述的山、海、江河、动物、植物等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从《山海经》记述的高粱山中,能解码出什么样的历史信息?从有限的史料和残存的“地名”及“文物”推断出“宝鼎山”的由来。

《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包含了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同时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教授刘宗迪认为,上古吋期的《山海经》是图画版本,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从“结绳记事”到用符号和图画来记录历史事件。各部落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或植物等作为图腾,相当于现在的国旗。以山川作为经纬来标注各部落所在的位置。画出山川各具生活特性的动植物便于人们对山川位置的判断。


如巴人部落以蛇为图腾,生话在大巴山、长江、嘉陵江区域。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乃为巴人由此推断而得。湖南岳阳部落以象为图腾,在岳阳洞庭画了一个蛇呑吃象的画图,记录的就是巴人部落呑并象部落的历史事件。战争中牺牲了很多巴人埋在当地,“巴陵”地名由此而得。羿射杀修蛇于洞庭,就是记录尧派羿在洞庭湖打败巴人部落的历史事件。

岳阳广场羿射巴蛇雕塑

有了文字后的战国时期,人们就根据《山海经》的全景图画,结合当时知晓的历史,看图作文写成了文字版本的《山海经》。所以,《山海经》记录的毎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在交待在这个地方值得记录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述的第五的一座山就是高梁山。“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说文解字》:“垔,塞也。”“砥”、“砺”都是磨刀石。砥砺引申为磨炼。在这里指河水多遇石头(被河水冲刷光滑如磨刀石)滩阻碍。“桃枝”和“钩端”,小竹名。郭璞(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家)注:“鉤端,桃枝属。”(这个解读不准确) 袁珂(现代神话学家) 校注:“桃枝,竹名。”根据文字《山海经》对高梁山的记述,我们对高梁山记述的古《山海经》还原:

《山海经》高梁山还原图

这里,最关键的几个信息:“多垩”(多阻塞,行走不便),“多砥砺”(河流多石滩阻碍),其木“多桃枝”(楠竹)(楠竹也称南竹、茅竹、毛竹);“钩端”是将毛竹的一端制作成“钩”的意思。明朝戚继光抗倭寇时曾仿照古法制作了一种毛竹武器叫“狼筅”。首先把毛竹烫成有勾有直的形状,弄成倒钩型,然后还要用热油煮七七四十九天,再灌入桐油,接下来还要在倒钩上抹上毒药,再在毛竹顶部插上一根铁枪头(上古时期就直接将竹子销尖作枪头),这样经过魔改的毛竹,是很厉害的一种兵器。

明朝仿古法制作的毛竹武器

其草“白柎”(也称茅草房),也可以“走马”(马吃了跑得快)(这种草既可以喂马,也可以盖房)。

古人之所以把高梁山纳入记述,就是表达在这里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我们根据“桃枝”、“走马”推测,这里可能就是与战争相关联的地方,古人骑着战马,用“茅竹”做武器。这里曾发生过非常惨烈的战争。

锁钥走马“古战场”

垫江,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川通志载》:“上接巴渝之雄,下引夔巫之胜。蜀中陆路,此为锁钥。” 尤其是高梁山之尾部山峰宝鼎山,更是垫江之锁口,军事之要塞。守住这里就守住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在宝鼎山正前方,有明月山、黄草山、蒋家山三条平行山脉,山脉之间的区域就成了排兵布阵的地方,古人在这里修建了很多寨卡来阻止从涪陵、长寿方向进攻的敌人。宝鼎山最适合设为统帅的指挥营地。

垫江宝鼎锁钥图

据考证,鹤游坪城堡其城垣遍布垫江县坪山镇、鹤游镇、白家镇、包家镇等乡镇。被誉为当今世界城堡之最,可谓“天下第一古城堡”。而鹤游坪古城堡城垣的修建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域城堡不同,分别设有36大卡、72小卡,一共108道关卡,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寓意借用天罡地煞的神威来镇守各个城门,以达到坪内能够永固安宁。关卡数量也是世界第一。

天罡和地煞,分别指的是北斗丛星中的36颗天罡星,72颗地煞星。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渊源于中国古代对北斗的崇拜,而所谓的天将,就是天宫的神将,负责保护天宫和众仙的安全,在术法和武功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天将的地位并不高,大概只相当于古时候守护皇宫的卫士。它们从属于北斗七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是保护“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君)的将士。天罡地煞在前面冲锋陷阵,那么布的“七星阵”(指挥所)在那里呢?我们在垫江曹回徐白村发现了“七星石”,这绝对不是巧合吧!

要解开《山海经》记述的高粱山之谜,我们必须要好好地去探寻一下宝鼎山。

宝鼎山又名鸣凤山。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境东部高安镇跳石与沙河乡之间,是东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因其峰高顶尖和常有凤凰鸣叫而得名。系大巴山支脉、主峰。 在宝鼎山下的跳石村,有“走马岭”,在走马岭的斜上面有一个古寨叫“峡马寨”(应为“瞎马寨”),位于宝鼎山最南端的山脊上,海拔920米,面积约30亩。瞎马寨又名忠孝寨,寨子修建于山顶,顺着山脊面向南方,构筑了三层寨墙,有三个寨门。

宝鼎山瞎马寨

宝鼎山上还有复兴寨和宝鼎寨。复兴寨则位于宝鼎主峰以北约8公里的洪家沟山顶;又名永安寨,海拔1060米。该寨沿着精华山的西坡而建,背靠山脊陡峭的地势;它的外寨门有两个,一大一小,均分布在寨子的北面。和瞎马寨一样,它也有三层寨墙,保存较为完好。 在瞎马寨上面滥田口,以前这里是“鸣凤村”。 1977年,在宝鼎山的店子垭口发现了新时期的石器。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三穿石钺”(对石材及穿孔器具、技术要求很高,穿三孔而不破裂)是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代表之物,是皇权王者的象征。宝鼎山出土的有“两穿石钺”和“三穿石钺”(肯定也有“一穿石钺”),这是不同级别将领的使用之物。绿松石串珠是古时候一种珍贵的饰品——项链,是上古时候王族女人才可能有的奢侈品。从这些文物可以推论:在上古时期,有一个像后来王者身份的大部落首领,带着他的夫人在宝鼎山上安营扎寨,亲自指挥抵御来自涪陵、长寿方向进攻的敌人。

宝鼎山店子垭口出土石钺

《山海经》记述的高梁山“可以走马”,在宝鼎山及周边区域中的确能找到其与“马”相关的历史印迹。 在宝鼎山上有“瞎马寨”,在离宝鼎主峰往东不远处的山坪名“鞍子坪”。山下有“走马岭”,与走马岭相邻,在曹回镇与永安镇、周家镇交界处的小山坡名“马鞍山”,所在的村原名叫“马鞍”村;在曹回与新民交界处有一个“马堂寺”(现马堂村校),所在的村叫马堂村;与马堂相邻的一个村名“安(鞍)山”村;与鞍山相邻的徐白村百草坡(也有人称之为白马坡)有“白马寺”。这个区域的地名都与“马”紧密关联。

“神农宝鼎”“鸣凤山”

古人把大部落的首领或国家的皇帝称为“龙”,把皇后称为“凤”。我们在对龙溪河、宝鼎山的探寻中发现,它们从头至尾的各地段及周边区域的地名都与“龙”和“凤”产生关联。精华山起于大巴山,与重庆巫山县相邻的神农架距垫江约560公里车程。相传神农来到陡峭的“熊山”,用树木搭建36级梯架上山采药,“神农架”由此而得名。湖北随州有“神农故里”景区,距我们垫江约800公里车程。四川广安神龙山距垫江约100公里车程。 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代的“巴域”就是神农部落的区域。 精华山在万州段,称为“铁峰(凤)山”,在城口有“鸡鸣寺”,进入垫江普顺段有“凤林村”,相邻处有“迎风(凤)湖”,在永安镇石坎段有“凤凰寺”、“寻凰寺”、“凤凰村”,在宝鼎山下又有“凤凰村”,在沙河乡与忠县相邻的有“金鸡镇”,在垫江县城有“凤山”,人们也称之为鸡公山(现在的凤山公园)。龙溪河进入垫江普顺有“石龙”村,进入永安石坎有“石龙滩”“神农庙”(现石坎小学),在进入精华山尾交汇的地方叫“龙凤”(以前的龙凤乡)。从这些可以发现,古人眼里的“凤凰”实际上就是鸡公和鸡母的合称,鸡公为凤,鸡母为凰。在神农时期,最早将鸡作为家禽来进行饲养。《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大荒西经》:“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证类本草》云“诸天国食凤卵,如此土人食鸡卵也”。鸡的家禽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把“鸡”“图腾”化为凤凰。从古至今人们烹食鸡时,先把鸡杀死后,将鸡架在柴火上烧,以除去皮上的细毛,再剖开鸡肚取出内脏。杀鸡时遇到临产蛋的母鸡,烧去细毛剖开鸡肚时,取出的临产鸡蛋仍能孵出小鸡。这个过程就被美化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对于古代历史记载,最为权威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自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从《史记》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神农氏乃当时的天下“共主”,至神农炎帝(神农部落居于炎热的南方,故称炎帝)时衰落,三战黄帝败于阪泉,让出“共主”之位,并与黄帝结盟,故称“炎黄”。但居于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另一强大的九黎蚩尤部落不服(“不用帝命”),起兵攻打黄帝,黄帝擒杀蚩尤于涿鹿。兵败的蚩尤残部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融入黄炎部落成为“黎民百姓”;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现在我们重庆彭水县的“蚩尤九黎城”应该就是从这段历史中演绎得来。传说三苗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弟弟为了复仇多次带兵攻打炎黄联盟,属于神农部落的涪陵、长寿、垫江就成了主战场。神农炎帝亲自带兵,利用垫江“锁钥”之要塞打退了蚩尤(三苗)部落的多次进攻。 炎帝是中国汉族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天下共主,姜姓,连山氏(烈山氏),因善火耕而号神农氏,因似火德王,故称炎(炎热的南方)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五百三十年。“神农之孙榆冈(榆罔)既衰,诸侯相伐,干戈日寻,各据方色,自称五行之号。”传说神农炎帝出生于烈山下的神龙洞。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人们把它称为“神龙井”。(在曹回百草坡附近传说也有一口“龙井”,“龙井湾”也由此而得名。)神农出生地烈山也称为“连山”。大道之源、百经之首的《易经》包含《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只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竹简里有连山易的内容。加之神农对白斗七星的崇拜、运用于战场的布阵、草药里有阴阳五行的特性等,这些信息可以推测,《连山易》就是根据神农的易学思想,托名于神农出生之地“连山”著书而成。炎帝在上古神话中是农业、药业之神。《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司马贞《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山海经》第18卷《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这个时期的部落首领之妻相当于“副首领”一同执政。听訞与神农氏治理部落,掌管诸族,共同执政;又搓麻织布,制作麻衣;丈量尺度,帮助神农开市日易。相传上古有十大神器:1 .东皇钟 ; 2.轩辕剑;3 .盘古斧;4.太一轮;5 .崆峒印;6 .炼妖壶;7. 神农鼎;8 .伏羲琴;9. 女娲石;10. 昆仑镜。这十大神器都蕴含了它们各自的传统文化或历史意义:

东皇钟、太一轮——蕴含“无极生太极”。

盘古斧、昆仑镜——盘古“开”天(阳)“劈”地(阴),西王母“镜”有阴阳。蕴含“太极生两仪”。

伏羲琴、女娲石——伏羲琴“五音”、女娲石“五色”(五彩石)意为“五行”,蕴含八卦纳甲(将“五行”纳入八卦),从此进入五行干支纪年。

崆峒印——印为“国玺”,上有“五方”大帝,从此人类进入“帝国”时代。

神农鼎——用“土”作鼎(陶鼎),神农为中医药开山鼻祖。

轩辕剑、炼妖壶——正邪较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作陶”就是制作陶器。神农制作的陶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告白了“生吃”时代,同时也催生了中医药(用鼎熬制)的产生。“冶斤斧”说明神农时期能够冶炼青铜器。用青铜器铸造的鼎在当时是奢侈品,只有在极其特别的状态下才可能得以用之。《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这就是神农鼎运用于中医药的最好例证。后来人们把神农鼎誉为“造世鼎”,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夏禹治水后划定天下为九州,将各自州的图腾铸于鼎上。将九州的兽型图纹铸造于一个大鼎,象征九州统一,人类进入全新联盟国家时代。

前面一系列的探寻,我们对《山海经》关于“高梁山”的记载进行了合理的还原,将相关“碎片化”的各种史料进行了海量的搜寻与整理,对高粱山、龙溪河及周边的“地名”这个“活化石”进行了“鉴定”,我们试着将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组装,还原出神农时期在宝鼎山上、龙溪河畔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场景。

在大约距今5500年以前的神农时期,炎黄联盟在涿鹿擒杀了蚩尤,蚩尤的残部逃到现贵州、湖南、湖北的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了“三苗”部落,他们为了复仇,先后多次沿着乌江的彭水、武隆方向,向炎黄联盟的“神农”部落领地涪陵、长寿、垫江发动进攻。神农炎帝领兵来到垫江,布下“北斗七星阵”:在鹤游坪布下36天罡、72地煞(意为108颗北斗七星丛星)寨卡群,将“帅营”和“战地医院”设在易守难攻的宝鼎山店子垭口,在首脑机关四周设了7个寨卡(意为北斗七星)(目前确认的有三个);在宝鼎山顶及山下的五个小山头分别驻扎着伤员和守军;曹回徐白村“百草坡”是大部队的粮草及药物补给站,从云阳、万州、梁平等地运送来的物资囤积在这里分发到各部。“七星石”是神农问计、祈求于天的“法事”场所(他们认为北斗七星是万物的主宰者)。休战期间,神农炎帝会亲自采集草药,在本地采集到大量的牡丹、芍药等草药,用“龙井”水清洗,在百草坡晾晒。驻扎在这里的部队用陶鼎作食器,几人一组围鼎而食,冬天边煮边食。由此演变出重庆火锅这种极具地方特色,又有文化传承的饮食方式。在宝鼎山上的“总部”及山下的五个小山峰里的“分部”,驻扎有大量伤员,他们除了要用陶鼎煮食物外,还要用鼎来煎药,于是神农炎帝调来刚炼制成功的一大五小青铜鼎分发给“总部”和五个“分部”,既解决了“煎药”的燃眉之急,又用“神鼎”来鼓舞士气。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六口神鼎,就将鼎形的主峰命名为“宝鼎”,民国时期沙河一殷姓举人题“宝鼎”二字于石壁之上,从此人们就将精华山(高粱山)尾部山峰称为“宝鼎山”。将山下的五个小山峰命名为“五宝鼎”。 为了给伤员补给营养,神农派人到附近的现普顺凤林村,石坎、跳石凤凰村,龙凤镇,凤山,金鸡镇等地收购大量的鸡公鸡母送到营地。鸡肉配与中药材炖食后,伤员很快得到康复,部队战斗力也能得到及时地恢复。 收购来的活鸡会被暂时喂养,在宝鼎山顶峰上喂养着的鸡公们,会在每天拂晓前来一个“大合唱”,垫江、丰都、忠县的人们都能听到。在这里的民间有“鸡鸣三县”的说法。这就是宝鼎山又名鸣凤山的缘由。要是民国时期的殷举人多写两个字,题为“神农宝鼎”,也许我们今天就不用大费周章了!

神农炎帝带领部队到垫江与蚩尤残部作战,战斗惨烈而胶着。神农的妻子听幺(听姓,赤水人,四川称女子为“幺妹”)带领增援部队从连山赶往垫江。神农得知妻子即将到达时,提前就赶到现普顺的“老蛙凼”迎接。后人就将这个地方称为“迎凤湖”。听幺来到宝鼎山总部驻扎下来,期间可能因水土不服引发了疾病,腹部疼痛难忍,直至奄奄一息。神农带着病危的妻子下山来到“七星石”山坡上,作“法事”为妻续命。用采来的芍药、牡丹等草药煎水让妻子服用,救了妻子一命。由此人们赋予芍药象征“爱情”的花语。神农又用此配方,成功挽救了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将士(兄弟、战友)的生命,所以人们同时赋予芍药象征“友情”的花语。芍药能挽救“将”会“离”开人世的生命,人们也将芍药称为“将离草”。听幺回到店子垭口总部后,经历了一次最为惨烈的战斗。鹤游坪寨卡全部失守,敌人兵分两路,一部进攻宝鼎山“帅营”,另一部进攻百草坡“粮草营”。

蚩尤“三苗”部落进攻神农部落图

由敌人主将率领的部队攻上了宝鼎山。神农安排听幺带领家眷先行撤退,听幺在慌乱中将珍贵的绿松石项链遗失在店子垭口。神农则骑着爱骑白马到忠孝寨迎敌。在拼杀中,一敌人将领刺伤白马的一只眼睛。所以后人也将忠孝寨称为“瞎马寨”。神农退至“复兴寨”,幸好其他寨子的援兵赶到才打退了敌人。敌人始终没有攻破复兴寨,使复兴寨成为一个“永”远“安”全的寨子,由此也将其称为“永安寨”,寨下的“永安镇”由此而得名。

敌人的另一路人马行至现徐白的打鼓坡、莲花村,突然锣鼓喧天,杀声大作,无数头戴兽形面具,身裹兽皮,手持棍棒、弓箭的神兵天将(“执长柄兽皮鼓以鞭之,击鼓呼啸,执矛跳跃,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如无人境之地杀向敌人。素有”战神“之称的蚩尤队伍哪见过如此阵势,急忙撤退,大败而回。这里是神农守住“锁钥”的最后一道防线,镇守在这里的是一支精锐部队。

巴人因“战前巴渝舞”一战成名,到了周武王伐纣时期,调动来的巴军成为灭纣骨干队伍。后来的人们把莲花村莲花桥两边小山坡上形如锣鼓的石头,称为“石锣”、“石鼓”。战斗结束后,神农四处寻找先行撤退的妻子,最后在现林家沟水库至鞍子坪间的半山腰上找到。后人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寻凰寺”作为纪念。白马受伤后,神农将其拉到百草坡进行医治,并在漫山遍野长满了“巴茅”(“可以走马”)的马鞍、马堂一带放养、疗养。现马堂村就是当时为白马修建“马舍”的地方。后人分别建了“白马寺”和“马堂寺”作为纪念。现在我总算明白小时候听老人讲的“牡丹配芍药,死马就医得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医治马外伤的配方里面肯定少不了牡丹和芍药!咨询老中医,果然如是。

我们根据很多信息碎片,组装了一幅神农在这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芍药血脉问神农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郑樵《通志》云:“民有疾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以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分上、中、下三品。《本经·序录》:“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君臣佐使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内经》首先提出了“药有阴阳”理论,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如若对药物深层的内涵以阴阳分,则阳为气(寒、热、温、凉四气),阴为味(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序例》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又因其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与五脏之气相合,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甘,肺喜辛,肾喜咸。《宣明五气篇》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是为五入”。在《本草经》中,芍药和牡丹属于“中品”“草部”——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药的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主治月经不调、痰滞腹痛、关节肿痛、胸痛、肋痛等症。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生山谷。《吴普》曰:神农岐伯辛,李氏小寒,雷公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名医》曰:生巴郡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吴普》里“神农”(历山、巴、蜀)、“桐君”(浙江)、“岐伯”(陕西)、“李氏”(山西)、“雷公”(广东)、“黄帝”(河南)分别指的是炎黄时期的几个中医药大家。《吴普》用几个医药大家的名字来代表所在区域芍药与牡丹的特性。从中就可看出,生于“川谷及丘陵”的垫江曹回徐白的芍药属于“神农芍药”,生于南方,气“热”味“苦”,“苦入心”,五行属“火”,对于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方的芍药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生于“巴郡”“山谷”的垫江牡丹属于“神农牡丹”,气“凉”味“辛”,“辛入肺”,五行属“金”,在除症坚,安五脏,疗痈创等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功效。在“七情和合”方面,芍药和牡丹既可单行(单行时,其花为阳、其枝及根为阴,阴阳不同,其功效及用法也不同),也可相须、相使,药效倍增。所以,垫江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把“神农芍药”、“神农牡丹”做成又靓又响的名片,让其名扬八方。为打造垫江“芍药”、“牡丹”旅游观光基地、鲜切花基地和药材基地提供文化支撑!


(作者简介:插旗山人,男,1965年出生于垫江县永安镇石坎村,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易经研究学会会员,重庆市教科院“明德”项目特聘专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431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