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电影老企业,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1950~1952年,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
1958年月建厂,后改名内蒙古电影译制片厂,专门译制蒙古语影片。1979年恢复原名,重新拍摄故事片,厂址为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
前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81年1987年改名。专门拍摄儿童故事片,代表影片有《小刺猬奏鸣曲》、《我的九月》等。现已并入中国电影集团。
创建于1949年,1956年前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1999年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厂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
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6年10月1日,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长影厂并入长影集团。厂址为长春市红旗街。
1958年开始筹建,先后以广西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译制厂为厂名,代表影片有《黄土地》、《流浪汉与天鹅》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抗战影片《铁血台儿庄》等。厂址为南宁市友爱北路。
1958年7月建于福州,初期以摄制纪录片为主,1980年摄制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代表影片有《路》、《木棉袈裟》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我的母亲赵一曼》等。厂址为福州市柳河支路。
1956年初开始筹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代表影片有《大浪淘沙》、《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廖仲恺》、《雅马哈鱼档》等。最新拍摄的影片有轻喜剧故事片《喜洋洋》等。厂址为广州市新港中路。
成立于1952年8月1日,所制作的影片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厂址为北京市广安门外六里桥。
前身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曾拍摄《沙鸥》、《邻居》、《青春祭》等影片。厂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电影制片厂,1956年筹建,1960年拍摄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该厂的主要工作为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片。厂址为乌鲁木齐市17号路。
1958年成立,2000年改组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以原西影厂为核心组建西部电影集团。现址位于西安市西影路。
1958年成立于成都,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基地,代表影片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内当家》、《红衣少女》等。2003年以峨嵋电影制片厂为主体成立峨嵋电影集团。现址成都市清江路。
前身是湖南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58年6月,1980年改用现名,代表影片有《国歌》、《候补队员》等。最新摄制的影片有《归去来》等。厂址为长沙市劳动东路。
建于1958年7月,原名昆明电影制片厂,1985年改用现名,以拍摄本地区题材、民族题材影片为主。厂址为昆明市西站麻园。
1957年成立,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年译制影片数量曾达到30余部,代表影片有《寅次郎的故事》、《追捕》、《佐罗》等。现已并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中国专门摄制科学教育影片的主要厂家之一。1960年3月12日在北京成立。1985年全厂有编剧、导演、摄影、动画、特技、特技摄影、照明、美工、录音、剪辑等创作和技术人员280余人,并设置有同上述专业相应的创作部门和生产车间。可以组成30个摄制组,年产35毫米彩色科教片约150本 (每本以10分钟计),同时摄制少量电视片。自建厂到1985年底生产普及片、技术推广片、教学片、科研片、科技简报、美术片等共计662部。其中定制片127部。许多影片在社会 各行业中产生了广泛的、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赏。其中优 秀影片有《对虾》、《植物细胞分裂》、《水地棉花蹲苗》、《宇宙》、《黄鼬》、《古潜山油田》、《预防小儿麻痹症》、《生物进化》、《绿化祖国》、《遥感》、《生命与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尼罗罗非鱼》、 《李可染山水画艺术》、《苦禅写意》、《昆虫的身体构造与功能》、 《灰喜鹊》、《黄河与森林》、《崛起的第三金属--钛》等。1963-1985年, 得到国内、国际各种优秀影片奖励的有76部。
1964年建厂,专门从事农业科教影片摄制。最新摄制影片有《拯救大白鲟》等。厂址位于北京市白石桥路。
始建于1953年7月,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5年划归中央电视台。厂址位于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
1957年建厂,代表影片有《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等。现已并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1953年建立,主要拍摄科学教育片,厂址位于上海市斜土路。
曾拍摄影片《少年陈真》(合拍)等。
辽宁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8年,初期为辽宁新闻电影学习班,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科教片。
1977年定名为"辽宁省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1980年开始生产故事片。
1985年启用"辽宁电影制片厂"厂标。
1995年经国家电影局正式批准为故事片生产厂家。
辽宁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视剧作品,以较高的思想性和浓郁的东北文化特色,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拍摄的故事片有《潘作良》、《贵妃还乡》、《耳朵大有福》、《月牙儿》、《春桃》、《赌命汉》、《中国妈妈》、《小巷幽兰》、《天骄》、《将军的抉择》、《世纪宝贝》、《生存岛历险记》等。
成立于1958年,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宁夏专门从事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单位。截至2008年,该厂共拍摄近500部纪录片、专题片、科教片、故事片和电视剧。
曾拍摄影片《孔繁森》(合拍)等。
曾拍摄影片《闯江湖》、《凤凰琴》(合拍)等。
曾拍摄影片《远山姐弟》、《钟馗》等。
曾拍摄影片《太平使命》、科教片《柽柳》等。
曾拍摄影片《暖春》、《暖秋》等。
原称江苏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8年。建厂之初,就曾依凭江苏地域文化的雄厚实力,拍出了改编自地方戏曲的电影事片《红色的种子》。1986年至2003年间,该厂先后独立或与兄弟单位合作拍摄了儿童片《小歌星》、《豆蔻年华》、《早春一吻》、《红发卡》、《草房子》,故事片《屠城血证》、《你爱我吗》、《天网》、《警察有约》 ,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等。
曾拍摄影片《世纪之梦》、《千秋三峡》等。
曾拍摄影片《女儿谷》等。
江西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58年8月1日,属文化事业单位。江西电影制片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创办(1958—1962)、恢复(1969—1979)、振兴(1980以后)几个阶段,并于1996年5月由省文化厅划属省广电局管理。
三中全会后江西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电影故事片,其中故事片《童年在瑞金》荣获第十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中国电影童牛奖;《夫唱妻和》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毛泽东与斯诺》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是经国家文化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58年2月批准成立的,是安徽唯一一家电影创作生产单位。该厂为国有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建厂之初,该厂率先在全国省办电影制片厂中,第一个创作生产了反映大别山区革命斗争历史故事的影片《风雪大别山》,随后又因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女驸马》而小誉全国。
始建于1958年,1996年划属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主要电影《包青天》、《小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