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以“中国的耶路撒冷”闻名于世。沂蒙、泰莱山区正处于山东的纵深地带,曾是解放战争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红色根据地。
淄博市沂源县,是山东屋脊之地,境内山峦起伏,山高沟多林密,隐蔽性极强,是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时期都有著名的兵工厂建在这里。
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地区分布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毛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并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构想。
当时的山东省三线兵工厂建设,坚决落实“靠山、隐蔽、分散”的六字方针。其中有七家设在沂源县的深山峻岭中,与之配套的还有化肥厂、炼铁厂、制药厂、技校、医院、发电厂等。所产军品均由济南军区派出军代表管制。
1964年山东省决定在沂蒙山区建设三线厂后,在莱芜、泰安,以及时属临沂地区的蒙阴、沂水、沂源等地先后建设了13个三线兵工厂,其中沂源就有7个。主要产品为步枪、冲锋枪、火箭筒等轻型武器装备以及与之配备的弹药、半导体等。1965年初,按照省里部署,设计职工规模近千人、占地达650亩的省属大型军工企业在沂源土门镇的黄崖村破土动工。
航拍976厂所在地(现景)
为保密起见,省里对该厂的编号为976,对外地址称为:山东沂源第六号信箱,对外厂名为: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简称“土门一厂”)。976厂的编制隶属于山东省国防科工办,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厂里设军代表,政委、指导员等政工干部来自于部队复原转业军人,普通职工有从技校、高中、初中来的毕业生,还有从沂蒙当地招聘的临时工,他们大多来自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甚至有来自辽宁、四川的技术骨干、知识分子等。
1965年3月11日,根据国家五机部的批复文件,976厂是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企业。兵工厂初期生产车间就设在土门镇黄崖村附近的山洞(现在称“千人洞”)里面。他们用血汗和生命,成功建厂并实现了“四个当年”: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出产品。
56式半自动步枪成品 56式半自动步枪成品(976军工家园图)
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中国战士的手中,创造了无数神枪手的传奇。配备半自动步枪后,六十年代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有百名以上神枪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孤胆英雄”岩龙,曾以该枪创造过125发枪弹连续毙敌56人的战绩。
1966年第四工业部在沂源县召开了军工生产现场会。出产的民用品有缝纫机、自行车、汽枪、 猎枪等,曾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岀口办公室批准为第一批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
1995年,该厂完成国防订单任务和结束民品生产开始搬迁日照市,原厂房多被山东药玻公司建立分厂。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沟泉村山沟里的原国营5823厂,曾是一个生产69式40毫米破甲火箭筒弹的“三线”兵工厂。
5823厂,始建于1970年5月,军工代号5823厂,后来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有大二型企业。工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政委、指导员等政工干部来自于军队,行政和技术干部来自于地方,职工来自济南、青岛、烟台和临沂等全国各地。
5823厂依山而建,设有多个生产车间、锅炉房和一个靶场,出于多方面考虑,部分车间建在山洞里。那时,5823厂办公大楼、职工住房、职工俱乐部、招待所、职工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托儿所、篮球场、食堂、邮局、商店、市场等一应俱全。
解密材料显示:5823厂主要生产被誉为世界游击战三大神器之一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开始仿研制反坦克火箭筒,新装备被命名为69式40毫米火箭筒,并在1970年大规模装备部队。
上世纪80年代,5832厂更名为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1994年底,红旗厂迁至山东潍坊市区。2002年10月,红旗厂完成资产重组,改制成民营股份制企业——山东红旗机电有限公司(简称“红旗公司”),公司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红旗公司改制重组后,先后研制出了40毫米火箭增程多技术战术性能的系列产品,以及红外照明、光电干扰、红外干扰等特殊技术战术性能的新产品。其中多个产品实现了批量外贸出口,两个产品实现国内部队装备。
2008年,红旗公司响应潍坊市政府的号召,实施“退城进园”政策,又搬迁到潍坊滨海经开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2013年10月18日,红旗公司改制为山东红旗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旗集团”)。目前,红旗集团总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控股子公司七个。
2017年11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报道,红旗集团除生产民品外,还自行研发了十几种不同的40毫米破甲火箭弹。破甲弹也称为聚能装药破甲弹,是现在战争中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
196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鲁山之阳的土门区建立兵工二厂,代号945,又称国营九四五厂。对外称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后称山东第二机械厂。工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车间称为连。通信地址是“山东济南第(2)六号信箱”,后改为山东沂源第八号邮政信箱。电报挂号为“1563”,后改为“0059”。
1965年11月,济南军区937厂(驻博山区山头)划归945管理,对外称945分厂,1967年撤销。945厂拥有各种设备800余台,主要生产研制各种枪弹。建厂后当年出产成品56式7. 62毫米枪弹,是华东7省(市)地方军工建设中最先产出枪弹的工厂。
1988年,厂名更改为山东第二机械厂。风雨兼程30年,945完成了从艰苦创业到圆满结束军工产品的光荣任务。1995年,该厂归属淄博市。2000年,淄博市政府将第二机械厂搬迁列入市重点工程,2002年11月搬迁张店新区工作基本完成。该厂成功实现了二次创业,军品民品齐头并进,再铸辉煌。945是最后一个搬迁出山的三线兵工厂,且完整保留了原厂和完整军品生产线的企业,这在山东三线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1966年在金星乡裕华村兴建,代号9354,属中型军工企业。生产车间主要在柴崮山的深洞中,军品有迫-1甲引信、电-2引信、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弹基本药管与药包、7. 62毫米和12. 7毫米枪弹底火、D-6底火、12. 7毫米枪弹曳光管等。民用产品生产过缝纫机、自行车零部件、电风扇、鼓风机、水井机、折叠椅、米筛等。1992年裕华厂整建制搬迁到日照后,成立了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双星集团来沂源利用原厂址建了鲁中有限公司制鞋厂。
国营山东半导体厂始建于1970年,军工代号为“国营8070厂”。辉煌时期,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曾到沂源8070厂等军工企业视察。
8070兵工厂曾是成为山东省为数不多的电子类大型企业。那时,厂里建有医院、幼儿园、日用品商店,公共汽车直接通到厂里。此外,厂里还定期放映电影并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时常组织巡回演出。
1974年,山东省国防工办撤消,部队撤走,8070厂移交给山东省电子局。上世纪80年代初,8070厂实行“军转民”。后来,8070厂搬迁到山东安丘市,改称山东安丘8070厂,主营电工电气和电子元器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营第8070厂又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如今,沂源县深山中的8070厂建筑,除了一部分建筑被利用外,大部分已经荒废,这里成为了8070厂人的寻根之地,也成为沂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之所,使一代人重温那段热火朝天、青春激昂的芳华岁月。
2020年12月,沂源县文旅局发布通知称,沂源县是“小三线”在山东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是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为更好“小三线”旧址的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现认定“国营山东第一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第二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旧址”“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半导体厂旧址”和“山东东风化肥厂旧址”6处“小三线”时期的军工企业旧址为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