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国内芯片的发展,总会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声音,一种认为国产芯片很牛、很快就能实现超越;另一种认为国产芯片很差,甚至再过10年也无法完全自主。
那么国产芯片到底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聊一聊第一课“EDA软件”。
EDA是英文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的缩写,翻译成汉语就是 电子设计自动化。它是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必备的工具,因此也被称为EDA工具。
其实在EDA软件出现之前,设计师只能用手完成芯片设计、布线,当然当时的芯片都十分简单,不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集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
到了70年代中期,“设计自动化研讨会”创建,同时开发出了第一款电路布局、布线工具,芯片设计开始逐步走向自动化。
1980年,卡弗尔·米德和琳·康维发布了一篇论文,名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出了利用编程语言来进行芯片设计的新方案,芯片设计的复杂程度开始成指数级的增长。
新方案也将EDA工具大幅度的改善,对人工设计的要求大幅降低,错误率也随着降低,甚至可以在构建硬件之前进行仿真。
1981年,EDA开始商用,并在1984年举办了第一个EDA为主题的销售展览。
1986年,设计语言Verilog诞生,可以用来进行各种层次的逻辑设计,也可以进行数字系统的逻辑综合,仿真验证和时序分析等。
1987年,美国防部设计出了VHDL语言,主要用于描述数字系统的结构、行为、功能和接口。可以提高设计的可靠性和缩减开发周期。
2000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大EDA公司(EDA三巨头),即: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铿腾电子)、Siemens EDA(前明导国际,现被西门子收购)。
三大EDA公司历经多轮商业厮杀和优胜劣汰后侥幸存活下来,它们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完善设计流程,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绝对的专利壁垒和一流的人才技术。
此时,EDA软件已经和芯片制造厂商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了OPC(过程控制)工具、DFM(可制造性设计)工具。
同样,芯片制造厂商也成为了EDA的深度用户,不仅在制造方面需要使用EDA工具,在标准单元库、SRAM设计上也需要使用。
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芯片每隔18-24个月就要迭代一次,EDA软件也随之更新。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等产品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移动芯片的增速,移动芯片更加精密,对制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依赖EDA。
如今的芯片从系统架构、设计、到制造端,甚至封装测试都离不开EDA软件。
EDA软件极大的赋能了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当之无愧的站上了产业链的顶端。
芯片设计流程如下:
前端设计和仿真——后端设计及验证——后仿真——signoff检查——数据交付代工厂。
前端设计:主要是模拟电路设计和Verilog代码;仿真就是功能和性能的仿真。
后端设计:从设想到实体,也称物理设计和版图设计。将用器件符号和字母组成的数据转换为图形。制造厂商将以此作为掩膜版的制作依据。这个过程会引入寄生电容和寄生电阻。
后仿真:前端设计无法预料到后端设计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布线、引入电容、电阻时按照理想状态来设计。此时,后仿真就是一个验证过程,如果无法通过就必须返回重新设计。
Signoff, 翻译成中文为“签核”,即按厂家的要求做最后一次的规则验证,通常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将厂家要求的标准提高一些来做。
数据交付:以gds的形式,同时确保验证和仿真全部通过。
这一系列流程最好用的EDA工具基本都来自三巨头。最要命的是不管苹果、英特尔、高通、ARM、三星、华为、联发科,再牛的设计公司也要用到三巨头的部分软件。
在EDA行业中,有三家公司非常强大,基本垄断了整个行业。分别是新思科技、铿腾电子、Siemens EDA。
新思科技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主要提供EDA解决方案,芯片接口IP、信息安全服务等;
铿腾电子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提供智能设计策略,硬件、软件、IP服务;
Siemens EDA 就是之前的明导国际,于2017年被西门子收购,改名为Siemens EDA。提供全面的EDA硬件、软件、服务组合产品。
目前三巨头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其中新思科技占比32%,铿腾电子占比23%,Siemens EDA占比14%,剩余30%被其他厂商瓜分。
三巨头业务遍布全球,同时全面布局,又各具特色。
新思科技主攻数字芯片设计、静态时序验证、SIP,长期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合作。
铿腾电子主攻模拟、数模混合平台,数字后端、DDR、IP,长期与台积电、ARM合作。
Siemens EDA主攻后端验证、可测试性设计、光学临近修正,长期与台积电、ARM、AMD合作。
还有一点也足以证明三巨头的强大。
我们都知道芯片的制程是不同的,28nm、14nm、7nm、5nm等等,而芯片制造环节最强的台积电、三星均已量产4nm芯片,开始研发3nm芯片了。但是你知道EDA软件也分制程吗?
三巨头的EDA软件可以设计7nm以下制程的芯片,而其他厂商则很少能够做到,有的甚至只能设计160nm以上的芯片,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啊!
可以说三巨头以外的EDA公司,不仅市场份额偏低,技术差,而且无法全面布局,与台积电、三星、ARM这类芯片巨头合作也甚少。
那么问题来了,国内EDA软件是什么水平呢?与三巨头差距有多大呢?
1978年,在广西桂林召开了一个“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学术会,吸引了67个单位,140多名代表参加。
会议结束后,刊登了18篇文章,包括:自动逻辑、模拟技术、电路分析、排版布线、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方面。我国EDA事业从此开始。
但没过多久,出口到我国的EDA软件就遭受管制,无奈,只能自己研发。
1988年,国家动员了17个单位,200多名专家进京共商大事,这件大事就是研发自己的EDA软件系统。
1993年,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 EDA工具问世,并被命名为“熊猫系统”,寓意 EDA 的珍贵且稀有。
“熊猫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不仅填补了我国在EDA领域的空白,同时打破了国外的封锁。
“熊猫系统”核心部分由 28 个设计工具组成,共 180 万行代码,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所需要的行为功能级描述、版图编辑、逻辑和电路模拟、测试码生成、自动布局布线和版图验证等功能。
很快熊猫软件就被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采用,安装了55套系统,开发了200多种芯片,并建成了7个单元库。
当时的“熊猫系统”比三巨头落后5年左右,但价格只有1/10,因此海外一些要求不高的芯片厂商也开始采用“熊猫系统”。
正当熊猫软件快速发展时,“禁令”被打破。于是EDA三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很快,国内设计公司、研究中心、科研院校开始放弃熊猫系统,转而采用了新思科技的EDA软件。
“禁令”一事被抛到九霄云外,“造不如买”的思想重新站上高地,国产熊猫系统迅速陷入了低谷。
在今后的10多年中,三巨头攻城略地,兼并重组。而以熊猫系统为代表的国产EDA软件则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失去了追赶三巨头的绝佳机会。
2008年,EDA获得国家支持,国产EDA的春天再度到来,而这个春天萌发的第一支新芽就是“华大九天”。
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6月,由华大集团和国投高科共同出资,专门从事EDA软件开发和服务。
华大九天接管了熊猫系统的技术、团队、产品和市场,拥有了国内最强的产品开发团队和众多客户群体。
经过多年的研发,华大九天在液晶显示领域成功突破,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能够在全流程 FPD(平板)设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尽管华大九天在国内是顶级的EDA软件商,但拿到国际上只能算二流水平,与EDA三巨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华大九天研发团队不足500人,三巨头任何一家研发团队规模都比其多10倍以上。
在工艺方面,华大九天只有电路仿真支持5nm工艺,其余尚未支持16nm及以下先进工艺。而三巨头已经全面支持3nm工艺了。
最现实的例子,国内华为、联想、紫光都采用了三巨头的EDA软件。其中,模拟/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一般采用铿腾电子平台,数字芯片设计一般采用新思科技平台。
那么有网友问了,当年熊猫和三巨头差距仅有5年,如今继承熊猫的华大九天就真的没有任何亮点吗?
华大九天在EDA中真正认可的就是正向设计,当然也主要是在模拟电路中,也就是常说的ALPS(模拟电路仿真)。在14nm及以上成熟工艺中和三巨头水平相当。
究其原因,因为模拟设计对软件要求较低,但对设计工程师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华大九天就以模拟的电路仿真软件为突破口,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全流程、数字后端等软件的发展。
华大九天未来只能从点突破,突破成功后,再向面扩展。但由于大部分技术、专利被三巨头垄断,加之国内人才稀缺,华大九天的突围注定是艰难的。
“芯片之母”EDA是用来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也是整个芯片环节的第一步。如果没有EDA,第一步都迈不出去,谈何制造、应用呢?
当年我国产的“熊猫系统”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EDA软件,但中途自废武功,原地踏步了15年,实在可惜。
如今继承了熊猫系统技术、人才、市场的华大九天奋起直追,未来10年能否追平呢?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