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 职业人才
  • 2024-03-15 15:00
  • 龙泉小编

01、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什么样的企业家,能在创业盈利之初,就捐出五分之一的企业收益?

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一捐就是20多万,让人们感觉,张果喜的钱就好像那大风刮来的一样。

他累计捐款多达3000多万元,被评为中国最慷慨的28位富人之一。

张果喜不仅是一个热衷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他还是员工眼中的好老板,是带领江西余江县人民走向富裕的领头人。

他在员工的紧急手术单上签字,争分夺秒地挽回了一位员工的生命。他的员工意外身亡,是他抚养了员工留下的6个孩子,将他们养大成人。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他还支援全县14个乡镇办起了木雕厂,使木雕产业成为余江县的富民产业。

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木雕技工学校和残疾人雕刻技术培训班,培养的2万余名技术人才遍布全国,仅每年寄回余江的汇款就有5000多万;

为了表彰张果喜在社会福利、公众教育等多方面所做的探索与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30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果喜星”。

张果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企业家。2019年10月10日,张果喜在胡润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身价55亿。

02、小木匠也能成大事

翻开张果喜的履历,其实并不算光鲜,1952年出生在江西余江的他,只有初中文化。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那个年代的升学率很低,能考上高中的就是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外表憨厚朴实的张果喜并没有过人的学习天赋。

于是在他14岁读完初中后,便只能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

1966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张果喜被分配到余江县邓埠农具修造社的木工车间,成为了一名木工学徒。

虽然张果喜成了当时令人羡慕的工人,端上了铁饭碗,但刚刚参加工作的他没有任何手艺,就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

加上在当时条件下,机器少,导致木材的加工基本靠人力来完成,张果喜每天都要面对堆成小山一般高的木材。

张果喜年纪不大,可是能吃苦,他觉得工作苦和工作累没关系,但总不能一辈子都做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木工活。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没学到手艺的木匠,随时都有被人顶替的风险存在,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张果喜坚持向厂里的老师傅学习木工手艺。

这简单的工作一干就是5年,期间因为长期劳累,张果喜尿过血,在那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得不到妥善的治疗,张果喜也只能硬挺着,这也使得他年纪轻轻就有了肾病。

在农具社干了5年工人的张果喜,荣获了5张奖状,也赢得了工友们的敬佩和认可。

就这样,在那年的车间主任竞选中,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张果喜成为了新的木工车间主任,然而,张果喜的好日子还没有到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张果喜主任的位置还没坐热,他所属的农具社因为经营不善,很快面临着倒闭。

由于农具社是由当地镇政府创办,收益不好的农具社开不出工资,镇政府同样也无力承担。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工人们收不到工资,日子很难过,但当时没有人想着离开农具社另谋生路,毕竟这是铁饭碗。

03、抓住机遇,破而后立

农具社不景气,接不到农具订单,工人们也就无事可做,某一天,工人们像往常一样,零零散散地聚在一起唠着家常。

此时已经身为车间主任的张果喜还是眉头紧皱地盯着之前生产出来却没人要的农具部件。

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可要怎么办才能打开农具社的销路?

正当他苦苦思索时,一名工人讲起了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这给了张果喜灵感,70年代的上海,已经完成3次工业改组,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和科学技术。

上海人的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引得当时毗邻上海的江苏人很是眼馋。那可不可以去做上海人的生意呢?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张果喜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出了他的想法。没想到人群中传来一阵哄笑,有人打趣张果喜道:“人家是上海人,上海人不种田的。”

哪知道张果喜一脸严肃地说道:“谁说咱们农具社就一定要卖农具的,上海人就不用家具了?”

张果喜的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浇醒了木工车间的工人,有人夸赞道:“还是果喜这小子脑袋灵光,选他当车间主任没错。”

想法是有了,可去上海不光要有想法,还要有路费,农具社已经好几个月没开出工资了,没有的钱张果喜只好跟车间的工人们筹借。

大伙们觉得张果喜想法不错,都狠狠心将为数不多的积蓄借给了他,张果喜拿着人生的第一笔巨款,200元,带领着两个信得过的职工,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火车上人多眼杂,偷钱的小偷更不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张果喜三人,害怕被小偷偷了钱去,便把200元分成三份。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自己带了100元,剩下的100元给两人平分,小偷偷了一个人的还有剩下两个人的,不至于没了路费。

三人紧紧地将钱塞进衣服里捂紧,等再拿出来的时候,手心的汗把钱都打湿了。

张果喜三人就像是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晚上还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完成刷新了他们对大城市的认知。

不过这也迷花了三人的双眼,该去哪里找生意,成了摆在张果喜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辗转之下,他们来到上海雕刻艺术厂参观学习,在样品室,张果喜被一只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目光。

箱子前面刻有“龙凤呈祥”图案,刷的是枣红油漆,十分漂亮,他向管理员询问套箱的价格,得到这一只箱子的价格竟然有260元。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70年代的上海

这一下子把张果喜惊呆了,就这么一只木箱子的价格居然比他们木工车间全部工人筹集的路费还要多!

凭借五年的木工经验,他把眼睛一眯,就大致估测出箱长是28寸。江苏的樟木箱价钱都是以寸来计算的,价格最高是一寸一块钱,28寸最多也就是28元。

管理员还告诉他,这种樟木箱供不应求,好多人想要买,但已经没货了。

张果喜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如果自己的木工车间能生产并带到上海来卖,除去加工费,路费和材料费,一只可就有200多元纯利润!

马不停蹄赶回农具社的张果喜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但就是这么一个能挽救农具社的机会,却遭到了领导的强烈反对。

张果喜苦口婆心地劝诫领导,但总是被领导的一句农具社就该生产农具,生产家具是不务正业而驳回。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一气之下的张果喜决定带人出去单干,在这里继续干下去不仅没有前途,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在一次农具社的职工大会上,张果喜趁机把手一挥,高声喊道:“要吃饭的跟我来!”

通过张果喜的游说,不少工人听说了张果喜前往上海的事情,当场就有21名工人自愿放弃铁饭碗跟他一起办厂。

那一年的张果喜年仅20岁,就有这样的魄力和眼光。

创业的想法有了,愿意跟自己一起创业的人也有了,看似一帆风顺,但张果喜却愁眉不展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创业的资金去哪里弄?

之前去上海的时候,路费就是由大家筹措的,现在哪里还能拿出多余的资金。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张果喜晚上睡不着,就一心在想着怎么搞到钱,恍惚间,他突然想到家里还有一座老宅。

张果喜知道父亲肯定不愿意卖掉老房子,但他还是鼓起勇气跟父亲说了这件事。

刚开始张果喜的父亲脸色极为难看,不过在听到张果喜有理有据的分析后,竟然真的同意卖掉老房子支持儿子创业。

老房子卖的1400元成了张果喜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箱子上的雕刻没人会做,他就像当年三顾茅庐的刘备,三下浙江东阳,终于把那位雕刻手艺精湛的老师傅请到工厂上班。

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找不到,他带领职工到远离县城的金溪山里去采购,饿了吃5分钱一个的发面饼,渴了趴在沟里喝几口凉水。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樟木

为了省钱,他们把木材顺河往下漂,装车需要往上捞时,身有老肾病的张果喜,第一个脱掉衣裤,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

山里老表吃惊地说:“到山里买树得多了,就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要树不要命的!”。

虽然做箱子看似很容易,但要生产出一只符合标准的箱子,对于刚刚创办工厂的张果喜来说,这足足花费了他半年多的时间。

第一只樟木箱终于生产出来了,那天,手捧木箱的张果喜就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激动,高兴,双眼比平时更亮了。

张果喜得精益求精的要求没有白费,送到上海的樟木箱样品,受到了客户们的一致好评,仅仅一个广交会,就被人预订走了20套。

20套箱子交货后,加上新订箱子的定金,张果喜直接成了轰动一时的万元户。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张果喜发财的消息传到了上饶行署的工作人员耳中,就招到了他们的妒忌,当时的政策还不鼓励私人办厂挣钱。

03、改革开放,再遇商机

沉寂了8年后,1979年的秋天,张果喜再次来到这个曾经给他带来好运的上海。

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当年的场景再次上演,不过这次不再是箱子,而是要出口到日本的精致雕花佛龛。

经过调查后,张果喜发现一个佛龛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利润,这比雕花套箱要高很多。

日本人信佛,对佛具的需求很大,佛龛更是和轿车、房子成为当时每个家庭必备的“三大件”。

但是日本人多地少且木材资源供应少,这使得日本人开始寻求海外的供货商,由此一来佛龛的价格十分高昂。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佛龛

张果喜迫不及待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订货合同。

回去后的张果喜连夜和厂里的技术骨干开会,分析样品的工艺和材质以及加工制作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做出了属于自己工厂品牌的“果喜”佛龛。

依靠产品的独特优势,张果喜打败了韩国、港台等地的对手,将日本佛龛的生意纳入手中。

第二年,工厂的100万日元的外汇收入中,一半以上是向日本出售佛龛所获。

经过多年的打磨,张果喜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市场形势千变万化,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牢牢把握市场。

于是他经常往返于日本和韩国之间考察市场,也深深感受到了国际市场残酷的竞争。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短短几年,张果喜的财富翻倍增长,1985年,据估算他的资产就有3000万美元。

以当时汇率来算,在香港和澳门还没回归的情况下,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第一位亿万富豪。

1990年11月,果喜集团宣布成立,余江工艺雕刻厂悬挂了近20年的牌子,被摘下放进了集团陈列馆。

04、小木匠终于成了大商人

被人称作常胜将军的张果喜其实也经历过失败。

1995年,张果喜看好了发泡材料,在引进生产线时,他把工厂放在了老家余江县,但第一年他就亏损了400万。

第二年,他吸取教训,调整生产线,把生产线放在上海深圳这些工业密集的地区,第二年他挣了1000多万。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1997年,一场突然到来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大,使得很多人对当时的经济不看好。

随之日本经济的急剧下跌,佛龛市场也开始不景气起来,很多佛龛生产、经销厂商破产。

有了20多年从商经验的张果喜冷静分析局势,他从蛛丝马迹中看出这次经济危机会很快过去,日本经济还会再次复苏。

张果喜胆大敢干,为了在日本经济复苏前抢占市场,反而加大投资建设了新的厂房。有人传言他疯了,讥讽他木匠出身没文化,只知道冒险挺进。

可在两年之后,新厂在日本经济复苏下再次创收,张果喜再次向那些人证明,出身和学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

张果喜在自曝致富秘籍时说:经营上,要“先人一步”,突出一个“早”字,也就是“在别人没有想到钱的时候,我想到了钱,在别人想到钱的时候,我学会了挣钱。”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他还把致富历程归结为“靠苦力赚钱;用钱赚钱;凭智力赚钱”的三阶段。

敢想敢干的张果喜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路,他投资十多亿规划了旅游,电机,保健酒,玉矿等十几个项目。

还在深圳上海增设工厂,全面扩大果喜集团的经营业务,形成了拥有20多家公司的企业集团。

1988年,海南不被人看好,但张果喜就早早跑到海南“圈地”。

1994年开始兴建酒店,但是由于国家经济调控等原因,刮了一阵的海南热突然偃旗息鼓,张果喜果断停工。

直至两年后,时机成熟了,他的三亚果喜酒店工程才继续动工,后来海南的酒店业务成了果喜集团的重要部分。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曾经有个部门调查过,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发现大多数只有不到3年的寿命。

张果喜能屹立30多年而不倒,被业内人士称为“东方不败”,而他的不败之谜究竟是什么呢?也许从张果喜的言行片段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

1985年,有人认为张果喜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大,搞经济的能力肯定不弱,就提议他去当鹰潭市的副市长。

面对这样的诱惑,别人巴不得的好事,张果喜却是断然拒绝。

他的理由是:“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深有自知之明的张果喜知道,他能玩得转商业,但搞不懂政治。

在当木匠时培养出的专注精神,使得他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商业版图,不问“窗外事”。

果喜(建国后首个亿万富翁)

“台上靠智慧,台下靠信誉”是张果喜雷打不动的原则,他说,俗语说“无商不奸”其实大“奸”,就是大“傻”。

试问有哪个奸商能够做大?又有哪个奸商能够长久?

参考文献:

1、余玮.大浪淘“雕”张果喜[J].华人时刊,2004(10):34-39.

2、朱雄伟.张果喜的民营企业和财富观——记全国政协委员、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果喜[J].中国统一战线,2003(10):46-47.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107220.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