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 职业人才
  • 2024-03-18 21:00
  • 龙泉小编

“这一天,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公众士气的瓦解。”

1962年11月20日,当印度军队战败的消息传回新德里后,美国大使潦草地记录着印度人民的反应,似乎他本人也对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置信。

在此次反击作战中,印军死伤惨重,被俘者不计其数,逃亡者更是数以万计。

叫嚣着“荡平中国军队”的印度人顷刻间哑口无言;若有印度小儿夜啼,提起中国军队的名字定能使之闭口不敢言。

甚至有的印度人当众散发中文教材,静待中国的接管。

那么,印度的溃败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印度人散发中文教材,他们究竟有多么恐慌呢?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1962年中印边境对峙)


一、中印边境冲突:溃败的印度,留情的中国

1962年7月,印度侵入加勒万河谷,而且完全忽视中国的警告,不断推进。

中方决定将其包围,但仍未发动进攻。

印方为显示其主动权,决定陆路支援,但被中方军队挡了回去。

为此,印度对部队下达命令,放松了对开枪的限制。而限制一旦放松,擦枪走火之事就会格外容易发生。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在天文点地区发生了印度首次主动进攻中国哨卡的事件。

加勒万河谷事件的发生,震动了中国中央领导层。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现在仍然要忍:

第一是为了让尼赫鲁暴露真面目,更加骄傲自大;

第二是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并且避免打第一枪也是为了不钻美苏希望中印大战的圈套。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尼赫鲁)


果不其然,印度人毫不收敛,接连挑衅。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最终做出了对印度发动自卫反击战的决定。

根据中央的指示,第一阶段反击作战的任务是在东线歼灭印度跨过“麦克马洪线”以北入侵中国的敌军,西线负责策应东线,攻击印军在西线建造的据点。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第一阶段的作战规模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惩戒性的姿态,希望印度就此知难而退,回到谈判桌前,以和平手段解决中印边界争端,起码是同意维持现状。

当然,其中也可能存有中国试探印军战斗力的意图,知己知彼,以备日后应对印度大规模入侵而进行反击作战的需要。

同年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心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作战,17日下达作战命令。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中印冲突)


三日后,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在中印东段边界分三路向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发起排山倒海般的进攻,一路沿公路迅速向达旺挺进,一路兵出兼则马尼顺娘姆江河而下,第三路从棒山口向印军进攻。

战斗过程顺利,不到三天,全歼印第七旅,并俘虏旅长达尔维准将。

同月22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发布宣告称,中国虽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在实际上遵守不越过这条线的承诺,可是印度却越过此线占我领土,并对中国的忍让视作软弱,既然如此,有鉴于印度破坏了该线的约束力,中国为了防止印军再度发动进攻,也将不受该线制约。

中国军队随即冲过“麦克马洪线”,于同月24日收复东新桥,次日进驻达旺。

西线则转战500余公里,扫除37个印军入侵据点,歼灭约300人。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反击作战的顺利进行而试图侵略印度,而是在反击过程中的同月24日及时给予印度三点建议。

中方希望印度能够积极响应,也呼吁亚非各国能够发挥作用敦促印度放弃侵略政策,促成中印和解。

中国为了向印度显示诚意,创造一个缓和矛盾的会谈氛围,在发表建议之际,下令中国军队在东线收复达旺、东新桥、瓦弄等地后,暂时休整待命。

由于中国与苏联此时尚未彻底决裂,所以曾通报苏联说印度要对中国发动进攻,希望苏联能够发挥影响阻止尼赫鲁走上绝路。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中国军队庆祝胜利)


这时,古巴导弹危机使得苏联需要中国的支持,所以赫鲁晓夫一反偏袒印度的立场,表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不能采取中立态度的,如果有人进攻中国,我们说我们中立,那就是叛徒行为”。

而且,在中国提出三点建议后,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支持中国。

虽然中国表示出极大的诚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未能促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二、一意孤行的印度:一溃千里

尼赫鲁拒绝了中国的诚意,开始加紧备战。

一方面,在国内实施军事动员,另一方面,向国外寻求一切援助,尤其是战争装备的援助。

此时,“不结盟”的政策已经退居第二位。

但是,客观地说,此时的尼赫鲁并未完全抛弃该政策,因为他并未因前线的失利而沮丧,相反,他看到平日散沙般的国民燃起了高昂的斗志,而且国外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到印度,使他顿时又信心倍增,计划将中国军队彻底赶出“印度领土”,而执行这一计划的将是他的爱将——考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尼赫鲁)


中国方面虽然希望双方实现谈判,但是面对印度仍然坚持侵略政策情况下,也不得不抓紧时间整修公路、储备物资,为第二阶段反击印军入侵做准备。

同时,在外交领域,中国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谅解,揭露印度侵略的实质,展示中国为实现两国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这一努力在亚非国家当中起到一定成果,至少使很多国家保持中立的态度。

但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这两个印度的主要援助国,罔顾事实,积极支持印度的战争侵略政策。

因此,印度政府并未因失败而止步,反而煽动起民众的好战情绪。

印度政府和媒体不断为失败掩饰,造成一种胜利就在眼前的虚幻,为民众的狂热推波助澜。

尼赫鲁称这对印度而言是“一个锻炼和考验的时刻”,“没有理由感到惊慌”,“我们背后有联合国的力量”,呼吁“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准备付出最高的代价来保卫印度的完整和自由”。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他还在国大党议会党团会议上说:

“我们要为再干下去作好准备,我们可能遭受挫折,但是最后胜利将是我们的——这些挫折不应当使我们气馁”,并说他已经向美国、英国和苏联以及其他国家要求提供武器,来加强印度的军事力量。

同时,印度报纸也纷纷在显著位置不断吹嘘印军是不可战胜的,报道印军向中国军队炮击的消息。

在印度政府和媒体的鼓动下,战争失利的阴影迅速消失,人们以一种兴奋的心情期盼一场胜利的来临。

印度媒体和民众都认为,印军将毫不困难地把“入侵者”赶出印度领土——果阿事件让印度举国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印军拥有不可匹敌的力量。

在这样的幻想下,到了1962年11月上旬,印度在东段边界的兵力已经增至22000人,在西段也达到了8000多人。

面对印方再次展开的军事入侵,中国下决心发动第二次反击作战。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中国为了给予印度震慑性的反击效果,打击印军的侵略行径,尽快平息边界战火,在国际形势扭转前结束战争,避免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决定这次进行反击的力度与规模远较第一次大。

这一战,发动进攻的印度将领又是之前战败的考尔将军。

尼赫鲁为了给他洗刷污名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用人不当的嫌疑,他再次任命考尔为第四军的军长。

考尔上任后为了给自己赢得荣誉,也为了迎合尼赫鲁的求胜心理,遂决定于1962年11月14日,尼赫鲁73岁生日的日子,发动进攻,将胜利的喜讯作为一份送给尼赫鲁的特殊生日礼物。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尼赫鲁)


面对印度军队的进攻,中国驻守“06”高地的388团第4连不仅成功守住了阵地,还扩大了阵地,并于晚间将印军赶下了高地。

同月16日,就在印度报纸欢呼雀跃于印军开始进攻中国守军时,中国军队以猛虎下山之势发动了全线反击,横扫了印度军队。

到同月21日24点,中国军队停止进攻为止,在东段,中国军队收复吉莫山口一线,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则完全清除了印军在中方领土上所设的据点。

此次反击作战共歼灭印军4800余人,俘虏3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中国这次军事行动给予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印军北部边防彻底崩溃,国内陷入一片混乱。

三、散发中国教材:无法抑制的恐慌

在中国军队取得胜利后,印度北方一片恐慌,紧急疏散人口,撤退侨民,新德里也充斥着巨大的不安。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印度斯坦时报》)


《印度斯坦时报》11月28日在头版发文说: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地步,有一股惊慌和沮丧的浪潮正在后方散布开来,人们聚集的市场上流传着许多可怕的谣言”,“这些谣言使人们对全国抵挡北方敌人的能力和精神产生怀疑”。

与此同时,印度街头甚至有人在散发翻印的中国教材,准备迎接中国军队的接管——恐惧已经深入印度人的心里。

恐惧之所以很快地蔓延至整个印度,是因为昔日的殖民恐惧早已根深蒂固。

殖民时期的英国统治对印度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

殖民制度本质是压迫印度人民的殖民手段,黄金白银的直接掠夺、高额地税的压力都给印度人民带来了苦难。

英国人将行政权和贸易权分开,不许从事行政工作的文官从事私人贸易,不许收“礼物”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雇员制时期的腐败,但是公司对印度人民的赋税要求更高,为了及时上交高额地税,印度人民都过着悲苦的生活。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殖民时期)


此外,东印度公司采用暴力手段收租。

公司税务官往往采用拷打的方式来向农民征税,迫于压力农民不得不缴纳高额地税,这种方式给印度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由于田赋过高,农民普遍负债,为了交付地税不得不向高利贷者用土地进行抵押借款。

到时候还不起高利贷,就会失去土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自由农成了债务奴隶或包身工。

其次,过高的田赋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衰退,农民的辛苦耕种最后换来的确实一身债务,因此,不少农民只得抛弃另谋生路。

最后,就是饥荒连绵不断。

由于公司的重税使农民普遍没有积蓄,这样面对印度多变的气候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几乎没有,遇上干旱或洪水等灾害,饥荒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灾难。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殖民时期)


上述种种情况,使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惨状难以形容。

他们住宅简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饥荒年景则更糟。

长久的殖民统治早已使得印度人吓破了胆,因此他们害怕中国军队获胜之后也会想英国人那样“殖民”印度,也就出现了散发教材、跪迎接管这样的荒唐事。

除去普通市民之外,印度高层也陷入了震惊之中。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精神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面对议会的责问,他已经丧失了平日的威严和驾驭议会的能力。

他紧急向美国求援,请求美国直接派出空军部队进行武装干涉。

而回想起尼赫鲁曾经高傲地批评美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尼赫鲁)


然而,正当尼赫鲁不知所措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

“中国边防军自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全线停火,并于次月1日起从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 20 公里。”

中国政府还表示,即便印度不响应中国的和平诚意,中国也将单方面执行以上决定,但是如果印度乘机攻击中国军队或进占中国军队撤出的地域,中国将保留反击的权利。

中国政府的停战及撤军决定,震惊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众多国家,在惊讶之余,他们也给出了中国撤兵的理由,有的从战略上,有的从战术上解读。

其实,中国的决定并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结果,中国对于中印边界战争的定位就是一场自卫反击战争,目的很明确,并不因战争的辉煌胜利而改变初衷。

撤军决定的作出固然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即打击印度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反击印度的入侵,实现中印边界地区的稳定,最好能够推动与印度的谈判从而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夺取印度的土地,逼印度订立城下之盟等。

中国通过第二次反击作战争取印度回到谈判桌上的努力没有成功,印度对于中国的诚意表面报之以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的态度,但因为印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令部下避免向中国寻衅,遵守停火的原则,所以,中国实现了中印边界总体上的平静,缓解了中国西南边境的紧张局势。

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军1962年大溃败)

除此之外,中国对于停战时机的把握得当,避免了印度抛弃中立主义倒向美国的怀抱,从而阻止了美国军事势力进入印度,进而对中国中印边界地区边防产生威胁。

结语:

在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命令之后,中印战争的大规模冲突在实质上已经结束。

中国从同年12月1日起开始撤军,在撤军过程中,中国将缴获的印军武器装备和物资整理擦拭后全数还给印度,这本是中国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但在印度领导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侮辱,印度虽然接收了这些武器和物资,但却谎称这些物资已被中国破坏,并攻击中国的这一行为是为了宣传的目的。

中国对战争中俘获的印军俘虏给予了人道主义优待,为了抢救他们可以冒险上火线,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在物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首先保证战俘们的供应。

中国以高于日内瓦公约的标准,以兄弟般的情谊对待印军将士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众多印军被俘将士,并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明白中国不是敌人,明白战争是由于印度的侵略行径造成的。

印度方面没有对中国提出的商谈归还俘虏问题作出回应,却对国内的华侨进行了大肆迫害。

中国为再次展示友好诚意,决定单方面分批将俘获的印军俘虏释放。

可以说,中国以大国胸襟,尽显气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1962年那场仗,中国很少提起,印度却刻骨铭心,2018年。

白静源等编:《周恩来同志对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论述选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 年。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印边界问题 第 1 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年。

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

沈志华、李滨:《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戴超武:《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中共党史研究》,2014 年第 12 期。

王中兴:《60 年代的中印边境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 5 期。

叶正佳:《50 年来的中国中印关系:经验和教训》,《国际问题研究》,1999 年第 4 期。

Karunakar, Gupta S.,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n Frontier. Calcutta: Minverva Associates Pvt. Ltd., 1974.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10809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