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武汉大禹(武汉人的)

  • 职业人才
  • 2024-03-27 15:00
  • 龙泉小编

武汉大禹(武汉人的)

前两天,我们分别介绍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入选的3个武汉项目,并指出了最新一批公布的非遗中所出现的“注重现代、当代文化成果”这样一个可喜的趋势。目前,唯一尚待介绍的是此次入选国家级非遗的“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民间文学类)”。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非遗项目,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不仅代表了这一项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国家对武汉新世纪以来建设地域文化的重大肯定。


汉阳滩头,具现禹王神话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这个非遗的确立,评上的类别是“民间文学”。但是仅仅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待此事,则远远不够。

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说,其流传和我们昨天在《武汉杖头木偶戏,何时重返“第一方阵”?》一文中所说的“杖头木偶”一样,全国俯拾皆是。笔者粗略统计,在安徽怀远、陕西韩城、山西河津/夏县、河南开封/洛阳、山东禹县、四川汶川、浙江绍兴、湖南长沙/衡山等地均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禹文化遗址。

武汉的“大禹文化”,除了全国皆有的“大禹治水”这个基础性的传说,在考据上文化资源来自《尚书》中的少量记述;在遗址上的文化资源则仅有禹稷行宫,也是历代累建,与黄鹤楼相仿。武汉何以能脱颖而出?

武汉大禹(武汉人的)

禹稷行宫

那就必须提到武汉市包括“大禹神话园”和“大禹文化博物馆”在内的,基于“大禹主题”进行的整体文化旅游构建。

2003年起,“武汉国际旅游节”连续举行,文旅事业开始加速发展。

2004年,武汉在长江、汉水与京珠高速公路形成的扇形地带建设“武汉新区”,力图全面提升汉阳的发展面貌。

彼时,汉阳江滩尚属荒芜,令人惋惜。无论是从发展旅游事业的角度,还是改变汉阳面貌的角度,开发汉阳江滩势在必行。

当时,市水务局以汉口江滩为蓝本提出了汉阳江滩规划,但被时任市长李宪生否决。李宪生是历史学博士,对古汉阳历史掌故比较熟悉,力主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汉阳江滩。

之后,武汉两位历史文化大家冯天瑜、程涛平,携手策划了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方案,历史脉络清晰,考据严密,文化内核深厚而独特。这一方案,在李市长呈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时,引起了俞书记浓厚兴趣,遂一锤定音。

武汉大禹(武汉人的)

2005年11月,省市领导调研大禹神话园建设进展

2006年5月1日,大禹神话园开园。当年“五一黄金周”,全市有30万人入园参观。

熟悉历史文化景点的读者或许知道,自改开以来,举国上下,为文化旅游计,各类新建历史景点车载斗量,不胜枚举,公私皆有。这里面,荒腔走板、贻笑大方者众。而大禹神话园考据之严、设计之美、建设之精,令人叹服,完全配得上武汉这座城市应有的水平。

这就为武汉的“大禹文化”开了个很好的头。


晴川阁畔,规整民间传说


大禹神话园的成功,坚定了武汉进一步建设“大禹治水”文化品牌的决心。同时,通过神话园的建设,以冯天瑜老先生的思路为代表,确立了“神话资源转化”的规范:既不把神话资源转化成为伪民俗,也不对神话资源任意夸张、歪曲。

这二者,是国内许多地方对民间文化进行资源转换时的常见弊病,而武汉在之后的“大禹文化博物馆”建设上得以避免。

2010年12月,晴川阁景区维修全面竣工,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在此地正式开馆。此次参与非遗评选的“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基本上都是出自大禹文化博物馆10年来的搜集整理。

武汉大禹(武汉人的)

大禹文化博物馆位于晴川阁畔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包括“龟蛇锁大江”“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治水收赑屃”“禹青飞帽堵洪水”“大禹贮粮米粮山”“禹种殿前柏”“忽必烈正名禹功矶”“总督寻宝镇水怪”等。

仅仅从这些传说名字上就不难发现,除了极个别或有史料可考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风格。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最重要的独特性,就在于武汉的地域特征。“治水”这个主题在武汉的发展历史上堪称核心要素,对武汉城市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恰好与“大禹治水”具备天然契合性。

“大禹治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始社会末期)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荆楚大地复杂的山川水系分布特点,这对研究武汉本地地形地貌的演变、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武汉人耳熟能详的龟山、蛇山、纱帽山等地,都很巧妙地融入了“大禹治水传说”当中,使这一系列的民间故事具备了非常强烈的生活基础。

此外,由于近年来武汉对开掘“大禹文化”的重视,“大禹传说”在武汉具备了丰富的形态,包括史料、专著、动画片、歌舞、故事、祭祀习俗、古迹等不同表现形式,前文提到的“大禹神话园”也可以算作其中之一,涉及到政治、社会、民族、宗教、科学、爱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不多见,也是区别于其它地方大禹传说最突出的特点。

这次,“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为我们发展文化成果、树立文化遗产时指明了道路——不要担心“不古老”“不真实”。文化这东西,本来就是虚实结合。安徒生的《小美人鱼》、萨普科夫斯基的《猎魔人》,都是虚构作品,如今都已成为本国的文化象征。而只要水平高,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考验,新东西也能成为“文化遗产”。毕竟,所有的古迹在修建它们的年代,也都是“新东西”。


参考资料

《文化品牌彰显武汉旅游独特魅力》,长江日报,2005.09.14

《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长江大学学报,2006.06.15

《大禹神话园建设的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6.11.10

《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开馆》,长江日报,2010.12.23

《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的多种教育》,中国文物报,2014.10.28

《大禹治水在武汉的传说》,文化月刊,2016.09.05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110550.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