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和坚持能改变一家企业,也能改变许多传统的偏见。阳光保险18年坚守保险主业、坚持文化治司,以一本《阳光之道》撑起千亿级保险集团的灵魂,对阳光保险而言,这本承载着经营哲学和管理智慧的《阳光之道》既是阳光实现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引导消费者心智,取得客户信任的一个关键载体。
——题记
在入世大门开启后的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成立仅18年的阳光保险创造了开业5年便跻身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奇迹,2022年12月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第十家上市险企、第八家传统直保上市公司,也成为继中国平安后国内第二家上市民营保险公司。
“阳光速度”惊艳世人的背后,是这家民族保险企业自诞生起就怀揣打造百年企业的初心与心无旁骛坚守主业的执着,坚定地踏上了一条“文化治司、文化强司”的阳光之道。
“血”的教训让张维功更加坚定了,要组建一家现代化治理的民族保险企业,股东的选择必须以价值观认同为前提。于是张维功在对股东的选择上,定下了难度系数成倍增加的四个标准:一是企业品质好,有市场信誉,了解金融保险业的特点;二是有实力,能实实在在地出资;三是价值观高度一致,认同企业的根本在于公司治理、在于企业家;四是不干预企业的财务投资者,相信资本最大的保障是“智本”,让公司按市场规则运行。
一个没有后路的创业团队,在已经开始触及生死线的当下,竟还能立下这样的投资门槛,着实让人不可思议。这种不妥协的追求让创业团队在反复的挫折中,压力陡然上升,日夜经受着煎熬。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14个月,跑遍17个省份,商谈了389家企业,阳光财险于2005年7月正式成立,阳光的发展从此拉开序幕。阳光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没有股东一分钱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创始人极为有限的个人积蓄和借款获得批准筹建的金融机构。
从辞职时的果断决定,到放弃原投资者的艰难抉择,再到寻找新投资者的痛苦煎熬,张维功彻彻底底地理解了“创业维艰”四个字背后包含的艰难与困苦。也切身体悟到了人在困难时期精神与信念的力量。正是创业过程中倒逼出来的“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孕育而成了阳光生命的基因,成就了阳光日后的与众不同。
“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聚业内人才,纳业外贤士;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风雨中做事,阳光下做人;走精英之路,创阳光品牌”,这是张维功在2004年12月24日拿到公司筹建批文当天写下的十句话,也是他对阳光未来发展的期许。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五十字箴言”与“创业精神” 也成为阳光保险的思想萌芽与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春节前夕,筹备中的阳光保险开始对外发声,在《中国保险报》和《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与众不同的招聘广告,在广告中明确地表明阳光拒绝的12种员工,其中包括:“你关心上级总是胜过关心下级,你对领导的决策从来没有异议,你的决策只是源于经验……”通过这样一则新颖别致的广告,向社会阐明了阳光独特的价值主张。不仅在业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还产生了人才招聘的“集聚”效应。
随着有志之士的纷纷加入,张维功意识到,阳光的筹备与创业的过程不一样,必须让每一个参与筹备的人知道阳光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及如何建设。于是他定下一个目标,必须在公司开业之前,形成完善的文化体系,为百年阳光的发展指明方向。
业务未动,文化先行。在六个月的筹备期间,张维功带领团队专门针对企业文化进行反复研究与讨论,让每个参与阳光筹建的员工说出自己心目中未来阳光保险的样子,阳光的企业文化内涵也在沟通交流中迅速丰富起来。经过近四个月的打磨,一本系统阐述阳光价值观,集中体现阳光发展理念和行为准则的《阳光之道》已人手一册。“文化先行”作为市场上的创新之举,在之后的十几年的发展中,也一直被阳光所践行。
为了规范阳光机构的市场表现,阳光保险对自家机构的要求可为严苛。无论是机构开业的“四大原则”、分支机构管理的“四定原则”还是组建新机构的“八个要素”,都体现了“阳光”在机构发展方面,积极而审慎的态度。阳光深知秋天的收获离不开春天的播种与耕耘,阳光保险的所有新设子公司、新设机构、新业务板块在取得官方批准的同时,还必须经过内部文化验收。只有验收达标的单位才可开业,若二次验收仍未通过的,要追究负责人及上级公司负责人的责任。当市场上的保险公司在跑马圈地时,阳光保险正以“农民心态,工匠精神”耕耘着,即使错失市场机会,也绝不将一个文化不过关的机构开放给客户。十几年如一日,阳光保险始终坚持保费一分一分收,机构一家一家建,员工一个一个进。正是在原始创业文化与核心文化的共同引领、指导下,阳光的子公司、事业部和机构也得以健康、蓬勃地发展。
阳光保险恪守“文化治司”的发展方针,在高速发展中不忘提升意识格局、沉淀思想厚度、丰富精神财富。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战略发展的需求,对核心理念和战略发展相关内容进行了持续的修订和完善。陆续丰富了“农民心态,工匠精神”的企业心态,提出了“顶天立地,守正出奇”的管理者座右铭,明确了“又好又快,好比快好”的经营理念,“四个不变”价值观和“四个吃透”方法论,并结合保险行业的本质内涵与阳光的使命追求,阐述了“爱与责任”的深刻内涵——保险就是爱的释放,阳光人就是爱的使者……
阳光保险以“爱与责任”彰显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价值。每一张保单背后是数据与精算、合规与风控、销售与投资、定损与理赔等众多专业人士的齐心协力。在庞大的组织中实现各专业间的高效协作与联动,阳光保险探索并开启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将无形的文化体系打造成有形的动力系统。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句话放在现在似乎已经不完全适用了。以前的火车,只有火车头有动力,火车必须依靠车头强大的内燃机提供牵引力。而如今高铁的每一节车厢都向机体提供动力,以内驱代替牵引,推动整个机体向前运动。动力系统的革新,使火车具备更大的效率和运力,映射在企业管理中,庞大的组织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在组织的每一个点、线、面上激发活力,形成自驱力。
鉴于保险集团公司的分支机构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从业人员数量多等特点,阳光保险借鉴了“分形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思想,在核心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出对各条线、各板块、各分支机构和各岗位具有指引作用的文化建设模型。即以核心文化为基点,以分项文化、岗位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的承接、丰富和发展,使阳光文化对具体业务、具体工作的引领和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构建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效率倍增的文化理念体系,让文化在每个人的行为上形成更清晰的引导、衡量和校正效用。
例如“分项文化”的体系框架包括:价值追求、思维方式与实现路径、传播格言等三方面的要素。主要是基于:本职能条线的追求目标和发展定位,本条线员工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与实现目标的关键途径,以及朗朗上口的、有利于广泛传播的格言警句组成。员工在更为清晰、具象的要求下工作更加顺畅、更加规律、更加有节奏感。而阳光这个组织,也因各条线、板块间的有效协同,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在外界看来,那些挂在墙上、喊在嘴边的企业文化,在阳光保险这里实现了精益化的科学管理。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统一文化背后的管理语言。阳光保险在学习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文化评价和诊断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形成了精益、高效的阳光文化测评工具。测量既有的企业文化特征,检测企业文化落地实施效果,检视公司发展战略的适应性,把组织的文化状态和经营业绩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文化和经营表现之间规律,锚定并萃取绩优组织的文化特征。为进一步形成可移植、可复制、更精准的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数字化基础和动态轨迹。
阳光保险以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通全系统“时点值”数据,可视化地测量、检视、预测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管理状态,为精准监测、实时监测和精益化文化管理做好基础建设。
阳光保险通过文化的数字化管理将独立化、模块化的文化管理举措内核打通并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管理链条。同时开辟了一条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做事原则和行为准则,引导、衡量和校正事业追求和工作行为的有效路径——“四化工程”。
“四化”就是文化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服务平台化。前“两化”体现“人文”,后“两化”彰显“科技”。阳光保险以“人文”“科技”为核心驱动因素的“四化”工作是一项始于文化、成于平台、服务客户的文化落地工程。其目的是校准企业日常经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使其按照文化的要求实现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结合的应用。
“四化”使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借由高效、准确、稳定的制度体系、科技平台落地,同时借由制度体系和科技平台约束人的行为,保障企业规范化、程序化的低风险运营。本质上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让组织的速度快起来、效率提起来,让员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工作,实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状态。
企业文化作为阳光保险驱动生产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因素,在这个熠熠生辉的“阳光环”中得以不断地循环落地,使阳光的文化理念得以复制、组织能力得以强化、人才队伍得以成长,有效地引领和支持阳光的战略实施、创新突破、价值发展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文化理念转化为生产力的终极追求。
2019年,张维功曾在“集团战略落地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文化引领,强化理念、注入灵魂”的文化工作要求,随后发布了《阳光文化强司三年行动纲要》。在这三年中,阳光的文化体系深入到组织的细枝末节,阳光的文化闭环管理体系全面打通,实现了文化理念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营成果,转化为发展成就的价值变现。责任与担当的阳光文化与牢不可破的企业价值观不仅确保了阳光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成为决定企业治理的根本法宝。阳光以“文化治司”为企业意志,终于在三年之期后登陆资本市场,踏上了更为宽广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