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瞻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人才因为没有慧眼之人来发掘,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但这只是千年之前的说法,时代发展到今天,形势早已发生了变化——能够发现人才的人有很多,但人才却很少。
古时候,只有贵族或者有钱人家的子弟才有条件读书。尽管有些学子没有金榜题名,却也都是博览群书之人。
但古代不像今天,只要有才就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展现自己。
因此,古代的人才没有发声的平台,往往很难被朝廷发现。
这便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在全民读书的今天,用人单位和企业遍地开花。那些顶尖学府的人才,刚一走出校门,就被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招揽过去了。
剩下的大多数中小型公司,只能招来一些学历一般、资质一般的人做员工。员工就好像战场上的士兵——士兵实力不强,又怎么能打胜仗?
这便是各个中小型公司面临的现状:需要人才的单位有很多,真正的人才却很少。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面临着没有顶尖人才可用的尴尬境地,老板们该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一带受到倭寇的滋扰,朝廷下旨要求戚继光组建一支新军,抵抗倭寇。
公元1559年,戚继光亲自到义乌、永康等地,招募了4000多名新兵,并对他们进行训练。
戚继光按士兵的年龄、身材、体质分为不同的队伍,并授予不同的兵器,让士兵们身穿重甲、脚裹沙袋,锻炼体力、手力、脚力。
在对抗倭寇方面,戚继光根据江浙沿海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造了“鸳鸯阵法”、“两仪阵法”、“三才阵法”和“小三才阵法”。
这些阵法,通过不同的兵力和长短兵器结合,变化无穷,显示出了无穷的威力。
在军纪上,戚继光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全军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夺”,违者严加惩处。
而对于那些立有战功的将士,戚继光论功行赏,把他们提拔到重要职位上来。
戚继光的“新军”组建不久,倭寇又来骚扰。戚继光带领新军与倭寇交战九次,九战九捷。
倭寇眼见打不过,便逃离浙江,转而滋扰福建、广东沿海。
戚继光又带领新军转战福建、广东。在广东歼敌2000多人,连破倭寇的营寨60多座,并将福建的倭寇全部驱逐。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戚继光的“新军”称为“戚家军”。
《孙子兵法》说:“士兵是否训练有素,是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之一”。戚继光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与倭寇的对抗中,屡战屡胜。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
无论你是公司的管理者,还是自己做老板,在大概率上,你手下的员工就像最开始的“戚家军”一样,大多数都是学历不高不低、能力不大不小的。
你带领着这样的手下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拼杀,赢的概率会大吗?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像戚继光一样,学会《孙子兵法》所说的“将良莠不齐的士兵训练成精兵”。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拥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顶尖人才就那么一小部分,还被别的顶尖团队给吸纳了。
在这个时候,了解手下员工的特点、注意发现潜在人才,并把他们训练成你的得力干将,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手段——既然吸纳不了顶尖人才,就自己创造顶尖人才。
《孙子兵法》认为:想要在战场上获胜,训练有素的士兵是必不可少的。而训练有素则来源于正确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士兵,才能实现战场上的训练有素。
把《孙子兵法》的这个思想借鉴到当今的职场和商场中,就是要求团队管理者在正确识人、选人、用人的同时,还要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
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在天赋和能力上都是不相上下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些特长,甚至连员工自己都没有发现。
而你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为了赢得业绩、创造利润,就必须按照《孙子兵法》的思想,发现员工擅长的领域,并结合他们的特点,精心培养他们。
在这个“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的时代——作为用人的管理者,你就是那个“伯乐”,如果“千里马”们都被别的伯乐牵走了,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把手下的“普通马”,训练成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