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份冻结、监管紧盯、连年亏损
力帆股份,曾经的重庆"摩帮"巨头,可能已经沦为一家毫无核心竞争力,靠找风口、玩概念、赌运气为生的公司。
如今的力帆,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只能靠卖资产保住不被ST。
然而,六月份子公司的债务违约再度把力帆推上风口浪尖,证监会连发两封问询函,询问债务情况、前次募集资金实际去向。力帆也有意思,收到函的当天发布公告——永久补流。
昔日"摩帮"巨头,如今过的都不太好。造出第一辆民用摩托车的嘉陵集团已被冠上ST之名寻求卖壳;叱咤风云的宗申动力股价十年无增长;而表面风光的力帆股份,内里危机也在股权司法冻结中浮出水面。
话题还要从晚清说起。
晚清赫赫有名的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龙华有一处分局,时局变换下,这一分局已内迁至重庆,并改名为嘉陵集团。80年代初,"以军养民"方针出台,第一台民用摩托车自嘉陵出厂,此后重庆摩托车企业如雨后春笋,重庆摩帮自此诞生!
1996年,摩托车市场竞争加剧,嘉陵集团率先掀起价格战;1999年,"禁摩令"发布,摩帮转战越南,第二年大打出手,价格战越发惨烈。随着嘉陵陷入亏损,重庆摩帮在低端制造中越陷越深。
力帆就是这批企业中的一家。1992年,创始人尹明善创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轰达"是本田HONDA的音译,尹明善以HONGDA命名发动机,山寨之意明显,本田也是自然将之告上法庭。
后来改名为力帆的轰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功:八年寒窗无人问,一球成名天下闻。1999年,竞争对手冠名的足球俱乐部"重庆隆鑫"在越南夺冠,隆鑫在越南家喻户晓;2000年,力帆出手5580万元买下"重庆隆鑫",改名"重庆力帆",夺冠中国足协杯,力帆声名鹊起。
然而,在"禁摩令"的大趋势下,"摩帮"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2003年,力帆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改名重庆力帆汽车,正式进入造车行业。三年后,力帆520上市,全年销量只有1万辆,同年上市的比亚迪F3则是超过10万辆。
自主造车失败后,力帆便开始了低成本山寨模式,力帆320山寨MINI,力帆620山寨宝马3系,力帆x80山寨丰田汉兰达……
2007年开始,力帆牌汽车产销量连年增长,势头良好。同时,力帆逐步将汽车业务重心转向了俄罗斯、阿塞拜疆、缅甸、伊朗、埃塞俄比亚等海外市场。
力帆通过外销在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但这也使力帆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彻底抬不起头来。最近五年,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从品质到技术到外观到品牌,力帆已经被国产品牌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2013年开始,力帆传统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开始下滑,逐步陷入亏损。最近两年,经销商维权事件不断,力帆品牌在国内基本销声匿迹……
2015年,力帆发布了《关于发布新能源战略规划的报告》,提出了i.Blue 1.0智蓝战略,新能源车目标销量50万台,最终构建"互联网+、智能汽车、能源互联网"于一体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资本市场闻风而动,招商、海通、渤海、西南四大券商纷纷出具深度研报,新财富榜上有名的分析师极力推荐,公司股价也逆势大涨。
不知道力帆是否把所有事儿都想的太简单,燃油车底子尚且单薄,新能源车说造就造,还不用尽全力,2015-2018年,力帆投资99亿元,披露了77亿,其中投向新能源车的只有24亿!
这24个亿中,真正用来造车和卖车的只有11个亿,打水漂的有11个亿,剩下的都去搞融资租赁之类的了,这里按下不表,后面细说。
这里要吐槽一句,近四年来,有将近19个亿的资金投向了金融业务,其中4.4个亿参股银行、保理公司,3.3个亿做了融资租赁、10.78个亿投了集团的财务公司。猛拍君书读的少,只是疑惑车这么好造吗?力帆为何如此之多的资金投向金融业务?
01 力帆的造车之路
2014年,力帆与河南济源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正式开启了新能源车之路。计划投资22亿元,一期3亿元1万辆/年,二期19亿元10万辆/年,建设新能源车产线。
2015年,投资1亿元参股山东恒宇20%股权,让其为力帆建立汽车动力锂电池生产线。恒宇新能源母公司是做轮胎的,而恒宇自身在2014年收入不到200万,利润-1756万元。
2015年5月,力帆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资62亿元,15.48亿投锂电池,6.84亿投电机电控,4.5亿投新能源汽车变速器……俨然要做掉新能源汽车所有关键零配件。
2016年2月,尚未募资成功的力帆,向子公司万光新能源增资9.2亿元,60亿瓦时锂电芯项目似乎要直接启动。
2016年,力帆骗补东窗事发,财政部、工信部接连发文,对其用不合格产品骗取补贴事件给予处罚,取消力帆补贴,同时不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力帆被判了死刑。
骗补事件揭了力帆的老底儿。但事情其实早就昭然若揭,毫无技术的力帆,投资建设总装厂,再找一家濒临破产的锂电池厂家供应电池,半抄半创的就开始造车,怎么会是认真做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哪有那么简单,电芯、电池、电机、电控、变速器,投资几个亿,量产30万台,然后就拥有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这不禁让猛拍君想到了力帆燃油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来源,请全球四大发动机咨询公司来咨询一下,就造出了自家发动机……
大家都不傻,投资机构更是门儿清,2015年定增方案过会后,投资人无一认购,最终过期作废,2018年的定增方案也再次流产……而力帆至今仍在为锂电芯项目筹措资金,只不过规模已缩减为16亿瓦时。
02 玄而又玄的i.Blue智蓝战略
猛拍君给大家画了一张图,方便读懂玄而又玄的战略。
尹明善的家族企业叫力帆控股,力帆股份只是力帆控股的一个上市平台。力帆控股旗下有一家独角兽,叫做盼达用车,与共享单车类似,它的商业模式是共享(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与单车不同,它需要充电,而充电费时费地儿,于是力帆不知受谁的指点找到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建立"能源站",新能源车开进来,直接用3分钟给你换一块电池,装上就走,换下的电池统一充电、质检。
然后再用物联网实现远程预订、手机解锁、随时还车等功能,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完美的新能源车分时租赁、长租短租服务。
商业模式看起来很美好,然而经不起推敲。
我们算一笔账,根据力帆的公告,目前盼达用车每小时收费19元,平均每辆车每日可租赁7个小时,则每辆车年收入48545元。根据核算,每辆车的年成本为47813元。
也就是所,一辆车一年只能盈利700元!一个城市2000辆车,年利润最多146万元!对上市公司毫无意义,对投资方也毫无意义!
从公开信息看,盼达A轮两年仍未融到,目前融到的资只有力帆股份投的1575万元。网上无法退押金的声音不绝于耳,盼达用车大概率已经陷入僵局。
而移峰能源的技术方案猛拍君曾在韩国专家的口中听过,技术路线上大概可行,但问题在于移峰能源的业务很难实现向其它品牌的新能源车开放,目前只能针对盼达用车开展,如果盼达无法发展,移峰的未来大概率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无线绿洲的并购更是"事出异常",按猛拍君理解,车联网技术门槛相对不高,而力帆却选择以3亿元购买一家资不抵债的企业,其中超过2亿元进了无线绿洲创始人陈卫的口袋,随后陈卫进入力帆股份担任了副董事长。
无线绿洲净资产为-686万元,净损失439万元,力帆以3亿对价现金收购100%股权。
猛拍君不敢对"抽屉协议"妄加揣测,但事出异常必有妖,2亿现金引入人才怕是天价!而且根据公开资料,陈卫是SCDMA/McWiLL 无线通信技术的创始人,TD-SCDMA应用的主要推广人。对通信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SCDMA是怎么回事儿,TD-SCDMA的推广应用本质上是政治任务,并没有真正的成绩可言。
退一步讲,作为一家共享汽车公司,首席科学家应该是电动车专家、AI专家,一位通信专家,为什么值2亿元?
电动车眼看要黄,力帆股份又打起了氢能源车的主意。今年与泰歌氢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泰歌提供燃料电池系统,由力帆提供裸车和子系统,双方进行整车测试。测试成功后,力帆提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OEM,直接通过力帆的渠道销货。
令猛拍君惊讶的是,力帆股份股价连拉5个涨停!但随即又跌回了谷底,小散怕是又被割了一回韭菜!
力帆股份一手还在为16亿瓦时锂电池电芯项目募集资金,一手将重庆力帆汽车卖掉后还要用75亿元投建新的汽车生产基地,还要以第三只手做氢燃料电池汽车?
而从账面来看,公司的债务压力已经十分巨大,流动负债高达187.8亿元,占总资产的2/3,同时,流动负债中超过一半都是短期借款。而且大股东力帆控股股权质押率高达95%,且全部股权均被司法冻结。
同时,公司的现金流已经无法维持平衡,2017、2018两年筹资性现金流已经为负,投资性现金流纯靠出售资产维持,2018年靠出售土地及力帆汽车股权,获取了超过25亿的现金流入。
这还只是资金的问题,力帆股份的背后是力帆控股或尹明善的家族,而高层几乎是清一色的家族成员。尹明善的第二任妻子掌控财务大权,副董事长则是尹明善的侄女婿,掌管力帆体系多家企业的董事是其小舅子,前妻之子和现任夫人的女儿也分别掌管了力帆体系的部分业务。
因人事问题导致的管理层频繁更换、新能源车型难产、利益输送问题也是时有爆出。只是力帆控股体系庞大,信息不公开,猛拍君也无从知晓。
猛拍君不知道尹明善家族经营力帆股份是赚是赔,但是从力帆股份这家上市公司角度讲,只能说是一声叹息。债务压顶,ST隐忧,证监会盯紧,故事破产,力帆股份,要如何收场?
➡ 免责条款
本文谈论的股票仅是个人根据公开信息对股票的判断,同时也不明确这些个股的买卖建议,据此买入,后果自负。
➡ 转载声明
禁止转载,且从未授权任何人转载文章。如若转载,请申请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