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化县齐溪镇的钱江源森林公园,是浙、皖、赣三省交界之处,被列入省十大“最美公路”的205国道穿钱江源而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山修路架桥时,东阳的工匠们是其中一支主要力量。
开化县政协原副主席、东阳人金学余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年过八旬的金学余,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开化工作。当时,开化县正迎来大开发,大量东阳工匠涌入这片群山连绵、植被繁茂的土地。
“开化建筑公司,东阳籍员工曾经占到90%。”金学余说,做石匠、炮工、泥水工,修路、建房,东阳人为当地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4年前后,因当地修建水库后水位将提升,横穿钱江源的公路需要修建几座高墩公路桥,其中江源桥(一号桥)设计桥面距桥墩底部46.5米。这样高的桥,在当时来说,修建难度很大。有人提出请东阳的工程队来做,于是,在建设指挥部任职的金学余就成了牵线人。
“我记得是来自罗屏的工程队,负责人叫张尚位,还有一位年轻人叫楼敏生,他父亲是手艺很好的石匠。”时隔三十多年,金学余仍然记得当年工匠的名字。
上周六,在金学余的指引下,我们驱车找到了钱江源205国道江源桥。这是一座石拱公路桥,宽七八米,单孔跨度很大,而桥墩大部分被库水淹没。
当初修这座桥时,采用了夹合木拱架。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以节省大量的木材,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要在40多米高的木拱架上施工,首先要克服的是恐惧心理。而且,石头都是当地开采的花岗岩,又硬又重,要从墩底往上垒40多米……但是,东阳工匠敢于挑战困难,而且实践证明,这些困难东阳工匠都能克服。”金学余笑着回忆道。
站在江源桥边,一位村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说:前几天,一位自称是大桥建设者的东阳人来过这里。
这位东阳人会是谁呢?记者回东阳后,辗转联系上了楼敏生。听到“江源桥”三个字,楼敏生马上说:“我前几天刚去过。”
8月初,楼敏生带妻子、外孙女从黄山游玩回来,特意到江源桥看了看。旧地重游,他感慨万千:“当初,我带着妻女在这里修桥,女儿那时才四五岁,如今孙女都十多岁了。”
楼敏生说,当初他是建桥施工总负责,100多名东阳工匠分成5个班组参与大桥修建,大家住的是工棚,条件艰苦,但齐心协力,用两年左右时间,修好了这座钱江源第一高桥。
楼敏生的父亲楼志忠,也就是金学余说的那位名石匠,已经仙逝多年。但是,当年他们修建的这座公路桥如今仍然在使用。桥面上,每天车来车往,在方便开化交通的同时,见证着东阳帮的工匠精神。
这座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金老伍自己制作的
上周六,我们一行来到开化寻访东阳籍工匠的足迹。听说开化建筑公司曾经有90%的员工是东阳人,于是特地去了开化建筑公司的老宿舍楼。
敲了四五户人家的门,结果都不是东阳人。几位住户都说,这里确实是开化建筑公司的老宿舍楼,但是原来的住户几乎都已经迁出去住了。
寻找东阳人无果,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这时,一路开车送我们的金先生却给了我们一个意外之喜——他爸爸就是从东阳来的匠人。
“我父亲十几岁就来开化了,今年74岁,因为住在城里不习惯,目前在农村居住。”金先生说。
于是,我们决定采访金先生的父亲。
沿着漂亮的公路,我们驱车来到了池淮镇玉坑村毛家自然村。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非常宁静,周围山清水秀。
金老伍,就住在这个村里。听说我们是东阳来的,这位朴实的老人用一口地道的东阳话招呼我们。虽然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生活了将近一个甲子,但乡音未改。
金老伍17岁就离开东阳老家南马镇泉府村。那是1961年,大量新安江移民居住在开化的乡村。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移民当时还是居住在简易的木棚里。移民们建房需要工匠,有关方面到百工之乡东阳招工,于是,当时还是叫金学伍的17岁少年应招来到了开化县,而且把户口也随迁了过来。
“那时候年纪轻,一开始是做粗工。”金老伍回忆说,同来的东阳人有七八位在一起干活,有的做石匠,有的做木匠,还有的做泥水匠。金老伍边做边学,后来就成了当地人口口相称的“金师傅”。
1970年,金老伍在毛家自然村落户,并娶妻生子。这中间,金老伍还当过烧窑工,做砖瓦的手艺,也是无师自通。老人说,他现在住的四间泥瓦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用砖瓦都是他自己烧制的。
在当地人眼中,金老伍是建房修桥的好手。村民家中建房,要来请这位“金师傅”;村口建桥,要请这位“金师傅”来主持施工;砖窑重新启用,也硬拉他去把关……
“同村人建房,请我去做,大多是义务工,相互帮助嘛。”金老伍说。57年光阴,他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村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文/胡剑文 图/孙振华)
朱根木、朱根元和金鹤
时隔半世纪,开化十里川村村民仍想着这三位东阳人
老一辈东阳建筑师傅在外面有多吃香?
上周六下午,我们在开化县长虹乡十里川村蛟峰自然村算是见识到了。
当我们向村民问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他们造房子的东阳歌山镇人朱根木和朱根元两兄弟时,竟然引起绝大多数村民的集体回忆。
这个只有20余户村民的小村,聊起东阳人就像是聊起亲戚般热情。
50年前,东阳人造的房子依旧完好。
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朱根木和朱根元两兄弟带着徒弟十余人到长虹乡造房子。因为肯吃苦、人品好、技术优,当时十里川村七成以上的房子都由朱氏兄弟建造。
“总共有140多幢吧。像我们蛟峰自然村,当时只有13户人家,但其中11户都是交给朱氏兄弟造的。”今年65岁的蛟峰村村民程顺根说。
说起东阳人,大家有聊不完的话题。
朱根木和朱根元到蛟峰村时,程顺根只有15岁。当时他家是一幢有着天井,面积达270多平方米的老宅。朱氏兄弟到村里造房子时,借用了他们家的房屋摆放木料和工具。于是,年纪尚小的程顺根天天能在家里看着从东阳来的这帮造木房的木匠干活。
“虽然没有直接向他们学习过木匠技术,但是我却对木匠手艺很感兴趣,通过自己摸索木匠工具,再加上观察朱氏兄弟干活,我也算是入了木匠的门道。”如今是水坝工程师的程顺根笑着说,他当年结婚时的八仙桌、大衣橱、五斗柜等家具,都是自己亲手制作而成。
村民程安新家里的房子是村里唯一一幢未拆除、由朱氏兄弟建造的泥墙木结构房子。虽然快过去了五十年,除了屋顶瓦片略有损坏外,屋中内饰在灯光照耀下依旧闪着木头特有的光芒。
程炳根期待着与金鹤的再度相见。
今年52岁的余益英从隔壁的余村畈嫁进来,当听说我们在讨论朱氏兄弟时,她立马兴奋地加入了聊天的话题:“他们俩当时还住我家呢!我们家的房子也是他们造的,而在房子造好后第九年,我才出生在他们造的房子里!”
余益英接着说,我前些年去过东阳,还到他们家玩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很好客,我们就像两地的亲戚一样。
聊到此,没想到村里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朱氏兄弟,甚至有不少人还去过东阳,找过朱氏兄弟。村民程小富说,十多年前去过东阳,到他们家玩过,还在东阳学过手艺,他们人真的很好,帮助过他很多事情。
蛟峰现貌
在更多的交谈中,我们还了解到,除了朱氏兄弟外,当时还有个叫金鹤的东阳人一直跟在朱氏兄弟旁学造房子,十里川村也有不少房子出自他手。
今年71岁的程炳根说,他和金鹤是很好的朋友,金鹤比他大三四岁,家里的老房子就是金鹤所造,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到金鹤家游玩。
“就在今天早上,我突然想到了金鹤,还想去东阳再看看他呢!我知道他是歌山镇尚侃村人。”程炳根在知道了我们来意后说,“从那以后,我就失去了和他的联系。这是我的手机号码15757057991,你们能否帮我联系他,若我和他联系上了,还要去东阳看他!
“今年年初,我刚回过东阳,参加了师傅李松昌的‘李氏同师会’30年纪念活动。”上周六,得知我们从东阳而来,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开化县胡艺宝木雕工作室主人胡兴财如见到老乡般,热情地介绍了他在东阳的学艺之路。
今年45岁的胡兴财是开化县芹阳办事处山甸村人,由于小时候得了中耳炎,导致他双耳失聪,成了一名听力残疾人。
小时候的胡兴财就展示出了木雕天赋。那时,他给寺庙里雕刻佛像,只是看了几集电视剧《西游记》,就能把观音菩萨雕刻出来。“当时雕刻一个观音像能得到10元钱呢。”胡兴财回忆说。
1991年,有人告诉他东阳的木雕水平高,他跟家人提出要去学木雕。可父母并不同意,因为他听力不好,不放心他出远门。但胡兴财已经下定了决心,就给家里写了个字条,偷偷拿了50元钱,一人前往东阳打拼。
“当时看到艺海路上一条街都是木雕店和木雕厂,就觉得来对了地方。”胡兴财说,可他不知道去哪里学,只好先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没钱,他晚上只能睡在桥洞里。
后来,他认识了东阳本地人,才知道东阳木雕技校的水平最高,他想要学就找水平最高的地方学。但当时没人推荐的他,根本进不了这所木雕界的高等学府。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兴财进入了飞龙木雕厂做学徒。当时该厂厂长李松昌看他有雕刻悟性,雕工也精细,于是收他为徒,还把整块板材交给他雕,并让他做打坯的工活。这是李松昌觉得他有潜力,特意要培养他。
1994年,在李松昌推荐下,胡兴财终于如愿以偿,迈进了心中的“圣殿”——东阳木雕技校学习木雕雕刻技术。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他的刀工日渐娴熟。1997年毕业后,他先后辗转东阳、福建、广东等地拜师学艺,雕刻技艺也有了很大提升。
胡兴财雕刻的作品结构精巧细腻,注重神情和气韵,突出新、奇、活,且鉴赏性强,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如《百子迎宾》、《万马奔腾》、《清明上河图》、《历代文人图》、《八十七洞神仙图》、《八仙过海》等作品,取材于古典名著,人物众多,气势恢宏,既不失真实,又有创新,让人百看不厌。
多年来,身残志坚的胡兴财靠着木雕技艺,获得了不少荣誉。1997年,他被授予首届“金华市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02年,开化县残联推荐他参加省首届残联人职业技能比赛,现场雕刻拿了第二名;2003年,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残联人职业技能比赛,拿到第八名,其作品《非洲少女》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2009年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11年入选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特艺表演“能工巧匠”;2013年被授予“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没有东阳木雕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胡兴财说,木雕艺术是他的毕生追求,他也梦想组建一个残疾人自己的工艺美术团队,让更多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优秀残疾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文/张耀 图/陈林旭 孙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