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瑜1,陈璐2,郭良实1,穆瑞凤1,许俊1,王珺英1/文
陈池瑜教授
“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美术学科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随着国家将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亦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升级激发了美术研究的热情,知名美术学教授、专家出版专著,完成国家艺术学项目,同时近年毕业的美术学博士成为美术研究的生力军,他们修订出版博士论文,其研究专题有一定深度。“十二五”规划期间在美术史、美术理论、现当代美术研究及美术批评、书法艺术史论等方面,均出版了若干专著,取得积极的科研成果,推进了美术学科的理论研究。
美术史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从汉魏六朝开始,书史画史就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发展。20世纪初以来,现代形态的美术史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美术史不仅是美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我国在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均有大量珍品遗迹留存,并不断有考古新发现,这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近年美术史研究队伍有所扩大,除美术史专业研究人员外,亦有历史学、考古学专家及博士参与美术史研究,显示美术史学科发展的兴旺景象。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以前,美术史研究一般重点放在古代,但近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亦成为热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也成为“十二五”期间美术史研究的亮点。冯远、陈瑞林主编两卷本《20世纪中国艺术》201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面梳理20世纪中国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由冯远撰写前言,陈瑞林撰写第一章“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二章“20世纪中国造型艺术”,戴嘉枋、冯双白、贾磊磊、何玉人、陈樱等分别撰写20世纪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部分,揭示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论评艺术革命、艺术与抗战、新中国艺术与社会主义建设、现实主义艺术、改革开放以来艺术风格多样化发展等内容,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与成就的力作。潘耀昌、李超分别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年度项目,潘耀昌出版项目成果《中国水彩画观念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年),该成果对水彩画的观念与技法传播到中国后,20世纪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分别对民国时期水彩画、新中国初期水彩画,“文革”时期水彩画及80年代以来的水彩画,以及香港、澳门、台湾水彩画的创作特点和代表画家进行深入探讨,是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水彩画史。李超的项目成果《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从中西文化交流史角度,在西画东渐背景下,对西方画家移居中国后从事美术创作活动进行研究,分为北方宫廷效应、南方口岸路线、东部都市传播三篇,对艺术移民身份、创作地域及创作成就进行探讨,填补了这一领域缺项。刘曦林《20世纪中国画史》,是一部较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及创作成就的力作。作者长期在中国美术馆做理论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对相关问题有深入思考和心得,该书201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探讨新文化运动与美术革命、国画改良思潮,海派与南方画家群、京派与北方画家群、岭南画派与广东画家群、新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对代表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等人作了专门研究,并对海外华人与港澳台画家的创作成果进行探讨,附图近千幅,该书获第二届中国美术理论奖一等奖。臧杰著《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新星出版社,2011年),对20世纪30年代初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发起的中国现代主义流派决澜社的艺术观念、创作主张、举办画展及画家个人创作成就等进行了探讨,揭示决澜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201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分中国画史、油画史、版画史、宣传画史、漫画史、儿童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美术理论史等12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和各画种的成就。邹跃进、邹建林著《百年中国美术史》,内容为1900年至2000年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注重探讨美术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关系。另有吕澎著《中国当代美术史》,主要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国画、油画和新的美术实验,吕澎还著有《中国现代美术史》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龙红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与廖科合编),2011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年谱形式记录1937年1月至1945年9月期间重庆作为中华民国陪都,在抗日战争中书画艺术创作、展览、评论等活动,对民国美术史研究有参考价值。孔令伟、吕澎主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201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提供参考文献。
在现当代画家及画种专题研究方面也在不断深化,出版相关专著。李昌菊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201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该书对新中国17年油画民族化问题深入研究,总结油画民族化的成果,揭示其与国家文化方针、政治道路的关系,探讨中国油画民族化的理论、创作成就和实践经验,是油画民族化研究的可喜成果。董希文曾创作《开国大典》等著名油画作品,是新中国油画创作的突出代表。王伯勋著《油画中国风——董希文艺术思想源流与实践》,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董希文的油画创作思想和创作成就以及董希文对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贡献、对董希文油画中国风形成的过程和影响等问题,做了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杜龙琪《20世纪中国情结性绘画研究》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20世纪中国油画、国画中的情结性这一问题进行专门探讨。由陈星主编《丰子恺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2012年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杭州师范大学弘一法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节丰子恺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深化了丰子恺艺术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张光宇是民国时期漫画泰斗,是中国现代装饰绘画的开拓者,曾创作设计《西游漫记》《大闹天宫》著名漫画作品,影响深广。唐薇、黄大刚主编《瞻望张光宇:回忆与研究》201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唐薇、李大均策划,并于2012年4月在北京百雅轩798艺术中心举办“张光宇艺术回顾展”。《瞻望张光宇》一书,收录夏衍、叶浅予、张仃、黄苗子、丁悚、吴祖光、廖冰兄、华君武、王世襄、胡考、黄永玉等人回忆和研究张光宇及其艺术的文章,是研究张光宇的重要文集。该书是唐薇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之一。杨坤秉、杨高钰著《翰墨丹青铸汉魂:武汉已故书画家》2011年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对20世纪活跃在武汉地区的70位书画家的生平事迹、艺术活动、创作成绩等进行研究评论,对研究武汉地区现代书画史有参考价值。由杭间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编辑的“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思想丛书”,具体由唐薇、小军、郭秋慧、张黎、滕小铂、雷子人、展梦夏、顾浩、孙媛媛、周媛媛、廖延彦、王丽丹、高路等人编的第一辑张光宇、陈叔亮、庞薰琹、雷圭元、张仃、尚爱松、吴劳、郑可、吴达志、王家树、丘陵、田自秉、吴冠中、何燕明、黄能馥、常莎娜、奚静之等人的文集,2011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第二辑由李当岐和苏丹主编,2013年出版,收录袁迈、白雪石、祝大年、奚小彭、李绵璐、潘昌候、叶喆民、陈若菊、陈汉民、袁运甫、乔十光、杨永善的文集。该丛书收录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家及史论家的论文,梳理该校的学术思想,对现当代美术史及设计史和艺术思想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十二五”期间,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在专题研究和断代史研究方面,产生了一批较为重要的成果。方闻著《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方闻出版《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之后的另一部力作,从唐代人物画、北宋宏伟山水画、文人士大夫艺术、宫廷绘画到南宋抒情绘画,从释道画到元代文人画,作者都作了深入剖析,提出若干新的观点,认为宋画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旨,元画则标志着这种客观再现的终结,元画的真正主旨是艺术家对其所生活世界的内在反映。他还认为用书法在元画上题诗,文字、图像与书法之间的多重关系构成了一种新型艺术的基础,这使得图画与思想、具象与抽象都浑然融为一体。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元明清十六位画家黄公塑、倪瓒、沈周、唐寅、文征明、徐渭、董其昌、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等,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进行分析评论,探讨文人画观与艺术精神,提出独特见解。在古代画家个案研究中,张卉的《龚贤艺术研究》2015年7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新材料的发现,研究龚贤画学核心的墨法思想、艺术教育思想、佛门问题。《自书诗稿》对所见绘画问题、交游行为以及龚贤的绘画特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了新见解。赵晶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的论文《明代画院研究》,修订后2014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历史学角度对明代画院的发展历史和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内容包括明代画院的管理机构、工作场所、宫廷画家的选拔与官职、人数,作品收藏等内容,深化了明代画院的研究,特别是从史学文献中补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出版的博士论文还有:2013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邱才桢的《黄山图:17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与观念》、刘婕的《唐代花鸟画研究》,中华书局出版了谈晟广的《浮玉山居:宋元画史演变脉络中的钱选》等。邱才桢的专著从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与绘画史交融的角度,考察徽州及江南地区画家对黄山形象这一题材的描绘及其相关的观念问题。刘婕的专著对唐代花鸟画的成就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从卷轴画扩大到壁画、织物、金银器、铜镜、瓷器、石刻、屏风中的花鸟画创作及特点,并从知识角度研究唐代动植物绘画题材的拓展与原因,深化了唐代花鸟的研究。谈晟广的专著对钱选早期作品的宫廷趣味、钱选入元后作品的风格特征、宋元时代董元图式的流传等问题进行探讨。阴澍雨著《赵之谦花鸟画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对赵之谦存世花鸟画作品的风格特征、绘画语言、成就影响、艺术渊源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花鸟画的创作规律及赵之谦对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影响。徐培晨、王菡薇合著《生机与雅意:中国花鸟画的世界》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著作认为无论工笔花鸟画还是水墨花鸟画,都充满了生机、生趣和生意,其形象背后包含“雅意”和隐喻,对花鸟画本质特点进行新的阐释。徐晓庚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承与演变》,2012年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产生,到唐五代两宋山水画之盛期,再到元明二代山水画的嬗变,考察古代山水画产生发展规律和代表画家的主要作品,提出若干独到见解。徐建融著《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是断代美术史研究的新成果。巫鸿、李清泉著《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2013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该著对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等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附录吴玉贵、罗世平相关论文。巫鸿、郑岩主编丛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收录杨泓《中国古代壁画略说》、郑岩《逝者的“面具”》、贺西林《汉画阴阳主神考》、徐润庆《从沙岭壁画墓看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美术》、倪克鲁《亚洲视野中的秦兵马俑》等文章。王嵘《西域艺术史》,内容包括西域地区原始时期的艺术、佛教时期的艺术、伊斯兰时期的艺术,对西域地区石雕、岩画、壁画等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
张建宇《枕带林泉: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2015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苏州园林中的宅第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住宅建筑和园林共同构成的居住形式,梳理宅园关系的流变和构成关系,提出宅第园林的三种内在属性,即实用性、游观性和礼制性,是古典园林建筑理论的新成果。李溪出版的《内外之间》从空间、主体身份、图像以及用法之间的互动关系,诠释出屏风这一位于“内外之间”的小物身上所呈现出唐宋时期的艺术与文化的转型,并由此探讨空间与身份的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以及物质文化的发展。赵权利的《中国文房四宝小史》2015年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进行专门探讨,是一部中国画工具简史。
在中国图像史专题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黄雅峰的国家艺术科学项目成果《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2011年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该成果用西方图像学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对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的图像传统、形象特征,线的运用、装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并提示其所刻动物形象蕴涵的生命力和汉代人的阴阳观念,是汉画像石、画像砖研究的新的较重要的学术成果。朱存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汉画像之美——中国汉画像与传统审美观念研究》,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著从现代艺术理论出发对汉画像中所表现的汉人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汉画像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观点。该著2012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练春海的《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201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对汉代器物图像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熏炉图像、枭形物像、铜镜图纹、铺首图像、玉璧图像、兵器图像、神鼎图像等,并对器物中包含的信仰、器以载道、事死如生的观念进行有意义的探讨。此著是朱存明主持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的汉代艺术研究成果之一。练春海还出版了《汉代车马图像研究》一书。201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胡绍宗的专著《中国早期制像艺术》,是湖北省文化厅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该书从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角度,对先秦至汉代的神话图像、文字图像、玉器、青铜器、帛画、壁画中的人物图像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人物图像的叙事动态与情节,图像的结构与程序等进行新的分析,提出新的观点。黄厚明著《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图式与功能——以饕餮纹为中心》,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丛书之一。该书推演和重建商周青铜器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功能,从图像研究的维度梳理商周青铜器主题纹样——饕餮纹的图式渊源及风格变迁。
部分美术史研究学者,在“十二五”期间将研究论文整理成美术史论文集出版。郑岩出版了《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选录作者18篇论文,内容包括古代墓葬艺术、佛教与建筑、民俗与艺术、学术史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郑岩的另一本文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对汉唐墓葬从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品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这些艺术品包含的生死观念、生命价值观念以及造型手法和艺术语言特点,认为在幽暗的墓葬中闪耀着中国艺术史的特有光芒。该著作获第二届中国美术理论奖二等奖。作者曾任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其著作是从历史考古学转向美术史研究的代表成果,也是近年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新趋向。2012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福顺《美术史求索录》,收录作者有关古代名家名作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岩画研究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朱万章著《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201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为例探讨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的关联,既有对具体作品和书画家的个案研究,也有对某一时期美术现象和特色的宏观分析。该书作者以长期在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的经历,对书画鉴藏中的款识、鉴藏源流、个案分析及美术鉴藏史学探索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美术史方法上作了新的探讨。他的另一部文集《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2014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30篇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的文章,对浙派、吴门书家、宫廷画家、明末清初书画等,以及区域美术史研究与书画鉴藏,注重将书画家和作品研究同文化背景研究结合起来是此著的特点。中国美术学院编《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收录王伯敏代表性的美术史研究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倪志云主编《古法书名画祛除鉴藏款印恢复原貌研究论集》,2012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和北京东方博古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古代书画名作在高仿真复制中,用高科技除掉后人题款印章等内容,试图还原画面面貌,清除画面“污染”,并将祛除款印后的复制原样和留有款印的复制现存作品作对比展出和研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该文集收录这项工作的论文,对古书画研究有新的启示。李向民的中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中国美术经济史》,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经济史和美术史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美术发展同时代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考察,理清美术发展同经济的关系。
此外,有关美术史专题研讨会和美术史年会论文集出版,亦是美术史学者围绕会议专题所取得的新的学术成果。由中国国家画院和河南省委宣传部于2012年12月8日在河南济源召开“荆浩国际学术论坛”,出版了《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文献集论文集》(张晓凌主编),对五代北派山水画大师荆浩的山水画及绘画思想、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专题研讨,收录论文有薛永年《〈笔法记〉的理论成就》、陈绶祥《荆浩在国画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陈池瑜《荆浩〈笔法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任道斌《略论宋、元、明之代画评中的荆浩》、林木《从荆浩〈笔法记〉看中国山水画精神》、张惠明《荆浩的〈匡庐图〉与北方派山水画样式及其影响》、德国美术史家彼埃塔·赖芬施德《纪念碑、崇高、当代性——论荆浩的自然观》等。此外,贾涛出版专著《荆浩及其艺术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对荆浩的生平、籍贯,荆浩绘画艺术成就及山水画理论等进行新的研究,该成果是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由陈平主编的《美术史与世界性的构建——中国第四届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论文·纪实》,2011年由上海大学出版。内容分为“世界性与跨文化研究”、“世界性与视觉艺术研究”、“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等六个方面,是2010年在上海大学召开的第四届美术史年会的优秀论文选集。第五届美术史学年会2011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会议成果收入樊波主编的丛刊《美术学研究》第2辑,即《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特辑》,2012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由刘伟冬、樊波撰写《卷首絮语》,收录35篇会议论文和发言稿件,反映高校美术史论研究的新成果。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编《贯穿与跨越:美术史的研究视域——第七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论文集》,2014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七届美术史年会于2013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召开,文集按会议专场分为古代美术研究、丝绸之路美术研究、近现代美术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美术史研究、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收录论文91篇,集中反映高校近年美术史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宗教艺术的研究,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对石窟艺术、道教佛教壁画及造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阮荣春、张同标著60万字《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2013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广泛收集中国佛教美术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多次实地考察佛教艺术遗迹,全面论述中国佛教艺术的传入和发展过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美术发展史专著,全书从追溯古印度佛教美术发展历程开始,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等六大板块进行论述,以汉传佛教美术为主体,以印度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贵霜、笈多、波罗三王朝)为中印对应的发展思路,重视本土化与创造性,揭示佛教美术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目前,阮荣春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的科研工作。李凇著《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201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两章,第一章“前道教美术”,探讨先秦至汉魏神仙形象和老子造像。第二章对南北朝至隋代的道教石刻进行研究,共附图493幅,是早期道教美术史研究的新成果。史宏蕾所承担的山西省艺术科学项目成果《神祗众相——山西水陆寺观壁画中的艺术与科学价值》,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山西现存十一殿水陆壁画中选取八殿,对唐五代、宋金及元明清时期山西部分寺观中以表现佛教仪式水陆法会为主旨的壁画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其中的图像式样、壁画内容、宗教特点、人文内涵,造型特征、服饰艺术、科技内容和民俗语言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水陆寺观壁画研究中的新的收获。张明远主持的全国艺术科学项目“山西辽金彩塑的考察与研究”的结项成果,以专著《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艺术研究》为书名,201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创建年代、彩塑题材样式与历史成因,以及大雄宝殿的修保护工作,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善化寺是辽金时期一座重要的华严密教寺院,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书认为大雄宝殿内所存33尊彩塑,是我国现在辽金之际雕塑艺术的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宗教价值。王中旭的《阴喜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201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对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期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莫高窟阴喜政窟做个案研究,提示吐蕃晚期艺术变革的相关问题,探讨此窟塑像和壁画新的图像样式及洞窟的性质和功能等,深化了相关问题的研究。2011年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汪小洋《中国宗教美术史料辑要》。赵声良等著《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从美术史的角度系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专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分为上下册。上册主要介绍十六国北朝时期各阶段敦煌石窟艺术的状况及特征,包括对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各时期敦煌石窟艺术进行细致的探究。下册分五章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进行专题研究。将早期敦煌石窟艺术分为石窟形制、佛教造像艺术、壁画艺术、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石窟中各类佛教艺术的源流、内容形式和特征,分析了中西文化融而未合的关系特征。最后,探讨敦煌石窟艺术与佛教信仰的关系,论述佛教思想在石窟艺术中的表现。该著展示了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及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探究了敦煌石窟艺术与同时代中原主流美术之间的关系。王健林、朱英荣《龟兹佛教艺术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对龟兹佛教艺术的成就和发展史进行专题研究。白文《关中隋唐佛教艺术研究》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深入探讨关中佛教艺术的形成,关中隋唐石窟艺术、佛塔与图像艺术、石刻造像艺术等。此外,李静杰运用样式学方法研究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演变规律,发表有关佛教雕塑艺术长篇系列论文,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以通史教材形式编著的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亦有不少著作出版,适应高等美术教育的需要和青年读者的需要。代表著作有单国强主编《中国美术史》,分为先秦至两汉、魏晋至随唐、五代至宋元、明清至近代四卷。龚产兴著《美术史话》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介绍了海上画派、岭南地区的中国画与岭南画派、扬州、京津地区的中国画、晚清的油画与贸易画、西洋画的引进与传播、美术学校的兴起等内容。黄宗贤著《中国美术史纲》、彭德著《中国美术史》、孙振华著《中国古代雕塑史》、傅舟著《中国美术史》、李彦锋著《中国美术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谭天编著《中国美术史新编》、谢丽君、李倍雷、赫云编著《中国美术史》、杨琪著《中国美术史十五讲》、赵力、贺西林主编《中国美术史》、张同标著《中国美术史》、宋玉成主编《中国美术史》、徐琛著《中国绘画史》、侯波著《简明中华美术史》、李豫闽等主编《中国美术史》、林木主编《中外美术史》、李昌菊主编《中外美术史》、刘芳等主编《中外美术史》、郑世华等主编《中外美术史》等,这些通史教材和专著有的也补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呈现新的见解。如林木主编的《中外美术史》,融合中外美术史为一体,以上古、中古、近古与现代为时间线索,把中国及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术作并列介绍,以呈现世界美术发展多样化的总格局,呈现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中独特的东方特征。
地域美术史研究是“十二五”规划期间美术史研究显著成果之一,出版多部专著。汉风、郝琮著《燕赵美术史》(科学出版社,2013年)是一部地城美术史,该书从史前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南北朝、随唐五代到辽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国,涵盖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及民间艺术,展示燕赵美术的辉煌成果,揭示燕赵美术和燕赵审美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贺万里、袁秋年著《扬州美术史话》(广陵书社,2014年),从汉代到新中国,勾勒扬州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龙纪峰著《云南壮族美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从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句町王国时期,士官、土司统治时期,到近现代,展示壮族美术发展历史。包括服饰、雕刻、版画、竹编、剪纸、漆器、金银器、陶器等内容。胡迅雷著《宁夏书画美术史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主要以现代当代为主,包括宁夏书画人物志略,宁夏书画美术教育与学校书画美术活动,宁夏书画美术团体及书画展览。帅民风著《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对马来西亚华人的美术教育、美术活动、美术刊物及美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拓展美术史研究新的领域。梁江《广东画坛见闻录》2011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印行。该书是作者记录、论评20余年广东画坛活动及画家的文稿结集,对广东当代美术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广东区域美术研究的积极成果,在广东美术界影响颇大。朱万章《东莞美术论稿》,2014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广东东莞金石书画的区域美术史论著,全书以广东东莞地区金石书画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专门论证、阐述古代东莞地区金石书画的源流、个案;下篇则以所涉东莞书画的近现代美术课题为研究对象。杨俊、蒙锡彭、王思民著《贵州水族艺术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该成果对贵州水族民间艺术、剪纸、服饰、石雕艺术进行专题研究。周明聪著《台湾书画史上的林家“三先生”——吕世宜、叶化成、谢琯樵之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对台湾书画家吕世宜、叶化成及谢琯樵的创作历程和书画成就及对台湾书画近代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还有何绵山著《闽台艺术论》一书出版。这些著作或补充新发现的美术史资料,或提出新的学术见解,或深化了所论地域的美术史研究,是“十二五”规划期间美术史研究的新收获,这些成果探讨地域文化和美术史的关系,扩展了美术史研究的领域。
此外,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也得以展开,2013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针对当前民族美术繁荣发展的现状,适时成立了民族美术艺委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殷会利担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在贵州黔南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美术发展论坛”,会议演讲的29篇论文收入由殷会利主编《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文集(第一集)》,2014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论文内容涵盖彝族、白族、畲族、侗族、瑶族、藏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维吾尔族、傣族等的美术研究,分为四个方面,即原生态民族美术、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民族美术教育、民族美术史,本次研讨会和出版的论文集,有力推进了民族美术研究。殷会利主编的《民族美术》期刊于2015年创刊出版。
外国美术史研究亦有新的收获。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2012由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此书140万字,资料翔实,是汉语写作的较全面的一部世界现代建筑艺术史,是探索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以及各国现代建筑风格与形式的佳作。刘平著《巴黎圣热尔曼·德·普雷修道院专题研究: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西方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对该修道院教堂建筑、雕刻发展史,抄经手稿装饰画等进行了研究。李黎阳《德国现代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从德国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开始论述,内容包括“一战”和战后危机时代的美术,达达主义、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美术,以及反现代艺术,“二战”后的艺术与新表现主义等,作者对德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规律和过程进行剖析和探讨。郭亮著《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东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明代地图绘制的特点、明代地图与山水画及水墨线描的关系,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绘画与地图中的科学因素、明代地图中的水纹及风景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深化了对科学与艺术、绘画与地图的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邵亦扬《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西方当代视觉艺术,讨论的问题有:形式与反形式、性别与身体、从殖民到跨文化、视觉文化与艺术史、具象绘画如何进入前卫经典等。介绍和思考西方最新艺术相关现象和问题。在西方现代艺术与批评方面的成果有董虹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18世纪法国沙龙批评研究》、张荣生《西方现代绘画》等。
在外国美术通史研究和教材方面,有特色的成果也有多项。曹意强、李宏主编的《外国美术史》2013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既包括从史前——直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美术,也包括了非西方(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美术。徐庆平、王文娟主编《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的历程》2012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叙写了从史前艺术到20世纪现代美术的西方美术历程,体例由关键词统领全篇,旨在突出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周益民、左奇志、石秀芳编著《外国美术史》,2011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从史前美术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7-19世纪美术,20世纪美术五个阶段对外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重点阐释。张敢、李建群、邵亦扬、邵亮主编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新编》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著补充了新的材料,将艺术史叙述和重要作品鉴赏结合起来。李建群、邵亦扬还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方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周利明主编的《世界美术史新编》,由绪论部分和中国美术七讲、西方美术八讲组成。此外还有姚宏翔著《西方美术史》、万金良编著《简明西方美术史》、胡军主编《外国美术史十讲》、刘芳等主编《中外美术史》、黄永飞编著《西方美术史》、张钰、黄敏主编《世界美术史》、梁燕主编《外国美术史》等,张心龙著《西方美术史之旅》,强调时代变迁和美术史发展的关系。外国美术史教材方面出版颇丰,在专题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
在中外美术史研究方面,为了鼓励和培养博士生美术史论创新能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连续举办美术学博士生论坛,提供博士生发表美术史研究成果的舞台。丁宁、李淞主编《北京大学全国美术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发表博士生有关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史学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对促进美术学博士生的研究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王镛主编的《中外美术交流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各历史时期中国和外国美术交流发展的历史。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得到深入,现当代美术评论十分活跃,均取得可喜成果。
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原理方面的研究,是美术理论建设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间在美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邓福星《论美术》201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探讨艺术发生、艺术抽象、中西艺术观念比较等理论问题,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他的另一部美术文集《从古代到现代:20世纪中国美术散论》201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为讨论20世纪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变革,以及当代美术与画家评论。2011年中国书店还出版了邓福星的文集《美术理论问题》,探讨美术基础理论,多有建树。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该书对美术鉴赏与批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提出若干新见解。陈池瑜完成北京市社科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的意义》收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201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李倍雷、郝云继出版《中西比较美术学》后,又出版了《比较艺术学》《艺术批评原理》《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著作,在美术批评理论和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潘公凯主撰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自觉与四大主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近现代美术理论与思潮进行研究,并探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几种主要路径,是较为系统研究现代美术发展的专著。
我国古代雕塑取得辉煌成就,但雕塑理论相对书画理论却显得很落后。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史论开始发展,但从事的人员远不如绘画史论的人员多,其成果也有限。可喜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多位雕塑研究的博士,他们在雕塑研究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清华大学许正龙教授多年致力于雕塑理论研究,担任《学院雕塑》执行主编,他继出版《雕塑学》《雕塑构造》之后,2011年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雕塑概论》。该书结合雕塑史和当代雕塑现状对雕塑进行分析与归纳,围绕雕塑的概念、特性、方式、方法、材料、表现、作用七大方面,展开研究。建构现代雕塑原理。该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应用并重,有助于当前艺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对雕塑创作实践也有帮助。201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许正龙文集《时空铭——雕塑艺文选》,汇集他20多年来有关雕塑艺术的手记、随想、评论、纪实、访谈等,附图113幅。雕塑艺术与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雕塑学科建设和当代文化发展至关重要。胥建国《雕塑艺术宏层说》2015年,由海燕出版社出版,该书宏观比较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论述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精神,并深入研究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设计、大型雕塑活动策划及雕塑公园设计,对雕塑新的功能进行有意义的探讨。胥建国还著有专著《中国彩塑艺术》,201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版,对中国彩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佛教彩塑造像的民族化、中国彩塑艺术的创作方法、造型观念、彩绘方法、制作工艺均做了系统思考和研究。张甘霖著《中国陶艺批评学》,201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国陶瓷艺术有悠久历史,当下传统陶瓷继续发展,现代陶艺成为新的艺术种类,加强陶艺理论和批评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张甘霖的著作适应这一社会需求。该书分陶艺批评的对象、陶艺批评发展论、思想论、特征论、品类论、审美论、传播论等章节,建立中国陶艺批评学的基本理论构架。
对美术造型特点及色彩、线条等材料和创作技法探讨,也是美术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肖世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其成果《先秦色彩研究》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文献和文物,探讨先秦的色彩体系和青、赤、黄、白、黑五色及相互关系,作者从色彩的感知模式、语言表达为研究起点,对色彩进行技术性分析和文化阐释。齐鸣《造型语言基础》201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中国工笔画、水墨画、油画、雕塑经典作品,探讨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教学中运用造型语言的经验。李倍雷和赫云出版《艺术解剖学》《艺术色彩学》《素描技法与表现》,对美术技法理论建设和教学有一定价值。高晏卿、田甜著《美术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研究》2014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探讨美术基础理论及其实际运用,阐释美术基本原理。刘晓陶、黄丹麾合著《美术与音乐》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比较方法,对美术和音乐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我国有丰富的画史画学传统,对我国美术史学理论和画学研究,成为当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动向。赵盼超著《元代画学研究》2014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元代画史、画论、画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赵孟頫的古意说、汤垕的《画鉴》、夏文彦的《图绘宝鉴》、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郛》,以及元代画谱画诀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元代画学思想体系。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博士后王洪伟撰写的《民国时期山水画南北宗问题学术史》(陈池瑜主编“清华艺术学丛书第二辑”之一),该书以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的“南北宗观念在民国时期学术界所进行的讨论为基本内容,考察民国时期文人画批判思潮和南北宗研究的关系,以及滕固、童书业、俞剑华、傅抱石、启功等人有关南北宗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理论,对民国时期的绘画史学特点做出了深刻分析。万新华著《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2013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美术史向现代美术史学的转型,对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的研究,以及傅抱石对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的探讨,傅抱石其他有关画史及美术史论学术成果的研究。傅抱石家人叶宗镐继编辑出版《傅抱石美术文集》后,又编辑《傅抱石美术文集续编》,201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吴明娣主编《砥砺前行: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论文集》2014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教师李福顺、谢家莫、徐改、吴明娣、陶宇、莫艾、翟晶、英帆、于硕的26篇论文,内容为中外美术史和理论探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2011年是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成立30周年,该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大型庆祝典礼,并举行大型国际论坛,论坛论文集由中国国家画院编辑,杨晓阳任总编,张晓凌任执行总编,书名《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论坛文集》,201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价3980元,重量10公斤)。文集根据论坛场次和主题分为中国美术发展战略、中国美术现代性探索、当代艺术、美术史学、艺术市场,收录国内外95位学者的论文,对中国美术发展国家战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之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问题、美术史学研究方法与创新、中国艺术市场走向等,涉及中国美术当代发展的重大理论与问题,进行多方位研究,对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和美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吕品田《守望理想: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收录作者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与文化战略、当代艺术发展与价值观,当代艺术评论等重要论文,对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思想观念。顾森《献曝集——顾森自选艺术文论》由中华书局出版,包括佛教艺术、汉画艺术、雕塑艺术、书画艺术方面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对美术史论建设多有裨益。2012年在上海美专成立100周年之际,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盛大纪念活动,由刘伟冬、黄惇、夏燕靖主编的《艺术学研究》,以专辑形式出版《上海美专研究》《苏州美专研究专刊》《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研究》专辑,刘伟冬、李立新等主编《南艺百年校庆纪念文集》《百年回眸百人畅谈》,马海平编著《上海美专名人传略》《图说上海美专》、张健主编《南京艺术学院著作概览》等,这些著作是研究民国时期及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文献。
四川大学陈剑等[11]从酱香型酒糟中筛选得到1株耐酸产酯细菌ZP-28,此株细菌具有显著耐高温耐酸特性,且酯化力较高,将其应用在麸曲中具有明显改善麸曲品质的作用。本课题在此基础上以该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活菌计数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其生长曲线,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等培养条件对酯化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法对上述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改进制曲工艺,提高白酒酯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对中国画特点及对中国画论的研究,自然是美术理论的重点。
高建平著《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201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用现代视觉理论对比西方美学传统,对中国古代文人画及其画论所包含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研究。全书由导论和七章组成,讨论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线的特征和墨的地位,“书画同源”理论内涵、绘画工具使用的态度等问题;并对“动作”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作为表演的绘画、表现性动作与表演性动作的区别,笔触的力量与画家的力量,气势、韵律性运动、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还对绘画内在的神、理、真,与看的方式,以笔取真之道,以及意在笔先、超越色彩等作了新的研究。该书从常见的书画美学概念中探究深刻的哲学含义。倪志云著《中国画论名篇通释》2014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画论精彩绝伦,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主要形态,虽然20世纪以来我国美术理论也开始转向现代形态,但对古代画论的研究和借鉴,仍然是建构新的美术理论的一项重要工作。民国时期于安澜就编辑《画论丛刊》,后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新中国成立后,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都为画论学习和普及做出贡献。倪志云的《中国画论名篇通释》选取东晋至明代画论名篇进行阐释,并在阐释中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心得。傅慧敏编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古代画论重要篇章进行诠释和讲读,多有新的心得。
清华大学刘巨德主编的“艺术生命精神研究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之一《感悟之道——中国传统山水画心物论》为杜文涓的博士论文,该书从中国画家感悟出发,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心物关系,对山水画家对自然感悟的心理特征、感悟方式、感悟之艺术境界做了深入研究。该丛书的另一本是马良书的《中国画形态学》,该著系统地研究了构成中国画形态的艺术精神、审美观念、形式语言、物质媒介等,揭示中国画作为独立的文化艺术类型的特点和面貌。韩立朝《在场的现实: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山水画写生研究》也是该丛书之一,该书对20世纪20—40年代、50—60年代这两个时段的中国山水画写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此阶段山水画写生的时代语境、价值取向以及创作成就,写生对20世纪山水画创作的作用和价值。张映辉著《绘画境界生成论——传统画境与现当代实践》,李镇著《中西绘画“体异性通”论——石涛与塞尚艺术比较研究》,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著对绘画境界的生成含义、演化变迁、创生依据、图式意义等进行较系统和深入研究,并探讨传统画境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和借鉴作用。李著将清代石涛的造化观和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自然观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马良书、杜文涓、韩立朝、张映辉、李镇均为刘巨德教授指导的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结合的博士,他们紧密结合绘画创作实践进行绘画理论研究,重视绘画本体和绘画创作规律、艺术语言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富有创新意义。他们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绘画博士”一起,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一支新的力量。
由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编,马振声、焦自伟主编《翰墨文心——中国画学的承与发展》20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画学研讨会论文集,会议和文集以“传承发展中国书画、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主旨,追寻中国画核心的精神理念,探讨中国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收录论文有薛永年《发展国画与研究国学》、郭因《中国画学的来路与走向》、杜哲森《文心:构成与解读传统绘画的基点》、陈池瑜《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王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林木《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意象造象的原则机制》、尚辉《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陈传席《笔墨当随古代》、刘曦林《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再思考》、邓福星《20世纪中国画论辩的几个问题》、梁江《“岭南画派”与岭南画风》、马鸿增《中国画写画体系再认识》、李一《议中国画之“真”》、何延喆《周易与传统绘画理论》等。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研究。在中国画专题研究方面的专著有刘继朝《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201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游观为切入点,对中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空间形式与构成做了深入探讨,2012年12月合肥市委宣传部还围绕该书及中国画空间问题在合肥举行主题研讨会。李一有关中国书画方面的论文集《一画心源》201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作者多年来从事美术理论、美术史及书画史论与批评的论文,其研究心得颇多新见。2013年由中国画学会主办、邓福星主编的《中国画学刊》杂志出版,这是一份专门研究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的学术刊物,和《国画家》《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画世界》一起,成为中国书画研究的专门刊物。
“十二五”期间,随着美术创作的繁荣,美术批评和美术家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组织美术理论或画家有关研讨会,推动美术评论工作。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和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当代美术研究和评论工作,撰写论文,出版专著和文集,呈现繁盛景象。有的省市也积极组织美术理论与评论研究会,开展美术理论研究和当代美术评论工作。
尚辉著《以人民为主体的艺术社会学探索》,研究毛泽东《讲话》发表以来中国共产党有关美术的指导思想的建设与发展,该文获第二届中国美术理论奖一等奖。他继出版《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两部专著后,2013年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这些论著,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美术现状,注重构建当代中国美术的价值体系,是当代美术批评的可喜成果。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编、范达明主编的“美术评论与研究书系”从2011年开始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范达明著《中国画:学问与研究》是该书系之一,分为中国画概论、画论与画学、人物画家研究、山水画家研究等,对中国画的“意”和“形”、中国工笔画的特征、黄宾虹与周昌谷的画论、浙派传统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全书60万字,是作者2006年出版的《中国画:浙派传统与创新》的论文续集。该书系已出版的专著有《徐永祥美术短评集》《油画学问:金冶艺术研究》《学贯中西:朱伯雄美术文集》、杨成寅《艺术规律与创造》,这些文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浙江省美术理论研究与美术批评成就。江苏省国画院编,宋玉麟、马鸿增主编“江苏美术史论家文丛”,收录丁涛、马鸿增、左庄伟、刘伟冬、徐祖良、周积寅、聂危谷、萧平、黄鸿仪、樊波等人的论著,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反映江苏中国画研究和美术理论研究的部分成果。陈祥明主编《本体之观——新世纪安徽美术理论研究文集》,2012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四位作者刘继朝、陈祥明、李健锋、王永敬均为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成员,收录论文内容涉及中国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和现代意识等理论文章,对齐白石、林风眠、黄宾虹的评论,及对新安画派和安徽当代美术的研究,反映当下安徽美术理论和批评的部分新成果。邵大箴、李松主编“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2010年先后出版薛永年、刘曦林、翟墨、贾方舟、水天中、刘骁纯、郎绍君的文集,2011年又出版邵大箴、李松、皮道坚文集,对当代美术批评理论建设有一定作用。201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邹跃进《立场:邹跃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集》,分为“发生与发展”“现代与当代”“艺术与社会”“矛盾与困惑”四个方面,收录作者现当代美术评论和理论研究45篇论文,对毛泽东时代美术研究及重大题材、农民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是其特征。《潘鲁生美术评论集》201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潘鲁生30年来有关现代美术研究、当代美术评论近50篇文章,是当代美术评论的可喜收获。徐文景《当代中国画十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讨论中国画创作及发展的相关问题。马钦忠《见证中国当代美术》2011年由学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中国波普艺术的兴起、政治波普、文化波普、都市消费文化等新的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论评。由张敢主编丛刊“清华美术”继续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几期内容为重读现实主义、抽象艺术、当代艺术研究、当代版画研究等。该丛刊发表的专题论文,深化了相关问题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
对现代美术史论家和画家的研究及文献整理也取得多项成果。胡蛮著、康乐编《胡蛮记新中国美术活动》《胡蛮与新中国美术》两书2014年由中国书店出版。两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1952年至1966年在北京参加和所见美术界活动。对研究“文革”前的美术有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举办徐悲鸿艺术国际研讨会后,由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任编委会主任,王文娟主编《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本书收录了包括序言在内的中外学者论文共45篇,主题为21世纪徐悲鸿研究及探讨中国美术的发展,汇聚了当前徐悲鸿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文集分徐悲鸿与中国画改良、徐悲鸿与现实主义、徐悲鸿书法研究、徐悲鸿与中国美术教育、徐悲鸿艺术的当代意义、中外美术比较视域中的徐悲鸿研究等专题,收录李树声、王镛、陈瑞林、陈传席、梁江、刘曦林、马鸿增、王菡薇、莫艾、杨辛、叶喆民、尚辉、王文娟、杨先让、薛永年、李福顺、华天雪、丁方、衣萼、孔令伟、曹庆晖、张长虹、邵晓峰、安雅兰、苏文惠、姜苦乐等人的论文,是当前徐悲鸿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徐悲鸿及弟子蒋兆和为中国画的革新及中国画的教学做出很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中国人物画优秀人才,特别是将西画中的素描、明暗造型等方法引入中国人物画,对20世纪人物画改良发挥很大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研究会为研究蒋兆和艺术和思想作了很多工作。刘曦林、尹成君主编大型文献集《蒋兆和研究——关于蒋兆和研究的文献选编》,2014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经整理分为:国内文献(一)1927-1948,(二)1949 -1961,(三)记述与回忆 1980 -2014,(四)论文与著作1980-2014;国外文献1941-2014;其他蒋兆和研究文目。由冯远与刘曦林作序。收录自192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画家、批评家齐白石、徐悲鸿、张泽厚、郁风、徐伯阳、杨之光、范曾、邹佩珠、马振声等人的评论、回忆及研究论文与专著,对于进一步研究蒋兆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北京画院收藏齐白石多幅作品,成立《齐白石研究》编委会,由院长王明明担任主编,于2013年、2014年、2015年三次召开齐白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研究论文收入《齐白石研究》丛刊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表敖普安、刘曦林、郎绍君、吕晓、王耀庭、西上实、司徒元杰、韦昊昱、刘振宇、张涛等人论文,极大地推进了齐白石研究。王明明还主编丛刊《大匠之门》,主要发表现代中国画及古代中国画和画家研究论文,亦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张仃、吴冠中是当代著名画家,两位先生先后于2010年去世。清华大学分别成立“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袁运甫任主任)和“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刘巨德任主任),并分别为二位画家召开追思会,编辑《张仃追思文集》《吴冠中追思文集》,2011年、201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有关张仃、吴冠中艺术、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是进一步研究张仃、吴冠中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为纪念李可染诞辰105周年,由李可染基金会编、李小可主编的《所要者魂:李可染》2012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王明明、李小可、吴冠中、郎绍君、王鲁湘、李松等人写的有关李可染艺术的评论文章,并分水墨作品、素描作品、书法作品选刊李可染的代表作品,附有李可染年表,推进李可染艺术的研究工作。于希宁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沈颖主编两卷本《百年希宁——于希宁艺术文丛》,另加沈颖、刘笑合著《于希宁艺术研究》,三本一套,由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文丛分《于希宁艺术文集》和《于希宁研究文集》。前者收录于希宁自己所写的创作体会、艺术心得和艺术研究文章。后者收集王朝闻、张安治、孙美兰、梁江、刘曦林、刘龙庭、刘大为、张志民、何怀硕、黄光男等人写的研究于希宁艺术的文章。文丛由王文章作序,高度赞扬于希宁在花鸟画创作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沈颖、刘笑《于希宁艺术研究》分“于希宁画学思想研究”“于希宁艺术风格研究”“于希宁教育思想研究”及年表,对于希宁的艺术创作与思想进行全面探讨。该套三本著作获2015年山东省社科研究三等奖。李一鸣《革新之路——周韶华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周韶华提出的“隔代遗传”、“横向移植”等绘画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周韶华的水墨画创新精神及艺术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曾在美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当代部分画家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亦进行美术研究,或写作创作心得,总结创作规律。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国画家冯远和油画家许江。冯远著三卷本文集《东窗笔录》2013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文集一百多万字是作者作画之余夜阑人静在东向窗户边的书桌上写成。内容包括:美术文论、美术评论、序言、文论、创作漫谈。既有研究论文《从生命意识到审美知觉——兼论中国古代文人画艺术的审美理想》,也有艺术评论文章《纳洋以兴中的先行者——林风眠》,还有创作心得《〈屈赋词意〉创作谈》《砚边杂记》等,均有较高学术价值。2014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许江《葵园手记:许江的日常写作》套书,共分《这一代》《诗心》《体象》《葵园》,由文字、写作手稿、图片组成,记录作者创造心得和研究成果,对创作研究有一定价值。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晓凌主编的《卢禹舜论》和《论卢禹舜》,前者为卢禹舜有关艺术创作的论文汇集,后者为评论家对卢禹舜艺术特点和形式、风格的评论与研究文章。杭间主编《韩美林艺术新论》201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韩美林艺术研讨会上的评论与研究文章。冯远、韩美林、许江、卢禹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出版他们的个人文集或对他们艺术的评论集,为近一步研究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随着近年来中国书法学科的不断完善发展,书法学科在近五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我们将这些成果分为书法史与书法理论两大类。书法史研究又具体分为五类:1.通史、断代史研究;2.书家个案研究;3.书史专题和地域书法史研究;4.汉字与书法研究;5.书法形式、技法研究。书法理论研究分为三类:1.古代书论研究;2.书法美学研究;3.书法批评与理论研究。
1.书法通史、断代史研究
卢辅圣主编,姜寿田、王元军、张金梁、侯学书、刘志基、王亚辉、韩顺任、方爱农、毛宝训等著的《中国书法史绎》(七卷本),计300万字,1500余幅图片,201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同年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该套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史论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和问题意识,从思想史、文化史、艺术技法史等角度展开论述,按朝代顺序探讨了中国书法源流和发展的新路径,是近年书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该套书第一次用“绎”的方式来撰写中国书法史,为今人认识中国书法源流和发展梳理出新的路径,该套书经二十几年的磨砺,精益求精,是新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书法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郭恒著《中国书法史通论》,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对书法史进行了较为独特的分期。如先秦至秦代定为“写字期”,汉代为“取势期”,三国两晋至隋为“出采期”等。张天弓著《中国书法大事年表》将整个汉字书法史上的大事制成年表。该书覆盖领域广,广泛收集新出土甲金、简帛、碑版等材料。内容详明有序,对书法家、书法事件、书学著述、书法作品及流传递藏等信息按顺序列出,并附上丰富的图片,大致勾勒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晁岱双著《民国时期书法研究》一书,对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社团活动、出版印刷、书法教育、中外书法交流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民国时期的书法成就以及书法风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刚田《近百年中国书法回溯》一文以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界限,将近百年中国书法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书法是“书斋文化”,后一阶段是“展览时代”。
季惟斋著《书史》201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12卷,卷一至卷九为殷周秦汉三国至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史,卷十为东瀛,卷十一为东国,卷十二为杂论,该书注重历史文献运用和考辨,对重要作品进行记述,作者治学态度严谨,该书颇具学术价值。郑晓华著《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201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审视中国书法史,从中挑选20位书法大家进行深入研究,由此组成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成就专史。所论20位书法家从秦代李斯、汉代张芝、东晋王羲之,到唐宋元明的孙过庭、李世民、张怀瓘、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徐渭、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再到明末清初傅山、清代八大山人、邓石如。作者对每一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书法成就、风格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均做出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李洪智著《汉代草书研究》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汉代草书的源流、汉代草书的草化方式、汉代草书的艺术特征及汉代草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的地位,做了较深入探讨。
2.书家个案研究
近五年在对历史上书法家个案研究方面出现一批新成果,研究个案不断深入,是“十二五”书法史研究的新趋向。祁小春《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一书从古代私家书信和文章体裁的角度出发,对以王羲之为主的晋人尺牍的名义、形式、用语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考察。该著作还对王羲之的家世、生活事迹以及与道教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证。在王羲之尺牍形式、尺牍用语等考察、诠释方面都有一定突破。薛龙春《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以吴门四家中的王宠为研究对象,对王宠的人生与艺术进行了重构,该研究为吴门书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材料与新颖视角。白谦慎《吴大澂和他的拓工》一书以研究吴大澂的拓工为主,同时研究同光时期金石学家和拓工的互动关系。朱天曙《宋克书法研究》探讨了宋克书法在元末明初所扮演的承前启后角色。力图通过结合史料与宋克书法作品来分析其书法风格、书法观念及创作样式,并以此观照当时的文化圈互动现象,凸显宋克的书法地位。金丹《阮元书学研究》对阮元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作者通过对阮元学术背景考察入手,论述其书学思想的来源、特征及传播发展,对其书法理论与实践做出全面的把握判断。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系统研究了刘熙载的著作,涉及《书概》《游艺约言》以及刘熙载传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研究空缺。张金梁《刘德升“行书之祖”说考》一文对书法史上被认为是“行书之祖”的刘德升的身份进行考证,最后得出刘德升不是“行书之祖”,而是一位擅长隶书的书家,且与汉末曾任蜀郡太守的“刘胜”是同一人。书家个案研究的专著还有李军著《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徐清著《沙孟海学术研究》,顾工著《铁笛一声吹破秋:杨维桢在吴门的交游与创作》,梁新颖著《康有为书法研究》。论文有陈传席《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王文娟《“流美”与“诸野”——徐悲鸿书法论》,苏显双《元书家李溥光及其书、论考述》等。孟云飞主编《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2013年由大众出版社出版,收录刘艺有关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交流论文20余篇,以及翻译文章多篇,并收录孟云飞、崔向华、阴岺山等人关于刘艺研究和评论文章。刘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该文集对研究刘艺的书艺及中国当代书法创作有参考价值。《左腕如山——纪念费新我诞辰110周年文集》2013年由西泠印社出版,收录李庶民、叶鹏飞、黄君、张海、徐利明等人研究费新我书艺的论文和回忆文章。另外马青云著《费新我传》也由西泠印社出版,此二书对费新我的书法艺术和思想研究有一定价值。
3.书史专题和地域书法史研究
张典友《宋代书制论略》一书研究了宋代的皇帝制度、皇帝御用书写机构及其书写官吏、普通文书吏、书学教育制度、官员考试制度等与“书”、字体演变、书写艺术演变的关系。从制度史的角度研究书法史,颇有新意。陈志平《北宋书家丛考》选取“宋四家”之外的八位“二线”书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年谱为经,以专题为纬,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原创性。
胡建明《宋代高僧墨迹研究》专门对两宋时期高僧这一群体的墨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僧墨迹的风格及特点,并探讨了高僧墨迹对日本书法的影响。王菡薇、陶小军著《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图像学、形式分析方法,对敦煌南朝写本书法进行深入研究,是佛经写本书法研究较为重要的成果。该书经补充,加重鉴定方法研究内容,以《千年遗墨: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为书名,2014年由台北苍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朱友舟《中国古代毛笔研究》对历史上毛笔的形制、制作工序、派别形成与笔工等问题展开研究,并探究了毛笔与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本研究是近年书法工具研究方面较为重要的成果。祝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晚清至今书学从传统文化生态中的史传、评点等形式,转换为现代书法研究的运动过程。顾琴《海派篆刻研究》围绕海派篆刻崛起的背景、商业性格、文化性格以及艺术风格展开研究。向彬《当代书法人才的类型与教育: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启示》一书以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为基点,对当代书法人才进行分类,并对当代书法人才教育的课程开设与书法人才培养的困境等问题展开研究,对当今书法教育具有启示意义。水赉佑编著《〈兰亭序〉研究史料集》一书为历代与《兰亭序》相关的研究资料汇编。其中文献包括《兰亭序》的历史、版本、收藏、评价、题跋、咏赞等,资料丰富,该书出版极有益于兰亭学的研究。方波论文《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以晚明日用类书中所载书法资料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日用类书当中书法文献的梳理,考察了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材料与角度较为新颖。
书法史专题研究专著还有朱天曙著《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张小庄著《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张俊岭著《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王学雷著《古笔考:汉唐古笔文献与文物》,封治国著《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罗勇来著《瘗鹤铭研究》,叶梅著《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郑培亮著《一笔一画:关于隶书的书写状态》,陈一梅著《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毛秋瑾著《敦煌吐鲁番文献与名家书法》。论文有陈振濂《近百年“榜书巨制”书法创作的发展》,方爱龙《宋高宗赵构和南宋帝王后妃的书法》,陶小军《民国书画市场中的代笔与作伪问题》,叶康宁《明清书法市场中的牙人》,李宁《唐怀充押署考——以唐怀充押署相关的法帖为中心》等。
在地域书法史研究方面的成果,有胡源著《越中书法史》、王祖龙《楚书法史》等,《越中书法史》一书研究了古代越中地区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及其影响。涉及越中地区的摩崖刻石、墓志碑版等,论述了越中书法自身的发展史及其对中国书法史的意义。《楚书法史》主要讨论楚文化背景下楚系文字书体及其风格演化的历史,兼及工具材料、形式形制、技法技巧和审美观念变迁的考察,试图揭示楚系文字书法样式对于中国书法史的意义及其独特文化价值。此类专著还有宋涛《杭州书法史》。
4.汉字与书法形式研究
中国书法书写的是汉字,汉字发展与书法艺术紧密相关,汉字和书法的关系也是书法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十二五”期间有关汉字与书法关系的研究以及书法形式、书法技法的研究,产生不少新成果。
吴晓懿著《战国官名新探》主要运用出土文字材料对战国时期官名的分域、分类、称谓与用字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对书法学亦有一定借鉴意义。赵平安著《秦西汉印章研究》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洪智著《汉代草书研究》主要从汉字学的角度论述了汉代草书草化方式以及系统特征,讨论了权威人士对汉代草书字形的优化选择等问题。王晓光著《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从书法的角度对近十多年来新出土两汉吴晋简牍进行考察,做了系列专题讨论,材料与研究角度较新。汉字与书法研究的论文有郭良实《论“六书”与书写规范化》,李天天《吐鲁番砖志异体字及其书法意义探析》等。
5.书法形式、技法研究
在书法形式和技法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汪永江著《书法章法形式原理》一书,对书法的书仪、字体制度、方位秩序、称谓平阙、规格尺度、行款格式、文本属性、书写材料、钤印规范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章法”概念与书法章法进行关联性研究。
金弘大《王羲之书法造型特征研究:从传说到现实》一书围绕王羲之书法作品展开,将王羲之书法与其他相关书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整理,试图直观地揭示王羲之书法中每个具体笔画的造型特征,并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装饰性进行独特探讨,以期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这一研究在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性。蔡梦霞《魏晋书法视觉形式研究》一书围绕与魏晋书法视觉形式相关的书写材质、形制、工具以及书写动作等因素展开,也探讨了魏晋时期文化思想对魏晋书法视觉形式形成的影响。刘兆彬论文《古代楷书结字思想研究》对楷书的结构原则、计量尺度与结字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于楷书结字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1.古代书论研究
我国古代书论成熟较早,汉代已有独立的书法论文,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唐宋达到高峰。古代书论对画论亦产生一定影响。对古代书论进行深入研究,是构建当代书法理论的基础工作。宋代陈思编撰的《书苑菁华》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集。该书除影印出版过外,未见有点校排印出版。崔尔平《〈书苑菁华〉校注》据汪氏振绮堂刊本详加点校,并参照明善堂本、四库本加以校勘,有疑问处以相关史料佐证核对。《书苑菁华》校注本的问世,对于书学研究具有较高价值。郑晓华著《书谱》一书对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一文进行了注释与梳理,用白话文进行直译,并进行阐释。这一研究对探讨孙氏书学思想和《书谱》本身的价值具有学术意义。
2.书法美学研究
对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是艺术美学建设的一个方面。尹旭著《中国书法美学史》,对中国书法美学发展历程做系统研究。该书是朱志荣主编的中国门类艺术美学史丛书之一,该丛书已出版的还有《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文学美学史》。此丛书对门类美学史学科建设有积极作用。陈方既著《书理思辨》与《书理再思辨》,是两部书法美学著作,主要探讨了美与艺术、书法的定义、书法的本质、书法的形式和内容、书法艺术形象特征、书法形象创造与书法美的把握、书法与现实的关系、书法的法度和意蕴、书法的神采与形质等书法美学问题。虞晓勇著《书法美学导论》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做了系统的梳理,探讨了书法艺术的基础、书法的形式美、书法的意境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蔡显良著《宋代论书诗研究》以宋代论书诗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研究,指出论书诗可补证书法史,蕴含丰富的书法美学思想,并揭示了宋代论书诗“崇古尚晋”的主要倾向。曹建、张云霁《晚清书法审美范畴的对立与共生》一文探讨了晚清碑、帖之争背后的审美观念差异,揭橥了晚清碑帖审美范畴的对立共生特征。进而论述导致碑帖两派书法家审美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书法美学专著还有林书杰著《书写之道:“延异”与汉字书写》,论文有王元军《唐代写经书法的审美属性》、薛龙春《从“点画”到“线条”:论晚明书法的小大之变》、于忠华《笔法传承与口诀手授:晋唐书法习得方式的现象学考察》、张兴成《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与文化特质:宗白华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学术意义重审》、李剑锋《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等。
3.书法批评与理论研究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撰写《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一文对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的范围与内容进行界定,指出建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意义,并对建立21世纪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提出构想,提出书写性、文化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书法评价标准。该文对于建立当代书法批评体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黄惇《汉字书法、书写与计算机:由汉字书写的衰退所想到的》一文指出现代文明对日常书写具有深刻影响,这对于汉字书写生态是一种破坏,势必会影响到书法的发展。陈振濂《恢复书法的“阅读”功能:“展厅文化、展览时代、展示意识”视野下的书法创作新理念》一文通过对近30年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回顾,指出书法艺术强调视觉形式的必然性,揭示书法“阅读”功能极大削弱所带来的问题,并倡导重新恢复书法的“阅读”性与叙事记史功能,从而使“艺术”与“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达到平衡。郑晓华《书法:艺术的中国模式》一文指出书法是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文章从学理上阐明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合法身份,并倡导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当加大对中国本土艺术的推广宣传力度,有助于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书法批评研究的论文有王一川《回到书写行为的地面:我看书法的文化养成》,郭建平《书法题跋中的书法批评:以宋代诸家书法题跋为例》,胡传海《无道的书法:当下书法生态之反思》,刘宗超《由“道”到“技”:书法的古今之变》,白锐《“书法热”的冷思考》等。
马钦忠著《中国书法的当代诠释》,201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四章,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生命痕迹、中国书法的书写缘由、中国书法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中国书法发展的当代省思。该书将德里达的书写理论同中国书法的书写特征做比较研究,并用酒神精神研究中国草书特点,认为中国书法是生命之道,具有象征性,对书法理论和方法提出新的看法。任平著《任平书画文丛·汲古养新》2014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其书法理论论文《书法学科的基本内容》《汉字在书写中演变》《中国书法文献的几个问题》《书法史的重新认识——早期隶书的意义》等,对书法理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
近五年书法学科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均有拓展。比如从制度史的角度来观照书法史,或者借鉴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重新阐释书法史,这些都有益于学术创新。二是书法史研究趋于精细化,个案专题研究较多,通史研究较少。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讨一些具体书法问题。三是书法美学、批评类研究相对薄弱,具体体现在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多散论而缺少系统的专著研究。
综上所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艺术科学中的美术学科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古代美术史和现代美术史方面成果尤为突出,美术理论和外国美术史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建树,美术批评比较活跃,其中部分成果为全国艺术科学项目或省部级社科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成果推进了美术学科建设,深化了美术史论相关专题和问题的研究。在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外国美术史专题研究、中国雕塑史(宗教雕塑除外)和专题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较少。
根据“十二五”规划期间美术学科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和欠缺点,根据“十三五”期间国家对文化发展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根据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继续重视对中国古代美术史包括古代绘画史、书法史的研究,并侧重雕塑史研究,既支持对中国美术史从宏观方面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的整体研究,支持运用社会学、文化史、图像学、文献学、考古学、形式分析等方法,结合博物馆藏品、文献与考古新材料进行研究,力争从观念、方法、材料、体系方面创新,推出具有个性研究特征和时代特征新的标志性的中国美术史大作,力争在美术史观、方法论和体系性上有新的重大突破,同时支持在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中国书法史领域做断代研究、流派研究和风格形式方面的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美术史断代和专题研究以及画种研究。加强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现代美术理论、现代美术流派的研究,建构较完整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体系。同时加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重要问题和专题研究,如新兴木刻和版画、现实主义油画和国画、现代国画人物画革新、现代山水画新的发展与写生及笔墨的关系、现代工笔花鸟和工笔人物画新的创造成就与特征、新中国初期重大题材和生产建设题材绘画研究、新时期前卫艺术和试验艺术、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美术基础理论和批评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加大支持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如画论、书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美术理论及发展史的研究,加大支持对中国古代批评理论如画品、书品方面的研究,支持对西方美术批评理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研究,特别支持有创造性的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理论的研究,鼓励建构新的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同时支持开展交叉学科的美术学研究,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图像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传播学、美术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重视对美术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和专题研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美术原理、美术批评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改变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相对落后的状况。
加强外国美术史研究。“十二五”期间,虽然外国美术史专题研究有若干专著出版,但数量较少,大多为外国美术史教材。“十三五”期间应加强外国美术史深度研究,支持对西方美术史作断代研究、流派研究和专题研究,培养外国美术史研究队伍,同时加大支持对日本、朝鲜、韩国、印度、东南亚、中亚、西亚美术史和当代美术的研究,支持对东欧美术、非洲美术、南美洲美术的研究,填补外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有关空缺。
(原载于《艺术百家》 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