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公众号:之媒(to_media)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横店)影视人才交流大会暨人才发展研讨会在横店影视节期间举行,本次会议首次聚焦中国影视文化行业人才发展现状,重在探讨影视文化行业发展大计。
在笔者看来,横店是行业「百景图」和「风向标」。
任何有关行业的变动,都会在这里留下波澜与回声。
因为产业集聚、人才荟萃、剧组众多,赋予了横店代表这个行业的特殊地位。横店成为了一个窗口,透过其间我们可以窥探行业百态和风向变化。
传媒行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影视寒冬的到来使整个行业陷入沉寂,而新冠疫情这起「黑天鹅」事件,无疑将这个行业卷入了更大的风暴。
横店身为风向标,同样在经历这场风暴。
当风暴将歇,从影视寒冬到行业转暖,伴随的是人才需求在这一年内的起伏波动。在这样的变动中,人力资源市场出现怎样的变化?用人单位需求出现怎样的变化?怎样的人才容易脱颖而出?
这些困扰传媒人的问题,也正是之媒一直关注的问题。借横店影视人才交流大会契机,之媒与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对话,以期能够还原今年的招聘面貌以及解读未来的招聘风向。
「没有人可以对这场寒冬视若无睹,因为这场寒冬里没有幸存者。」
寒冬之下,所有的挣扎与煎熬,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每一个日与夜,绝不是几个简简单单的方块字可以穷尽。
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共530部。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共646部,比18年同期的886部减少27%。
身处行业前沿,横店遇到的风波首当其冲。
2018年横店影视城全年接待剧组370个,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跌落到310。
影视寒冬带来的阴影尚未消散,疫情的出现,无疑使这个四面楚歌的行业面临更大危机。
1月27日,因为疫情,横店影视城叫停了辖区所有拍摄活动。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影视行业上半年各大公司的总体基调是亏损与下滑。据天眼查统计数据,从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约1.6万家影视、影院类企业注销。
而这期间,伴随着的是传媒人才的离职、失业、转型与焦虑。
面对寒冬+疫情的双重围剿,行业其实没有选择权,唯有不断行动。
一方面,是「行业自救」。
盘踞在行业的症结,唯有从整个行业层面入手,才有解决的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了,2020年5月7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头部平台,联合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六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
倡议书号召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共降成本,共担风险,共建信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规范剧集长度,鼓励30集以内的精品短剧创作。这一举动旨在破除行业危机,度过至暗时刻。
一方面,是「政府他救」。
为了扶持影视行业的发展,政府从免税免证和贷款贴息等多个方面发力。自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电影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除了来自国级层面的救援,还有来自省级层面的救援。
譬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应对新冠肺炎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优化审批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精品生产、强化金融扶持等若干帮扶措施。
虽然行动不断,但仍不能回避整个行业身处水深火热的现实。身为行业中最活跃的动力因子——人才,也在这关口备受烘烤与煎熬。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放在传媒人才身上同样适用。
行业遇冷、公司倒闭、疫情风波……
失业、离职、降薪、裁员、转型……
在过去的一年,这些问题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传媒人。
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行业的风暴席卷到人力资源市场,导致行业的人才供需出现两大对立,即「人才缺口」与「求职寒冬」的对立。
人才缺口——
在需求一端,疫情之后,迎来复工的热潮。随着行业转暖向好,多数企业出现了人才缺口,但面对看似庞大的人力资源市场,想找到合适的人才仍旧并非易事。
困局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是一个原因。
缇苏文化HRD马小炉说,「在2020年,短视频制作机构和MCN机构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导致人才的供需关系失衡,甲方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会比往年更加激烈。」
比如说,「从前应届毕业生出去找工作,企业可能还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其实相对而言,他们收到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但在今年,一些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把简历挂在网上,可能会出现多家企业争先恐后去聊的情况。」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虽然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公司的收入预期低于去年,但是今年的用人成本反而比去年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疫情风波造成的人才流失。
墨语风情HR伞妲谈到,「疫情期间,我们的编剧人才流失很大。为了生存,编剧纷纷选择转型去做策划或者其他与影视相关的工作,甚至有一些编剧选择了彻底转型。」
转型虽然不一定是传媒人才期望的结果,但在现实之下,这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生存的选择。而人才出走,则给企业留下了人才缺口。
除了招聘企业一端的焦虑,还有来自求职人才一端的焦虑。
求职寒冬——
在横店影视节期间发布的《2020年中国影视文化行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来,影视文化行业进入调整期特征非常明显,在政策严控、市场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竞争加大、市场淘汰等不断深化,导致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波动。
从猎聘大数据人才紧缺指数(TSI)走势来看,自2018年6月以来,全国影视文化行业TSI指数呈下降趋势,持续低于全行业TSI指数水平,整体呈现出人才供大于求的现状。
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之下,对人才的选择不免偏向于买方市场。这就造成现在传媒类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会比以往更加严格,公司会比之前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资历和能力。
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在变「高」、入口在变「窄」。
因为风口期已过,整个行业在逐步转向落地和下沉,喧嚣散去,实干型人才更能获得企业青睐。
这既是市场的导向,也是受众的选择。
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求职越来越难。
但这并不是百无一利,五元文化HR韩璐立足整个行业视角进行分析,在她看来,「前几年加入这个行业的人,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出自真正的热爱,也并非有多么擅长,只是抱着赚热钱的心态。这其实对于行业来讲是弊大于利,因为热爱和能力的缺失会导致行业朝一个畸形的方向发展。」
上述的观点已经在时间中得到检验,近年来,市面上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局面就是最好的例证。
笔者观察到,近年来不乏高投资的作品投入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却没能激起一点水花与声响。
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制作人对行业、对观众有失敬畏之心。
以残次的热爱与能力去拥抱这个行业,只会收获残次的评价与结果。
而寒冬的到来,则让我们可以从喧哗中安静下来、冷静思考——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寒冬似乎是行业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与生态调节,寒冬过后,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与五元文化HR韩璐的观点不谋而合:
「现在热钱变少了,留下来也难了,所以那些可能只是想要试一试的人就会退出去,但是留下来的人一定是对这个行业抱有热忱,然后也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坚持,是擅长且有自信,并相信自己可以凭本事、用自己的手艺在这个行业活下来的人,而这也正是行业发展需要的人。」
按笔者理解,此次采访到的招聘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种是五元文化、墨语风情为代表的「内容制作用人方」。
「精,然后具有潜力。」
这是五元文化对理想人才的概括,「我们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只要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也愿意培养,愿意给他们机会去进行各种尝试,但是他们必须凭作品说话。」
现在的市场,倾向于把招聘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过工作经历的职场型人才,一种是刚毕业或在就读的校园型人才。
以编剧为例,墨语风情偏好的职场型人才是有过实战或者大剧经验的人,「这样他会比较容易上手,他对整个流程都比较清楚的话,我们沟通起来会更加方便。因为时间、效率和成本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非常珍贵。」
对于校园型人才,墨语风情同样抱有热情。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提供丰富点子和脑洞的新人小白,另一类就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
五元文化HR韩璐则对这种人才划分给出了不同的理解:
「其实不需要做这样的区分,不管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还是刚刚走出校园的,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和认知。」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手里有什么、我能为企业提供什么以及企业能为我提供什么,如果这几个问题能够思考清楚,会非常容易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反之,如果这几个问题没有想清楚,然后带着一种模糊的认知去找工作,那么这个过程会比较辛苦,而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种是爆谷传媒为代表的「垂直岗位用人方」。
爆谷传媒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多年,作为综艺节目高级定制的顶尖团队,曾为国内多部热门综艺真人秀节目提供一站式后期制作服务。
虽然疫情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波动,但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的爆谷却能够固守城池,在危机中觅得生机。
这其中,有领域选择的功劳,
「其实剪辑这行还蛮火的,而且剪辑这一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
也有市场的贡献,
「市面上的综艺节目并没有大规模减少,没有大幅度被砍掉,因而对于后期剪辑仍有旺盛的需求。所以,维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专注于后期剪辑领域多年,爆谷传媒在用人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招聘理念。相较于传统媒体的部门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爆谷传媒更强调「全员皆兵」。
这是它在多年应对市场竞争中培育出来的「全」。
对爆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个员工都是创作人。
「首先是配合度高,并且具有创作思维。」
什么是创作思维?
简而言之,「就是你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去做这个东西,因为如果你不喜欢这一行,就很难花心思去坚持。因为从事这一行注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喜欢和热爱以及对创作的企图心,会支持你走很远的路。」
这是爆谷针对创作给出的答案。
也是对求职人才给出的答案——
喜欢、热爱以及企图心。
一种是缇苏文化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用人方」。
2019年的MCN以破竹之势强势出圈,一度成为甚嚣尘上的话题。在此背景下,资本纷纷入局,MCN机构数量暴增。2019年中国MCN机构数量一举突破20000,是2018年的4倍多。
而在2020年,这个增速并没有放缓。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平均同比增速大于100%。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红孵化公司之一,缇苏文化无疑身处这股热浪之中。
对于这种行业状况,缇苏文化已有清晰认知:「正是因为今年的疫情加速了短视频的发展,导致原来很多可能没有规划在2020年做短视频或者MCN机构的企业,纷纷涌入这个领域。」
底层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这种加剧不仅体现在对市场的抢占,也体现在对人才的争夺。
缇苏文化HRD马小炉直言,「今年这种MCN机构突然暴增的情况,导致我们在人才招聘方面遇上了很大的竞争。」
在人才需求方面,缇苏文化HRD马小炉引用了一句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衍生的意思是:基础不牢,职场不稳。
简短,却给出了进入这个行业的答案,而这也是缇苏人才招聘的答案所在。
缇苏文化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共生式」生长,这种共生式与部分企业的「寄生式」相反,它强调企业与人才的相互成就,而非不对等的输入与输出。
缇苏文化HRD马小炉说,「我们会比较注重人才的长线发展,也希望缇苏能够作为人才的加速器,能够在他们任职期间,帮助他们成长,提高他们的市场价值。」
「通俗来讲,就是说你进入缇苏的时候,假如你的市场价值是50,那么我们希望等你离开的那一天,这个数字可以是70、80,甚至更高,要有所增值。」
相较寄生式下的被动输出,共生式下的主动输出能够释放更大能量。
这是招聘企业与求职人才之间的理想模型,也是在新赛道奔跑的缇苏在不断探索中得出的人企互赢公式。
正如弧光联盟的slogan,「友谊不是相互取暖,而是相互成就伟大的工业。」
笔者十分认同这句话,虽然听上去似乎缺了几分情感,多了几分现实。
但其实这代表着一种态度,相互意味着企业与人才的平等,而成就意味着不断进步。
立足于这个理解之上的「友谊」则可以解释为人才倾心付出与企业助人成才。
这种「人」与「企」之间的共生式生长关系,能够释放出的能量远超我们想象。
人才是传媒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人才的得与失、强与弱不仅影响到企业存亡,也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行业转暖,风暴将歇,如何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仍旧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样,我们也需要明白,没有永久的风平浪静。
可是,我们虽然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身处同一片汪洋里。
除了等待风暴平息,我们还可以相互撑伞。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不断前行的传媒人。
采访鸣谢:
横店影视节 组委会
爆谷传媒市场运营经理 陈宇娇 张卉芊
墨语风情HR 伞妲
缇苏文化HRD 马小炉
五元文化HR 韩璐
*排名不分先后,按首字母排序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重磅!《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SA9g1c1ekBc7IvPya_YqsA
1.6万家影视公司注销,影视公司该如何转型?
https://mp.weixin.qq.com/s/dssmExPmo2WRBlor2omHFQ
2020中国MCN机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https://mp.weixin.qq.com/s/B2cww25RkuOLBwKSntyJug
之媒团队
策划:浅度
主笔:子夜
美术:禾木
编审: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