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卡莱(美丽的)

  • 职业人才
  • 2024-01-15 11:01
  • 龙泉小编

作为古代对外贸易的畅销品——丝绸,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赛里斯”。本文结合汉代丝绸西传进入中亚和西亚的历史,追根溯源,探寻它身上的秘密,了解最早在远方流传的“赛里斯”的动人传说。


卡莱(美丽的)


赛里斯”的拉丁文为Sinae、Serica、Seres。这个词汇及其衍生出来的词,如赛里斯国( Serica)、赛里斯织物(sencum)、赛拉城(SeraMetropolis)等。最早的,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赛里斯”一词的词源来自汉语“丝”字,自然的,赛里斯就是“丝国”。

最早提供这一信息的西方记载当属保萨尼亚斯的《希腊道程》,保萨尼亚斯记载的小虫“赛儿”(ap)与“赛里斯”一词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丝国”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一般认为指当时中国或中国附近地区。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赛里斯”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中亚以及西亚,尤其最多于出现罗马的记载中。

一、“赛里斯”初入及路线

根据学界的一般看法,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中国丝绸是公元前53年的卡莱之战。当时克拉苏率领罗马军队进攻帕提亚,结果却是克拉苏阵亡,罗马军队全军覆没。正是在这次战斗中,罗马人见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绸军旗。另一个故事是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服到戏院去看戏,引起整个剧场的人轰动。丝绸军旗和丝绸袍服的共同点是在那之后,欧洲贵族对丝织品的热情已大大超过对黄金、珠宝的追求,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象牙、宝石在中国丝绸面前黯然失色。当地贵族对中国丝绸“赛里斯”的想象也出现在各种文献的里。


卡莱(美丽的)


丝绸的诱惑引起了一连串的奇特效应,贩丝的商人接踵而来,出现了“商胡客贩,日款塞下”的繁荣局面。一批城镇、驿站,在沿线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张骞等人也在积极探寻通往西域的道路,他们从长安出发,出陇西,经匈奴,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尽管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由此打通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意外的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上的贸易反响。随后中国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往西穿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


卡莱(美丽的)


除了在绿洲丝绸之路外,汉代还有从成都出发,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到达中亚的西南夷道存在。《汉书·张骞传》载,“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这条记载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以前,蜀中物产已经由西南夷道到达印度,但西南夷道的开拓并非像张骞设想的那么容易。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由于哀牢人内附,建置永昌郡,滇缅道路才被打通。后东汉政府与缅甸建立经济与文化联系,中国丝绸由缅甸传入印度、阿富汗,甚至向西传播。

二、“赛里斯”认知的转变

丝绸之路上的冒险之旅有很多条线路,但起点都是在中国,终点则是罗马。强大的波斯帝国在中间通过经营转手贸易赚取高额利润。而赛里斯也就是在这漫长的旅程里,让罗马人对其心驰神往。

公元前1世纪生活在古罗马的诗人们,在他们的笔下,“赛里斯织物”成为创作诗歌的素材。虽然其中夹杂着诗人们夸张的想象,但他们留下的零星的篇章,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贺拉斯的著作中,他提到“有许多斯多葛派的论著放置于一些干净的丝质小枕头上”。普罗佩提乌斯则感伤到“赛里斯织物绚丽的色彩及迷人的样式也无助于情人离去的悲伤”。除了认识到“赛里斯织物”外,对于“丝”的来源,诗人们皆认为其采摘自“羊毛树”上。在众多诗人的诗篇中都有描述“赛里斯织物”由女子在清晨去森林里在树上采集。


卡莱(美丽的)


到公元1世纪时,制作“赛里斯织物”的“丝”来自“羊毛树”的印象仍在延续。如在普林尼的《自然史》中,他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在东部海岸,人们遇到的第一批原住民是赛里斯人,他们以森林里出产的一种羊毛状物而知名。他们将树叶浸泡之后,从树叶上梳理下一种白色的绒毛,并将这种绒毛提供给我们的妇女,进行拆解丝线和纺织成衣服这两道工序,经过这种劳作之后,罗马的妇女就可以在公共场合穿上透明的衣装。”从现存的西方古典文献可以看出,公元前后这两百年间,西方人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赛里斯织物”的存在,但对“丝”的来源认识却只停留在了“羊毛树”的阶段。


卡莱(美丽的)


“羊毛树”这一概念,大概是源于对印度棉花采摘的认知。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在记载印度时,就已经说明印度人穿的衣服是由树上采摘的棉花制成的。罗马诗人们之所以认为丝绸从羊毛树上采摘下来,或许是由于公元一世纪丝绸虽然已经传到罗马,但丝的来源却不清楚,诗人们很可能把印度人从树上采摘棉花织为衣物的认知来比附赛里斯的丝物,从而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沿袭。造成这种认知是不可避免的,交通的不通畅,交往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应该是“羊毛树”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


卡莱(美丽的)


公元2世纪,随着东西方海陆交通的不断扩展,商贸往来的联系陆续增多,古典作家对丝的来源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于公元2世纪的包萨尼阿斯,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丝”产自于名叫“赛儿”(Ser)的一种动物,“赛里斯人用来制作衣服的丝线,并不是从树上得来的,而是另有其它的来源。在他们国内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赛里斯人有自己的名字来称呼它。这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它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同蜘蛛一样有八只足。


卡莱(美丽的)


赛里斯人制造了冬天和夏天都可用的小笼子来饲养它。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黍物来饲养,到了第五年,因为知道它们活不了太久了改用绿芦苇来饲养。对于这种动物来说,这种饲料是最好的。它们贪婪地吃着这种芦苇,一直胀破了肚子,丝线就在其体内被找到。”这种说法虽然仍然不够确切,但比“羊毛树”要稍微好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交往间的隔阂和局限。

一直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时期育蚕术传入拜占庭。公元522年,几位来自印度的僧人向拜占庭帝国许诺,说他们可以设法弄到丝绸,使罗马人不再受制于波斯人和其他民族。他们将蚕卵由“丝国人的国家”藏在拐杖用的空心竹棍里偷运回去,成功孵化出蚕虫,并用桑叶加以饲养。从此以后,养蚕制丝业在东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之后几个世纪,养蚕插丝的技术也逐渐传入欧洲和美洲等地。


卡莱(美丽的)


在丝绸西传时,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当时中国人并不认为养蚕缫丝是一个重大秘密,西传的技术中也没有特别说明等蚕蛹未化作蚕蛾之前,将其放入热水中煮,由此得到既长又不容易断的丝。而西亚等地对这一技术不明了,都是等变成蚕蛾之后再煮蚕茧,这样得到的丝不仅短而且非常容易断,另外在拜占庭帝国,吐丝技术还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国家首要机密。从传入的过程来看,的确是充满困难,被视为机密也无可厚非。从丝绸自身特点来看,又轻又薄的质料缓解闷热的天气带来的不适,遥远的路途以及本国的产量问题使“赛里斯”愈加昂贵,从只允许贵族穿,到只准女性穿,以此来显示她们姣好的身姿。


卡莱(美丽的)


层层的转口贸易使得丝绸的获得更加不易,一经送至港口,立即有高级工匠将一根根的丝拆解下来,混合金线等其他物品,重新制作衣服或者其他饰品,毕竟当时的丝绸物价比金价要贵得多。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发生在美丽的赛里斯身上,足以说明它受喜爱的程度。

三、小结

从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西南夷道开通,联系缅甸、印度直至中亚;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频繁的经贸往来不仅为我国物产种类的的增添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将中国的丝绸带到更远的地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6世纪关于美丽的赛里斯的记载,就是古代中西频繁交往的最有力见证。今天,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蚕丝,最重要的有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等国。中国作为赛里斯的故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辉煌依旧。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举措,为本国以及沿线的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美丽的“赛里斯”,实现更具特色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897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