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10月创建于江西省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编为红军大学。1934年,红军大学随中央红军长征,被改称为“干部团”。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干部团与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在保安(现志丹县)县创办了“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移至延安,并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成立后,除了总校之外,还开办了13所分校。
这13所分校,分别是在晋东南故县成立的抗大第1分校;在晋察冀成立的抗大第2分校;在延安成立的抗大第3分校;在豫皖苏边区成立的抗大第4分校;在江苏盐城成立的抗大第5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的抗大第6分校;在山西兴城成立的抗大第7分校;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的抗大第8分校;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的抗大第9分校;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的抗大第10分校;以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无为县组建的抗大第10分校;在八路军太岳军区组建的抗大太岳分校;在八路军太行军区组建的抗大太行分校。(注:抗大第10分校共有两个)
抗大第1分校校长:何长工
何长工原名何坤,是湖南省华容县人,出生于1900年12月8日。他毕业于湖南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五四运动”、秋收起义、长征等。
何长工曾任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红五军第五纵队政委、红八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委、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红九军团政委、抗大总校教育长、副校长、军械部部长、重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已到地方工作,因此没有参加授衔。
抗大第2分校校长:陈伯钧
陈伯钧是四川省达县(今达州)人,出生于1910年11月26日。他是黄埔军校6期生,参加秋收起义后被任命为红军排长,开启革命生涯。
陈伯钧曾任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红7师师长、红15军军长、红5军团参谋长、八路军359旅旅长、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四野45军军长、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抗大第3分校校长:许光达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是湖南省长沙人,出生于1908年11月19日。他是黄埔军校五期生,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炮兵营见习排长。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许光达曾任红6军参谋长、红2军团17师师长、抗大教育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雁门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军战车学校校长、装甲兵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大将军衔。
抗大第4分校校长:彭雪枫
彭雪枫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出生于1907年9月9日。彭雪枫是我国革命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是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彭雪枫曾任红四师政委,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抗大第4分校校长等职。1944年9月,彭雪枫率部围歼顽军李光明支队时,不幸中流弹牺牲,享年37岁。
抗大第5分校校长:陈毅
陈毅是四川省乐至人,出生于1901年8月26日。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时入党,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参与和指挥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重要战役。
陈毅曾任红四军军委书记,红六军政委,红二十二军军长,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上海市市长,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元帅军衔。
抗大第6分校校长:刘忠
刘忠是福建省上杭县人,出生于1906年。他23岁加入红军,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刘忠曾任红四军纵队大队政委,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抗大第三大队大队长、第6分校校长,八路军386旅副政委、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第18兵团62军军长西康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副教育长、副院长,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大第7分校校长:彭绍辉
彭绍辉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出生于1906年9月6日。1928年,他到黄公略主持的随营学校学习,之后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入党。
彭绍辉曾任红5军随营学校大队长,红军第5师、第34师、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参谋长,八路军120师教导团团长、新编358旅旅长,抗大副校长,吕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7军军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抗大第8分校校长:张云逸
张云逸是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出生于1892年8月10日。他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张云逸曾任红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大将军衔。
抗大第9分校校长:粟裕
粟裕是湖南省会同人,出生于1907年8月10日。他20岁时入党,参加南昌起义时,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粟裕曾任红四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第二支队代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总指挥,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南京市市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建的第10分校校长:李先念
李先念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出生于1909年6月23日。他17岁参加农民运动,在1927年11月参加了黄麻起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李先念曾任红十一师政委,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豫鄂挺进队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委,中原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武汉市委书记、市长,中南局副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1955年授衔时,李先念已到地方工作,因此没有参加授衔。
新四军第7师组建的第10分校校长:谭希林
谭希林谭载章,是湖南省长沙市人,出生于1908年3月12日。他是黄埔军校五期生,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秋收起义后,任红1军连长。
谭希林曾任红4军随营学校总队长兼教育长,红20军代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新四军第4队长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胶东军区代司令员,解放军第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大太岳分校校长:陈赓
陈赓原名叫陈庶康,是湖南省湘乡人,出生于1903年2月27日。他14岁就加入湘军,后成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陈赓曾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干部团团长,抗大第1队队长,八路军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大将军衔。
抗大太行分校校长:童国贵
童国贵是江西省信丰县人,出生于1916年。他16岁参加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童国贵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第六分校大队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三十一团团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9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3师师长,志愿军师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结语:
抗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为我国的军事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抗日军政大学自成立后,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了20余万名革命干部。抗大办学10年来,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抗大被誉为“将星摇篮”,10大元帅中有朱德、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等7人曾在抗大工作或者学习过。而开国十大大将都曾在抗大工作或者学习过。
1955年授衔时,在抗大工作或者学习过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人数更是达到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