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护士长(一位护士长去世)

  • 公司招聘
  • 2024-03-04 22:00
  • 龙泉小编

去世20年,18年护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医护事业,在护理队伍和医疗技术不匹配的时局中,一生要强的她以个人力量做出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建立“完全取消陪同的标准监护室”。

她还起早贪黑,协调四方,不到一个月,就成立了几十年都未实施的规范神经外科ICU。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但是她更是病患心中最体贴的“陪伴者”,带给他们生的希望,让病痛少些折磨,她就是李晓华。

初入科室,立下鸿鹄大志

1978年9月,李晓华毕业后被分配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同期的同学也多在此医院。由于出色的学业成绩,所以她一进医院就被任命为护士长。

医院为了让所来的护士在各个医学学科方向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所以大科室按照李晓华的专业将她分配在“外科”。在成为“外科护士长”的第一天,李晓华就立志一定要好好干,并且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李晓华为人正直坦率,性格开朗,无论对谁都是笑脸相迎,说话直率但从不出口伤人。只要是为了工作的事情,她从来不会因为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她的坦诚和真挚,让她在各大领导口中都是一致好评。

科室主任、院长、护理部,只要是与工作有关的,她就会主动前去沟通,她这种“以工作为己任”的态度让各大领导都为之动容且感慨她的责任心。

80年代后期,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获得了众多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山西省人民医院也步入了医学的领先地位。李晓华在医院的培养下迅速发展。

但是在学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医院的配置格局和设施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时神经外科仍然是使用仅有的两间“重症病房”来安排进行脑部外科的手术。

手术结束后的护理问题,是当时科室所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因为护理人员的不足,术后的陪护基本上仍然需要家属。

然而,家属并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而神经外科病人的术后凶险程度非常高,往往生死只在一瞬间,这就让李晓华犯了难。

作为护士长的她经常在病房里为抢救癫痫患者而拼命的时候,另一个病房的病患又出现了急症,人手不够的情况让她们经常在各个病房穿梭,医生和护士在治病救人的生死一线面前非常被动。

曾经,李晓华所在的科室出现过一天前后去世了三个病人的情况,这种被动的护理程序让李晓华非常痛苦,并决心一定要改变这样的情况。

刺痛内心,感到空前压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科室曾经不止一次为此开会集结建议。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提出实质性的、可落地实施的建议,医生们满脸失落,科室主任也为此而蹙眉,最终都只能以散会而为结局。

但这样的场景却一次又一次牵动着李晓华的心,沉闷的气氛和无解的现状让她彻夜难眠。当她想到,医生苦战七八个小时终于在死神面前将病人抢了回来之后,却又在后期护理中送命,这让她觉得非常自责,深感现有制度的落后。

这样的局面,其实也暴露了护理队伍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与不平衡,即便是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也仍然是需要后期护理来保证术后的修复。

经过多方调查,李晓华终于认识到问题的结症:护理管理和护理能力的欠缺。找到问题所在之后,李晓华仍然不能安心,因为找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终于,在思考了几天之后,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建立一个完全取消陪同人的标准的规范的监护室。

除了医院的基础配置之外,护士的业务能力就是这个决定的最大入手点,当护士的业务能力提高之后,那么医生手术的成功率也会随之升高。

勇敢的她从不畏惧,第二天便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领导,并且亲自主动去找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科室主任和医生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实施的建议,但赞成不代表这是一件易事。由此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李晓华来说,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是再难她也要做,因为这是改变外科护理体系的第一步。她将自己的想法梳理成申请报告之后,亲自去找院长。

而这样好的想法让当时的院长赵生直接拍板敲定,并且表示愿意协助她办好这件事情。

一生要强,决定迎难而上

在得到了上级的同意之后,李晓华便开始为自己的方案而奔走。

在那一段时间里,李晓华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协调各个科室之间的工作,在后勤部、器械部和相关科室间奔走,而这些工作都是在她保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后去做的,忙起来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

那些天,李晓华肉眼可见地瘦了。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项目就开始运行了,全院第一个标准的规范的神经外科ICU就成立并且正式开始实施了。

作为项目的提出者和领导者,李晓华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要经手。她在神经外科ICU成立的前期,10个床位、7名护士,又外聘了一名护理人员,开始彻底取消24小时的家属陪护。

但这种分离式的方式,让很多的病患和家属无法适应。如果是病人想念家人,家人牵挂病人,这种情感问题其实还好解决;然而,最重要的是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

这对于当时的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考验。这意味着,病人24小时都需要护理人员来照顾,由于病患人数比较多,所以即便是下了夜班的护士,仍然需要再上一个护理班。而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是非常繁琐且困难的,甚至包括一些擦洗的小事。

这种小事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日常的事情,但对于病患来说却是大事。李晓华非常懂得护理人员们所面临的困难与巨大考验。

当时,李晓华干脆直接住在了医院的家属区里,所以每天下班之后她都没有回家,而是经常去科室里看一看那些忙碌的护理人员们,并且搭把手,希望减轻她们的负担。

李晓华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神经外科ICU的配置和工作流程日渐清晰,护理人员们也逐渐得心应手,一切的发展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乐此不疲,坚持提高业务

但所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暴露问题,当基础护理得心应手之后,护士整体的业务水平就需要有一个大的进步,才能推动整个科室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在和院里领导进行沟通之后,李晓华决定“以医帮护”,利用每周三集会的时间请一位医生来给护士们讲课,实打实地提高护士们的护理能力。

课堂上既不讲深奥的理论,也不使用教科书,而是直接以在手术中所需要的病情和手术方案为基准里展开讲解,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一定是能够在ICU中所需要的。医生以每次病人所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讲课的主题,让护士们有所学。

针对课堂,李晓华也定下了五大目标,分别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术后病患的观察水平和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对病患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的预测和判断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协助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和配合的能力;提高全面的治愈率;降低术后的病死率。

这些提议和目标都是实打实与病患生命有关的,并且都是掷地有声可以实施的,是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更是所有病患生的希望。

每一课堂都是一次知识的传授,都是一次积累,所以李晓华也会讲医生的课堂整理成为讲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分门别类进行规整,汇编成一本术后疾病的护理手册,分发给每一个护理人员,供她们翻阅学习,这在当时对护理人员来说是其护理能力质的飞跃的基础。

每一个新来的护士、实习生都可以在这本手册中学习到众多可以即时使用的护理知识,科室的工作效率可谓突飞猛进。

“请医生讲课”这一招看似简单,但却是科室发展的关键一步,护理人员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却从来不是“花架子”,是实打实的“真招式”。

也正因如此,颅内压增高、昏迷、癫痫持续发作、消化道感染出血、肺部感染这些问题后期的并发症都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解决。

这种互助的方式,让医生和护理人员们都乐此不疲,多年来的坚持已经成为了山西省人民医院的一个传统。

勤勤恳恳,奉献医护事业

神经外科ICU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家属们所认可,也被其他医院所借用,这种方式既减少了陪护家人的交叉感染率,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几年下来,医院病人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这离不开李晓华的努力,更离不开医院所有人员的付出,大家对李晓华也是从心底里佩服和感激,这种全员向好的发展态势,让整个团队的医疗护理水平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也让神经外科的医生和护士们倍感骄傲。

回望多年的努力,李晓华这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和设想,实际上与我国当时护理事业发展的理念重点不谋而合。

这种基础护理的发展甚至将全国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和内涵”,向前推进了整整20年,这种奉献可谓是跨时代的引领。

她是护士们的“家长”,是病患的“贴心陪伴”,但在为他人奉献的岁月中,李晓华自己的生命也在消耗。她逐渐消瘦疲惫、面色蜡黄,医生也逐渐发觉她的不对劲,建议她去做一个全身检查。

但是,她仍然交接完工作之后才住院,然而此时,李晓华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她已经是尿毒症晚期。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院领导亲自组织会诊决定送她去北京做肾脏移植手术。

只可惜,天妒英才,1995年秋季,李晓华的肾脏各种指标逐渐攀高。1998年,她没有挺过来,撒手了她终身奉献的护理事业。神经外科的医护们、她所帮助过的病患们都悲痛至极。

李晓华出殡那天,大家自发的来到灵堂,肃立在她的身边陪她走过人生的最后一刻,与她进行最后最崇敬的告别。

神经外科的八名年轻医生,也自发成为李晓华的抬棺人,缓缓地将她放在灵车上,注目她入土为安,医护人员们嚎啕大哭,他们敬爱的、尊重的、爱戴的李晓华走了,带着护理事业无比眷恋的走了……

2018年,正值李晓华去世20年,山西省人民医院与《中国护理管理杂志》期刊合作,为李晓华写了一篇追悼的回忆文。

希望通过追忆李晓华,让护士同行们更多地了解护理历史、护理前辈,了解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来诠释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结语:

短暂的18年护士生涯,是她一生的绝大时光,她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护理和病患,她是最真诚、也是最简单纯粹的护理人,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奉献者,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护理职业的神圣和伟大,将情感和生命汇聚在行动中,折射出了病患生病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人民医院.一位护士长去世,八位医生为她抬起了灵柩.[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2018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10481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