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懂苏州,园林一定要去逛,小巷一定要去走,面馆茶肆一定要去泡,评弹昆曲一定要去听——
而在这些游客耳熟能详的事情之外,想要真正读懂这座古城,一定要从这张地图开始。
从古至今,每一幅地图都在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充满图画的古旧地图,诉说着使命与征服,传承与荣耀”。
《平江图》,一般认为是公元1229年当时的平江知府李寿朋主持刊刻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城市石刻地图,也是世界史中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图。
位于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的《平江图》石碑
它如同一张近千年前的卫星地图,让宋代的苏州成为永恒。在这块巨大的石碑上,铭刻的是南宋平江府(苏州)的地图。
在这里,城墙、水陆城门围起了城市,街巷、河流织起了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园林宅第林立,还有府学、县学、书院,可以看到苏州的千年文脉。
而更多的则是关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盐仓、酒库、米行、丝行、药市……
透过地图,我们可以阅读文明的历史,而通过这一幅《平江图》,我们仿佛可以与古人对话,寻觅到宋代的苏州,目睹当时的城市规划是怎样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平江城被南下的金军攻破,史书记载“吴中坊市悉夷为平地”。这是苏州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之一——建炎兵乱。
这场灾难将苏州承平百年的繁华毁灭殆尽,但幸运的是,兵焚可以破坏宫室建筑,却无法破坏顺应地形而建的城市空间结构,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苏州的灵魂——水。
图@星球研究所
苏州地处太湖平原要冲,是“太湖水系中山岗至平原之间,一块地形高爽平坦优越的地址”。
水系以太湖为首,四方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石湖等,同时河港纵横交织、塘荡星罗棋布。
更难得的是,至柔至刚的水流淌到这片土地时充分展示了她温婉的一面,明代《吴中水利全书》说“苏城泽国,惟水势至此渐平,故曰‘平江顺水’”,真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塘河,摄影师@wenidon
于是吴地先民发现了这样的风水宝地,便“因水制宜”谋篇布局,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城址。
他们充分考虑城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利用地形和水性,建水门,开水道,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与面貌,苏州便诞生了。
因此尽管遭遇惨痛的毁坏,但苏州的骨架与肌理还在。
人们在旧城遗址上重建家园,依附着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密布的水网,经过多年重建,终于让苏州恢复了昔日的繁荣,也就有了这幅《平江图》。
仔细看《平江图》,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方位、比例等都掌握得比较准确,与今天的苏州古城区几乎一样。
无论王朝兴衰更替,苏州却依然还在原地,维持着从前的格局与尺度。
《平江图》白描版
《平江图》星球研究所版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城池一般呈现长方形、方形或是圆形,但多少都会因地制宜略有不同。
依水而建的苏州便呈现不规则形状,在《平江图》中可以看到城墙环绕下,共开有齐门、娄门、葑门、盘门、阊门五座城门,每座都是水陆双城门。
《平江图》上的水陆盘门
今日的盘门
古城西北、东北角呈抹角状,而西南角盘门处则向外凸出呈弧形。这些都是考虑到河深面阔、水急量大,为了防止水患冲击城墙而量身定制的。
据记载,当时苏州城墙是内土外砖的结构,就是在传统的泥土夯成的城墙外面再包一层砖,同时在《平江图》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马面、射击用的堞墙等,城外还有宽阔的护城河,共同完成了城市外部的防御体系。
《平江图》上的葑门
而在城内,当时的苏州还有一座城中城,就是所谓的子城。
子城原是吴国的宫城,后来历朝历代都是苏州的政治中心,直到元末明初张士诚兵败后被付之一炬。
在南宋子城自然也是当时的府治所在,内部有众多的官府机构,和外城一样,也有完整的城垣、城门以及护城河拱卫。
《平江图》上的子城
子城在今天地图上的大致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平江图》中的子城的比例被夸大了,这显然是“政治挂帅”的产物。
而《平江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被当代学者称之为“水陆双棋盘”的布局。
正是因为有了它,才维系了这座城市格局千年的稳定,将这座古城永恒的锚定在这片土地上。
水陆双棋盘格局,@星球研究所
所谓水陆双棋盘,就是把横平竖直的街巷视为一张棋盘,阡陌纵横的水网看作另一张棋盘,水陆并行两项重叠,共同织成苏式生活的网。
研究表明,当时全城河道总长度约82公里,大概占道路总长度的80%,再加上《平江图》上的314座桥梁,可以想象宋代苏州人生活的景象。
舟楫人车,上下通行,无论是便民生活、买卖交易还是交通运输,都在这样的双棋盘格局中运转自如,桥头、河埠成为人们交往、集会或商业活动的场所。
岸上行人、河道里的船只和瓜果蔬菜各类货物川流不息,而那时的河面距离路面很近,在低头抬头间,你归你吆喝、我归我讨价还价。
这样的双棋盘格局,既是保护城市安全的水利设施,又是方便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交通的水运通道,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城市美学。
小桥流水人家,@Chanyelo雨后的小城
如果说水陆交通网组成的是苏州的双棋盘,那这张棋盘上的棋子一定少不了那些街坊巷弄里的建筑。
在《平江图》里,除了政府机构、军事设施,最常见的还有寺庙。据统计,《平江图》中标注的寺庙庵堂有近110处,当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江图》上的天庆观(玄妙观前身)
今天的玄妙观
比如城北规模最大的天庆观(玄妙观前身)、报恩寺;城东定慧寺、万岁院(现在的双塔);城西的开元寺、瑞光寺等等。
有庙的地方还多有佛塔,北寺塔、双塔、瑞光塔……《平江图》中的13座宝塔贯穿苏城南北,统领着古城的天际线,彰显着姑苏的空间艺术。
北寺塔
当时政府对各类建筑的规模、样式甚至称呼等等都有等级的限制。比如大型宅第是士大夫阶层的住宅,广大普通百姓的住房仍然是以茅屋为主,只有少量的瓦房。
宋代在苏州定居的名士很多,比如梅尧臣退休后筑宅于苏州梅(家)桥安度晚年,与沧浪亭的主人苏舜钦作了隔壁乡邻;大词人贺铸除了在城外横塘有一处小筑,也时常到城里醋桥坊小住。
沧浪亭,图@枫红叶落999
文人多了,园林也多了。
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当时苏州园林有沧浪亭、吴越广陵王钱元璙之南园、朱长文之乐圃、辟疆园等,如今只有沧浪亭仍在,也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当之无愧的长者,整日与寻宋问雅的现代人相看两不厌。
而在日常消费方面,当时的苏州城内有相当多的商业交易、手工业作坊的集市。《吴郡志》中就提到了“和丰坊,米行”、“馆娃坊,果子行”、“嘉鱼坊,鱼行”等等。
宋代,传统定时定点的坊市制度已经全面瓦解,随着坊墙的拆除,街道两侧的商店也渐渐鳞次栉比。
当时苏州手工业相当发达,甚至出现了按行业性质的不同而聚居生产的专业坊巷,如“醋坊”、 “石匠巷” 、“ 乐鼓巷” 、“金银巷” 等。
《平江图》上的西市坊、嘉鱼坊等
当时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是几个大市,《平江图》中的“绵绣坊”、 “平权坊” 和“西市坊” 即为当时大市的中心,大概范围是今天的乐桥附近。
宋朝人大概想不到,这样的繁华居然可以延续到千年以后。
今天的观前商圈,图@wenidon
当然《平江图》不只刻了城内的风貌,也描摹了城外的光景。
云岩寺和虎丘塔、枫桥寺(寒山寺前身)、天平山、灵岩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穿越了时空,将我们与宋代连接了起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张《平江图》犹如一部为苏州编写的史书,书写了古城的前世,照进了姑苏的今生。
她展示了一座井然有序的古代城池的全貌,也诠释了令人赞叹的城市规划。这是源远流长的文脉,也是苏州之所以为苏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