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王海
昔属昌平州今属怀柔县的圣泉寺,已颇有名气,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其四至八到。现仅围绕几通庙碑说说寺庙所在地——桥梓镇口头村附近几个模糊的人文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怀柔文化部门以及研究人员编辑、撰写与圣泉寺相关文史资料时,因文物资料缺失,不得已,只能以现存的两通圣泉寺庙碑为实据。而这两通明成化碑和清嘉庆碑又多湮漫,以致“文史资料”稍显简略。所以,人们在阅读相关旧诗文时,深感那些涉及寺院的别称、地名、归属等与“文史资料不符”。
尤其是对旧诗文和村人口碑中的“圣泉寺、观音寺即桃源寺”,“观音寺旁还有寺”等说法,在诸多文章里基本没有阐释。
近日,文史专家高建军先生传给我的一张“清光绪元年重修圣泉寺并元天寺碑”拓片碑文,或能印证民国诗文相关内容和传说确有根据。现将几通存世的圣泉寺碑文分别简介对照如下。
1.圣泉寺明·成化碑
怀柔文史资料成化碑
成化碑文主要介绍了“朗公碧天和尚,于明正统年(1436~1449)创修了圣泉寺。到了成化七年(1471),碧天和尚的弟子定澄和尚接任寺庙住持,继而率徒筹资重修扩建寺庙”,重建竣工后,于成化二十年(1484)勒石树立此碑。
成化碑仅对寺庙的方位进行了约略记载:即“顺天府昌平州东北七十里圣泉山”。因为碑文已经湮漫不清,信众人名仅可辨有:朗泉、彭昇、赫利等。但这里的“赫某”,却可以否定口头赫姓族群自清代迁来,源自“叶赫氏”的揣测。
2 . 圣泉寺清·嘉庆碑
怀柔文史资料嘉庆碑
清嘉庆碑记载了圣泉寺自明成化年至清代中晚期经历了四百年,寺庙早已荒废。当时一名为“海宽”的和尚云游至此,口头村“閤庄檀信”让他留下来,许诺修庙,并请他做住持。这篇碑文记载了口头村信众自发实施了寺庙复建过程。其中以村人曹文芳、赫得仁为主。
3. 重修圣泉寺 元天寺碑记
高建军提供的光绪圣泉寺碑
碑文:阅昔昌平州所属口头村北九龙山后名曰桃源,北柏南松,堪称绝景。自■而上,路道之崎岖约有五里;由麓至顶,峰峦之高峻足有数寻。而其建有古井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无惑乎名为圣泉寺也。寺之创立,始自前明,历世以来,固以久远。嘉庆年间虽则葺而新之,延至刻下又已残而蔽矣。住持僧广信,不忍坐视摧残,于同治十三年十月望,命伊徒侄海亮,延请合村施主商议重修。施主慨然应允乐出资材,皆曰,不惟重修上圣泉寺而已,且重修山下元天寺焉。至于山门群墙,亦无不重新创立也。■■工程非不浩大,乃于次岁四月始行起工,七月即行告竣。成功迅速,谓由施主之虔诚,神灵之默佑,谁曰不宜。由是丹楹刻桷,金碧交辉,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厥后,佛光普照保各户之平安,威灵显著佑一方之康泰,风情俗美,不䕓而知。故不禁率尔走笔以记其始末云。
恩贡生 候选训导 穆■仕 拜撰
文 庠 生 曹裕章 敬书
勒碑人 谢洪智
督工人 赫信■
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十月毂旦立
高先生传来的这篇光绪碑文内容很丰富。涉及了口头村后的“九龙山”、“桃源”、“北柏南松”、“自山麓至山顶的距离”。并对圣泉寺之“圣泉”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尤其是记述了在重修圣泉寺的同时,也重修了山下的“元天寺”。为今天村里人“山下有寺”的口碑提供了实据。
4. 元天寺附近的白公生祠碑
此碑现弃置圣泉寺景区某角落
2021年春四月某日,我参与商议口头村志事。期间,口头村文史爱好者曹耀贤先生带我到圣泉寺景区大门里右侧一处较宽阔的山坳,观看景区山下的一通残碑。
曹先生说,这石碑是个“祠堂碑”,原来树立在口头村内。不知什么年代,村人把“祠堂碑”迁移到了山下的庙院。碑文极其湮漫,虽认真清洗,仍难以辨读。后经拍照放大看,获知这是一通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孟春”的“白公生祠碑”,。
“白公”即明万历年曾以指挥佥事衔任怀柔兵备道员的白栋。
白栋,陕西榆林人,字吉轩,进士出身,后升为通政。怀柔兵备道主要负责整饬兵备,屯田,兼管通州,分防大水峪等处防务。
白栋在兵备道期间因多有惠政。当时顺义、密云、昌平、顺义等州县纷纷为其建立生祠,立碑歌颂。
怀柔县的白栋生祠建在县城南门外,有现有太仆寺卿殷仁撰文的碑记存世。
当时,作为清正廉明,爱民勤政的白栋在蓟昌两镇政声极好。从各县所存碑文可知,他曾得到地方军民广泛的爱戴。
但作为地处怀柔昌平交界的口头小村也建了“白公祠”并树碑歌颂却不多见,但似乎也有原因。从模糊的碑文中可知,白栋实施的爱民、利民政策,给口头村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另外,这通生祠碑记,明确载明了“顺天府昌平州从善里口头村”。可见但是口头村辖属于近似今天乡镇级别的“从善里”。
四季屯贡生傅琛诗稿
1.“层峦叠嶂水回环,名士幽栖在此间。清福几生修得到,课余遊眺九龙山”。
作者——赵治邦 字鲤庭 民国三十六年五月。赵治邦是口头村乡绅曹效先(字丹忱)的小舅子,密云人,清末民初文人,《民国密云县志》编纂之一。诗中的“九龙山”,即圣泉寺光绪碑中的九龙山。
2.“林泉灵秀绕连环,高尚名贤住此间。杖履优游临圣地,读余散步九龙山”。
作者——傅琛: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傅琛,字葆忱,四季屯人。光绪丁酉拔贡。光绪二十六年京师大学堂法政优等毕业。清季官至吉林政法专门学校总办。民国二年至十八年,曾任吉林长春地方审判厅、吉林高等审判厅、直隶万全检察厅、山西高等审判厅、山西高等法院推事、庭长、检察长等职。有《法学通论》、《民法总则》、《财政学》、《各科讲义集册》存世。
傅琛诗文中不但也涉及了“九龙山”,而且介绍了刘庆堂所著“怀柔风土志中的昌平口头村之《桃源寺记》”。由此可见,清末民初时期,圣泉寺曾被习称“桃源寺”,与圣泉寺光绪碑相符。
3.刘庆堂:
《望九龙山·之一》“远望秋山满翠微,高低云岭对斜晖。遥知绝顶桃源寺,傍晚禅僧曳杖归”。
《望九龙山·之二》“山峰缭绕似蓬壶,几欲攀跻怯路迂。安得云林高画手,壁间绘作卧游图。”
民国赵鲤庭文稿
现在口头村北的“观音禅寺”之名,已基本被“圣泉寺”取代。根据明清碑文可知,圣泉寺之称,源于清光绪碑文中“考稽古碑,见有昌平州东北圣泉山观音禅寺”之语。也就是说,因寺庙在“圣泉山”,寺以山名。
再由于碑文中还有圣泉山又名“九龙山”、以及“桃源”的记载,圣泉寺在旧诗文中又有了“桃园寺”之雅称。
由此可见,圣泉寺、桃源寺、圣泉山等名都与“圣泉”有关。但在明清早期庙碑或文人的诗文中都没有关于“圣泉”的解释。
直到清同光时期,再次重修庙,勒碑记事,才提到了“圣泉”之名:“口头村北九龙山后名曰桃源,北柏南松,堪称绝景,……由麓至顶,峰峦之高峻足有数寻。而其建有古井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无惑乎名为圣泉寺也。”
这就是说,九龙山后桃源之地有泉,可以围泉建井,有了水源保障既可建寺,因这里的井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而被誉为“圣泉”。所以,人们将观音禅寺冠以圣泉之名,就就没什么可疑惑了。
根据光绪碑文对“古井”即圣泉的记述,参照实际地貌。所谓圣泉寺斜井,原是以高台之下,紧贴台壁的一个水泉而建。
台地上建寺后,为汲取方便,将水泉围砌了贴壁井筒。因这眼地面水井,并非平地凿錾,又因台壁并非垂直,而稍外斜,其井筒也必显倾斜。所以,此井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斜井”。加之井筒曾孤悬在庙院边缘台坎,因型赋义,似乎水井飘然而来,随着岁月历久,也就渐渐有了“韦驮背井仓促安放成斜井”之神话。
圣泉寺韦驮背井的神话非常有名,百年来口传说文记总不衰,并被一些正规文史资料所收录。但版本不一,细节各有简繁,立意也不尽相同。笔者于十几年前亦有一以此材料的小文,贴附在此,为自家之言。
2022年6月24日
(王海)
圣泉山曾名九龙山,山脊走南北,北连慕田峪古关要塞,南抵九条绵延之山梁,其形酷似九条游龙腾云雾。
明正统元年即公元1436年,山坳台地始建观音禅寺,该寺近水泉。数年后,禅寺香火盛信众多,名气渐大,因傍寺水泉之不竭,九龙山遂被誉称为圣泉山,禅寺名为圣泉寺。
笔者于2005年3月12日午来到观音寺山门,一路上山未见一人,虽早春渐暖,山谷仍寒。四野无喧,空灵寂静,微风入松偶有唦唦。
寺院山门之额,刻有“观音禅寺”。进入寺院,先以摄像机环拍一周,又特写了明成化、清嘉庆两块完好的重修观音寺碑。成化碑前就是那口著名的甜水斜井,井台、水槽、辘轳均为原始,古韵幽幽。说到斜井,不得不说到寺院前殿供奉的神佛。
圣泉山禅寺,建有前殿后殿东西厢禅房。后殿有东西寮房(俗称耳房),东寮房与东厢过道设有圆门通往东边的碾磨场院。后殿供奉观音罗汉,前殿供奉的是“护法天尊韦驮菩萨”后殿是主殿,是建寺时的第一项工程,前殿则是后来加建的。
韦驮,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 骑孔雀。被大乘佛教吸引为伽蓝的守护神。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清净梵行。
传说释伽牟尼涅磐之后,众位天神火化释伽牟尼佛的遗体,收取佛陀舍利子以备建塔供奉。曾有罗刹鬼盗取佛牙舍利,神行太保韦驮大将发现,奋起直追,捉住了罗刹鬼,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
自此,在全国各地寺庙的天王殿,总会看到弥勒佛的身后,有一位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披飞带 、手执金刚杵,英气逼人,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以防妖魔前来偷盗,兼职保护寺内的出家人,韦驮就成为了佛教特有的护法神。
怀柔圣泉山观音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大小佛寺中的独特之处,正是对韦驮菩萨的特殊礼遇,观音寺为何专门修建了前殿供奉韦驮护法天尊?其因与寺中的甜水井有关。
传说寺建好后的次年,本欲凿井,寺内高僧悯民劳苦,心耽靡费,取消了凿井计划。寺内用水除攒积雨水外,多是下山到怀沙河背水。
随着信众僧徒日增,加之朝廷准奏驰放山禁,准口头等村庄百姓上山樵采垦种。樵夫农妇多有到寺中小息,寻水解渴,寺内用水大增,年轻僧徒往往整日负木桶攀爬于险狭岩路,早晚课业俱废。
一酷暑之日,有两位女信徒自京师前来拜奉观音,徒步百余里,攀挪到寺,口渴脱水,晕扑于山门。
众僧人急急将其移卧于阴凉处,待取水喂饮时,不想已经是罐光缸净。一年轻僧徒背起水瓮飞奔下山,四五里岩石陡路,不到半个时辰就汲得水回。
那两位女子喝过清凉水后,已是神清气畅,大家刚刚放下悬心,却见那汲水的小和尚,已是面色灰白,浑身凉汗,卧伏廊下,无一丝气息了,众人大悲。
一当地信徒哽咽说道:寺内要是有一口似怀柔下园村的甜水井就好了!
观音寺小和尚为救信民而累毙,使当地百姓为之动容,有多人跃跃捐资凿井。然而,山中石硬岩艰,岂可轻易动工。
韦驮菩萨被僧人和民众的德善深深感动。他听说距观音寺东南二十里的怀柔下园村,地处小泉河、雁栖河下游,地缓水丰,多有甜水井。就在一星夜,化作一帅帅的强壮后生,来到下园村,为不太影响本地百姓生活,走遍了全村。在一水井较密的地方,选了一口石井,运拔山之力,将水井完整薅出地面,又移沙石瓦砾填平井坑,背起水井奔赴圣泉山观音寺。
由于韦驮菩萨为选井填坑耽误了过多的时间,未及把井安放直正,已是夜临四更,天色微曦,鸡鸣在埘,寺中晨钟即响,就急急离去。
清晨,一小和尚按例打扫山门庭院时,发现靠东厢一侧出现了几方青石,近前一看原来是井台,再看,一口深幽清冽的水井就在井台中央了。
小和尚大惊大喜,急唤师傅来看,当众僧人都为寺院凭空出现一眼斜井而高兴迷惑时,就有人在山门内拾得一条金丝飞带。
寺院高僧佛道精深,他就认出这飞带是韦驮菩萨所遗,至此,大家恍然,齐向飞带久久叩拜。
为表僧众百姓对韦驮菩萨大慈大善之举的崇敬,后来就修筑了前殿,专门供奉韦驮将军,因此,观音寺前殿亦称韦驮殿。
200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