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基辛格
文 / 巴九灵
最近油价涨了,有人说以后还是买电车吧,然而,电车也涨价了。
今年年初,由小鹏、哪吒、极氪等多个国产新能源车带头,开启了本轮新能源车涨价的浪潮。到三月下旬,去年销量前30的新能源车车型已经有三分之二宣布了涨价,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已经在涨价的路上。
可最让人绷不住的是,3月21日,小牛电动车也宣布涨价了——四个轮子的还没全部出场,两个轮子的已经憋不住了。
而这波涨价的根源,则是近两年呼风唤雨的三大金属——“锂大爷”“钴奶奶”“妖镍”。
照常理来说,汽车由许许多多零部件构成,两三种原材料涨价很难影响到整体价格,而且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贸然涨价容易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因此整车厂很少因原材料成本问题而涨价。
但这次情况特殊,因为原材料实在是太贵太贵了。
受产业周期、新冠疫情、环保潮流、国际局势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锂、钴、镍三大重要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全部来到了历史高位,较去年至少涨了50%,其中电池级碳酸锂的涨幅最为惊人,同比增长了近5倍。
图源:生意社
这就导致了,路面上在跑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但产业链下游的车企却没有发大财,甚至连中游的电池制造企业也没赚到太多。
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几家主要的电池制造企业虽然业绩不错,但增速却不及整个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速。
真相是,钱都被上游的矿产公司赚走了——对燃油车来说,石油是必需品;对新能源车来说锂、钴、镍则是生命线。
因此,在业内,锂已经有了“白色石油”的称号,钴的地位也相差不远,镍的应用目前还不算广,但其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业内认可,比如马斯克就曾表态:“镍是特斯拉最大的瓶颈”。
图源:twitter
面对三大“新石油”的供应吃紧、价格暴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十分着急上火。不只造车的急,造电池的也急,比如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就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呼吁对锂资源“稳供保价”。
问题是,这并不是出台几个政策就能搞定的事。
去年三季度,煤炭价格暴涨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保证煤炭供应,动力煤期货高涨的势头被强行终止。
这一操作的关键点在于,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国。
要命的是,在锂、钴、镍这三大矿产上,我们并没有这种地位。从2020年的数据看,我国锂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镍超过85%,钴更是超过97%。
出海找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唯一的选择。
地球上,大部分战略资源的分布都非常不均衡,如同石油的核心在波斯湾一样,锂、钴、镍也分别有自己的“波斯湾”:锂在南美,主要是智利;钴在民主刚果;镍在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印尼为主,菲律宾其次。
根据哈佛增长实验室的数据,2019年,智利出口了全球60.45%的碳酸锂,民主刚果出口了80.94%的钴矿石,菲律宾和印尼都出口了全球约28%的镍矿石,但印尼在矿藏储量和品位上有绝对优势。
图源:哈佛增长实验室
这些国家,正是中国矿产企业出海找矿的主要战场。
早在2003年,华友钴业就前往非洲寻找原料,并在2008年收购了民主刚果的两家矿山企业。
2011年,赣锋锂业刚一上市,就拿着资本市场筹到的钱投资了加拿大国际锂业,此后筹资扩张成为常态。
实际上,这不只是赣锋锂业的常态,而是中国各大矿产企业的常态。先上市融资,然后加杠杆入股或收购国外优质矿产,已成中国矿企的基本操作,虽然激进,但收获颇丰。
近两年,随着锂、钴、镍价格的走高,这些企业得以大赚一笔。
赚钱归赚钱,但中国矿业距离占领“波斯湾”还差得远,挑战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欧美企业。
除了我们在买买买,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没闲着。几乎每一处矿产,都会有欧美巨头和中国企业竞争,导致收购价格的抬升。
此外,欧美巨头还会在资本市场对我们的资金链做出攻击。比如前一阵的镍价巨幅波动,传言就是某欧洲矿业巨头在主导逼空,瞄准的则是青山集团的海外矿权。
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尚显稚嫩,在原油、航油、铜等期货市场上都吃过不少亏。
其次,是矿产资源国政府。
这些矿区,大多在基建方面不甚给力,在中国运营一座矿山是一回事,到这些国家运营一座矿山又是另一回事。
企业在买了一座矿山后,很可能还得再修一条高速路甚至修个发电站,这经济账可就得重新计算了。比如“镍王”青山集团,其实就是在印尼苏拉西威建了一整套基础设施:矿场、公路、电网、港口,甚至还有两座清真寺,家底薄一点,经验少一点,还真容易翻车。
青山集团在苏拉威西兴建镍矿冶炼厂
相比于基建问题,政治问题更需要注意。
刚果打过很长时间的内战,东南亚在民间有排华情绪,智利的政局则变更频繁,这些情况对于重资产、长周期的矿业而言,都是潜在风险。
比如,印尼在2009年颁布了采矿法,禁止出口原矿和半成品矿,只能出口加工过的矿产,逼迫外国企业在印尼建厂,彻底改变了投资逻辑。
再比如,今年智利制宪议会初步通过了一项提案,旨在促进锂矿等战略资产的国有化。而且,智利还在和阿根廷、玻利维亚讨论建立一个类似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锂佩克”,这无疑给已获得当地矿权的中国企业蒙上了阴影。
想要占领新时代“波斯湾”的主导权,如何与欧美企业竞争,如何与矿产国进行利益博弈,将会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必修课。
参考资料:
1.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
2.深度丨能源金属“A股七雄”出海寻矿:从产业到资本的共谋与暗合 | 野马财经
3.“钴奶奶”or“镍大爷”,锂电原料暴涨背后谁在博弈?
4.占全球50%锂矿产量的智利,大国撕咬的新能源斗兽场 | 远川出海研究
5.印尼声音:世界对印尼镍的依赖是真实的!
6.上游电池原材料价格飞涨,新能源汽车集体涨价
7.刚果(金)能否靠“钴奶奶”成为新中东?还得看这个男人
本篇作者 | 林克 | 当值编辑 | 范程远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