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村地区的居民缺挣钱的门路,城里的一些公共服务岗位缺干活的人,本市人力社保部门通过精准帮扶,牵线搭桥,把农村居民转到城里上班。
截至2017年底,本市三类城市公共服务岗共招聘农村地区劳动力1200余人,今年还将“吸收”10000名农村地区劳动力进城上班。
钱久永,密云区高岭镇村民。去年9月份记者采访时,他刚刚应聘海淀环卫中心的清扫车司机,那时他还担心能不能干长久,收入有没有保障。
如今作为“老员工”,钱久永对工作很满意。不光保险有着落,每个月的收入能达6000多元,每天工作6.5个小时,每周还能休息一天,“这也算是高薪了,现在村里好多亲戚都跟我打听,问还有没有机会来海淀上班!”钱久永说。
海淀环卫中心去年共招聘密云区高岭镇、不老屯乡、太师屯乡的村民共250余人,入职至今无一人离职。
见到记者时,49岁的延庆区刘斌堡乡村民许景全正操作设备吊起垃圾运输车的吊箱倾倒垃圾,如今他已是西城区环卫中心的一名熟练工人。“现在可比以前强多了,稳定,有保障!”以前,许景全一直靠打零工为生,当过保洁、送过快递,“我只有初中学历,没文凭、没技术,就只能挣挣辛苦钱,什么累干什么,还不稳定,有今天没明天的!”现在除了有保险,许景全每月收入达到5500元,休班时还能回延庆老家看看。“说实话,咱们村里人,有这样的工作就特知足了!”许景全说。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公交乘务管理、轨道交通安检、环卫作业三类公共服务岗位共帮助密云和延庆的1200余名农村地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海淀区环卫中心主任郑秀山表示,环卫车驾驶员招聘一直很困难,因为待遇低,许多司机不愿意来,市人力社保局出台试点政策补贴农村地区劳动力,等于提高了待遇,“我们的岗位从‘酸馒头’变成了‘香饽饽’,密云村民们的到来缓解了我们驾驶员紧缺的状况,实现了环卫中心和农户‘双赢’!”
近三年来,本市加快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方面,在京津冀一体化、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环境下,北京较多产业疏解出去,一部分职工随迁了,但大部分职工留了下来,岗位却没有了,这种现象在较多使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北京加大生态涵养地区的整治工作,对水源保护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无业可就,生活来源难以保障。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用人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供需矛盾,自去年起,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本市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促进增收试点工作,以密云、延庆两区作为试点,农村地区劳动力到公交乘务管理、轨道交通安检、环卫作业这三类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实现就业的,给予公共服务岗位补贴,按月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
今年,市人力社保局还将继续大力推进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将在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10000名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除了原有的三类岗位,园林绿化、市政市容、铁路护路联防、公共物业管理、给水排水、保安辅警等岗位都将纳入其中,试点区域也将拓展到门头沟、昌平、通州、大兴、房山、怀柔、平谷区。
为了让进城上班的农村地区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各城区还多方筹谋,化解他们的食宿难题。东城区专门在环卫中心腾退了一栋办公楼,用来安置农村地区劳动力居住使用;西城、朝阳两区通过协调区财政,专门拿出一笔资金作为租房补贴;石景山区人社局多方协调,由区政府出面,为进城上班的郊区劳动力租了宿舍。今年,人力社保部门还将联合各试点单位采取更多措施,安排食堂、宿舍,解决大家的生活问题。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还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一地一策”精准培训。支持延庆、通州、大兴等区根据冬奥会世园会、城市副中心和新机场等重大项目用工需求开展整建制培训,打造“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服务机制,及时组织农村地区劳动力进行培训、实习,最后送到单位上岗。对1万名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就业的农村地区劳动力开展培训,还将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确保农村地区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干得好、可持续。
北京日报记者: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