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灵
在最近正在经历的几场风波中,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处在不同需求阶段的人都对自由作出各自阐释。呼吸新鲜空气、吃到便宜的蔬果是自由;来一场不限地域、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自由;逃离战火、奔向新家园是自由;无顾虑地表达观点和批评是自由……
但若要自由上升到政治经济哲学的高度,大谈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捍卫者。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对今天乃至以后的中国人都意义非凡。
什么是自由?哈耶克说,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他还说,最能清晰地将一个自由国家的状态和一个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状态区分开来的,莫过于前者遵循着被称为“法治”的这一伟大法则。
如今,哈耶克驾鹤西去整整三十年。如果此时的你,对原本的自由观念开始怀疑的话,不妨拾起哈耶克的两本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
这两本书共同的主题是指出专制主义的谬误,探讨自由、道德、民主、秩序等人类生存的根本性命题。
所以认识自由,必须了解“非自由”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就表达了三个不相信:
第一,他不相信健康的国民经济可以被集中管理和科学规划。这个观点反对的是当时“斯大林主义”体制下的计划经济。
第二,他不相信精英分子真的能发现真理。
第三,他不相信政府可以控制对权力的贪婪。因为通过赋予政府无限制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如果民主制度决定了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必定要运用不能根据定则加以指导的权力时,它必定会变成专断的权力。”
他甚至认为,民主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和个人自由的手段。“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和由教条主义多数所支配的政府统治下,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
但是,哈耶克并非绝对主张“自由放任”或是“无政府主义”之人,而是主张政府应在遵守预先制定的法律框架下,通过法律来管理和治理社会。前提是,政府权力首先要受到法律框架的制约。他说,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其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会碰到很多次“紧急状态”。紧急状态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临时集中于政府机构,以限制公民自由和正常权利为代价,借助行政管控等方式最大效率地处理危机。而各国在最终宣布紧急状态时,通常都要有宪法和法律的明确授权。
但问题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更要思考:过多的行政命令和管控,是否有对法律框架的僭越?如何防止行政部门和掌权者借助紧急状态的名义不适当地扩张行政权力?如何在紧急状态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权利?
哈耶克的一个观点,在今天听来既讽刺,又充满警示。
他认为,一个社会最大的危险,可能是陷入封闭的漩涡。管控产生问题,用管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然后再用进一步的管控去解决。久而久之,这个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性都会逐渐丧失……“管控过度,会造成民众出现心理上的变化及性格方面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警惕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集体主义对个体自由的破坏。正如哈耶克说,“他们都想组织整个社会及其资源达到单一目标……这个目标,通常会被含糊其词地表达为‘全体利益’,而拒绝承认个人目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领域。”我们或许会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不惜一切代价打赢一场“战役”,但总得要付出代价。
最近这两年,不管在中国,还是欧美社会,哈耶克的名字再一次成为热词。这表明人类在面对新的挑战时,重新对一些古老的话题进行反思和审视。
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哈耶克,为何要追逐大师们的思想?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齐默鲁看来,虚假信息和算法,制造了不利于民主声音的“过滤器泡沫”和“回音室”。一方面,它让人们对公权形成了绝对崇拜,另一方面,它让理性逐渐丧失,非黑即白的舆论充斥于耳。我们只着眼于当下,却忘了仰望人类文明浩瀚的星空:自由、道德、民主、秩序……
回归思考和理性,尤其是从经济学大师的思想中汲取理性,才能看透世界背后的真相,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生活。
而吴老师也喜欢以独特的视角,经常在《每天听见吴晓波》这档课程中怀念念经济学大师,并分享他们的思想。
譬如,大卫·李嘉图曾提出过“比较优势”理论,通常用于国际贸易和企业竞争中。不过,如何运用此理论指导人生,吴老师作了进一步阐释:比较优势,并不是说你和别人比较后的相对优势,而是指你对于自己而言的相对优势。
现在许多年轻人兴趣爱好广泛,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比较优势意味着,你需要从那么多的兴趣爱好中,选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放弃掉其他所有诱惑项。这非常困难,但如果你不这么做,在知识分工的时代,你就竞争不过对手。
>>选自#每天听见吴晓波#《兴趣爱好广泛很可怕,请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谈到“神童”保罗·萨缪尔森时,吴老师坦言在读大学的时候,读的第一本经济学教材,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此大为推崇。
吴老师认为,萨缪尔森是第一个把点状经济学理论形成整个经济学框架的人,称得上“经济学的最后通才”。更重要的是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他通过洛伦兹曲线分析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利用这一思想,帮助肯尼迪总统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
>>选自#每天听见吴晓波#《这位神童只用两个字,帮助肯尼迪走出困境》
关于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思想——“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必要的先决条件”,吴老师将之和儒家思想对比。他认为儒家的起点是“有序前提下的道德约束”,而科斯的起点是“规范前提下的效应产生”,他将二者的理念视为东西方商业文明的分野。
除此之外,吴老师通过科斯的“科斯定理”和“交易成本”,解释了碳交易到底是如何操作的,为什么生活中必须有中间商。
>>选自#每天听见吴晓波#《“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句话委屈中间商》
还有不乏对经济学家去世的深沉悼念,譬如近两年去世的大师肯尼斯·阿罗。他曾用数学公式推导出一个震惊世人的结论: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选自#每天听见吴晓波#《这个定律对简单多数的投票机制提出了质疑》
吴老师从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一路讲起,最后涉及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博弈论等众多领域,以及货币学派、新古典学派等众多经济学流派,把一张完整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在我们面前展开。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的研究焦点也从浩大的宏观经济学转移到对经济中个人行为的研究中来,以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的出现,让普通人觉得经济学是如此的实用和接地气:为何人们喜欢追涨杀跌?如何机智地谈恋爱?如何理智消费?生活中有哪些经济骗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经济学,我们从1600多期《每天听见吴晓波》中整理了20多期关于经济学大师及其重要理论的音频,汇总成《经济学大师思想精华》,后续会不断更新。
在未来,我们会继续整理、盘点《每天听见吴晓波》往期音频,力求推出更多的单课,将这门涵盖商业、城市、产业、投资、认知的财经日课更加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