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互联网大厂信息中转站。
每一波信息从这里传出,转经知乎、微博,公众号……继而覆盖整个互联网。每一次信息出圈,都加速稳固脉脉互联网大厂信息源地位,脉脉没有“打通职场人脉”,倒是打通互联网信息链。
定位职场社交加社区,但职场无社交,社区无职场,在小道消息中只有企业公关被迫忙碌。
四次融资之后,脉脉上市无果,商业化速度缓慢,匿名吐槽如豆瓣小组,熟人关系最后还是加个微信,职场招聘业务更是远不如智联们。
“消费点评,让差评店铺消失了;脉脉公司点评,将让差评公司消失。脉脉公司点评一小步,招聘行业一大步。”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脉脉始终在“职场”社交这个圈子中打转,但离真实的职场越来越远。
然而,电影点评,没有让烂片消失,倒是推动水军行业改头换面。一边是娱乐圈拿着豆瓣评分当实绩,一边是豆瓣摇摇欲坠,大厦将倾。
社交软件,死了一茬又一茬。
社交平台,建立在网络效应之上,用户越多,平台价值随之扩大。微信借此赢者通吃,以即时通讯吞下了绝大部分的社交软件市场,并逐渐从熟人社交侵吞职场,彻底抹平了职场与生活的界限。
社交的尽头是微信,正如网友吐槽:主要功能就一个,根据主页简历认识还算靠谱的人,然后大家加微信。
想要成为职场版微信的脉脉,成为微信势力范围的牺牲品。
“脉脉讲了再多的故事,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披着领英外衣的Secret。”
有交流,无社交。
垂直职场社交,有市场,但不够大。从早年的天际、若邻、优士、大街、经纬,到后来的猎聘同道、脉脉、赤兔,职场社交App几乎都是半死不活。
2018年8月21日,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宣布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由DST 领投,老股东IDG资本、晨兴资本和 DCM跟投。
在此之前,脉脉分别在2017年11月获得7500万美元C轮融资,由DCM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跟投;2014年获2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IDG和晨兴资本联投;2013年获晨兴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
该轮融资也刷新全球职场社交领域融资纪录,林凡也一度表示,脉脉计划在2019年上市。
然而,脉脉上市遥遥无期。
垂直平台,注定难以壮大。说的好听,叫精准定位,比社交平台更聚焦,比招聘平台更方便。然而,脉脉在借此避免同类化竞争的同时,也放弃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原赤兔App负责人看来,中国用户对职场社交只有三个强需求:匿名社交、找工作、建立人脉。
以智能招聘和前程无忧为代表的招聘网站已经占领绝大部分市场,脉脉所能分到的饼没有那么大。而所谓建立人脉,也在用户加个微信之后,离脉脉越来越远。
脉脉选择了匿名社交,通过社区来维持自身流量。
社区内容中,与职场发展的内容远不如匿名吐槽更能吸引流量。
就像微博离不开粉圈带来的流量,也就难以避开其粉圈化对微博的损害。脉脉靠着“贩卖”大厂内幕多次出圈,也给自己形象带来影响。
一向主打高端人脉的脉脉,包括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搜狗CEO王小川等知名企业家都已经入驻脉脉。
垂直社交,建立在相同圈层的基础之上。在微博,有大v因社区氛围变化而离开,在脉脉,也有不少 “高端” 因茶水间氛围离去。当脉脉成为大厂茶水间,吸引的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小道消息爱好者,高端人脉也就越来越少。
2019年,林凡曾表示,匿名板块的DAU不到脉脉整体的10%。“我们希望这些真实信息最终还是能够得到解决,而不是作为媒体爆料的地方。
从ofo贪腐到拼多多员工猝死,甚至李小璐和PG One的小视频,都来自脉脉的匿名社区。2020年6月,脉脉的实名注册用户量从三年前的3000 万涨到了 1.1 亿,月度独立设备2949万,这与其匿名区信息的多次出圈不无关系。
在依靠匿名用户的爆料获取流量的同时,脉脉对爆料用户的背刺,使脉脉信用度在用户心目中大幅降低,这也使其社区范围逐渐滑坡。
“他们首先问,能不能删,我说不能删,又问能不能帮我查这个人是谁,这更不能。我会说,这是我们社区的根本。”林凡在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说。
然而,2021年,B站员工匿名发帖,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B站以不正当竞争为由,一纸诉讼将脉脉推向被告席。脉脉依法提交了涉案发布者信息,最终和B站达成和解。
反抗资本家的英雄形象受损,装逼氛围不变,中文互联网中,脉脉堪称知乎之外的另一装逼圣地。从BAT之外的公司都不值一提,到把厂牌挂在胸前去相亲的字节员工,实实在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变迁史。
而这一氛围,对平台并无好处。装逼社区无营销,在知乎,品牌提问下大v拆台屡见不鲜,堪称广告坟墓。这就是为什么知乎的商业化难以成功,为什么知乎的大V最不值钱。
社区难以商业化,而且给脉脉带来无数的麻烦。
在天眼查上,脉脉的经营主体“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涉及200条司法风险,原告方涉及百度、饿了么等诸多互联网企业。
脉脉近日上线了公司点评系统,引发全网热议。
“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标签是职场的‘大众点评’或者公司的‘大众点评’。”
“过去20年,点评机制深刻地改变了消费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脉脉公司点评必将改变招聘行业,推动招聘进入点评时代。
职场的大众点评,而被吞并的大众点评,时至今日仍美团的内容护城河。犹如豆瓣评分之于豆瓣,而脉脉上的实名点评,会否在内容生产上有此地位?
2021年10月,一份互联网公司工作信息共享文档在互联网打工人中流传。这份由程序员们自发组织编辑的公开文档,内容包括公司、部门、岗位、base地、上下班时间、午、晚饭时间、 一周工作天数、新人日报/周报等真实信息,然而突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企业点评的生意,内容的真实与大厂的容忍度紧密相关,商业化的程度也与内容是否注水紧密相关。如果参考大众点评的商业模式,那未来的脉脉点评上,也将充斥着大厂的招聘广告。一面爆大厂的料,一面赚大厂的钱,脉脉如何做到内容真实可信?
林凡认为“每个职场人踩过最大的坑是信息不对称的坑,错配也在伤害每一个渴望人才的优质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脉脉用户已达1.1亿。过去一年,在招聘业务中,给718万职场人提供了猎头服务、服务了超过3000家雇主品牌,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比增长200%;招聘商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
招聘已成为脉脉核心支柱,脉脉方面给出的数据,招聘、广告、会员三个业务的收入比例为3:1:2。
互联网招聘这种双边市场,招聘方和求职方互相吸引的网络效应十分明显。
在新经济领域,月活量增加50%,其中教育行业增长200%,新能源汽车增长100%,审计增长80%。从社区入手的脉脉,首先掌握了大批互联网员工,正如美团在早期先绑定 20% 的头部连锁餐厅。
然而,据《2022任仕达大中华雇员期望调研报告》显示,ICT互联网行业中,53%的大陆受访者面临着就业机会减少的困扰。
困扰职场人的,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能挑的不够多。手拿20份offer 当然可以随便挑挑拣拣,一份都没有,还要还房贷的职场人,哪有挑挑拣拣的余地。
谁是买方市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