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热线:85652800
——稳企业保就业深度调研②
今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一些大学陆续举行了毕业典礼,与往年相比,有更多穿上毕业服的大学生还在为找工作不断奔波。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本就压力陡增,又突遭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大学生就业呈现哪些新变化?面对多重挑战,高校及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
全面看待大学生就业压力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不少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市场需求下降等困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往年相比,企业“春招”计划有所减少,出现了有岗不聘、延期招聘等现象,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出现同比下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全面看待。
虽然拿到了一家物业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2020届毕业生彭小芹仍选择参加将于7月19日举行的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她要等成绩公布后,再决定是“二战”还是工作。不仅是彭小芹,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148名应届毕业生中,有30余人在准备考公考编(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录),占比约20%。据几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估算,虽然整体考公考编率达不到这么高,但这一群体在高校毕业生中占到不少比例。
除了考公考编时间推迟,一些企业要求与学生线下见面后再签约,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新华医疗招聘经理曹洪洲告诉记者,线上招聘更多是无奈之举,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视频面试与学生达成意向,但许多信息还要线下确认,因此学生要到岗实习一段时间再签约。“最近北京疫情出现反弹,好几个与北京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无法到岗实习,也没法与企业签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节奏。”山东农业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冯国营也注意到类似问题。
“以往大家会对工作进行挑拣,今年我们向同学们讲清就业形势,鼓励大家‘先就业再择业’。”在采访过程中,多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不约而同谈到,“就业难”背后更多是一种“选择难”,新就业情况要求大家要有新就业心态。
今年2月底,得知考研失利后,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孙祎才开始参加网络招聘活动。孙祎先瞄准专业对口工作投递简历,却几次遭到拒绝,随后她调整就业方向,凭借当过家教老师的优势,于6月初先后拿到成都一家培训机构和南昌一家职业院校的录用通知书。她说,自己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得益于积极调整心态,合理下调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
同样,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学前教育4个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学院毕业生就业受影响不大。“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珍惜现有工作机会,一方面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只想着对口工作,只要有比较心仪岗位,可以先‘跨界’就业。”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就业联络员山淼说。
求职招人“两难”局面更明显
稳企业与保就业从来都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但当前出现一个悖论——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企业对人才需求逐渐回升。“按照用人规律,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进行人员优化,主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如果没有受到强烈冲击,企业应该会按照原计划进行人员招录。”山东万豪生态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董小娟告诉记者,企业复工复产后,马上开始应届毕业生“春招”工作,但到目前,30人的招聘指标仍未完成。
实际上,民营企业一直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据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4年到2019年,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50%上升到5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65%上升到68%。但今年疫情发生后,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求稳”心态上升。据求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在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稳定”因素从去年的第五名跃升至第二名,许多毕业生想瞄准国企、外企一步到位,或参加考公考编,到中小企业就职意向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求职招人“两难”局面更明显。
王迪是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受生产制造型企业欢迎,他于去年底就拿到了中国重汽、豪迈集团以及三四个中型制造企业的录用通知书。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选择去中国重汽工作,因为“薪资高、工作稳定”。而他的同班同学也主要选择海信、海尔、歌尔、豪迈等国有企业或大型民企,到中小企业就职的人少之又少。对于这种情况,董小娟也深有感触:“有几个学生拿到了我们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但感觉农资企业工作环境艰苦,最终放弃了工作,而选择考研‘二战’。”
疫情下,招聘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中小企业推介由此受限,也加大了他们的“招聘难”。往年“春招”,山东杰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既开展线上招聘,也组织线下宣讲会,还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在却只能把招聘信息放到网上。公司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丁晓有些无奈地说,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学生看到的只是海量企业中的一个名字,感受力没有线下那么敏感。
“当前,存在着高校毕业生集中到大企业就业而忽略中小企业的情况。中小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是影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要梗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认为,一方面中小企业要修炼内功,把企业做强做大,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另一方面毕业生也要看到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做到就业“多条腿走路”。
当然,从当前稳就业现实出发,无论是大型国企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要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山东明确提出,国有企业今明两年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对于符合规定的招用应届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最高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功夫在诗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等到临毕业,而应该“功夫在诗外”,从根本上出台治本之策,建立起长效机制。
威海新北洋荣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金融机具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今年公司制订的招聘计划仍有缺口,却不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对此,公司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陈乃华道出原因:“不少岗位在高校没有对口专业,刚入职的大学生要培养两三年才行。”
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才能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部分学科、学院进行调整,与兖矿集团合作共建了新能源学院。新能源学院成立后,校企双方深入开展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强能源基础学科与新能源学科交叉融合,为山东省、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同时,学校还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成立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除了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内容设置同样重要。为了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一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晓特意在大三暑假到校外参加培训,系统学习了Java开发体系。互联网时代,软件工程专业市场需求大,不少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但教授的内容仍然偏理论,企业更喜欢能直接上手操作的学生,导致不少学生选择再“补补课”。
“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还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冯国营说。随着海外疫情暴发,原本计划出国深造的山东财经大学管理学院2020届毕业生郑娜只能先在国内就业,而此时她已错过大半个“春招”。郑娜曾在一家企业实习三个月,得知她的情况后,该企业决定先录用郑娜。“相比于其他准备出国的学生,我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因为我提前接触了相关工作。”郑娜说。
此外,不少高校也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从末端就业向全端培养转变”。从去年开始,青岛大学在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会附送学生一份“人生规划档案”,其中包括学生篇、家长篇和共同篇三部分。“学生篇是让学生思考读大学的意义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家长篇是让家长分析孩子的优势特长,共同篇则是把两者的认识进行比较综合,然后确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岛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解涛解释。尽早清楚发展方向并为之做好准备,无疑也是助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好办法。
(来源:大众日报 01版 记者 齐静 张春晓 卢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