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慈溪钻床工招聘(在田间后院造飞机)

  • 公司招聘
  • 2023-08-06 10:10
  • 龙泉小编

在田间后院造飞机

摄影/陈晓晓

△王强造的飞机,被称为“王强2号”,轻型固定机翼、敞开式驾驶舱,由快艇发动机改装的雅马哈发动机,造价3.5万元人名币。

“我一造飞机就觉得开心”

15岁时,曹正书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在一个舱中行走着,周围的响声和震动表明他乘坐的是一种快速的运输工具,向窗外望,他发现自己置身空中,下面是麦田和村庄。从此,这个飞行梦就深深印刻在少年的脑海里,这一印刻就是50年。

少年时代的曹正书,因为家穷没有读过书,从小就和父兄一道埋头于田间劳作。村子上空偶有飞机飞过,他就想,如果能用飞机运输、播种、施肥,当农民也很逍遥自在啊。

1974年,四川绵阳安县永河镇成立农机维修站,32岁的曹正书被选中学习机械加工技术。随后,曹正书在农机站很快把车、钳、铣、焊、铆等技术学得样样精通。

△曹正书造的飞机名为“蜜蜂”,装载旧车发动机的直升机,造价人民币3000元,长4米,动力50马力,希望飞行高度1米,实际飞行高度0米。

随着对机械常识的了解,打造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心里萌发了。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看看,只要对造飞机有用的零件他都买回家来。

1984年,镇农机维修站解散,曹正书回到本村,在自家房屋旁边搭起一座简陋的工棚,悬挂起一块小木牌:农机维修。在乡村,像曹正书这样懂机械维修的技术人员很少,农民家的抽水机、拖拉机及农机器具坏了,都愿意找他。开始,村里人以为曹正书搞维修是为赚钱,谁也不知道,曹正书在酝酿自己儿时的梦想:造飞机!

从1984年开始研制飞机到2015年,连他自己都忘了造过多少架飞机,应该有十几架吧。最初造直升机,经过无数次试飞,均告失败。有一次试飞的时候他怕飞机飞上天下不来,就在地上打了桩用很粗的绳子绑着飞机,结果也没有飞起来。

△曹正书,四川绵阳人。从机械维修赚钱起家,他开始了自己儿时的梦想:造飞机!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因为一字不识,看不懂书,曹正书找不到原因。一次,他看到路边树上一只鸟受惊飞起,他灵机一动,立即赶到镇上买了一只鸽子。回到家,称量出鸽子体重八两,翅膀面积若干平方厘米。这次,他造的飞机按鸽子的身体比例设计,飞机翅膀面积和机身重量之比与鸽子的相同,然而这架飞机也未能离开地面。

时至今日,曹正书仍然在他的维修棚里倒腾着飞机。现在他在造的这架直升机很多材料是从废品站买来的。机身用的是轻铝管,马达是汽车马达,轮子是由童车车轮改装。他说以前造的飞机马力太小飞不起来,这次肯定可以。小偷曾经把他的飞机的机架和发动机偷了拿去卖废铁,所以现在他在维修棚里搭了个床天天睡在那儿守着飞机。

曹正书对自己为什么迷恋造飞机的解释非常简单:“造飞机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就像其他人爱打麻将一样,我一造飞机就觉得开心。”曹正书依然坚信,自己的飞行梦可以实现,他的梦想就是让飞机飞过油菜花的高度。

驾着自己造的旋翼机飞上了天

徐斌可就幸运多了。出身农家的他,父亲是搞机械加工的,母亲务农。上高中时,徐斌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特别喜欢养鸟,我想飞。”

后来,家里办起机械加工厂,徐斌高中没毕业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每天与机器零部件打交道,徐斌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运用学来的技术,自己造一架飞机呢?

造什么飞机呢?考虑到自家的院子有点小,那就造个直升机吧!因为觉得直升机方便,不需要跑道,随便找个场地就能飞起来。

1994年,20岁的徐斌开始制造直升机。“无非就几个管子嘛,支撑一下,搞个发动机就能飞起来了,应该很简单的。”从找图片,到设计,再到动手,一个多月后,一架超轻型直升机诞生了:机身用废铁加工而成,摩托车发动机,木头做桨,螺旋桨用绳子固定。然而,由于升力不足和机身太重,直升机没能飞上天,他在同学的哄笑声中,结束了第一次试飞。

△20岁的徐斌开始制造直升机,从找图片,到设计,再到动手,一个多月后,一架超轻型直升机诞生了。

造直升机的条件要求让徐斌有点儿心灰意冷。他意识到,搞直升飞机离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远了,极高的技术含量和极其苛刻的加工工艺要求都是自己无法攻克和实现的。但是徐斌的飞天梦并没有破碎,他开始大量购买航空方面的书籍,没事就查看资料并上互联网搜索国外的个人制作飞机的信息,结果发现一种叫做旋翼飞机的飞行器在国外很是盛行,而且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实现他的飞行梦想,于是徐斌开始在网上下载图片照猫画虎试着做了起来。

经过一次意外之后,徐斌意识到搞飞行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搞不好就会搭上性命。单单飞上天还不行,而是要安全可靠地飞上天,并且能上也能下。

对于一架旋翼机来说,能否安全飞行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合理的结构设计;二是有稳定的动力来源;三是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能力。而上次飞行失败就是由于徐斌没有熟练的飞行技巧造成的,这正是徐斌的弱项。徐斌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把飞机绑在车上,用绳子控制飞机与车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就能较为安全地体验空中飞行了,这样的练习,让他了解到了旋翼机的飞行原理。其实旋翼机的飞行原理非常简单,由于巨大的旋翼没有动力,靠风力驱动取得向上的动力,所以旋翼机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竹蜻蜓,只是推动它上升的动力不是手而是发动机。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摸索,徐斌逐渐掌握了旋翼机的飞行技巧,他计划着摆脱这种原始的练习方式,把飞机装上发动机,真刀真枪地飞一把。经过半年左右的飞行练习,徐斌找到了一条行人很少的小路作为试飞场地。这次试飞,对徐斌来说仍然是一次试飞考验,他终于成功地升天和下降了。

△徐斌,浙江衢州人,飞行器名称“白龙”,装载Hirth-f23发动机的自动回转式罗盘飞机,造价8万元人名币,长3.2米,动力50马力,希望飞行高度3000米,实际飞行高度2000米。

2006年,徐斌32岁,他驾着自己的飞机飞上了天,飞行时长25分钟,飞行高度两千米。飞机发动机是他从网上购得的,驾驶椅用的是汽车上拆下来的座椅,机翼、机身及旋叶都是自己做的,飞机总重130公斤,耗资约3万元。从18岁有飞行梦到真正飞上天花了12年。

徐斌的旋翼机上天之后鼓舞了许多飞行爱好者,也有很多人邀请徐斌以老师以及飞行员的身份验证并且试飞他们造的飞机。因为国内除了徐斌,很少有人掌握旋翼机的飞行技术。这也成了许多旋翼机爱好者头疼的问题。新的飞机研发出来之后需要试飞员驾机上天才算研发成功。徐斌现在已经是这个圈子里的首席工程师兼首席试飞员了。

徐斌用他理性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一步一步实现了梦想。他不仅是众多飞行爱好者心中的偶像,带动了一大批飞行爱好者对航空科技的研究,同时他的飞机也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广州和温州等地的企业曾请他去帮助航拍,他还出售飞机和飞机零件,而且正在把飞机改装成撒农药的农用飞机。徐斌梦想已久的“民间飞机展览馆”也顺利开业,目前展览馆收藏了民间造机者的十几架飞机。徐斌下一步的梦想是把展览馆的规模搞大,收藏所有中国民间飞行爱好者造的飞机,能够向更多的人展示民间飞机。他还想在博物馆门口建跑道和办航展,让飞行爱好者有一个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何东飙,浙江萧山人,飞行器名称“低度自由人”,装载MZ202航空发动机的低度直升机,造价38万元人民币,长5米,动力64马力,希望飞行高度2500米,实际飞行高度400米。

△何东飙的老本行是做环保设备的,五年前对飞机产生兴趣之后就投资了一个飞机工厂,名为“星际直升机”。

“已经有的飞机我不会再造”

张斗三是众多学造飞机的人里面最天马行空的一个。经过20年的努力,投资了好几千万,他分别造出了轻型飞机、转翼飞机、直升机和陆空两用飞机。

他从小就有科技细胞,10岁时为绣花的母亲做出一台由小马达发动的绕线机,11岁用针筒做玻璃彩灯、制造小小的蒸汽发动机。因为父母务农家境贫穷,他13岁就出门打石谋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斗三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架翱翔天际的轻型飞机,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令从小就喜欢鼓捣机械的张斗三萌发了自己造飞机上天的狂想。听到张斗三“痴人说梦”,朋友们无不哈哈大笑,妻子也忧心不已,怕他试飞出事。但是他决心已定,在踏入40岁的这一年,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寻找材料,琢磨设计,迈出自制飞机实现驾机梦想的第一步。

△张斗三的愿望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飞机,因此,他设计的飞机外形独特,充满了想象力。

小学未毕业的张斗三,航空知识近乎零。于是他参加省体委在广州黄村机场举办的小型飞机训练班,先后驾驶“蜜蜂3号”升空上百次,为的是亲身体验气流冲击机体的感觉,探寻飞机的重心点和机翼角度,同时他研读了大量的航空资料。接着,开始琢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张斗三首先面对的是航空材料的缺乏——走遍广东大大小小的材料市场,都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他又四上北京,摸到制造“蜜蜂3号”轻型飞机的工厂。厂方听到他的想法后,非常吃惊,开出了一个螺丝80元的价格,想吓走他,但张斗三咬咬牙,买下了。最后,厂方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向他提供航空材料。接下来,就是飞机的“心脏”———发动机了。从朋友处听到一架停放在惠东水库边的轻型飞机,被台风吹散骨架但是发动机性能还比较完好的消息,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将发动机搬回广州。

万事俱备,张斗三和帮手——广东连州农民黄伟强开始在广州海珠区瑞宝乡自家天台上,有板有眼地造起飞机来。手钻、台钻、电焊机和砂轮机———这些颇为原始的工具,就成了两人造飞机的“利器”。两人的航空知识极为有限,又无现成图纸,更无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在旁指导,经常是造造停停,琢磨出来才继续开工。张斗三有一本自己用铅笔画的设计图,一线一点全凭自己琢磨出来,“苦啊,脑筋都快想坏了。有时老婆还因老是叫不动我吃饭而生气。”

△张斗三,广东潮州人,飞行器名称“dousan5号”,共轴直升机、自制飞行铝合金机身、轻型飞机发动机,造价50万元人民币,长5米,动力100马力,希望飞行高度3000米,实际飞行高度0米。

1998年,经过3年的努力,张三斗终于打造出个人制造的第一架轻型飞机。该机机身长6米、重200公斤、宽1.5米,可连续飞行500公里,是一架轻型两座飞机。在8.5米长的双翼上,张斗三写着:“我来自潮州,爱拼才会赢。”这架飞机在同年试飞成功。

之后的两年里张斗三造出了“神鹰号”扑转翼飞机。这架飞机用两个水车转轮似的机翼代替了传统飞机扁长双翅。张斗三利用旧的汽车发动机改装成飞机的发动机;从废弃飞机上拆下的仪表盘,指数尚属准确;主要部件均是旧物再利用。不过,他的扑转翼飞机至今还未能飞起来,距离实用更是遥远。

现在张斗三是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造飞机是业余爱好,靠建筑赚的钱勉强能养活飞机。对于张斗三来说,制造飞机是赔钱、赔时间甚至有可能赔命的“三赔”事儿。他用一半的时间做生意,一半的时间造飞机。在爱好和生意之间,有时,他不得不选择生意为先。因为有了经济,才能造飞机。

现在他正在制造他的第五架飞机。想法来自于汶川地震救灾当中不慎掉下来的直升机,他想造一架能同时飞树林和山谷的直升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能拯救更多的人。

这架在造中的直升机顶部有四台发动机,是自己研发的,现在在调试阶段,难点在于四台发动机既要能单独工作,还要能协同工作。单独工作就是你转你的,我转我的,不能互相干扰,如果开动后你快我慢,那就不是发挥它们的动力而是拖后腿。四台发动机都坏掉的时候,它们的叶片会自转安全着落。

“我喜欢创新,已经有的飞机我不会再造,我要创造自己的设计和发明。不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傻子,现在社会观就是要赚钱,你不去赚钱还老花钱人家都说太笨了。”

△王强通过飞行杂志和手造模型来学习造飞机。

△王强,浙江慈溪人,飞行器名称“王强2号”,长5.6米,动力63马力,希望飞行高度3500米,实际飞行高度1500米。

“我这不是疯狂是热爱”

金绍智64岁才开始追逐自己的飞天梦。

他从小就是一名航模发烧友,2007年退休之后,终于开启了逐梦之旅。要开飞机上天,先得学会驾驶,为此,他专门到杭州、北京、西安的航空俱乐部学习。

在之后的8年里,金绍智组装、改造和自制了5架飞机,全部自己驾驶升空。经过改造的二手飞机飞起来之后也摔过几次。

△金绍智所造飞机名为“行空之马”,固定机翼、铁架机身、铝管、条纹风皮肤和Rotax447发动机,造价8万元人民币,长6米,动力55马力,希望飞行高度3000米,实际飞行高度300米。

2013年,在试驾另一名发烧友的自制飞机时发生事故,原因是没有按照规律去执行试飞。本来不能飞的飞机,勉强飞了上去。那架飞机技术上还没有成熟,飞机的操控系统没有调好,机架不牢固比较松散,发动机太老旧,动力不够,飞上去之后就失速了。虽然发生了意外,但并没有影响金绍智继续制造和飞行的信心。那次意外造成他的右小腿骨折和肠破裂。当时掉下来后昏迷了一天,摔下来的情况已经记不起来了。住院不到一个月,金绍智就出院了,休养了8个月以后就又开始飞行训练了。“这不是疯狂是热爱”,金绍智自己说。

△金绍智,浙江丽水人。在一次试飞当中,他不幸发生意外,右小腿骨折,肠破裂,当时掉下来的时候昏迷了一天。

为此,所有家人都反对他再飞,他的一个亲戚在交通局工作,和家人串通好了只要一看见他拉着飞机出现在路上就把他拦下来,直到天黑才让他走。所以他现在都用汽车拖着飞机上高速去附近的城市飞。

“第一次飞上天感觉非常高兴,只想在天上多转几圈。我退休之后开了一个小诊所,平时在诊所上班,每周六和周日去附近的飞行俱乐部继续飞行。今后打算把飞机做得更好,准备到90岁还要飞。”金绍智真是壮心不已。

“活到老,飞到老”

苏桂滨为造飞机付出了不少代价。

6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让38岁的苏桂滨想拥有一架自己的直升机,但是高达80万人民币的价钱让他打退堂鼓。看到一架二手的单人飞机很简单,他觉得应该挑战一下自己,亲手去做。当时计划是拿一年时间出来玩,一年以后再回来工作,没想到做着做着就脱不了身了。

七八年的时间里,他差不多把睡觉的时间都拿来设计飞机,醒来就开始工作。造飞机的他,一度遭到家人反对,家里人说他不务正业,每天都去玩儿,妻子甚至说你不要拖累我了,干脆离婚算了。家人的软硬兼施丝毫没有动摇苏桂滨。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苏桂滨还亲自为每一架飞机试飞。有一次试飞的时候受了伤流了血,但是坠机和流血对苏桂滨来说都是小事,令人难忘的一次经历是2012年和一群飞行爱好者在宁夏,试图用自己制造的旋翼机飞上5000米高空。可是飞机到达4850米高度时,零下40度的严寒加上缺氧,令苏桂滨不得不提前结束飞行。一个多小时的试飞,他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自从那次之后,他每次飞都会想到他的女儿。

△苏桂滨在2014年坐一位飞友自制的飞机时发生意外,飞机撞上电线杆坠落,苏桂滨神经受损下半身失去知觉,只能卧床养伤。

不幸还是在2014年坐一位飞友自制飞机的时候发生了,飞机撞上电线杆坠落,苏桂滨神经受损下半身失去知觉,目前只能卧床养伤。“我已经在床上躺了半年了,现在脚趾头稍微有一些感觉可以动,医生说不能确定能不能完全恢复,只能躺着看情况。我躺在床上是度日如年啊,我们家门口有座山,我做梦都想开飞机飞到山上去看风景。”

苏桂滨的梦想依然没变,等伤好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飞机。6年的坚持,无数不眠不休的夜晚,他一共制造出超过50架旋翼机,创造超过1000小时的飞行时间,4850米的飞行高度。人生价值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他说要“活到老,飞到老”。

△苏桂滨,广东潮州人。他的飞行器名为“燃烧”,装载Hirth-f23发动机的水平旋翼,造价6万元人民币,长3.5米,动力55马力,希望飞行高度5000米,实际飞行高度4850米。

链接:拍摄手记

所拍摄的这些造机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被天上的飞鸟或者飞机那自由翱翔的画面吸引而激发了飞翔的梦想。我觉得这种感觉应该可以归结为人类最原始的渴望之一,许多人的类似憧憬会被生活里的各种职责所冲淡,可这群人凭着热情坚持了下来。

或许恰恰是因为他们农民的身份(家里世代是农民,或者他们自己曾经是或现在仍是农民),在土地上耕耘,抬头看见鸟在天上飞,于是就想飞上天。按造机者曹正书的说法就是:“造飞机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就像其他人爱打麻将一样,我一造飞机就觉得开心。”

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大部分人都不太富裕而造飞机又需要资金的支持。造机者王强说:“去年我一度想尝试职业性的搞飞机事业,后来我发现现在我还不行,很难维持经济收入。那段时间我放弃了在发廊的工作,天天捣腾飞机,比如说做螺旋桨,改发动机和造新飞机卖。但是只身在外,手上没有经济实力,这些很难实现。买个发动机没钱,每个月的吃饭、电话费、房租、交通费、养小孩子的钱,飞机发动机贵,加工费又贵。所以我现在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弄飞机,这样比较符合我的情况。”

△袁相秋,浙江天台人。他想,我木匠活儿都能无师自通,打稻机、打麦机都能独立造出来,这飞机也能造出来。他从1995开始造飞机。

付出的代价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因为坠机半身不遂,有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他们继续造飞机。如卧床养伤的苏桂滨所说,等伤好了第一件事就是开飞机!

我觉得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就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对飞翔的喜爱和渴望。从飞翔中得到的满足感没有任何其他事情可以比拟,所以才能面对任何困难继续走下去。

现实是实现梦想的基础,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和现实相处好了才能稳妥地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发现他们的心态比较平和,即使困难重重也不会愤愤不平或者唉声叹气,反倒是逆来顺受,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没钱就去赚,飞机掉下来了就再想办法改进,对周围人的质疑也慢慢地学会不去管它,埋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可爱的特质。

我深深地被这群人的毅力、创造力、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孩童般的趣味性所打动。借助这个项目,向大家展示一个充满了乐趣和创造力的世界——这是一个无关金钱、名誉或地位,而是通过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一步一步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精神世界。

△袁相秋,20几岁就开始研究飞机,40几岁才着手制造,63岁的他因为场地限制已经不再造飞机了。但是他给孙子取了个特别的名字——袁晨翔,因为以前每次试飞都是在清晨。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7年08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59502.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