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康有为
作为中国近代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他是“公车上书”与”戊戌变法”的幕后推动者。
他的存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得民主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尽管变法失败,后世对其评价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对时代与历史的贡献与付出。
对于这位晚清名士,我们的印象基本上只停留于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于国外,大多人觉得逃至异国他乡谋生,日子过得一定十分凄苦。
然而康有为在外多年,游遍了四洲与三周大地,在意大利、法国、英国以及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狼狈,从不用为物质生活而担忧,甚至还于瑞典花费150万元买下了私人岛。
那么在流亡至欧洲各国时,康有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他于上世纪购买的百万岛屿,如今又归属于谁?
康有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因为年少时师从崇信宋明理学的康赞修与朱次,受其影响,他本人也开始摒弃汉家学,并试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
但随着与社会的接触,康有为又逐渐发现,自己所崇信的理学并不能救黎民于乱世,此时,他对以往所学的传统文化学术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直到光绪5年,接触到了西方文化的他,才真正的明白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蜕变。
思想观念大改的他,也为日后”公车上书”以及变法,奠定了基础。
但虽然康有为变法的坚持从未改变,甚至还有梁启超与杨深秀等颇具影响力的有志之士的支持与拥护,却依旧是不敌慈禧的政权强压。
在1898年的9月21日,形同傀儡的光绪帝被关押,慈禧宣告要临朝听政,而变法中的六君子相继被杀,至此康有为的计划已无力回天。
为了保全性命,他只能与梁启超等人一同逃亡至国外,但怎奈好不容易经历一番波折跑至日本,日子还未稳定下来,康有为便遭到了慈禧的赶尽杀绝。
日本官方在与清王朝进行交涉的过程中,无法保全康有为,只能将其驱逐出境,为此,康有为不得不远渡重洋,来到了加拿大。
在此期间,因为身上带有光绪帝的衣带诏,所以尽管在朝廷中光绪帝被软禁,失去了话语权,但对外,康有为依旧是多方势力想要拉拢的对象。
其中孙中山在康有为逃亡至日本时便慕名与其会面,希望能与其搭建合作,然而康有为却认为孙中山与自己不是一路人,进而拒绝了他的示好。
在这之后,康有为便建立了“保皇会”,虽然当时他身在海外,但依然极具号召力,接二连三的海外华人加入进来,使得组织日益壮大。
保皇会这个组织专以救皇子,以变法救中国、救黄种为主,正因如此,才能引起海外广大同宗血脉同胞的共鸣。
经过康有为的奔走传播,保皇会不仅在日本,同时也在美洲以及澳洲和澳门等地,都相继建立了组织的分支。
成立如此庞大且影响广泛的组织自然少不了资金的运作,而这笔会费便是来自加入保皇会后的成员们。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笔会费,康有为在国外的生活才会过得有声有色,远不像大多人想象的那般凄苦。
在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康有为拿着这笔钱周游列国、四处演讲,在扩大保皇会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据传那时的康有为还投资了房产,也玩过股票,尽管并非是专业的商人,但他眼光独到,所以几次投资都并未失手,甚至还颇有建树。
在国外生活了多年的康有为虽然不愁物质生活,可毕竟背井离乡,作为国人,怎么不思念故土与亲人?
而国外的人文风情与地理建筑又与祖国完全不同,时间久了,康有为心中难掩乡愁,为此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游至瑞典期间,康有为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私家园林,而最终他将地址选定在了首都斯德哥尔摩东南的一个小镇上。
这个小镇名叫“沙丘巴登”,是瑞典富人的聚集地,康有为看中了小镇中的一座海岛,那里风景秀丽,绿林环绕,在上面修建一座中式的私家园林,是再好不过了。
但风景虽好,买下一座小岛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还有一笔装修费用的支出,当时为了修建这座园林,足足花费了康有为36000克朗,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50万。
这150万放在2022年的今天都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在上个世纪,足以说明康有为对这座中式园林有多看重。
在装修完成之后,他还为这园林起了个文雅的名字“北草海棠”,而这也成为了康有为在瑞典的家。
不过虽然对园林的修建付诸了心血,可他毕竟是中国人,终有一日要回故土的,况且康有为还有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在等着自己。
所以这座装修豪华雅致的“北草海棠”,他仅仅居住了3年而已,而在他离开之后,园林因为日久无主,逐渐荒废、破败。
在康有为百年之后,因为他于自己的祖国离世,这座园林的归属问题也并没有妥善处理,所以在海岛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瑞典的政府以官方的名义将其收回。
等到百年后的今天,这座小岛,这岛上的中式私家园林,成为了海外华人慕名而来的观景胜地。
”神州万里风泱泱,昆崙东南海为疆;岳岭回环江河长,中开天府万宝藏。”
康有为提出的效仿西方国家的思想理论于当时的时代而言是超前的,但却是推动思想进步的关键,也是救国的有效良方。
尽管他在中国历史上不能算得上是一名有建树的政治家,但于晚清的知识分子而言,他的存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他的贡献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