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胶南信息港最新招聘(深度分析)

  • 职业人才
  • 2023-04-30 08:00
  • 龙泉小编

前两天1号线通车,我写了一篇文章,简单说了说1号线对黄岛的重大意义。在文章里我说黄岛是青岛的未来,全村的指望。不出意外,很多人就评论了,说黄岛是个什么地方?天上飘油渣,地下埋油管,青岛人谁去?无非就是多了条通勤路线而已,黄岛要是这么好,在那呆着就行了,为啥1号线通车这么兴奋?

但有一部分认同的网友让我展开了说,为什么西海岸才是青岛的未来,那我今天就聊聊。

实话实说,我写这篇文章,还不是专门给青岛人写的,主要是给那些新青岛人和想要来青岛打拼的人看的,尤其是山东各地的年轻人,这篇文章对你们的帮助更大,因为你们对于青岛的未来,非常非常重要。

青岛发家的秘密:港口+制造业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德国人为什么看上了青岛?

因为青岛有良港,还不是一般的好。清末时,德国海军部偷偷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做过探测,比如舟山群岛、厦门、澎湖列岛等地,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青岛是个上上之选:

首先在胶州湾内,刮台风等极端天气时,风浪小,安全。

更重要的是,水深,不用舢板,巨轮入港后,直接在码头上卸货。

还有很多人忽视的第三点,青岛的内陆一马平川,可以直接修铁路北上,进入山东腹地,和内陆连接起来。

尤其是后两点,缺一不可。

于是德国人在大港的位置,修建了港口,即今天的青岛港主体,然后用胶济铁路直通港口码头,随后沿着铁路出现了大量工厂,尤其是纱厂,基本都集中在四方和沧口那一带。

胶南信息港最新招聘(深度分析)

为什么要靠铁路?方便运货啊。

从此,青岛的工业一发不可收拾,经济总量始终在全国前列,是解放前直辖的8个特别市之一,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老是做“直辖梦”的原因。

所以青岛发家,就是靠港口,借助港口的便利条件,发展工业(比如民国时的纺织业和八九十年代的家电制造业)

那么黄岛呢?黄岛能涨颠起来的立足之本,也是港口。

大家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从2014年开始,黄岛的远期定位,并不是青岛的一个区,而是一座城,一座崭新的城市,和青岛形成两城联动,唱一出“双城记”。

也就是说,山东要在黄岛再造一个青岛,这是以后所有政策的立足点。

而黄岛是青岛新开的小号,它的打怪升级路线,基本就是青岛的翻版,靠海洋运输和贸易起家,吸引制造业,从而慢慢发展其他产业,比如金融和商业。

不止是青岛和黄岛,基本上工业革命以后的所有国际大都市,都是这个路数,死死抓住港口,拼命搞进出口,从此打开局面。

比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上海、洛杉矶、香港。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港口的本质作用,是个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它可以串联起海外与内陆地区,是商品流动的中转站,大量财富会向港口集中。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兴起的海洋贸易决定的。

而物流的集中,必然带来大量的货物结算,因此金融业就起来了。

也就是说,最大的物流中心,必然是金融中心。比如最典型的纽约和伦敦,纽约港和伦敦港分别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新加披和香港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会说不对啊,宁波舟山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那为什么上海是金融中心?

那是因为你把长江忘了。

你不能只算海外吞吐量,长江每年的货运量是30亿吨,几乎相当于全国整个铁路的货运量。

而上海正把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入海口。

所以即使舟山港一年10亿多的吞吐量排全球第一,也干不过长江,更何况上海还有个洋山港。

一个深水港口+一条深入内地的河道+可通行千吨以上的大货轮,这三个Buff只要叠在一起,神佛难挡。

所以上海这种地方,你就是想压也压不住,早晚会一飞冲天,铁打的金融中心。

黄浦江里,流的是金子

当年美国为了给五大湖水系找个入海口,打通内陆航运,刚建国没几年,穷得要死,在1817年毅然搞了个超级工程,开始修建500多公里的伊利运河,入海口就是纽约港,把内陆水系打通了。

水运的成本,是陆运的零头,这就是谁穷谁富的终极秘密,北方为什么干不过南方,别扯什么地域文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北方缺水,没有南方丰富的水系,运输成本没有南方低。

所以说,水就是财。

说完金融,再说制造业。

考虑到原材料和商品运输的成本,工厂的位置不能离国际大港口(比如上海、广州)太远,否则运输成本就上去了,会降低商品的竞争力。

这个距离是多少呢?一般认为是500公里以内(有两种情况是例外,一个是走航运可以直接到大港口,比如重庆,一个是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比如郑州)。

所以青岛当年的工厂,全部都在铁路边上,而且和大港近在咫尺。

而对外开放后,广州能迅速起飞,就是因为港口,搞“三来一补”的对外贸易方便。

这就是港口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货物和财富的集散地,它还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将一大批制造业紧紧吸附在自己周边,为这个地区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带来庞大的人口,人一多,商业等服务业也就起来了。

最好的例子,还是长三角,依托上海和宁波,大量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落地,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以点带面,导致人都往那跑,商业繁荣,最后把副本给打通关了。

总结一下港口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巨大的商品和原材料交换,从而给金融行业创造机会;

二是为本地区吸引制造业,从而聚集人口,发展第三产业。

黄岛就有港口,前湾港和董家口港双雄并起,尤其是董家口港,自然条件比青岛港还好(水非常深,是个宝地,这就是为什么有点远的原因),当年使了吃奶的劲向省里争取下来的,2010年动工,目前吞吐量过亿,计划最高的吞吐量是4亿,能停40万吨的矿船。

胶南信息港最新招聘(深度分析)

当年建设它,就是为了解决青岛港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有人说红岛这个地方好,在胶州湾正中心,去哪都方便,有发展潜力,应该大力发展那。

红岛在胶州湾最里面不假,但它靠海的地方都是淤泥地,惨不忍睹,修不了港口,就没有辐射作用,注定没戏。

所以青岛选择了黄岛,给它拼命争取政策。

“国家级新区”的由来

现在黄岛身上最大的Buff,就是国家级新区,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给的政策和资源都是最好的,就指望着你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是省里的心肝大宝贝。

全国一共19个,黄岛是第9个。

这么一个重量级的荣誉是怎么来的呢?我简单跟大家说说。

2011年的时候,省里准备着重发展海洋经济,于是出了一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瞅着青岛西海岸是越看越顺眼,计划下点血本,把西海岸打造成山东最重要的海洋经济新区,于是就把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了。

后来计划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项目正式开搞。

这时候有一批能人想就坡下驴,准备把西海岸再往上抬抬,于是14名院士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建设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将它打造成一个全国重要的海洋综合战略保障示范基地,意思就是先在我这试点,看看发展效果,如果好的话,其他滨海城市也可以这么搞。

当时国家对海洋经济是非常重视的,认为这是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于是2013年2月,这封信转给了发改委,这事就有戏了。

同年两会,青岛市介绍了海洋经济这几年的成果,得到了肯定,既然青岛的海洋经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个很好的范例,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战略,应该支持一下,先搞搞试试,如果成了,能给其他沿海城市打个样。

于是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国家级新区”这个巨大的荣誉,就挂在了黄岛的脖子上。

所以黄岛也是唯一一个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新区,承担开路先锋的职责。

而这14个院士的联名信,对黄岛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咱们应该感谢这14个院士。

可黄岛以后遇到的问题,根也出在这。

大展身手

好了,既然顶天的政策搞到了手,剩下的就是大干一番。

那具体搞什么项目呢?毕竟顶了蓝色经济的名头,还得是和海洋相关的,2014年,黄岛的主要负责任人在采访时说,定了6个目标,包括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海洋娱乐文化、海洋探测监控和信息服务等6大海洋新兴产业。

于是从2014年开始,黄岛引进了一大批海洋经济项目。截至2016年底,黄岛共有262个蓝色产业项目,总投资2520亿元,规模(限额)以上蓝色经济重点企业266家,海洋经济生产值增长率也很高,2015年增长19.5%,2016年增长了21.3%。

但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黄岛的GDP增速开始下降,2016年是12.3%,2017年是11%,2018年是9.8%,一直降到2020年的5.53%,低于全市平均增幅。

什么问题?很简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力不强,新建的那些重点海洋产业项目,对经济的拉动力很弱,至少目前很弱。

所以别看新闻里一个一个蓝色项目落地,但海洋经济或者说企业,实力都差点意思,最终整个行业呈现的是一个小而散的状态,没有一个引领者。

再说说之前都看好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成果转化是个大问题,都在搞研发,但投不了产,上不了市,所以黄岛那边正在跟中国药科大学几个高校谈合作,寻找可行的办法。

不仅是生物医药,其他蓝色经济领域也是这样,成果转化困难。青岛拥有全国最强的海洋科研实力,一大批关于海洋的高校、研究院和院士都在青岛,但根据青岛媒体的统计,青岛85%的海洋人才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其成果转化率不足5%。因此,青岛一直被称为海洋科研城,而不是海洋产业城。

海洋经济的规模不大,导致产业链不够长,也就是包含的上下游企业少,所以经济辐射能力就弱,港口的最大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所以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状态,也就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成体系,也就没有头雁。

不信,你说说,谁是青岛海洋经济的龙头企业?

所以海洋经济并没有让黄岛保持一个高速的发展,2014年定的目标是,GDP在2020年争取到6000个亿。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20年是3751.16亿,和预定的目标相去甚远。

不光是黄岛,即墨蓝色硅谷也是这样。

说白了,目前来看,海洋经济暂时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和这10年来最有竞争力的行业相比,差距比较大。

但现在说这些就是马后炮,青岛当时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未来什么样,那时候谁也看不清楚,只能使劲往前冲,毕竟“国家级新区”能批下来,扛的就是海洋经济的大旗,所以这么干是常规操作,没毛病。

但人家别的城市,没有蓝色经济的紧箍咒,就专挑那些规模大、产业链强、比较成熟的新兴产业下手,吃尽产业红利后,把青岛甩开了。

那些年,错过的机遇

这十年来,最有活力的行业是什么?除了互联网,就是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如芯片、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存储等)、新材料、高端装备、光伏新能源等等。

就比如说成都,这十来年就紧紧抓住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搞"芯—屏—端—软—智—网"这五个方面。人家的思路很清晰,先抱住几个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大腿,比如Intel、京东方、戴尔、华为、德州仪器,然后以他们的业务为核心,然后延伸出其它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缺哪个环节就去招商。

这就是龙头的作用,擒贼先擒王,剩下的就好办了。

就比如海尔海信,关联企业有多少?就不说制造业,这青岛一半的广告公司是它俩养的。

所以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极快,建了一大串科技产业园,08年的时候产业规模才刚突破千亿,2020年已经突破万亿,达到10065.7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成都的绝对支柱性产业。

那青岛呢?地球人都知道,青岛的支柱型产业是家电制造业,2020年,青岛市家电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的营收是1935.6亿元。

1935.6亿元!

还有个远期目标:

“到2035年,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5000亿元,带动集群生态规模突破万亿元。”

也就是13年后,整个家电产业链才能达到5000亿,带上金融、广告、公关、设计等其他衍生行业(非制造业),才有1万亿。

这是预期,能不能达到,谁知道?

那么青岛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呢?2018年是2909亿,其中最大头是滨海旅游,海洋第二产业只占52%,连家电也赶不上。

宁波、无锡、郑州、合肥等后来居上的城市,基本都是这个路数,重点抓几个新兴产业。就拿郑州来说,这十年来,郑州主要抓电子信息工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

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这两个是最主要的,产业集群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000亿。

河南是怎么办到的?还是狠抓龙头企业,最代表性的就是富士康。

在很多人眼里,富士康就是个血汗工厂,但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说,它可以起到核心的作用。

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在郑州的三个厂区员工总数最高时超过30万,凭借自己的庞大规模,富士康把国内的几大手机企业都吸引过来了,比如华为、中兴、oppo、酷派、天宇、魅族、创维等等,郑州的手机制造业一下子就起来了。

如果加上配套企业,富士康给郑州带来的人口增量至少在百万以上。

写到这,我就明说了吧,青岛制造业的现状,遇到了困难。

青岛的工业生产总值,在2015年达到了历史巅峰的18019亿元,到了2018年,跌到了11389亿元。

1、传统行业向海洋经济转型效果没有预想的好;

2、接连错失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大项目被别的城市抢走了。

这就是青岛这些年经济增长明显疲软,接连被宁波、成都、武汉、长沙和杭州超过的2大原因。

青岛,这个以工业和制造业起家的城市,面临着开埠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个时候,黄岛就成了青岛唯一的指望。

黑猫与白猫

看到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悲观,那我说点让大家高兴的,那就是青岛在经历了发展瓶颈之后,已经对原有的发展路线做了重大调整。

11月份有个大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有个重点项目终于在黄岛落地了。

它就是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

胶南信息港最新招聘(深度分析)

它是这两年黄岛的“头号工程”。

半导体封装测试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把芯片的元件组装起来,出来的产品就是可以直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用了,所以它是芯片生产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跟海洋经济不沾边。

这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重大信息:

青岛的发展战略,终于变了。

2021年9月,《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注意,信息技术为首位,而原来的重点,现代海洋和生物,放到了最后。

前几个行业,比如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正是全国前20大城市都在打破头抢夺的重点行业。

这预示着青岛未来的发展路线,全面转向,什么火,就搞什么。

其实,在规划出台之前,就已经转向了。

富士康这个头号工程,是2020年谈的,进展很顺利,两年不到就投产了。

而2021年10月13日,京东方的一个项目,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也在黄岛开工了,主要生产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终端的物联网平板显示模组。

还有芯恩项目,这个更早,是2018年谈的,在“中国芯片之父”、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领头搞的,该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8英寸、12英寸芯片的生产,克服了疫情的困难之后,2021年8月投产了!

目前,黄岛已经有30多个芯屏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千亿。

过去押重宝在海洋经济上,目前来看,不能说赔了(最起码争取到了国家级新区),但是不理想,错过了一些机会。

但现在开始全面追赶,还来得及。

要完成这个任务,还要倚靠黄岛。

首先,黄岛有大港,这些企业的生产基地依托港口,可以将生产原料运进来,然后装船运走,效率高,成本少,这就是上文说的,港口对制造业的吸附作用。

第二,黄岛有地,有多少项目,就能批多少地。东海岸主城区就不用指望了,寸土寸金不说,挤满了人,连搞个广场都费劲,更不用说产业园了。

第三,黄岛是国家级新区,有政策和资源扶持,简政放权后制度比较灵活,更适合企业发展。

这三个条件,哪个行政区也不能同时满足,所以我说黄岛是青岛的希望。

所以今后的路线就是,优先发展信息技术这些规模大、发展快的产业,但海洋经济作为青岛的独有特色,也不能放,当做一个重要的补充。

凭借青岛的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只要把产业生态做好,抓住这些新兴制造业,那青岛就一定能再冲起来。

我就不信了,在同一个赛道上,青岛连郑州、合肥、长沙、成都这些城市都干不过。

之前有网友评论,黄岛这么好,在西海岸呆着就好啦,还盼什么地铁。

因为黄岛是新城区,发展时间短,基础建设建设没跟上,比如学校、医院、交通等等。

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跟上,住着就不太方便,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口吸引力差。

黄岛啥都有,唯独缺人。

而作为老城区,青岛的基建是比较完善的,比如说住在黄岛的人要去青岛看病、上学、坐火车或者长途汽车也得去青岛,这就是为什么要把黄岛和青岛紧紧连在一起的原因,让黄岛尽量享受到青岛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为黄岛拉一拉人气。

胶南信息港最新招聘(深度分析)

今天拉兄弟一把,明天兄弟带你飞。

至于金融业,现在谈还有点虚,因为青岛货运的大部分交易是在外边完成的,港口货物贸易对税收的贡献也小,所以是后话了,不过未来可期。

至于那些瞧不上黄岛的人,其实真无所谓,毕竟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青岛的未来,也指望不上他们。

全文完,感谢阅读,觉得不错的话,帮我我点个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14980.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