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但是看过统计数据后,发现占据排行榜的多为新势力品牌,传统车企中仅有比亚迪和广汽埃安挤进了排行榜。很明显,传统燃油车企的思路并不能在新能源的赛道上同样适用。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 | |||
品牌 | 2021年 | 2020年 | 同比增长 |
特斯拉 | 936,172 | 499,647 | 87% |
比亚迪 | 593,745 | 179,054 | 232% |
广汽埃安 | 123,660 | 60,033 | 119% |
小鹏 | 98,155 | 27,041 | 263% |
蔚来 | 91,429 | 43,728 | 109% |
理想 | 90,491 | 32,624 | 177% |
哪吒 | 69,674 | 15,091 | 362% |
威马 | 44,157 | 22,495 | 96% |
零跑 | 43,121 | 11,391 | 278%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
代入申论的学习中,其实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绝大多数考生都一直在用错误的思维看待和学习申论。先说结论:申论应当是自上而下,先宏观布局,再微观布点。但我们绝大部分的考生都只会自下而上先微观找点,再拼凑成整体。
先说自下而上:
简单审题后,带着模糊的理解开始读材料找点。一顿勾画操作后,按照问题和要求,照抄或归纳概括原材料中的要点,拼凑成一段答案就算交差。
考生用这种思路答完试卷以后,认为试卷的每一个字自己都认真读完了,对照一下某些机构在网络公布的参考答案(其实绝大部分参考答案也是用这个思路写的),确实每一个点也都写上了,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分数公布以后,又双叒一次低分败北。
其实这种思路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遇到比较简单罗列要点的题目,也可以很快交出一份像样的答案。但是稍微遇到复杂一点的题目,就会为答案的组合头疼不已,甚至完全无法下笔,胡乱拼凑。
简单小题的占比毕竟少,一套真题最多只有一题,分数占比也很低。所以很多考生用这种方法学习申论,写得很痛苦,也不明白自己问题到底在哪,根本无法从练习中有任何获得感。如果再经历几次实战失败,遭受打击后会彻底放弃申论,认为申论就是玄学,就是学不好。
再说自上而下:
如同画人先画骨,申论小题虽然不是写文章,但也是要组合几百字的一篇小短文。先通过审题和梳理材料的整体逻辑,确定答案的思路框架。再仔细梳理内容寻找要点,把要点按照确定好的框架置于对应位置。
这种思路不仅能帮助自己轻松写出成篇的答案,更能让我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符合试题要求,获得更高的分数。
我们结合一道真题,示范如何在申论答题中先画骨架——自上而下的解题逻辑。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类的题目,无法单纯罗列要点。我们先展示一篇考生常用风格的答案(来源于网络):
大致看一眼,感觉还挺好。解释了划线句子,分三段两层清晰呈现了要点,298个字也让人安全感十足。这是一篇所谓的参考答案,运用自下而上思维做题的考生如果水平较高,也能达到这个程度。
但是我们仔细来拆解一下这篇答案。
首段的解释“这句话指发展现代衣业需要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仅仅是把划线句子中“土地换种法”和“农民换活法”的直面意思呈现出来。而我们要求中的“观点明确”完全被忽视了。想要达到观点明确,还需要搞明白“土地换种法”和“农民换活法”到底有什么价值,或者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三两段的逻辑也很直观,首句都是段旨句,分别是首段解释出来的两个词。每段的具体内容都是来源于材料,都是与题干中两个词有着看似密切联系的做法要点。这种答题的思路和最简单的概括题基本一模一样,那为什么这道题的要求是“分析全面”而不是“准确全面”?很显然,并没有这么简单。
回到题目中
这道题通过题干和要求并不能确定答案的框架是什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材料。材料3一共13个自然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1段:大背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新型职业农民。
第2-3段:农村妇女高某与锦绣千村的故事,创立品牌,抱团经营。
第4段:高某外出学习考察后认识到:只有创立品牌,抱团经营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她将自己的农资公司改为锦绣千村植保有限公司,将单一的农资销售模式打造成综合型农业服务平台。传统的销售门店变身为服务三农的载体,123家连锁配送网点延伸服务,统一采购、配送、定价、销售。
第5段:“让土地换一种种法,让农民换一种活法。”高某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第6-7段:高某创办合作社、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8段:“与其说农民是我的身份,不如说是我的职业。”高某说,现在搞农业,不能只懂埋头种地,想致富,还要学会跟市场打交道,搞多种经营。
第9-11段:高某的扶贫方法和案例。
第12段:锦绣千村利用无人机精准施药。
第13段:再次用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新型职业农民……S省政府提出,将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将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S省农业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一项农业人才管理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破解当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两大难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整篇材料的梳理,不难看出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与结尾都屡次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很关键,所以这道题目就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来展开的。
划线句子来自于第5段,句子里提到的“让农民换一种活法”显然指的是让传统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让土地换一种种法”是指代什么,还需要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你梳理完材料,你会在最后一段发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两大难题”,最后一段的内容也明确指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
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的逻辑。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说明传统的农业种植是解决不了这两大“种地难题”的。划线句子表示“让土地换一种种法”,这里的“换”一定是由坏变好,正好与解决“种地难题”相呼应。
所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两大难题”就是我们划线句子的解释,也明确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有什么用,符合“观点明确”的要求。
我们再分析一下答案的整体逻辑
13段给出的对策非常容易理解,是针对“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给的。
2-12段全部都是在阐述高某的故事,她做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绩。通过对全文脉络的把握,以及第8段中高某自己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出高某的故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案例。这案例当中虽然有很多做法,但是这些做法和我们13段的对策并不在一个层次,案例中的做法都是表示新型职业农民能做什么。
所以我们整篇材料的内容通过分析后,只剩下三大部分:(1)核心观点-新型职业农民很关键;(2)案例故事——新型职业农民很厉害;(3)建议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怎么培养。很轻松就能看出,这里的案例故事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属于例证。
所以,我们答案的整体逻辑就出来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呈现。开头是表明观点,结尾是13段的对策,中间的主体部分是作为论证的具体事例。
接下来的工作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只要把2-12段中案例梳理清楚即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4段和8段中出现的“单一销售模式”和“只懂埋头种地”指的是传统农民而非新型职业农民。
观点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说的就是“把传统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我们既然是要论证观点,这两点传统农民的缺陷正好可以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高大上形成对比,强化论证力度。所以,主体开头写上它。
剩下的都是高某的做法,分三类:
一是多种市场经营模式,第8段中“跟市场打交道,搞多种经营”刚好概括了,直接拿来用作小帽子即可。包含4-7段的三种经营方式,概括要点即可。
二是9-11段中的扶贫,以扶志扶智结合扶贫即可概括清楚。需要注意的是第10段中,存在不少贫困户的做法。如果用自下而上,先微观找点的思路,会很容易把这部分做法当成要点。实而用自上而下的整体思维,就很容易看出贫困户的做法只是作为“高某扶贫成就”的辅助,并非要点。
三是12段中的无人机施药,概括出应用新技术即可。
这句话表明,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实现高质量和绿色发展。
只懂埋头种地或单一的销售模式无法致富。而新型职业农民有知识会学习,懂市场,会多种经营模式:创立品牌,抱团经营,打造综合型农业服务平台,提升发展空间;创办合作社,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提供全程服务;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孵化企业,带动就业,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他们鼓励帮扶对象转变思想,提供资金、托管和全程服务,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脱贫。他们还懂得应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服务现代化。
应加快建立农业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最后在补充一句。很多考生以为“条理清晰”就是用数字1.2.3……把要点区分开。其实条理清晰更强调的是内容内在的条理,只要我们内在的条理足够清晰,即使不需要数字也能足够满足要求。而没有了内在的条理逻辑,即使写上数字1.2.3……也没有意义。
如果您看到了这里,相信这篇文章一定对你有所帮助。从今天起,我们笔航公考会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如果方便,还请留下点赞、收藏和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如果有申论真题困扰着您,希望我们笔航公考解析,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