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博雅观察(退出家长群)

  • 公司招聘
  • 2023-12-08 12:00
  • 龙泉小编


近日江苏学生家长退出家长群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网民纷纷针对此事发表看法。整理网民评论发现,网民议论点不在退群事件本身,而是家长退群背后折射出的有关中国教育体系、制度问题。网民讨论点集中在“家长群真的能帮父母教育好孩子吗?”“家校共育如何区分界限”“家长群已经变质”“家长群是否有必要成立”等。


一、事件传播概况

据博雅大数据监测平台统计,2020年11月1日至11月25日监测期内,家长退出家长群事件相关信息共137482篇/条。其中微博34779条,网媒32106篇,APP22642篇,微信29971篇,论坛5278条,其他11983篇,报刊304篇,视频275条,博客144篇。


1.传播趋势分析

整体看,“退出家长群”事件舆论关注度一直处于高热状态。11月3日,“退出家长群”视频一经爆出便引发网民热烈讨论,相关话题关注度不断提升。11月10日,多省发布通知叫停家长帮忙批改作业,舆论热度再次上升。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家校共育携手同行》,网站、APP转载,网民微博跟评,推动舆论热度到达最高峰。11月20日后,舆论热度有所下降。

博雅观察(退出家长群)

图1“退出家长群”事件走势图


2.传播渠道分析

从传播渠道占比图看,微博、微信、网媒三平台是此次事件传播主阵地,占比分别为26.73%、22.79%、21.36%;APP占比15.53%;其他信息占比9.17%;论坛占比3.91%;其他传播平台信息量较少,占比不足1%。


博雅观察(退出家长群)

图2 “退出家长群”事件传播渠道占比图


3.舆论情绪分析

对于家长退出家长群事件,舆论情绪以中性为主,占比高达73.07%,负面占比24.54%。正面舆论占比2.39%。


博雅观察(退出家长群)

图3“退出家长群”事件舆论调性占比图


4.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看,除与事件相关的“批改作业”“家长”“批作业”“改作业”外,“经纬线”指家校共育界限不明,“叫停”“紧急叫停”“家长批改”体现出各省对此次事件重视。


博雅观察(退出家长群)

图4 “退出家长群”事件关键词云图


二、媒体报道观点

1.家校共育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2.“家长退群”折射出教学中应试倾向严重

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称,家长群异化为作业群,这是“知识教育至上”、“分数至上”的结果。一方面,中小学办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知识教育(智育),而轻视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孩子放学时根本不记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其次,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辅导孩子,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进步,而且会产生亲子冲突。

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这不但让家长把家庭教育就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忽视除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还让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要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推进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才能把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3.明确家校共育边界 不让家长退群事件重演

中国新闻网报道称,“家校共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出几个文件、几条规定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重点还是观念上的转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11月10日,杭州市教育局举办了“家校共育座谈会”,旨在进一步厘清家校职责,为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出谋划策,其中一位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这么说。

据介绍,杭州将研究、梳理教育负面清单,比如坚决反对家长批改作业、让家长去学校搞卫生、让家长代劳学校活动等行为。“学校永远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责任方,家庭主要是教育孩子怎么为人处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把握家校共育的边界很重要。心理学家李玫瑾也曾在微博公开表示,家长批改作业等现象,是学校对于学生家庭生活的一种侵入现象,逐渐将学生的家庭转变成第二所学校,这样的势头必须抑制。储朝晖认为,可以关注学业,但是不能借助于家庭或者学校绑架家庭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不能指望家长去订正作业,辅导学生学业方面的问题,这都是错误的定位。“说到底,家校共育,主要是在育人方面的合作,而非其他,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明确各自定位。”


4.“家长群”功能变质

法治日报发表文章称,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家长群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却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这种压力来自于“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 在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老师直接点名批评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标点符号都打错了,你当家长的不对孩子负责,不检查作业,想全部指望老师吗?”

这样的话被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关于老师让家长给孩子批改作业,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作为家长,他们都曾有过批改作业的经历,以小学为主。李蕾在成都某民办中学当初中语文老师。李蕾承认,现在学生“不太好管”,对于个别比较顽皮的学生,她有时会很无奈,会在家长群里发通知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更多的还是通知一些常规要求以及请家长注意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之类的,我也不会要求家长必须回复‘收到’。”

在幼儿园担任小班老师的李君对于家长群也是心有戚戚焉。在她刚入行时,原以为发点上课照片可以让家长了解一下教学情况,但家长群目前发展成了咨询群。“有一次,晚上11点多了,我还在群里回复家长的问题。一次两次倒没事,若每位家长都这样,我怕连写教案的时间都没有了。”李君说。

中国网发表评论称,现在的家长群,不少就是“马屁群”。有一部分热情过头的家长,别说替代老师批改作业,就连打扫卫生、布置教室、食堂打菜之类的工作,不少家长也是抢着干。但是同样三四十岁的年纪,有的家长日子很滋润,做的是全职,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有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更多的家长自己职场的压力、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已经够大了,更不用说有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的二孩家长。但是他们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平等的关注和重视。


5.建议正确使用家长群

新华社发表评论称,建立“家长群”本身没有错,不能因为有了矛盾出了问题就否定“家长群”的作用。家长群是提供方便快捷的家校互动服务的媒介。建立家长群,学校是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新动向,而家长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足迹。建立家长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校教育良性互动,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家长群的责任边界在哪,如何防止责任越位?其实国家早已明确了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和相关禁令规定。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学校开放日,提高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度,形成育人合力。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


6.退出家长群不利于孩子教育

自媒体木子可可说发表评论称,对于这一切,我只想问这个退群的家长一句话:“自从你退出家长群以后,你孩子的成绩上去了吗?”事实上,别看这个退群的家长似乎支持率很高的样子,但其实这些支持者只占“家长群体”的极少部分。

如果用“有这么多人支持我”来告诉自己“我做的很对”,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绝大多数愿意管孩子作业的家长,根本没有这闲心跑到网上来为了一个退群的家长摇旗呐喊。

最重要的是,即使是这少量摇旗呐喊的网友,绝大多数也只是在网上凑凑热闹发发牢骚而已。在现实中,他们虽然未必十分情愿,但勉勉强强也会配合学校去监督孩子的作业,不然他们为什么只管喊“支持”,自己却不退群?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总喜欢和学校去划分孩子的教育责任区,比如说什么“家长教做人,学校教知识”之类。我先不说“拒不配合老师”算不算是“良好的做人方式”,我只说即使教育百分百是学校的责任,但孩子总是你自己的孩子吧?

无非意味着你把时间和精力用错了地方而已,无非意味着你的孩子在你和老师的对抗中,错失了你的监督和陪伴而已。


三、网民评论观点

1.家长不应批改作业

网民@君莫醉:让家长批改是不应该的,但是家长应该要监督的,很多孩子没什么自学能力,如果你不监督,孩子可能就不写了,第二天老师也做不了什么,不能罚,不能打,只能讲道理,一来二去没有老师会天天给你讲道理的,只能放弃这孩子了。

网民@shmily小木:老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看孩子有哪个知识点不会或者那个地方容易粗心大意好吗,都家长改了,一片勾,然后老师看着这一个个的一百分,觉得自己学生都学会了,这种就一掩耳盗铃的做法好吧!


2.“家校共育”经纬线需好好规划

网民@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也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划好教师教学和其他工作的“经纬线”!

网民@比克爱大魔王:人民日报有一点说的没错:家校教育的经纬线没有画好。但这应该学校来画吗?教育部门从上至下,有谁能清楚的说出这条线画在哪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把责任都推给教师或家长?有了问题教育部门不出头,只让学校和家长之间自由摩擦,这确实是管理部门的失职啊!

网民@颜颜也想有奇遇:希望真的出一个政策,明确各方的度。老师可以做哪些行为。现在的老师,教育学生该如何去教育?学生做的不好不能说,不能管,不能碰,不能罚,现在的家长,要忙着工作,还得做以前老师及学生的工作。都太难了!


3.呼吁解散家长群

网民@娱圈干饭王:以前没有群的时候不照样嘛?

网民@看不见我呀看不见我呀:最想解散家长群的是老师。真的,老师也有孩子,也是家长,老师也不想难为家长。很多事是学校分派下来的。学校让发家长群观看,转发。投票,并截图上报到学校群。学校要求家长签字,拍照…并发至学校班主任群。学校要求每班上交中秋节小报,消防小报,文明小报…

网民@今天你练瑜伽了嘛:最简单,解散群,所有作业在学校布置好。有事打电话,小时候没有群,我们不是一样考大学参加工作了?


4.减少形式主义,为老师减负

网民@阿桃i:我们现在大部分老师都是这样的呀,都是什么事情尽心尽力。重点要从根本上解决呀,不要搞那么多形式主义就好啦,留点时间和空间给我们老师认认真真教学生啊。

网民@狂懒还爱吃综合症患者:让教育局把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去了,减少老师不必要的负担才能让老师彻底回归课堂!老师也不想这样!

网民@逃逸极光:少搞点形式主义,老师累死了,别的行业也累死了!


5. 反感家长群歌颂教师做法

网民@林有有的八字眉:排队拍老师马屁,献媚讨好…

网民@宫一:刚我同事说她家孩子数学老师生娃了,群里家长们就在提议给老师送东西了。

网民@墨小夕夕:真的是,不想拍,别人都拍,你不发还怕老师注意到,好烦啊!

网民@JOJO的马甲:家长群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乌烟瘴气!


6.家长群折射家长对孩子期望提高

网民@鹅生圆满:以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低,现在家长对孩子期待高,重视程度不一样,所以现在家长,老师,孩子都累,期待本身就可以转化成压力和工作量,老师家长想当甩手掌柜都不可能。

网民@纳兰明珠赛金花:以前班里多少差生?现在家长期待多高?工作量的确大了很多,造成的矛盾只有理性沟通,家校学生共同进步!

网民@巴黎浪漫吗:以前没期待,现在期待高!

网民@梅花落满了终南山:因为以前的孩子不是太子。


四、总结建议

1.规范家长群使用范围

家长群设立初衷是为让家长能够更方便了解孩子在校动态,了解孩子家庭作业,方便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实现家校共育目标。现在部分家长群已经变质,脱离家长群成立初衷。学校成立家长群时应规定,家长群只能发布当天课堂作业及一些重要通知。


2.家校共育职责分明

孩子想成为社会栋梁必须要德才兼备,所以不能单单依靠父母或者单单依靠老师,要家校一起努力。孩子学识教育由学校作为主导,品德教育由父母作为主导。家校共育边界一定要划分清楚,知识教育不应侵占品德教育时间。


3.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当代父母大多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学习成绩差,父母第一想法是老师教育没有用心,或者是孩子没有上辅导班导致。父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孩子成长不能只依靠学校、校外辅导班,家长教育也很重要。


4.减少形式主义

部分学校出现以加强亲子关系为名义,邀请孩子父母来校园扫雪、放学时帮助老师看护孩子等行为。这些行为真的能拉近孩子和父母的距离吗?孩子真的能学会生活自理吗?学校应该减少形式主义,深入思考如何能增强孩子自理能力,如何能有效增加父母和孩子的亲子时间,避免为家长增加负担。


5.加强宣传挽回民众心中教师形象

近年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对于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教师之间关系也越来越紧张。随自媒体时代来临,网络上不时爆出与教师相关负面信息,拉低教师在民众心中形象。相关部门需要通过网络、报纸等手段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挽回教师在民众心里形象,达到缓和教师和家长关系的目的,降低教师和家长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来源:博雅云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86730.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