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 公司招聘
  • 2023-12-10 18:00
  • 龙泉小编

引言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在古代,两国的长期交往多是通过互派使臣实现的。

在元朝,高丽朝入华使臣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馆伴的陪同下,高丽朝使臣在元朝参加宴会、看戏、 参观寺院等活动,并有机会与元朝的名士接触,唱和交流。

本文将以高丽朝使臣李藏用、李齐贤为例,从他们与元名士唱和之中亦可窥见两国文人交往之中各自的风采。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一、李藏用与王恽的交往

李藏用(1201—1272),字显甫,初名仁祺, 谥文真。高丽元宗朝曾四次出使蒙古,以其出色的文才周旋于元廷,为两国宗藩关系的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居元期间,李藏用与元朝著名学者王鹗、王恽都有往来唱和。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北方儒士,历官世祖、成宗两朝,生平凡五任风宪,三入翰林。

李藏用与王恽相识于1261年(元世祖中统二年,高丽元宗二年)六月,高丽朝遣世子携随从18人至元,都堂置酒招待,王恽特地用“满月白皙,须发皓然”来描述李藏用之风姿。

在分别之际,李藏用应有诗赠与王恽,所以王恽有《和高丽参政李显甫》回赠: 恩波如海际天隅,一日京师识老苏。喜向嵓廊瞻汉相,叹随仙杖听嵩呼。衣冠自是乘槎客,文采还惊照乘珠。共羡朝天蒙宠渥,三韩秋色满归途。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王恽作品

在诗中,王恽再次提到李藏用的风姿,“乘 槎客”喻指游仙之人,这里指李藏用衣冠之飘逸。不仅如此,王恽把李藏用比作“老苏”,即苏洵,并用“照乘珠”来喻其光彩夺目的文采,可见对李藏用的评价之高。

李藏用给王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李藏用的外甥赴元时仍对其提及当年两人之交往,“中统初,予载笔中堂,尝陪先相文会,且有唱和。

今观高标,日暮怀仁,不觉感慨,因赋是诗为赠情见乎辞”,再次称赞了李藏用的才学“鸭绿江头老谪仙,醉中吟讽得微言。当年翰学推贤相,此日高风得乐轩”。

二、李藏用与王鹗的交往

王鹗(1191—1274),字百一,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状元,深受元世祖赏识。在他的提议下,元始设翰林学士院,王鹗被授为翰林学士承旨。他推崇儒术,且其文章盛极一时。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王鹗作品《汝南遗事》

李藏用与王鹗的相识是在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高丽元宗五年),李藏用随元宗入元,据《中堂事记》记:“中统二年六月十日庚子……是日高丽世子植( 谌) 来朝,诏馆于都东郊官舍,从行者一十八人,选必阇赤太原张大本,字仲端,美丰仪辨而有文采,为馆伴焉。继命翰林承旨王鹗、郎中焦飞卿犒慰有。诏翼日都省官与高丽使人每,就省中戏剧者。”

李藏用等高丽朝使臣入元以后,元朝派有文采的必阇赤张大本为馆伴,并派王鹗等陪同看戏,设宴款待。在王鹗邀请的宴席之上,“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中音节。鹗起,执手叹赏曰:‘君不通华言而解此曲,必深于音律者也。’益敬重。”在李藏用不通汉语的情形下仍能理解曲意,必是精于音律之人,因之,王鹗“执手叹赏”。

高丽朝文人李榖记之曰:“翰林王学士诸公歆其风裁,皆愿内交。”高丽朝学者李承休也记录了李藏用与王鹗的交往:“公尝奉东宫朝上国,上国秉政丞相王鹗一言相契,与之为友。”

李藏用的才能还得到过忽必烈的赞誉:“帝闻藏用陈奏,谓之阿蛮灭儿里干李。”阿蛮灭儿里干李是蒙语“口齿伶俐”的意思。李藏用遂在元声名鹊起,“宰相见者,亦谓海东贤人,至有写真以礼者”,他被尊称为海东贤人,甚至有人画其像礼敬。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李齐贤作品

三、李齐贤与赵孟頫的交往

李齐贤(1287—1367),字仲思,号益斋、 栎翁,谥文忠。1314年(元延祐元年,高丽朝忠肃王元年),高丽忠宣王璋让位于太子忠肃王后,以元朝太尉之职,留居元大都并构置万卷堂,以书史自娱,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召齐贤至都”。

宣王希望有同大都博闻强识之士匹敌者为自己的近臣,以更好地与名士们交流,遂召时任高丽朝内付副令的李齐贤来到中国。自此,李齐贤居华26年,七次往返于高丽朝与元朝之间,曾出游西蜀、江南之地,以其自身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与元朝名士交往的机会。

李齐贤受赵孟頫影响颇深,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 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赵孟頫画像

李齐贤曾多次在与友人和诗中提到,如“吴江清胜天下稀,我初闻之赵松雪” “独爱息斋于松雪,丹青习俗一洗空” 李齐贤与之也有唱和之作,表达了二人相互倾慕之感。

赵孟頫在李齐贤代忠宣王至成都、 峨眉一带进香(1316),为之送行作诗:

三韩望巴蜀,相去万里余。栈阁如登天,剑门不可逾。谁令触炎热,鞍马事驱驰。王事有期程, 吾敢求安居。道路何缅邈,山川亦盘纡。赖彼多古迹,庶可慰踌躇。勿云锦城乐,早归乃良途。秋高天气清,矫首西南隅。

全诗格调虽没有送行之不舍与流连,但是对相隔万里之遥的前路的描述“如登天”“不可逾”等,还是充分表现了送行之人的担心。既然“王事”不可违,只能以有“古迹”可循聊以自慰。 这份担忧和期盼挚友早日归来之心足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李齐贤在经历了赵孟頫诗中描述的西行之辛苦,回赠的诗《二陵早发》中亦是充满了无奈:

梦破邮亭耿晓灯,欲乘鞍马觉凌竞。云迷柱史烧丹灶,雪压文王避雨陵。触事谁知胸块磊,吟诗只得发鬅髻。尘巾折角裘穿襁,羞向龙门见李膺。

赵诗云:“谁令触炎热,鞍马事驱驰”,齐贤回应曰:“欲乘鞍马觉凌竞”,想乘鞍马却战战兢兢;赵孟頫安慰他的“赖彼多古迹”,李齐贤看到的却是老子炼丹之灶被云遮住,文王避雨之处被雪压低。心中的郁结不能发散,无心写诗著文,愧对赵的期望。

李齐贤对赵孟頫的书法和诗文极其欣赏,在其《和呈赵学士子昂》诗中可见:

珥笔飘缨紫殿春,诗成夺得锦袍新。侍臣洗眼观风采,曾是南朝第一人。风流空想永和春,翰墨遗踪百变新。千载幸逢真面目,况闻家有卫夫人。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赵孟頫书法

赵孟頫书法之妙人人皆知,而赞其诗文之高的诗文极少。李齐贤以唐朝的文学大家宋之问“诗成夺袍”的典故,充分肯定了赵孟頫在文学上的成就。

在对赵孟頫书法的评价上,李齐贤拈出同样擅长书法的赵孟頫夫人管氏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相比,对夫妇二人同样表达了其敬佩之情,亦看出李、赵二人交往颇深。

这也是李齐贤得以将赵孟頫的许多作品带回高丽朝的原因,由此赵之书体才传入高丽朝,使高丽朝书体发生重大变化,即以“松雪体”取代此前流行的“欧体”。

四、李齐贤与张养浩的交往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也是李齐贤的好友之一。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1316 年(元仁宗延祐三年)李齐贤西行之际,张养浩曾赠其蜀行诗一首:

三韩文物盛当年,刮目青云又此贤。壮志玉虹缠古剑,至诚石虎裂惊弦。一鞭岚翠游山骑,满纸珠玑咏月篇。此去浣花春正好,白鸥应为子来前。

张养浩描绘的蜀地的壮美景色,犹如李齐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赴西蜀的胆识和雄心一样可倾可敬,同时也相信有“满纸珠玑”之才的李齐贤会不负江山美景,有更多传世之作。整首诗充满了对李齐贤的人品和才华的由衷赞美。

永和春(高丽朝使臣与元朝文人名士的交往轶事)

张养浩雕像

张养浩除了在李齐贤西行之际有诗相赠之外,两人还有探讨诗文的往来之作,比如这首李齐贤的诗作《张希孟侍郎示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

天靳文章数百年,一时输与济南贤。纵横宝气丰城剑,要妙古音清庙弦。便觉有功名教事,谁言费力短长篇。兴来三复高声读,万里江山只眼前。

张养浩是济南历城县人,所以李齐贤用地名指代他。李齐贤这首诗是对张的鼓励和期望,无论文体,在诗作者高兴的时候高声诵读,天地便广阔了。

结语

在元朝与高丽的往来中,自蒙古太宗至元顺帝137年间,高丽朝共派使团556次,平均每年4.1次。

虽然赴元使团频繁,但高丽朝对使臣的选派十分慎重,被选派到中国的高丽朝使臣大多是具有较高汉文化修养的文人。为了交流的方便,元廷会选派一些有文采的儒士,作为高丽朝使者的馆伴,甚至当时有名望的学者也参与了宴请使臣的种种活动。

在此种情况下,高丽朝使臣珍惜能与元名士交流的机会,倾慕学习;中国儒士也为异国学者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而折服。因此,虽然双方相处时间较短,甚至分别之后再无相见机会,但他们都相当珍惜这短暂之聚,惺惺相惜,唱和留念。

他们的交往在国家层面上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在民间层面上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加深了友谊。


参考文献:

《高丽史·李藏用传》

《秋涧先生大全集》

《中堂事记》

《和呈赵学士子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87564.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