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乔耐(琉璃文化)

  • 公司招聘
  • 2023-12-24 12:00
  • 龙泉小编

琉 璃 文 化 光 影 世 界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重阳节快乐!


前几天我和山西科技出版社的任杰老师前来拜访常慈师父,师父给出了个命题作文!说:重阳节快要到了,想让我们说说琉璃文化,光影世界。


乔耐(琉璃文化)


说实话,我现在对命题作文一点都不怵,相机玩了20多年了,在老年大学的这几年,每天不想说光影都难!尤其是文化圈的几位朋友,经常给出命题作文,而且是挺难的、不太好完成的那种命题作文!


而我的摄影技术恰恰就是伴随着朋友们的命题作文锻炼成长起来的!比方说,2008年介休市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称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车站广场修葺一新,想要表现全貌,就应该有个高度,那时候还没有航拍器,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介休车站广场的这张片子是叫上路灯车拍的!


乔耐(琉璃文化)


2009国家年颁布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首开假期,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介休市政府为了大力宣传“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决定出画册和邮票,具体由市文联许建斌主席负责。2010年元旦过后,许主席告诉我,三贤亭现在上了匾额和对联,画册里面要用,原来你拍过,还是你去拍吧!


乔耐(琉璃文化)


清明节以前要出画册,需要留出审稿、排版、校对、印刷的时间,当中还夹上一个春节,数九寒天,树木、绿化是新做的,连个枯枝败叶都很少,加上介休的雾霾天气,简直不敢想象如何能完成作业。只好带上器材天天去看,去找光线,硬是被琢磨个子丑寅卯来!不能白天拍,白天太杂乱!傍晚可以用超广角用天空为背景。于是乎,天天太阳落山前就去,等那华灯初上!等那宝石蓝的天空出现!等运气!是否能等到那一抹红霞,三才分出天地人!幸好不辱使命,十余天过去,终于在2010年1月14日的这天晚上,支起三脚架,用尼康D200相机,适马12-24镜头,1秒曝光,拍了一张!一回放,还可以,就是匾额是黑的!赶快加上闪光灯,又拍一张,再一回放,匾额上虽然亮了,但有有光斑!啊!闪光灯忘了加散光罩!等再加上散光罩,那一抹红霞没了!宝石蓝天空也没了!以后想补再拍一张,抹去遗憾,但始终没有成功。


乔耐(琉璃文化)


这张照片上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画册,还上了《寒食清明地,三贤故里乡》邮册!能算得上是一个运用光影的样板!


乔耐(琉璃文化)


我试着拍过很多专题,如:介休古树!从介休林业局找到古树目录,发现介休古树里槐树居多。改为拍介休第一树,又发现还有许多古树根本没有登记在册,又很难鉴定,动力不足,就扔下了!


我还拍过百花系列,用得是《镜花缘》里的百花仙子图谱,发现有的花卉根本不是我们平常可以见到的,也扔下了。


最后才认识到要拍片,最好是拍本土的,跟前的,有点文化底蕴的!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的专题摄影逐步有了起色,最成功的要数介休琉璃。而介休琉璃恰恰又是我们这位任杰老师当初给我出的命题作文。


乔耐(琉璃文化)

任杰老师知道我已经拍了好多琉璃,也很有看头!于是鼓励我在拍照的同时,希望写点文字,全面地、系统地向全社会介绍一下介休琉璃,为我提供了许多建筑类工具书,并写出了几千字个提纲,直接赶鸭子上架。


原来没有想太多,觉得张壁的琉璃就挺好!挺漂亮!明代孔雀蓝,又有引以为傲的琉璃碑。拍脊兽也简单,等一个只有蓝天,没有白云的晴天,早晨11点左右的顶光,三脚架,长镜头,小光圈,就可以将背景拍成那干净、深邃的宝石蓝,去衬托那国宝级的孔雀蓝脊兽。到了琉璃碑这里,就有点麻烦,当初里面有玻璃罩,外面焊有铁栏杆,用两张照片错位叠加的办法也不能解决问题,加上玻璃里外都是脏兮兮的。直至到了2015年,张壁景区给琉璃碑换装,再加装木围栏前,才拍到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


张壁的琉璃,战争氛围浓烈,民间叫法全国少有,如:五脊六兽、有要没紧,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自顾自等等,如何解读?又和文化圈的同学、朋友找县志、查资料,最后得出:介休琉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因为介休的琉璃构件除脊瓴、琉璃瓦、猫头、滴水是可以用模具工厂化生产外,龙吻、脊刹等大型构件为保持其个性特色,全部为独创订烧,几乎不用、也无法使用模具。所以就创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如绵山胜景、汾水汪洋等,就是脊瓴,如游龙翔凤、牡丹枝蔓、雷公和飞虎等图案,也是采用半脱模工艺,在泥胎脱模之后、尚未干糙之前粘贴上去的,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作品的个性鲜活、不呆板雷同,也使琉璃艺人和建筑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赋予了琉璃建筑以新的文化内涵,如:庑殿式或歇山式建筑除正脊外,还有四条垂脊,共有五道脊,装有六个龙吻,叫“五脊六兽”;因龙吻和脊楼宝瓶高大,多为拼装,惟恐大风和地震损坏,都装有避雷针并栓有铁丝或铁链,平常不用时是松的,但稍有摆动就绷紧了,就叫“有要没紧”或“无关紧要”;在剪边上的没有任何联系的鸟兽、人物等,就叫“自顾自”;脊瓴上的骑马挥刀、你追我赶的武士叫“赶尽杀绝”;屋檐角上的仙人指路又叫“走投无路”。这种造像的创意和安装方式与其叫法形成其特有的地域特色。


介休有位文化学者,曾对张壁的“赶尽杀绝”和“走投无路”两组琉璃造像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赶尽杀绝”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黄飞虎泗水大战》:“黄天禄上马,提枪出营,见余化曰:‘匹夫赶尽杀绝,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禄!’”和明代西周生著的《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一回:“我程谟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你休要赶尽杀绝了!”张云、赵禄说道:“俺就将你赶尽杀绝,你敢怎么样?”而“走投无路”一词最早出自元代杨显之的《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和《水浒传》第五十五回 :《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徐宁娘子并两个丫鬟如‘热锅过上蚂蚁,’走头无路,不茶不饭,慌忙做一团。”从以上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赶尽杀绝、走投无路最早成为词组的就是元人杂剧和明清小说,不言而喻,她们的出现几乎和介休琉璃的辉煌是同步的,我们不需要考证究竟是先有的词组还是先有的琉璃造像,还是民间俗语附会于词组,通常的寺庙陪衬人物造像无非都是飞天、力士、金刚之类,但这组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的武士造像装饰出现在张壁的庙宇上,而张壁恰恰又是一个战略堡垒,这组造像的创意肯定和介休一带发生的屠戮性的战争有关。


我们翻阅历史,正史无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侧面得以佐证:清嘉庆版《介休县志》文庙条记载“文庙在东南隅。旧在县治东,唐咸亨三年建,元初毁于兵,至至元元年,知县闫梅始易东南隅民居为奉祀所。”该条虽非专写战争,却间接地记载了元初的这场战争连文庙都毁了。而且这场战争还波及到偏僻山村,。如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冀宁路汾州介休县豹虎何村重建永泽庙堂记》中记载“本县汾阳军所属也,闻耆旧相传,肇自金世建。侯行庙于吾乡矣,由更兵革鞠为茂草。”元代人记录金代所建之寺庙荒废于“兵革”,此“兵革”肯定发生于金元之际,应该与毁灭城内文庙当是同一战争。豹虎(保和)、何(河)村乃是离张壁不远的偏僻山村,其庙宇都因为“由更兵革鞠为茂草。”可见这场战争波及之广。


介休是在金天会四年(1126年)陷入金人统治的。元兴定二年(1218年)“大元兵屯绵山”,由金人统治又陷入了元人统治。元人首次犯介休,当是元太祖八年(1213年)元兵拔汾州时。金之女真人、元之蒙古人,皆是能征善战之师,围绕介休的争夺,自然少不了刀兵相见、生死相搏。遗憾的是,关于这场战争,史志只字未提。幸好有首名为《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鏖兵》的元曲传世,可作为这场战争的真实写照,全曲如下:


[骂玉郎]牛羊犹恐他惊散,我子索手不住紧遮拦。恰才见枪刀军马无边岸,吓的我无人处走,走到浅草里听,听罢也向高阜处偷睛看。

[感皇恩]吸力力振动地户天关,吓的我扑扑的胆战心寒。那枪忽地早剌中彪躯,那刀亨地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俺牛羊散失,您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休县,生扭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

[采茶歌]败残军受魔障,得胜将马奔顽,只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如果不是战争亲历者,绝不会写出如此生动的作品,作者应该是元代人,写的必然是金元之际的战争。作品既然已经点明“鏖战”发生于“介休县”,而战争结果也使得介休县成了“枉死城”、“鬼门关”,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惨烈,也说明战争继发了血腥屠戮。这也就可以解释读书人崇尚的文庙为什么“元初毁于兵”和河村永泽庙“由兵革鞠为茂草”了。


既然文人可以写出生动的元曲,匠人也可以创造传世的佳作。


再说介休琉璃构件使用量大的,要数被称为“三晋琉璃博物馆”的后土庙道教建筑群,拍了很多照片之后,觉得应该有一张全景照片作为封面。于是乎,找角度,寻高度,终于在北大街绵建开发的楼盘的西面顶层的一户人家的西窗户上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位置。又等到一个雨后初晴的早上,早晨六点,敲开人家的门,在这家住户的西窗户上拍了这张照片!


拍完之后发现,背景里新建的体委宿舍楼比后土庙琉璃的色彩都要鲜艳,为了突出主体,只好用后期将背景和前景转换为黑白。


后土庙的琉璃拍差不多之后,发现介休的琉璃影壁有不少,可以单独成组,只有三清观外面的二龙戏珠琉璃影壁不太好拍,第一,平常上面落满尘土,脏兮兮的!第二,前门一颗大槐树挡着,没有空间!第三,除去早晨,只要有太阳,影壁上就是斑驳陆离树叶的影子。所以再耐心的等待,直至等到南风大雨出现,将那二龙戏珠琉璃影壁洗刷了个干净,又是一个雨后初晴,骑上摩托车,扛上人字梯,找到焦平面的中心,大约7点钟,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影壁的时候,背靠大树,战战兢兢几乎是单手操控照相机拍了有十几张,从中找出一张比较规矩的。


再有,祆神楼,和万荣县的秋风楼、飞云楼并称三晋三大名楼。明万历年改建,由三结义庙的乐楼、山门楼和过街楼三位一体组成,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突出了廊外的过街楼、四周围廊,下层是高大的山门,上层是宽敞的戏楼,中心为神龛,腰间设平座勾栏。四面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部由琉璃制作,屋顶琉璃构件精致华美,檐下木雕神兽怪异神奇,该楼设计巧妙,构造奇特,秀美壮观,在建筑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山西乃至全国清代阁楼式建筑中的精品佳作。从脊顶之畏兽型天神和胡服骑瑞兽琉璃塑像以及祆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来看,有着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祆教建筑遗迹。


当初申报,是过街楼、神龛、乐楼三位一体,拍了许多,也是缺少一张全景,又是一个雨后初晴,早晨6点,叫上装载机,把我举起来,找准高度,关掉发动机,拍下了这一张,祆神楼、碑亭,献殿、三结义庙第一次出现在一张照片里,过街楼底下还有摩托车在行走。


乔耐(琉璃文化)

还有,当初拍摄的这张北辛武琉璃牌坊,是爬在外面的墙角上拍的。此牌楼为四柱三楼歇山顶琉璃砖石结构,坊高8.5米,长9.65米,宽1.55米,台基为长方形,四周设压檐石,中间用方砖斜墁,前檐设四步踏步,两侧垂带处雕石狮一对,柱基座为石制须弥座,圭脚四角雕角兽,中间用缠枝花瓣相连。整个建筑除基座为石雕外,坊身四柱、额枋枓棋,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以及各种图案花卉,文字等,全用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就连木椽端头也都饰以琉璃构件,此牌楼建筑绚丽、华贵、庄重而典雅,其通身包砌之琉璃图案无一雷同,色泽鲜丽,造型传神,运用了仿刻线,仿高浮雕和透雕多种表现形式,体现出写实、写意、明暗、远近透视各种表现手法。


其牌坊顶为单檐歇山造顶,铺以黄、绿相间的琉璃脊瓦、吻兽,在其正脊的中间有“春为一岁首”、“春深喜气新”的题字。四条方柱上满饰孔雀蓝琉璃贴片,前后贴有琉璃烧制的楹联,当中的一幅上书:“北极极也,本无极为太极;玄天天也,乃先天而后天。”次间上书:“汾川宝地,殿庭观壮,玉虚正玉,衡调玉烛,玉者犹玉;玄岳佐玄,宴躔玄武,玄之又玄,净乐前星,针杵功成。”牌坊的后面与正面相同,坊柱上同样有对联,中为:“道事半百年,飞真自天上帝适;名留一千古,游王避地下宇寒。”两边分别是:“净乐钟灵三三诞降;太和得道九九飞升。”


乔耐(琉璃文化)

这些对联集中反映了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证明了当时道教在当地的盛行。柱头、柱底均用琉璃烧造了各种不同的花卉、卷草龙、寿山、瑞兽及八卦等。柱头设仿木的普柏枋及阑额,其上用琉璃烧制精美图案,体裁丰富。柱中用琉璃雀替,明间雕有二龙戏珠、蝙蝠,上设枋子承琉璃匾额,其上书:“紫极腾辉”。背面书“天枢真宰”的横匾。次楼南北图案不同,南侧以博古及八宝为主,北侧雕卷草龙及寿字。次间柱两侧也用琉璃烧制了不同图案,西侧雕瑞兽树木,东侧雕行龙和鲤鱼。主楼斗拱为一跳五踩仿木琉璃斗拱;次楼斗拱为一跳三踩仿木琉璃斗拱。主楼与次楼的斗拱中均设琉璃匾额,主楼檐下有块字牌,上书“太和岩”次楼南面书“无上道”“众妙门”;北书“除俗障”“契真源”。拱眼壁中雕有花草,仿木的琉璃檐檩上设木制的椽,其木椽端头全部用琉璃装饰(实际上就是“兽面”,即宋代在《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椽头盘子”)。其屋面用黄色与蓝色的琉璃瓦,在主楼的上面拼出“回”字图案。建筑虽然在历史的岁月中没有了组群关系,可自身的造型却十分的完美,尤其是其琉璃制件,无论从它的造型和釉色来说都堪称是琉璃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据当地流传在建造时,以现场搭建琉璃窑,根据设计现场烧制和建造,每一个构件全部定制,这也充分体现我古代琉璃匠超凡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整座牌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璀璨夺目,无论在烧制技术还是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学界是我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性代表作,是我国民间琉璃牌坊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这个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的记载,应该是关于孔雀蓝琉璃最后的记载。


乔耐(琉璃文化)

要挖掘整理介休的琉璃文化,拍摄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找到介休生产琉璃的源点,形制和传承!


介休琉璃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基本囊括中国古建筑的所有形制。宫观庙宇有:后土庙、祆神楼、五岳庙、回銮寺、东岳庙、文庙、张壁空王殿、洪山源神庙、东大街关帝庙、城隍庙、龙泉观、洪山关帝庙、韩屯关帝庙、南两水村吉祥寺、史村禅慧寺、师屯南广济寺、龙凤村三明寺等,和目前尚不在保护范围的洪山三官庙等几十处宫观庙宇,处处都有琉璃精品存世。


戏楼有:后土庙戏楼、祆神楼戏楼、五岳庙戏楼、洪山源神庙戏楼、洪山关帝庙戏楼等;牌坊有: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西段屯崇福寺木制琉璃牌坊、介休文庙木制琉璃牌坊、洪山关帝庙木制琉璃牌坊、洪山源神庙木制琉璃牌坊等;廊桥有:石屯村环翠桥;影壁有:后土庙戏楼八字影壁、三清观山门影壁、太宁寺山门影壁、祆神楼戏楼八字影壁、五岳庙戏楼影壁、东大街关帝庙门前影壁、洪山源神庙八字影壁等;过街楼有:祆神楼和西刘屯镇河楼;琉璃碑为国内目前所仅见,共两块,存于张壁空王祠前廊下,分别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造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造。这两块碑均高1.6m、宽0.67m,厚0.18m,通体施孔雀蓝釉,黑字墨书,整块制造,是介休琉璃技术水准的标志;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史村净土寺,原有琉璃小塔一座,四角七层,底座约有一米五见方,高约五米有余,为隆庆四年(公元1570)遗物,民国初年,被村里的僧人移至禅慧寺,该塔在文革当中毁损,残片现存祆神楼院内。现在义安镇田岳堡村的三层楼院还有一座孔雀蓝琉璃小塔,四角三层,十字歇山顶,琉璃塔基已毁,砖砌替代,塔刹脱落,高约三点五米,据主人介绍,该院为他家先祖乾隆年间购置,琉璃塔为购置前就有,应该是清代乾隆前遗物;大型厅前摆件有:洪山接官厅出土的孔雀蓝琉璃狮身残件;还有室内小型摆件、香炉等更是不计其数。


介休琉璃烧造的历史,从出土的实物可上溯到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余年;从建筑遗存可考的,介休现有隋唐琉璃建筑多处,也有约1400余年;从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唐代贞元十一年,距今也1200余年;从琉璃匠人的签名制度上看,在我国琉璃匠人群体中记载比重最大的也是介休藉的琉璃匠人,最早见于记载的张琳、张仲祥父子,也有近700年。有据可考的历史上留下来的有名有姓的119名琉璃工匠中,介休就有30余人,占到四分之一左右,也是介休最多。正如文中第八章所述,介休从南北朝、隋唐,尤其元金时期就一直处于战乱地带,甚至战争的结果使得介休县成了“枉死城”、“鬼门关”。 又如唐武德三年,李世民在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旧唐书·刘武周传》),乘胜追击宋金刚于介休城下,刘武周全军覆灭。此后,历朝几乎在此都有战争。因此,介休古代政权更迭,史籍中不可能有翔实的记录,加之古代琉璃的烧造是统归于瓷窑进行管理,粗瓷被称为黑货,琉璃制品被称为琉璃货并历代交有税赋,且遵循行规并限制不正当竞争。现存于洪山源神庙的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公同义阁碗窑行规条碑记》中可见一斑,介休琉璃在历史史料中没有记载也属正常。但也有可能,因为战争的胜利、深入、转移,介休琉璃被统治者带向远方。


说到介休人在外地烧造的琉璃,最有代表性的应该首推辽东海城侯氏,鞍山市博物馆有介绍说: “琉璃用于宫殿建筑,始于北魏,元代正式设官窑生产。清琉璃官窑仅北京琉璃厂和盛京黄瓦厂两处,民间严禁烧制和使用。”“黄瓦窑,又称盛京黄瓦厂,位于海城市析木镇缸窑岭北山,占地15平方公里。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建,清亡停烧。系清代东北地区唯一由满清政府经营的琉璃官窑,专为“一宫三陵”( 沈阳故宫、新宾永陵、沈阳昭陵和沈阳福陵)等皇室建筑烧制琉璃构件”。


自侯振举首任盛京黄瓦厂督窑官,至十二世孙侯济(宣统末年),世袭十五任,历时290年。经过鞍山博物馆考古队对黄瓦窑遗址的多次考察,进一步得出结论,黄瓦窑的创始者是来自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黄瓦窑的兴衰伴随着侯氏家族的荣辱沉浮历经三百余年。


还有汾阳南关关帝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明以后各代均有修葺。明代时,朱元璋之孙裔庆成王、永和王于正德、嘉靖年间重建,是两座王府专门奉祀关帝的固定道场,是全国各地少见的皇家专祀关帝庙。正殿脊刹后书:“大明正德拾年(1515)伍月吉日重建”,“介休县张家里琉璃匠秦富、秦贵、秦荣、长男秦廷玺”。


汾阳太符观现有昊天玉皇上帝之殿为金代建筑,东西配殿及山门为明代建筑,昊天玉皇殿屋顶、东配殿屋顶、山门顶及山门正面团龙,均为明万历年间琉璃,据昊天殿顶脊刹题跡:“大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十月吉日造,汾州米家庄琉璃匠秦德、秦发、秦行”


汾阳城北的贾家庄乡太平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甲申年(1584)的龙天庙。正脊立牌上写道:“甲申季秋吉旦造,汾州米家庄琉璃匠秦廷壮,男秦朝、秦国,谨誌”。按建造时间和秦廷玺、秦廷壮两人的名字推断,应该是介休张家里琉璃匠秦家,在建造完城内关帝庙后就有可能落户到太平村了。


乔耐(琉璃文化)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的资寿寺,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中轴线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都有华丽的琉璃屋顶装饰。根据刹龛内题记当时的琉璃是介休义棠村琉璃匠乔耐等人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烧造的。垂脊横牌内题记,则是嘉靖三年(1524年)为乔志文、乔石兰等人烧造的。


洪洞县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上寺毗卢殿,明弘治十四年(1501)上寺毗庐殿竣工。刹龛内题记:琉璃匠乔志清、乔志信、乔□,弘治十三年四月修造。按时间和姓名推断,虽然没有写是哪里人氏,应该和灵石资寿寺的乔志文、乔石兰应该属于介休义棠乔家。



谁都知道洪山是琉璃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但至今为止,从已经发现的古代琉璃制品上还没有出现过洪山匠人的名字,可见,琉璃制品作为洪山的一个特产,在洪山生产的定型产品是不需要刻写匠人名号的。只有外地聘请介休匠人前去现场制作时,才有可能镌刻匠人名号,是广告也是实行三包的承诺,可见介休的琉璃烧造工艺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去外地进行现场定烧时,往往是举家外出,动辄数年,故在外定居的介休匠人不计其数,但也将介休的琉璃烧造工艺传遍祖国四面八方。


介休琉璃的辉煌历史,已经达到了国内顶级的艺术高度,可以说,介休就是琉璃建筑艺术的摇篮和故乡。


乔耐(琉璃文化)

董西平

2021.10.13

摄影:穆秦岭、李立新、梁茂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92490.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