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科技 -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科技
  • 2024-03-18 11:06
  • 人民网

万劲波 李 辉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图为一家中国汽车企业的智能制造车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框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回顾近代以来历史,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机械化,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电气化,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以人工智能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智能化,都是因为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生产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跃升。一些国家及时抓住变革机遇,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取得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强国。

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为“四新”,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新素质”劳动者不同于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劳动者,是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熟练使用现代先进设备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新介质”劳动资料不同于普通的机器设备和劳动工具,主要由一系列高精尖仪器设备及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构成;“新料质”劳动对象包括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融入新技术及数据等新要素的新材料等人工物;“新跃升”优化组合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要素创新与组合创新都能引领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价值、培育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原动力。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依托,从任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积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扩大耐心资本、风险资本投入,推进长期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开展工业机器人、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高端芯片、通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研发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推动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低碳高效安全的多元能源体系。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产业生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围绕新兴前沿方向,坚持前瞻部署、梯次培育,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生态协同、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安全有序,拓展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千行万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推动开放共享。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更好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赋能作用。华为“天才少年”,腾讯“犀牛鸟计划”等在数字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共同培养顶尖数字创新人才。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平台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把科技等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万劲波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keji/107906.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