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供图
姚丽萍/文
昨天立春,午后大雨,新闸路成都北路路口,上海建工集团首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建设者之家温暖亮相。
一个“家”字,尽显城市温度。今年,上海将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逾3万张,这是城市的温暖服务,也是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所有奔波在大街小巷,投身城市建设的户外劳动者,想圆“安居梦”,也想有个“共享家”——心身疲惫时、天寒地冻时、烈日暴雨下……随时可以歇歇脚、喝喝水、暖暖胃。于是,建设者之家的各种“同心服务”,应运而生。
南外滩,小东门的“新大门”,申城新地标。目前,小东门处于城市更新关键时期,辖区内共有13个在建工地,务工人员数千。
去年,黄浦区建管委和小东门街道深入工地调研,发现医疗、理发、小修小补、法律咨询……还有休闲设施,工友们都很需要。有需求,就满足需求。申城第一个工地上的“建设者之家”,来啦!
一幢临时办公建筑,变身“建设者之家”。“家”里有分享交流区、生活服务区、健身娱乐区、棋牌休闲区、学习阅读区、卫生服务区,精心设计,焕然一新,好比集用餐、休闲、文体、交流为一体的空间驿站。
在“家”里,58项“同心服务”让人备感温暖。工友们是人民城市建设者,也是人民城市受益者。党建联建整合多方资源,五大类58项一站式服务让健康进工地、文化进工地、维权进工地、服务进工地、培训进工地,打造建设者温馨港湾。“家”,不只是温暖的港湾,也是基层治理智囊库。58项“同心服务”真诚帮助工友,工地主动承诺文明施工,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闲暇时间,能工巧匠走出“家”门,为居民区修缮地下车库、修补外墙、安装新能源路灯……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新年来了,在申城,新的建设者之家好比雨后春笋。成都北路新闸路路口,500余平方米的新“家”,弹眼落睛。
这个“家”,24小时提供茶水、充电、饭菜加热、AED急救服务,定期开展理发、体检、讲座等各类公益活动。各种“同心服务”,就是要打造温馨港湾,让城市建设者随时走进来,都能感受到家的舒心和便利,无论数九寒天还是三伏酷暑。
有意思的是,“家”里所有“同心服务”,都已在临港新片区建设者小镇、机场建设者小镇,经历了数万人次城市建设者的检验,颇受欢迎。
这个“家”,好比建设者小镇在市中心的精华版,一项项“同心服务”,聚焦实际需求,共享各方资源,形成全产业链打造、开放式建家、精准化服务。
全产业链打造,如何实现?依托上海建工集团全产业链优势,由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建设,地产企业负责日常运维,信息技术企业提供智慧设施与数字化支撑。
开放式建家,如何体现?“家”,面向社会开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常态化贴心服务。无论早晚,他们都能进来喝杯水,充充电,歇歇脚。
精准化服务,如何到位?黄浦区建管委工会、南京东路街道总工会大力支持,引入丰富的社会公益资源,为城市建设者量身打造服务项目。比如,常设窗口免费提供理发服务;定期提供健康保健;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离不开手机,24小时充电服务始终“能量满格”。
在“家”里,各项“同心服务”要实现的目标是——小空间、大温暖、真幸福!
一个细节,令人备感温暖。“家”里的光荣墙上,84张建筑工人的笑脸照片,每一张都阳光明媚,他们是水电工、泥瓦匠、钢筋工……他们用15天时间建成了这个“家”,专业精湛、训练有素。
千千万万个他,是城市之家的建设者,是城市温度的受益者,更是城市荣光的享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