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3月20日,央视网发出多篇评论对校园霸凌现象予以关注,其中《正视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拷问——“对校园霸凌动真格”之一》一文提出,相关各方特别是学校、司法机关,应该正视和严肃对待人们关于校园霸凌行为的现实拷问,积极回应社会的普遍期待。这一观点引人共鸣。
校园霸凌对受害者身心造成的严重损害可以想见。在一些事件中,逼人下跪、扒衣服拍照、甚至逼迫吃不可描述之物,对当事人造成的极致侮辱,令人发指。经历长时间的暴力施害或者长期身处随时可能被霸凌的环境中,一些受害人陷入了抑郁境地。
令人担忧的是,校园霸凌现象很容易暗中形成“有样学样”的风气。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校园霸凌给出了零容忍的态度,有关部门也三令五申,但是现实中,一些学生依旧不当回事,依旧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来。
这固然和一些孩子对校园霸凌认识不深有关,但更核心的原因是,对校园霸凌的预防和惩治,还难言到位。而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语境中,一些低龄学生的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惩治,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对他人实施校园霸凌有恃无恐。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往往以息事宁人、内部消化的意识面对校园霸凌事件。例如,明明有学生受到言行上的暴力侵袭,但在校方看来,只是寻常“打闹”。一旦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别“外传”,内部解决就行。如此氛围,投递到学生心中的究竟是什么信号,不言而喻。
如果连学校都不能正确认识到校园霸凌的特点、危害性,在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也远远不够,焉能指望那些校园里的“刺头”有所忌惮,焉能指望孩子们有勇气报告老师、对校园霸凌说“不”?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对校园霸凌也认知不深,即使孩子以“厌学”“情绪低落”的方式对家长发出过求助信号,也未能受到重视,而有些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出格行为也缺乏理性分析,从而埋下了祸根。
校园霸凌事件看似偶发,实则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当校园里的“霸凌土壤”不能被铲除,当学生的心事不能被家长及时、精准地捕捉到,校园霸凌的发生,就是难免的。
当前,面对校园霸凌高发的现象,加强治理,注重日常防范,已形成共识。近日,山东一名女教师指导学生“遇见校园霸凌怎么办”,给出了清晰的、刚柔并济的应对方案,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女教师为此走红。有网友评论说,有这样的老师在,校园霸凌会少很多。人们对于此类教育引导模式的推崇,给学校提示了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上的努力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惩治手段是多元的。例如,成都市招考委、成都市教育局出台新规,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行为,在录取中最后投档。这种依法提升校园霸凌违法成本、抓住关键要素发力的意识令人称道。
遏制校园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唤起全社会的重视,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重中之重。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