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热点 -

在青春之美中走近李大钊

  • 热点
  • 2023-05-04 11:15
  • 中国青年报

    提起李大钊烈士,我们往往会想起有关“青春”的话题。“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先生的青春哲学,洋溢着青春之美。

    在陈耀辉撰写的《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以下简称《走近李大钊》)一书中,“青春”是第一个关键词,而另一个,是“走近”。李大钊烈士之孙李建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他第一次读到以对话体讲述李大钊先生的作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青少年的目光。

    就像陈耀辉借书中主人公之一“博士”之口说的那样:“你要换一种眼光看李大钊,换一种眼光看当年的革命家,把他们当作寻常人……然后从他们走过的道路上,尤其是生活小事上,细心发现非常之处,才能‘走近李大钊’。”这正是陈耀辉在创作过程中着力追求的——再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青年在对话中走近李大钊

    不久前,中国出版协会公布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奖结果,《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获图书奖。写一个所有人都认识的人,写出新意、写得让年轻人爱看,并非易事。

    在形式上,陈耀辉最初想到的是用传记体,但此类作品此前已有多部,既重复,又恐怕难以引起当下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后来,他从微信聊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走近李大钊”。于是,陈耀辉虚构了阿青、小春、博士3名青年在互联网上对话的场景,打造了一个探讨李大钊的“网络课堂”。

    网络聊天是现代产物,但对话古已有之。从中学开始,再到大学念中文系,陈耀辉对古人的文笔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有些文章巨公营造画面场景的能力很强,“古人善于用活色生香的画面说事论道,譬如‘逍遥游’‘刻舟求剑’‘矛盾’”。大学老师告诉陈耀辉,要把《论语》当做课堂讨论来解读,探索每个人物的言辞行径乃至心理活动。

    时至今日,每当闭目冥想,陈耀辉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个既遥远又亲切的课堂。他希望自己也能为青年读者们建一个这样的课堂,把走近李大钊的方式由“静观”变为“沉浸”。

    陈耀辉介绍,“阿青”是资深媒体人,负责重要话题的开启与归结,把控全书的脉络走向,代表着目的和使命;“小春”是党史爱好者,勤学好问,充满正能量,负责活跃气氛,代表着热情;“博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笔超卓,负责解答所有的高难疑问,每次出现,都能让章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阿青”在书中是第一人称,作者如此设计是想成为他吗?陈耀辉笑言“希望是”。“‘阿青’这个角色博学睿智、成熟稳重、精通党史,崇拜李大钊,也崇拜‘博士’。在‘阿青’或者本书作者我看来,‘博士’与李大钊这样的先贤,其学问与人格魅力是相似的。这是当代社会中,值得青年一代走近的长者、导师。所以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书中,‘阿青’作为一名虔诚的求道者、忠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都是我的梦想、我的灵魂。”

    从“美”的角度,重新看待李大钊

    李建生说:“爷爷的散文《青春》见景生情,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到宇宙,以汪洋恣肆的笔墨,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作为一名美学博士,陈耀辉的学术背景让其笔下的李大钊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美”的角度。李大钊的美、《青春》的美,在《走近李大钊》一书中洋溢。

    在全书的引言中,“博士”拜访李大钊故乡——河北乐亭的见闻,就如同一幅田园牧歌图景:深秋的华北平原,10月末11月初这段时间,村村场院之中,五谷丰登,高高扬起的谷粒,在夕阳的照耀下,此起彼落,百里连绵,仿佛金色的火焰,伴着欢快的锣鼓,演绎着勤劳的歌舞……

    李建生在看完书后说:“他(陈耀辉)从美的角度,全新地看待党史资料,因此他笔下的李大钊烈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不仅身份崇高,也不光有就义的英勇,还有日常中一言一行的美好,以及那些美好言行的由来与根源。”

    除了李大钊,陈耀辉还把书中3名年轻人的品格、性情和言辞都诗意化了。“美化再美化,处处理想化。尤其是“博士”,不仅博学、智慧,其言辞中透露的一切,还都被渲染上了绝美的中华文化色彩,我固执地认为,他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在《走近李大钊》第十七章“怀纯真纯诚之志 做顶天立地之人”中,陈耀辉有些“突兀”地谈论起儒学。他认为,《大学》这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解读李大钊的“密码”。

    “《大学》作为中国人千年思想的基石,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和李大钊一样,都经历了这样的教育。用他们的言行相互验证,就不难看出,某些重要的操守和原则,都能在《大学》这部具有纲领性质的文献中找到对应。”陈耀辉说。

    李大钊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李建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烈士后代,是从唐山到了北京,那是1960年,他上小学二年级,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李建生的姑姑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发表的散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曾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李建生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着同学们为李大钊烈士扫墓,都要选这篇课文中的一段集体诵读,这也让李建生备感荣耀。

    李建生说,李大钊先生在1916年就提出了自己的座右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在当年《晨钟报》的创刊号上,把“铁肩担道义”作为该期警语,“这副联语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更倾向于广大青少年,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健康成长,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陈耀辉认为,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然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用踏实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理想之花”。

    “尤其值得当代中国青年学习和继承的是他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以及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伟大献身精神。所有这些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陈耀辉说,“从这一点来说,李大钊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始终引导我们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青春之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dian/17267.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